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2-20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电子工业出版社

会议文集: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工业部门实施的许多产业政策往往理论依据与实施效果均令人严重质疑,且具有强烈直接干预市场、限制市场竞争和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的管制性特征和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就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工业管理体制要如何改革才能确保相应制定实施合意的产业政策,其顶层设计需要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指导.已有的"关于如何确保成功制定实施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围绕"发展型国家"与"嵌入自主性"展开,然而这些研究在经验证据上面临严重质疑,其理论也存在较大缺陷.政策过程理论尤其是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研究和发展表明,政策过程及其制度基础对于政策的质量与最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产业政策制定程序与组织机制上存在根本缺陷,并进而导致了中国产业政策存在根本缺陷且效果不佳.因而,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构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组织机制与程序,尤其是要将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分工,相应的部委主要作为政策的执行机构,而政策的制定方面,可考虑在中央财经工作小组领导下成立经济政策委员会并下设产业政策委员会,由经济政策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产业政策委员会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与评估。
  •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区域产业集聚进行界定,从社会总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维度构建PDTC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12年北京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力成本、技术和知识水平、区域市场化程度、区域交换网络、市场规模、区域外部市场对内部市场的替代或挤压度是促进区域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基于政治经济学框架的分析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区域产业集聚现象.
  • 摘要: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出发,分析了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随地理距离递减的空间外溢效应假说.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球面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并实证检验了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与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较为明显,同时人力资本、交通运输发达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于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明显正影响,信息化水平更多的是通过聚集生产性服务业间接提升制造业效率,长三角城市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于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为一定的区域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减半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摘要:在政府补贴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基于1999年~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因果效应,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资源误置现象.研究表明:第一,政府补贴能显著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即期效应和持续5年的长期效应.同时,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补贴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也愈加明显.第二,由于政府在补贴过程中能鉴别出企业所释放的虚假信号并终止对其补贴,因此偶然获补贴的企业可以被看作是释放虚假信号者.政府对企业的偶然补贴行为会大大弱化其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第三,政府补贴,主要是中高度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以资源误置的加剧为代价,并且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资源误置愈加严重.然而,这一情况有逐年改善的迹象,说明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也有所提高.
  • 摘要:本文首先对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在分析工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体系(NIC指数),并介绍了NIC指数的构成和计算,利用NIC指数对世界不同层次的大国在2000年~2010年间的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各层次工业强国和新兴大国的工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增强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摘要:新工业革命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一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两者的融合,就产生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研究目的是总结融合变革的路径;过程是首先进行研究问题的界定、然后分析融合机理和驱动力,最后提出基于新工业革命与互联网融合的产业变革的路径选择等结论.
  • 摘要:本文通过网络信息池特征和复制经济概念揭示与论证现代网络经济物质流与信息流统一,时间、空间与信息统一.信息及数据间的强关系(强关联性)和弱关系(弱关联性)是现在信息经济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网络信息池特征及其复制经济模型发现并证明,在网络经济中,信息之间的强弱关联性等价.网络经济外部性是迄今为止一直研究的未解重要问题,但是本文证明,网络复制经济和信息聚合效应恰恰是把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这是与迄今为止的结论不同的结果.著名的"网络效应"是本文的推论.本文工作为现代网络经济给出原理性研究,其复制经济模型为网络(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等相关研究给出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也为不确定性、非均衡和市场效率等经典问题提供新的发现和解释.
  • 摘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然而这一双边市场的网络价值如何衡量,一直是研究者希望解决的问题.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是对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的重要补充,也将间接促进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本文定义了网络价值的计算方法,在给定各个参数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各方的效用,并衡量不同"边"对于网络价值的贡献.本文在基本双边市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跨边的多边协作关系、跨边的多边独立关系,以及同边网络效应.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各个构成边,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开发者、移动终端销售者、用户四方的效用进行了综合估算,对操作系统和搭载的软件给各方所带来的价值进行了衡量.为衡量双边市场网络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参考框架。
  •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创新浪潮下,我国很多产业仍沿用原始的生产组织模式,为了使产业链提高效率并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把产业链中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当前许多产业链结构纷纷进行网络化重构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驱动与反垄断法的深入实施矛盾并存.本文改变了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传统线性结构思路,提出构建以纵向多边平台的星形网络结构,解决了纵向产业链重构的机制路径问题.纵向多边平台模式从理论上拓展了纵向线性关系的双边平台,而且从实际上增加了网络平台的广泛性和应用性.从信息匹配角度和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角度论证了多边平台网络组织形式优于市场或企业组织形式.基于第三方治理的纵向多边平台打破了企业纵向一体化垄断,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并有利于反垄断行为的监管.
