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召开年:2019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9-10-19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3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提出以来,城市规划设计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需求,本文对深圳市红荔区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调查,应用现场计数调研的方法获得了儿童在社区内活动的客观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呈现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空间选择偏好,并结合社区建成环境特征,揭示出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和不同类型儿童活动的偏好差异,希望为中国建设更好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摘要:城市是凝聚着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产物,历史街区无疑是城市独特文化脉络的最佳体现.然而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在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由于其功能的过时,与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不协调而导致其价值被遮掩,从而导致文化的趋同或资源闲置的现象愈加严重.本文引入文化资本理论,首先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文化资本的价值体现以及经营文化资本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历史街区三类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资源向资本的转换两个方面构建历史街区经营的文化动因.最后结合洪塘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实践案例,讨论分析了在更新规划中如何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物质空间转化为文化资本,最终实现一个较为理想的历史街区更新方式.为此类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一定的保护思路与参考价值.
  • 摘要: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在某些乡村建设过程中,模式化严重,造成了"千村一面"现象,不仅使乡村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还割裂了乡村历史文脉的传承.使"乡愁"无处安放,使得村民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对新建成乡村的认同感降低.要想将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且拥有属于自身特色文化的村落,必须将"乡愁"融入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当中.研究首先以"乡愁元素"的提取为切入点,在全国选取了120个村落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将村落中出现的"乡愁元素"进行研究,并根据乡愁的触发机制不同将其分为"物质类乡愁元素"与"非物质类乡愁元素"两个大类以及若干小类,完成《乡愁元素评测问卷》的制作.总结出"乡愁元素"在设计中的三种表达形式:保护利用法、类比利用法、固化利用法.通过进行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来探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阶段,以增长为导向的城市扩张需要重新反思其合理性.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城市收缩已经是城市生命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本文通过梳理收缩城市的内涵及理论研究进展,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EPS全球统计数据,发现湖北省大冶市收缩特征主要表现在人口、产业、经济三个方面,其收缩原因有: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大都市圈"虹吸效应"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吸引、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影响.基于原因,提出应制定就近城镇化策略、精明收缩、合理规划、发展多样性经济的应对策略.
  • 摘要:本文结合"多规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趋势新要求,以轨道引领城市发展的视角,运用多规融合的技术方法,多元诊断宁波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针对性问题,提出多规融合视角下创新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新思路和新方向,并结合宁波实际,重点提出规划引导、要素管控、土地储备、用地开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希冀为新形势下的宁波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摘要:推广"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已成为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方针.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大街区、疏路网"与"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形成背景及特征差异,并对"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布局模式进行了解析和必要性分析.指出"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布局关键在于道路和用地,并提出道路"加密多元化"和用地"细分复合化"两大空间组织思路.最后以枣阳市东城新区张湾街区为例,结合街区控规编制,重点在道路与用地空间组织两个方面对项目方案进行了"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优化和对策探讨.
  • 摘要:本研究基于水体的气候效应,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滨水区为例探索与城市设计不同层次内容相耦合的滨水区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宏观层面创新引用不适指数识别城市气候基底,提出了滨水区气候设计总体目标;在中观层面利用地表温度反演技术构建主要通风廊道,指导滨水区气候设计优化;在微观层面采用GIS数据分析和CFD数值模拟,总结了滨水区气候设计分区的划分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引.本研究构建的多尺度气候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气候舒适性.
  • 摘要: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看似并不丰富的历史价值而被排除在法定保护之外,如何更新塑造这类城市空间的形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上海市安国路、东余杭路地块为例进行论述.从大众视角出发,构建出普通市民对该地段城市空间的意象认知;再以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分析形成这一意象空间的原因及所存在问题,发现空间形态背后是资本逻辑的作用.最后以HUL视角试图对该地块的空间形态提出优化策略.
