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3-10-18

主办单位: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三部门模型,分析了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差距对企业总研发强度起正向作用,对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起负向作用;人力资本禀赋与企业总体研发强度及自主创新强度密切相关,人力资本禀赋偏向高级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企业总研发强度与自主创新强度.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内地2005~2010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总研发强度与自主创新强度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力资本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总研发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总研发强度及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作用力强,但人力资本总量对企业总研发强度及企业自主创新强度的作用较弱.
  • 摘要:本文选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2007年及2011年天津市制造业的29个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并以上海市同期制造业的29个产业部门为参照,从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偏离-份额指数并绘制偏离-份额分析图,筛选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天津市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4个优势产业部门.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个优势产业部门对天津市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其发展规模较大,说明分析结论与实际比较符合.
  • 摘要:根据单位根检验的流程,本文考察了DF模式下第三种单位根中的三类检验.提出了基于约束残差的Bootstrap检验方法,并利用不变原理、大数定律、Slutsky定理和埃奇沃斯展开方法证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借助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与临界值检验进行对比,模拟结果显示:传统的临界值检验水平失真严重;Hylleberg和Mizon提出的临界值检验虽然可以改善检验效果,但受漂移项和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而很难应用于实证分析中;Bootstrap检验方法不但具有满意的检验效果,而且还不受样本容量和漂移项取值的影响,因此可以在实证研究中广泛使用.
  • 摘要: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方法评价我国旅游产业的效率,并分析产业管理水平、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区位如何影响旅游业效率.发现:旅游业效率变化幅度较大但水平较低,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较低;各省区效率差异显著并存在"俱乐部"现象;旅游产业的效率主要受到政府支持度的影响,接下来分别是基础设施、产业管理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不可忽视区位因素对现阶段旅游业效率的影响.政府应考虑建立既能提高产业管理水平、减少政府规制,又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区位限制的发展机制,以提高旅游产业效率.
  • 摘要:本文运用多维贫困指数(MPI),对CHNS五个调查年度的农村家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9年多维贫困发生率和M0呈现降低趋势,但是贫困缺口类指标M1和M2基本为上升趋势.根据多维贫困的维度分解,减少能量摄入和健康维度的贫困有助于降低M0,而减少收入和教育维度的贫困有利于M1和M2的下降.
  • 摘要:本文论述了将状态空间模型应用于面板数据,并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通过运用该方法,本文对含有时变参数的C-D生产函数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选取省际面板数据估算了1986~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的产出弹性及技术进步率,确定了不同区域要素弹性及技术水平随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并对其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东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呈稳步下降的趋势,而劳动产出弹性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中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都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逐步上升,劳动产出弹性不断下降.
  • 摘要:本文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条件下,结合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构建了一个具有金融加速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给出了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优债务合约的模式.模拟发现:我国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非对称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加速器放大了货币政策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缓和了技术进步冲击对经济波动性的影响.对于同等程度的非金融冲击,民营小企业受经济冲击的影响较国企更突出,对经济政策更敏感.金融需求和供给冲击均会引起经济较为剧烈地波动.特别是,正向的企业风险性冲击、银行贷款生产性冲击以及同业拆借利差冲击都对经济具有负效应.
  • 摘要:本文运用CoVaR方法及分位数回归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与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并用风险暴露度和风险贡献度衡量了不同方向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与市场间都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暴露度高于传统产业的风险暴露度,而对系统风险的边际贡献度低于后者;其次,极端风险具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再次,无条件风险价值和换手率对风险暴露度和风险贡献度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且股票换手率越高,其风险暴露度和风险贡献度就越高;最后,由虚拟变量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换手率对风险溢出效应的边际影响上,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本文首先对不同阶段的劳动报酬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劳动报酬与通货膨胀水平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据此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以描述二者之间的短期关系.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劳动报酬在分别增长5%、7%和10%的水平下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内劳动报酬的上升对通货膨胀虽构成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让广大城乡居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尚需再加力度.
  • 摘要:本文首先对泰勒规则的原式与扩展形式做了一个简要回顾,然后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泰勒规则原式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检验.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平滑特征和时滞问题,本文还运用广义矩方法对引入利率平滑机制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传统的泰勒规则还是引入利率平滑机制的前瞻性泰勒规则,都可以描述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但是这一规则是不稳定的.
  • 摘要:本文采用两阶段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对引入资产价格后的广义前瞻性货币规则进行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格林斯潘卖权,并且货币政策更关注股指波动程度的高低而不是股指收益水平的高低;货币量的调节更多的是针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这些实体经济目标,针对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工具则更倾向于使用利率;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央行会把工作重心放到对通胀的治理上,并不太关注股市波动,甚至几乎不关注经济增长,而当经济状况相对稳定时,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才会变得比较敏感.