  • 摘要:根据新型工业化理论和相关测度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各准则层水平,以及长江中游地区鄂湘赣皖四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各准则层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2年~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工业化水平偏低,但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及鄂湘赣皖四省均处于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鄂湘赣皖四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和各准则层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随着时间变动而有所变化.湖北、安徽两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居前两位,江西则逐渐赶超湖南.在各准则层指数方面,湖北省在工业化进程指数、科技含量指数、人力资源利用指数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其他三个省份,且优势明显;江西省则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基于中国2007年~2013年和美国2004年~2013年B2C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数据,通过回归拟合分析验证了存在于中美两国B2C电子商务市场竞争结构中的幂律分布,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市场竞争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B2C电子商务竞争结构幂律拟合结果的可决系数在74%-98%之间变化,电子商务市场竞争结构符合幂定律.从时间发展的动态规律来看,其竞争结构幂定律中的系数c和指数a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即中美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垄断.
  • 摘要:"十八大"以来,关于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体制已成为下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为在一个动态视角下揭示出行政垄断产业的运行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创新竞争模型,以揭示行政垄断对一个产业的动态运行所产生的经济绩效,试图据此为当前我国垄断性行业的管理体制提出改革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垄断性行业的生命周期比竞争性行业的长,因此,对于步入衰退期的垄断性行业,放松准入壁垒、引入竞争是淘汰夕阳产业落后产能的有效产业政策. (2)行政垄断会导致更高的市场价格,并使在位企业攫取更多经济利润,因此利润规制是政府管理垄断性行业的必要工具.(3)模型显示,垄断性行业的产品价格与竞争性行业一样,是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定价不能由政府决定,而应将定价权归还市场,政府则对其进行监督(规制).(4)由于行政垄断挤出了消费者剩余,政府应该从企业所获的垄断租金中征收额外的福利税,构建起向消费者进行转移支付的政策体系.(5)行政垄断会损害产业的创新总量和单位产量创新,抑制整个垄断性行业的技术进步,因此垄断性行业需要政府实施创新激励.
  • 摘要:相关市场界定是反垄断执法的基础,界定方法是到达界定市场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了解面前的每条分叉路,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对市场界定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是反垄断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市场界定的方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简要评论,然后介绍和讨论当前市场界定的难题——单边市场中的非横向并购市场界定和双边市场界定的进展.最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给出了这些理论研究背后的政策建议.
  • 摘要: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引发了公众对中国金融下一步改革的思考.目前金融体系在人造秩序下形成的歧视性抑制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自发秩序创新的主要困境.无论是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还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都表明自发秩序是中国金融改革必然的取向选择,同时依据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国金融领域自发秩序基础条件的形成与改善必须要有具有正义性的监管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正义性的监管下自发秩序创新才有可持续的未来.
  •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上,表现出了西高东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先前研究在产业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未有定论,本文采用宁静生活以及自由现金流量的观点来探讨产业结构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利用HHI作为产业竞争结构的代理变数,并且纳入系统风险、成长机会和套利风险等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第一,若简单检验产业竞争强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产业竞争强度会负向影响负债率;第二,在竞争结构较弱的产业中,高成长率或卖空成本较高的公司会降低负债率;最后,竞争强度较弱的产业中,若公司股价越高,高管人员会偏向举债以降低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模型,分析了产能过剩现象的形成机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有以下两种:其一,当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时,产业内的在位企业可以通过保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作为威胁潜在企业进入的一种手段.如果行业内的在位企业之间可以结成强有力的合谋协议,则在位企业可以形成同时限制产出水平,进而获得高额利润.企业的这种防御行为会造成行业内长期的产能过剩.其二,在当前转型经济体制下,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都有政府推动的影子,中国长期存在的产业同构化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是政府官员实施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加大对地区产业的干预力度,从而出现重复建设和大规模的产能过剩问题.
  • 摘要:本文采用2000年~2006年合并后的企业动态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汇率波动对于异质性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层面的进口与出口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更进一步,基于引入企业进出口贸易强度与汇率的交互项的分析,分别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企业进口成本、出口收益以及进口竞争程度三种渠道作用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此外,汇率冲击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最为显著,资源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应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较弱.本文的实证结论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健性,通过控制变量的滞后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样本内生性问题,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均衡面板数据回归的结论稳健可靠.