  • 摘要:以江苏省中部地区(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27个重点镇为切入点,在客观分析人均污水管网长度、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及人均污水投资等因素后,深入剖析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江苏省中部地区27个重点镇的污水投资方向提供了指引,同时从规划、施工及运行维护视角对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提供了建议.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问题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城市的无序扩张带来了各种问题,使城市密度成为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尽管紧凑型城市仍存在一些争议,但西方国家仍把其作为主要政策,支持者认为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反对者质疑它对可持续发展的真实贡献.当把紧凑型城市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城市发展问题的不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移模型"、"紧凑度指标定义"以及"社会文化可接受度"的不同进行分析,在传统紧凑型城市形式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型的"多中心的分散式"紧凑城市模型.并从"土地利用模式"、"公共交通建设"和"城市环境质量"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紧凑型城市发展策略,探寻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摘要: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在城市更新整体框架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大数据、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兴起,基于新的数据需求与数据分析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本文以历史地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历史地段基本城市更新过程的梳理分析提取其基础数据需求,通过新数据环境与数据需求的全面衔接,完成了历史地段城市更新基础数据库搭建的初步探究,形成历史地段更新的一级数据库,一级数据库包括基础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和建议性指标三大部分,可分别作为更新过程中的基本依据、更新规则和引导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的历史地段更新案例,以台南总爷老街和上海衡复历史风貌区为例,搭建实际项目中能对接其更新方法、服务其更新目标、符合地区发展特征的二级数据库,研究其针对实际项目需要丰富和进一步明确的数据需求,为历史地段城市更新奠定详实的数据基础.
  •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土地改革的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总结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中的三大现实问题,分别为"一户多宅"的清理、宅基地置换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以三大问题为出发点,并借鉴各地关于宅基地"三权分置"中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三大问题的应对模式和解决思路,探讨界定非法占有宅基地认定标准及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标准,并尝试提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路径,从而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更全面的促进乡村振兴.
  • 摘要:针对景中村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全、景观风貌不佳等问题,本文从价值关系和影响关系深入剖析景与村的内涵特征,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改善既要满足"村"的发展要求,也要兼顾"景"的服务品质.尝试从服务设施完善、环境综合治理、景观风貌提升、三类产业联动、集中规范建房、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来改善景中村人居环境,并以汨罗市白鹤洞村为研究对象,在规划实践工作中进行研究探索,以期为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 摘要:2017年10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春市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角色对历史文化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按照国家名城标准展开工作.历史风貌区集聚了一个城市的建筑经典、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怀,展现了城市文化.这些历史风貌区往往既要应对功能转型、保护与开发、环境提升、活力增强等客观发展要求,又要面临更为多元的冲突问题与发展困境.《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新划定了两处历史风貌区,是展示长春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资源,其中吉大师大历史风貌区是长春市唯一的校园类历史风貌保护地区.本文根据该地区最新的规划进展,针对校园类历史风貌区提出了保护控制要求及空间设计引导策略,并对保护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 摘要:本文在比较国内外社区规划师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实际经历,尝试探讨新建住区社区规划师工作特点(与国内目前兴起的老旧社区规划师相比).具体笔者认为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业务关注点不同,新建住区社区规划师工作方向从前端规划设计转向后端的规划验收和管理;二是,业务领域不同,新建住区社区规划师需要更多涉猎城市管理、行政和法律等相关业务和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谈判、沟通、调停和平衡权力等能力和技巧;三是目标出发点不同,新建住区社区规划师的目标导向需要由"做大蛋糕"转为"看守蛋糕".
  • 摘要: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新时期优化城镇化布局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国现有的"同城化"发展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评价体系,将中国同城化地区梳理分类.根据分类评价结果,深入分析研究同城化程度较高的郑汴、广佛两个地区的发展路径,总结自上而下政策推动型和自下而上产业主导型同城化发展路径特点.同时根据对中国同城化地区的研究分析,发现同城化发展普遍以自然条件、产业协作、政策环境等为主要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主体城市尚未形成外溢需求、同城化运营主体多、发展动力不均等问题较为常见,阻碍同城化发展进程.通过总结经验,建议实施同城化发展的地区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先行抓手,采取上级行政主体统筹的方法协调同城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 摘要:基于浙江省在2019年开展的"未来社区"建设工作,本文首先对"未来社区"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其是"智慧社区"概念的延伸和更新,通过对它价值坐标和创新场景的分析,构建了"创新载体生态化,创新模式数字化,创新目的人本化"的创新路径,然后针对当前义乌"四层半"社区转型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未来社区"的创新路径,从社区、城市两个层面出发,分别提出空间、文化、管理以及功能、风貌、产业六大转型策略,最后基于下湾村试点项目实践,对"未来社区"的规划框架进行探索,并结合实践总结了"未来社区"理念在应对中国发达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将社区转型为城市新型功能单元的方法,使城市与社区形成资源循环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实现城市改善民生、带动产业、促进转型的目标.