  •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基于时变条件Johnson Su(JSu)密度和包含时变均值和方差形式的两步处理法(Two-step JSu),对1999~2012年我国上证、日本日经、中国台湾加权、新加坡海峡和韩国综合指数进行了VaR风险值的估计,并且将JSu和Two-step JSu同计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对VaR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的指标为区域划分、似然测试和价值重要性指标,从区域划分的评价结果看,在异常值数量方面的精确度,JSu和Two-step JSu均不如计量方法好,但是从似然测试和价值重要性评价指标的结果看,前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风险的概率,计量方法在这方面显得比较保守,所需要的风险资本更多,准确度不高.
  • 摘要:本文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条件及共同前沿分析方法,在生产函数理论框架下,构建政策方向距离函数,通过模拟分析不同碳减排政策对效率、经济平衡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恰当的碳减排政策可以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平衡增长的"双赢".在恰当的碳减排政策下,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技术创新和规模节约是效率提高的两大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能够实现平衡增长,技术追赶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实证的结果既支持了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来提高效率的波特假说,又证明了Olson关于政策影响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论断.
  • 摘要:本文基于股票期权的Black-Scholes模型,对欧式股票的期权杠杆与标的股票的风险、收益以及股票期权的5个定价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详细推导.研究表明:期权杠杆等于期权预期风险溢价与其标的物的预期风险溢价之比;期权的夏普比率与期权杠杆无关;期权价格5个定价参数中的(期权执行价、波动率、标的股价、无风险利率和离到期日所剩日期)前4个参数都与期权杠杆有严格的单调关系,而最后一个参数与期权杠杆则没有严格单调关系.
  • 摘要:传统的GARCH模型依然使用一个稳定的GARCH过程来刻画和预测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特性,这种假设显然与现实不符.本文通过剔除异常值对波动建模、结构突变检验的影响,使用修正的ICSS算法检测我国股市收益波动的结构突变性,考查结构突变对股市收益波动性的影响,并运用SPA检验评估几种GARCH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我国股市确实存在收益率波动的结构突变现象,且政策效应较为明显;而基于结构突变的GARCH模型,在不同的预测步长下均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结构突变对波动预测的重要性,而包含非对称性质的GJR-GARCH模型则在长期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 摘要:本文在一般SV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泊松跳跃过程,用于描述股价波动过程中存在的暴涨暴跌现象,同时考虑波动率的周内效应.在识别模型中的参数和潜变量时,采用MCMC技术:部分参数采用Gibbs抽样的方法予以解决,对目标函数较为复杂的参数和潜变量采用切片抽样技术.实证分析表明,具有跳跃行为和杠杆效应的SV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收益率的波动;A股市场在考查期内并不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香港股市则有显著的杠杆效应;A股市场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存在显著的星期一效应和星期五效应,表明交易者会利用对政策的预期调整交易策略.
  • 摘要:本文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俱乐部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利用1978~2010年31个省份的宏观经济截面数据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二者的空间分布演进规律,以检验和论证区域金融发展状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致性和因果关系.计量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俱乐部收敛,东、中、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了收敛速度,区域金融发展影响下的经济发展状态是相对收敛的.因此,国家需要通过相应宏观金融政策的引导,缩小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摘要:本文在分析柴达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柴达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柴达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整分析,对柴达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分层模型系统分析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有77.2%来源于企业自身因素,有22.8%由环境因素来解释.具体的,企业自身因素中的研发人员投入、企业利润率、企业负债情况和环境因素中的政府资金支持、知识溢出、市场集中度、外商投资参与度等因素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和市场竞争程度会弱化利润率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关联,市场竞争还会弱化出口因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向关联.
  • 摘要:本文构建随机动态模型对税收收入波动影响政府投资的机理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国转型期1995~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理论分析认为当政府借贷受限时,税收收入波动会使政府在当期向相反方向调整投资支出.然而,经验分析所得结果却完全相反,即税收收入波动显著正向地影响了政府投资.经验分析还发现:税收收入波动对政府消费也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并不像税收收入波动对政府投资的影响那样大;税收收入水平显著地影响政府在未来对其投资支出做相反方向的调整;中央净财力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均显著地促使地方政府对其投资性支出做同向调整.
  • 摘要: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本文对我国物价波动和汇率波动的关系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价波动和汇率波动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动态机制关系特征.文章首先利用计量方法估计出物价指数和汇率指数的非线性关系模型的参数,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对模型系统的平稳性、相位图以及冲击反应进行了分析,准确地刻画了我国物价波动和汇率波动的动态相互关系特征和轨迹走向.研究结果对认识我国物价波动和汇率波动的相互影响机理以及物价指数和汇率指数走势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当前产业区际转移已成为各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然而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污染转移,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对中国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现状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污染产业分布和趋势,得出"污染产业集中于东部,有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倾向"的结论.此外对各省污染产业承接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考虑了产业集聚引起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省内政策、管制程度等因素,建立了28个省份2005~2010年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国垄断企业在两个分割市场上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得到报复性反倾销有效的条件:当反倾销税率低于临界值并且两国都看重未来收益时,两国互不征收反倾销税的合作性均衡就可以实现;而当反倾销税率高于临界值时,两国的合作性均衡就难以达成.这表明虽然报复性反倾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国被反倾销的损害,但并不能把它看作解决国家间贸易摩擦的根本措施.这对我国主要有三点启示:积极争取较低的反倾销税率并注重发挥反倾销报复威胁机制的"威慑"作用;适时采用反倾销报复手段并加快完善反倾销法律法规;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必须合力应对反倾销.