  • 摘要:递增阶梯定价政策的分配效应及其效率后果,是价格制定者和学术界评估和完善本轮公共事业阶梯定价政策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估计了阶梯定价为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政策目标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成本.理论模型分析了效率成本的特征与结构,将总效率成本分解为第一类与第二类效率成本;使用杭州市居民用电和家庭收入等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反事实场景,实证估计了阶梯定价下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家庭效率成本与社会总效率成本.研究结论表明,阶梯定价在不同收入人群间起到了收入再分配作用,低收入家庭户均年福利得益为1.28元,中等、高收入家庭户均年福利损失分别为10.77与15.54元;随着阶梯定价实施的深入,2009年~2011年间社会总效率成本下降28.9%;但再分配效应的强度较弱,家庭福利损失占电费总支出的比例为0.18~0.66%;分时定价阻碍了阶梯定价再分配效应的深化,谷时中等收入家庭的福利损失比高收入家庭要多32.9%.本文为系统评估和完善阶梯电价、水价和气价政策奠定了基础.
  • 摘要:标准必要专利垄断企业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歧视性专利许可收费成为反垄断执法中的重要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华为诉IDC公司案、高通公司案,运用纵向寡头博弈模型证明,专利垄断企业歧视性许可收费会对下游低成本企业索要高许可费,这抑制了低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了低成本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份额,阻碍低成本企业技术创新,其总体上是降低社会福利的.因此,歧视性高许可费是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禁止的二线竞争伤害行为.歧视性许可费的反垄断执法主要依据FRAND原则对许可费的违法性做出判定,反垄断执法应该避免直接规定许可费水平,应在反垄断干预下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商谈判来确定合理的许可费.
  • 摘要:食品质量难以观测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出现.通过构建古诺竞争、斯坦克博格竞争、价格领导者竞争以及差异化竞争等产业竞争结构下竞争者的激励相容条件,比较了不同产业竞争结构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难易程度,研究得出食品行业的价格竞争有利提高食品安全.政府通过标准化食品属性,提高消费者收入,降低食品生产成本和增加市场集中度等方法,能够增加食品安全.
  •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三部门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由人力资本、原有技术基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比重共同决定.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随国内外技术差距的大小呈现一倒U关系;技术差距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呈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内地2005年~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总量与原有技术基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基础性条件;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应经济发展水平而异;技术差距有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这一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愈低的地区愈为明显;研发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有重要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比重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关键性因素.
  • 摘要: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综合使用2004年~2012年的省份和产业数据发现,第一,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财政自主度越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越高;第二,社会福利性支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财政自主权与社会福利性支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分地区来看,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财政自主权的提高有助于地方政府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从而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而对于落后地区,财政政策作用的实现需要与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相配合.
  • 摘要:在全国层面上,2002年~2012年23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分地区的检验结果则表明,东中部的制造业集聚都存在—定程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外溢,东部制造业集聚因要素成本上升等原因而使得其外溢系数小于中部;而西部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外溢则不显著.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我国东中西制造业集聚的格局,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摘要:融资难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特点,基于信号传递分析视角,从理论上考察财政补贴、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文化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178家江苏文化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财政补贴有助于显著提高文化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机会;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文化企业融资具有显著影响,但企业家政治关系资本与企业家商业关系资本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作为直接调控手段的财政补贴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在文化企业融资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这对政府部门探索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提升文化企业融资能力,从而加快文化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摘要:农户对农民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是体现农民合作社功能和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义所在.本文基于满意度理论,采用来自中国15个省市的396个农户和82个合作社的微观调查数据建立CSI-OProbit回归模型,并通过路径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作为中间变量的服务人员素质满意度、服务收费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服务满足需求满意度直接影响农户对农民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而作为初始变量的农户特征、合作社服务投入、合作社经营条件、企业家才能、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都通过中间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对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
  • 摘要:国际市场势力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对国际市场交易条件的影响力.本文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对中国电池产业国际市场势力进行了测度.尽管中国是电池产品的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国际市场势力整体水平偏低,仅在少数国家具有较高市场势力,潜在市场势力和现实市场势力相背离,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电池企业低价竞销、品牌国际化程度低、特定产品的材料依赖进口以及近年来生产成本的普遍上涨等.为了有效提高电池产品的国际市场势力,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实施品牌化战略以及谋求金属的国际定价权.
