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3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118429篇;相关期刊549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经济管理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届(2015)中国管理学年会、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等;生态效率的相关文献由18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青、诸大建、李广军等。

生态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3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18429 占比:99.15%

总计:119449篇

生态效率—发文趋势图

生态效率

-研究学者

  • 王青
  • 诸大建
  • 李广军
  • 顾晓薇
  • 何宜庆
  • 刘建兴
  • 王如松
  • 陆钟武
  • 刘丙泉
  • 徐本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舒宁; 赵晓男
    • 摘要: 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投入角度测算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打破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空间效应时的局限性,选择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考虑不够;产业结构高度化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能够改善生态效率;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不能对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人均GDP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改善生态效率,人口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够显著.
    • 郭亚军; 冯宗宪
    • 摘要: 采用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作用路径,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电力消费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变量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通过技术创新这一间接路径影响生态效率;(2)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作用存在门槛性,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由显著的负效用变化到不显著的负效用,甚至演变为1%显著水平下的正向效用;(3)以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负作用效应呈倒"U"型;(4)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负影响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 许秋梅; 陈宇婷
    • 摘要: 基于2014—2019年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定,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但产业生态效率逐步提升,城市间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广州、佛山、南宁3个城市产业生态效率呈现DEA有效状态,其余城市产业生态效率值均小于1。
    • 杨传明; 卓青青; 张莉莉
    • 摘要: 基于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模型静动态测算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尚未达到技术效率前沿;上海达到有效且在全国排名第一,江苏处于边缘非效率状态,浙江和安徽效率值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且需着力提高技术效率;第三产业占比、R&D经费占比和环境规制强度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提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与水资源消耗量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常梦杰
    • 摘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选择黄河流域省区层面2010-2017年的数据,借助MAXDEA软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SBM模型测度了各省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根据黄河流域现状分析和DEA结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 翟丹妮; 于尧
    • 摘要: 生态效率的研究意义在于如何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促进社会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华东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理想的地理位置、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环境等为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华东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了资源供需失衡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华东地区工业进一步持续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改善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和工业生态效益十分必要。文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生态效率的概念、评价方法及实践应用,并以位于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安徽、福建和江西7个省市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了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2012-2017年来各地区的工业生态效率,并根据效率得分和Malmquist指数分别对各省份的工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
    • 陈晓兰; 孟庆港; 史佳凝; 沈万芳
    • 摘要: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构建了蕴含环境约束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差异;运用Malmquist指数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生态效率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但区域间存在显著阶梯式失衡;区域间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技术进步是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 李雪; 顾莉丽; 李瑞
    • 摘要: 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做评价研究,以期为保护粮食种植环境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对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差异性分析和效率损失分析。样本期内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均值为0.709,远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粮食生产效率均值0.899,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和四川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内蒙古、河南和湖北能达到中等水平,其余主产区仅处于中低水平,且高效率省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地区,低效率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四川5个主产区的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率较低外,其他8个主产区的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的冗余率均较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部分粮食主产区没有实现高效绿色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投入和非期望产出两方面存在大量冗余。针对研究结果提出3个方面建议:推动各粮食主产区绿色、均衡、高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农业补贴政策兼顾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 马林燕; 张仁慧; 潘子纯; 魏凤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西南方逐渐变为东北方向;(3)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研究结论:当前全国大部分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政府应强化相关政策工具应用、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推动农户流转耕地和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助推各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高。
    • 梁琦; 肖素萍; 刘玉博
    • 摘要: 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0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排除其他政策的影响、反事实检验、更换样本数据以及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ID)等多种稳健性检验。(2)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生态效率的改善作用在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和东中部城市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3)机制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通过驱动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改善了城市的生态效率。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效做法,考虑异质性因素对城市进行差异化的政策组合设计,重点突出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激发创新能力等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