  • 摘要:根据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部分,研究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上升,东部地区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技术效率的贡献,但这种贡献逐年下降,技术进步的作用逐年增强,全要素生产率已经逐步由技术效率占主导地位转变为技术进步为主导.此外,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有效劳动投入贡献度与实际资本存量贡献度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
  • 摘要:为了检验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是否动态有效率,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本文通过建立具有价格黏性机制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将经济动态效率研究范式延伸到微观层面,基于消费与资本的动态演化路径推导出平衡增长路径上的资本积累水平和黄金律水平,以此作为评判经济动态效率的标准;并且利用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进行了再检验,实证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动态有效率的阶段,而90年代之后处于动态无效率的状况,尤其在1998年之后更加显著;最后,模拟参数变化对消费和资本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并利用外生冲击对两者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探究了影响经济动态效率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分析.
  • 摘要: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发现,对数变换前后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这意味着存在通过对数变换来建立或掩盖变量间相关关系的风险.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受扰于异常值,对数变换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不再具有可比性;当剔除异常值之后,对数变换前后Pearson相关系数是稳健的,与Spearman秩相关、Kendall秩相关等非参数相关性测度的结论基本一致.对数变换之后,Pearson相关系数存在微小下降,并且这种微小的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不存在通过对数变换人为建立相关关系的风险.
  • 摘要: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的数据,分析了房地产价格不确定性对房地产投资、总投资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房地产价格不确定性在降低房地产价格的同时,还对房地产投资产生了直接的负向影响;房地产价格不确定性通过非投资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房地产价格不确定性的反馈作用使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正向和负向冲击的反应呈现非对称性,负向房地产价格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认为要加强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监管,保持经济稳定并增加政策的可信性.
  • 摘要: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的内生技术选择视角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大样本数据,考查了国际服务贸易成本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更低的贸易成本与更高的生产率及更快的生产率增长相联系,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部门,但服务贸易成本下降的效应系数远远低于商品部门.对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不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其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并未带来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而商品部门的表现与跨国经验的结果一致,我们将该现象称为"对外服务贸易成本的生产率效应悖论",对此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 摘要:本文以货币政策为状态变量,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带有汇率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制转移,即在平稳区制内,泰勒条件成立,货币当局能够通过调节利率有效控制物价水平.而在非平稳区制内,泰勒条件不成立,货币当局对经济的调节效果受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弱化.另外,通过研究货币政策非平稳区制内我国与欧美货币政策的相关系数,发现我国与欧美存在货币政策联动性,且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的差距.
  • 摘要:流动性过剩在全球普遍存在.本文利用费雪方程和凯恩斯总需求函数,基于价格黏性对货币扩张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机理进行了模型推理,从而对流动性过剩的内生过程给出了解释.这一分析表明:政府对政策效果的错觉可导致持续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问题的症结是货币滞存,金融系统的交易费用造成的货币滞存将形成价格的自动稳定器,银行的存贷差和股票市场的黑洞将形成流动性积聚的"蓄水池",管制中的经济更加容易出现流动性积聚现象,在外在冲击的作用下形成通货膨胀.
  • 摘要:本文将变量分解为正向累计和与负向累计和,推导了两个变量正向累计和之间非线性协整的性质、检验与估计过程,在利用蒙特卡洛实验构建相关序列的基础上,给出了新的ADF检验的临界值.法国、荷兰及意大利真实汇率的协整关系检验表明,不同变量正向累计和或负向累计和之间的线性回归式存在设定偏误,不能直接使用OLS进行估计;在对回归式进行适当修正后,可以采用OLS进行估计;新的临界值与Fuller临界值非常相似,可以用Fuller统计量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时,不代表序列分解成分之间没有协整关系;尽管三个国家的实际汇率不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其累计升值成分具有非对称协整关系.
  •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Money in Utility(MIU)模型构建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然后推导出铸币税最大化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速度的决定式,并使用消费者剩余法求出福利损失的决定式.其次利用中国2000~2012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该段时期货币需求的函数式,然后进行实证检验,找到2000~2012年铸币税最大化的通货膨胀率和该13年间的福利损失,相关分析表明:在不至于引起较高福利损失情况下,为保证最优铸币税的征收且避免超级通货膨胀,最理想的做法是将货币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7%以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