  • 摘要: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工业4.0战略通过构建物理网络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制造业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的全方位系统整合,力求使德国占据世界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经过实践,德国已基本形成工业4.0战略的内在实施机制,包括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过程;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同时实现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保证全程控制;催生出新型商业机会和模式,更加充分、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及从根本上转变制造业工作方式提升制造设备和制造产品的安全性等.德国工业4.0战略的大规模、个性化的全新生产方式,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业发展方向, "社会技术方法"的工作组织形式,以人文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式等方面值得我国借鉴.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转变大规模同质生产方式以提供个性化产业与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作用改善制造业产业结构;主动引进和学习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技术;积极培养相关人才,重视人力资源作用;组成跨界研究小组或平台,综合协调制造业升级.
  • 摘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首先通过区分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构成主体: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成主体相互关系模型.然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资助能够直接调动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两化融合的积极性;企业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企业收益.
  • 摘要:本文研究非对称规制政策对网络产业的影响.文中基于Ericson-Pakes动态分析框架,构建包含网络效应与非对称规制税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利用Pakes-McGuire与Backward Recursion算法求解其马尔科夫精炼均衡.数值实验表明,网络产业存在两类基本均衡:分享均衡与倾翻均衡.其中,分享均衡的市场竞争较为温和;倾翻均衡中,企业市场势力相近时存在激烈的价格战,存在"滚雪球"现象.非对称规制会削弱企业进行价格战的动机,减轻市场倾翻.但规制亦会减弱企业的投资性定价激励,导致市场平均价格上升,市场效率降低.由于网络产业中市场需求缺乏弹性,非对称规制政策的实施成本主要由消费者,而非企业承担.
  • 摘要:本文借鉴有效风险投资组合规模模型,对中国最大的众筹平台转型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平台从综合型项目众筹转向专注于智能硬件类项目众筹是基于历史交易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选择,而将众筹的阶段从创意期后移至量产前是针对中国众筹环境尚不完善的被动举措.这一转变不仅迅速扩大了平台规模,客观上也符合中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智能硬件初创企业利用众筹模式可以弥补融资生命周期前端因传统融资渠道无法覆盖而产生的资金缺口,并通过平台的市场验证和推广功能获得市场需求、产品设计优化等信息,有助于智能产品创意的市场化应用及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然而,众筹平台的这一作用并未得以充分发挥,还需要依赖于信任环境的打造和众筹生态体系的构建以及对智能产业发展方向的必要指导,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摘要: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时代的重要特征,大量的研究分析用户生成内容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从连接买卖双方的平台角度入手,基于扩展的双边市场的理论分析用户生成内容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考虑用户生成内容对平台上消费者一边产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双边市场基本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分别分析在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的市场结构下用户生成内容对交易各方福利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情况下平台对消费者一方定价水平与组内网络外部性效用负相关,而对商家定价水平不受组内网络外部性效用的直接影响,且在竞争平台的市场结构下,平台利润会随组内网络外部性增加而降低.
  • 摘要:中国在西方国家所认为并不"完美"的制度下,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对这个"中国之谜" (the China Puzzle)有多种解释,但却忽视了中央政府经济治理的作用.本文在抽象中国政府经济治理逻辑后,提出项目体制假说来进一步解释.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上收了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在经济治理上依靠专项项目形式自上而下来动员地方政府,并促成了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化,最终演化为国家经济治理的基本制度——项目体制.这种体制不仅降低了威权科层体制下政府经济治理的组织成本,还引发了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争夺项目资源的竞争运动.项目体制使得政府由办企业转化为发展项目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本文研究认为,项目体制从市场决定领域逐步退出,乃是中国向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
  •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对患者福利的直接影响.研究发现:在市场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当专利药与仿制药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时,实施强制许可会降低患者的福利水平;在市场不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当专利药与仿制药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二者的医疗保险报销百分比的差距较大,并且专利强制许可费用较高时,实施强制许可会降低患者的福利水平.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会降低患者的福利水平,是否应该实施该许可,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用评级市场起源、发展进行回顾,对信用评级市场结构进行探讨,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势力的形成与强化机制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信用评级市场的起源和发展来看,金融市场的管制并没有对信用评级市场产生明显而直接的进入壁垒,也没有对在位企业的明显保护行为,只是强化了信用评级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因而无法说明管制是造成信用评级市场中三家独大的原因。从市场结构来看,信用评级市场为双边市场的特点和信用评级作为信任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通过演化均衡博弈和声誉模型的分析可知,在市场竞争中,尽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会比不尽职提供低质量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更具竞争力。可以初步判断:信用评级市场势力是竞争的产物,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促进信用评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健全信用评级监管机制。运用立法规范、行业自律、市场约束、声誉资本等力量来推动信用评级业发展。
  • 摘要:本文分析产能过剩对经济波动的宏观影响问题.提出产能过剩影响经济波动的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两大理论假说,利用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验证得出:第一,产能过剩引起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动会直接导致经济波动,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能过剩通过要素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影响经济波动,其中,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而劳动市场扭曲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且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表现出不完全中介效应特征.第三,产能过剩引起的产能利用率变动对经济波动的直接效应要远大于资本市场扭曲和要素配置扭曲产生的中介效应.但由于体制因素引起的要素扭曲会产生循环累积作用,而直接效应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愈",真正值得警惕的应是要素扭曲中介效应所产生的宏观影响.本文得出的一个重要政策启示是,在产能过剩环境下,政府应放弃对要素价格以及配置的不当干预,加快构建统一市场,重点是完善要素市场,以使经济增长在长期能够更好地维持在合理区间.
  • 摘要:本文构建了全球价值链(GVC)内在机理与中国嵌入GVC方式下节能减排效应的分析框架与假说,并利用1999年~2012年2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基于投入产出表与公式分别测算工业行业GVC嵌入程度与能耗排放.结果表明:工业行业嵌入GVC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并且高能耗排放组与低能耗排放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实证检验结果显示,GVC嵌入能够推动节能减排,但同时由于俘获锁定效应的存在,导致GVC嵌入与能耗排放呈U型关系;工业R&D整体吸收能力很弱,反而对节能减排存在反向抑制作用.这是对"GVC低端嵌入加大中国污染排放"有关观点和中国嵌入GVC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审视,对中国节能减排战略具有颠覆性启示.另外,研发强度一定程度上阻碍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日益不显著;出口密集度越高,能耗与排放越严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行业集中度越高,节能减排越显著;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越有利于减排的实现.
  • 摘要:结合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本文对中国1996年~2012年31个省市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实证研究.结果如下:全局Moran's Ⅰ指数显著为正,表明中国省际服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该正向空间自相关趋势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局部Moran's Ⅰ指数散点图表明,有超过60%的省市集聚类型具有"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马太效应"特征,有超过90%的省市集聚类型存在"路径依赖"特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表明,无论是用0-1接壤相邻法还是用距离衰减法衡量的空间权重矩阵,SAR模型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和SEM模型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进一步表明省际间服务业发展的确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解释变量中地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科研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地区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化程度会抑制服务业的发展.
  • 摘要: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两个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整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绩效测评模型(UTEC),利用广交会采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对影响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跨境物流绩效的因素对比实证研究发现:跨境支付与法规协调是中国制造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外部条件,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跨境电子商务的战略发展提供的决策参考.
  • 摘要:针对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问题,利用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耦合互动特征构建了动态耦合模型,并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建设的研究当中.研究结果证明了东部地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具有正向耦合协调关系.此外,对两者耦合系统各指标值及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东部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两者还未达到良性的协调共振.金融发展对产业聚集的短期效应并不显著,而产业聚集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以此提出东部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推进与产业聚集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尽快形成金融发展与产业聚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双赢.
  • 摘要:本文界定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概念、内涵,并总结了其主要特征,通过分析现阶段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和典型省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的建设模式和具体路径.
  • 摘要:基于标准的"单向溢出"模型,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差异化的"外资和自主"存在数量竞争时,外资进入的程度与本土企业自主产品的投放量或自主研发投入之间的理论关系.运用中国轿车制造产业22家企业1994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企业集团使用或引进内外资品牌的数量,对本土企业的自主产品的名义和实际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挤出作用;行业层面合资企业品牌的不断增加,会抑制自主品牌的成长.但引进外资技术所形成的产品数量,与本土企业自主产品投放量之间有一定的正溢出关系.Probit和Logit检验的结果也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历次重组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是结构性规制,历次重组是为了保持国有运营商的主体地位,但又在技术驱动下引入竞争的一种制度安排,进入规制、价格规制、规制机构的设立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等规制措施并无进行大的改革.结构性规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不足,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体系与技术创新的关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国有产权对技术创新具有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对中国电信运营商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