  • 摘要:城市色彩是建构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的基底,是彰显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一个城市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品位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有效、高效地开展色彩现状评估工作,是大城市色彩规划编制的基础和难点.本文基于上海的规划实践,梳理城市色彩历史脉络和阶段性色彩特征,历经开埠、租界、改革开放和新世纪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运用大数据概括城市色彩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总体低彩度、中高明度、多元色相的特征;通过情景调研、公众参与等多种方法从空间维度总结了上海城市色彩问题,.由此,形成大城市色彩现状的总体判断,为城市色彩规划夯实基础.本文的调研及评估方法可以推广至其他城市或片区的色彩规划.
  • 摘要:本文以安徽皖北县级城市界首为例,梳理界首整个的产业发展历程与前景,并分析界首在国家高新区申报建设背景下一个边陲县级小城如何作出产业提升转型与空间应对.界首近年来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工业规模与增速都居于皖北地区的首位,是阜阳乃至皖北地区工业发展的重心.但同时也面临现有产业体系难以支撑界首长远发展,园区空间拓展受限的双重困境.在国家加快推动高新区扩容升级的背景下,界首依托传统循环产业的地位与优势,抓住升级国家高新区这一重要机遇,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皖豫省际区域高新产业增长极.因此也将对界首发展模式、整体空间格局、产业发展方向、城市品质提升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 摘要:"枢纽经济"正逐渐成为引导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本文试图从货运交通枢纽和枢纽经济的互动关系切入,分析枢纽经济发展对货运枢纽建设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优化货运枢纽交通支撑系统的构建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系统优化和货运枢纽联运组织优化两个方面,并结合张家港货运北站案例,给出货运枢纽集疏运组织优化和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构建的实证分析,切实扩大张家港区域辐射影响,增强北站综合货运枢纽与城市内部不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联动联系,引导张家港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优化全市货运方式结构.
  • 摘要:城中村作为外来务工群体聚居地,为城市提供了大量非正规就业岗位,是城市劳动力的"蓄水池",对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一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非正规行业——深圳白石洲村的旧货买卖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2016、2018三个年份的调查数据,从旧货店铺的现状经营状况、空间分布变化与供需关系三个方面探析2011-2018年以来的旧货行业的演变,以反映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生存现状.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非正规部门正规化过程中会对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2)非正规行业生存空间小,就业者生存质量难以改善(3)就业与收入水平仅靠市场配置,具有不稳定性(4)城中村非正规从业者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隔离,无法真正融入本地社会,且再就业有一定困难.
  •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对于引导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杭州市滨江区为例,分别应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与线段模型,通过整合度与连接度分析描述中心空间结构,并结合城市流量数据综合评价城市功能空间的中心性与活跃程度.其中基于轴线模型选取了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全局选择度、局部选择度等参数衡量了区域内中心结构与道路网络层级.基于线段模型设置500米、1000米与3000米三个不同层级度量半径,分别计算整合度与选择度,挖掘出滨江区不同层级的中心空间与特征.结论通过借助空间句法作为研究工具,对比规划用地性质与实际空间使用情况,探讨城市潜在的空间自组织规律,借此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修改与完善,进一步引导城市发展提供一种相对理性的评判方法和客观的依据.
  • 摘要:当前的片区城市设计,大多依据上位规划的定位,缺少从需求层面,特别是人的需求的思考.本文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白马河片区城市概念设计项目为例,对新时期城市设计进行了一定探索:通过基于百度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以及基于居民对于服务偏好和设施满意度的需求分析,探索建立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市片区概念性设计方法,指导战略层面的规划定位调整与实施层面的规划方案设计,以期为新时期人本化的城市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 摘要:在中国,城乡二元的制度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宅基地作为一种固定资产的价值由于土地制度的障碍难以变现,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并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切实障碍.本文针对乡村宅基地资产固化问题,简要梳理中国宅基地的制度变更过程,重点探析"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不同地区、基于不同的现实需求做出的各有特点的改革尝试实例,从宅基地活化实践参与的主体出发,分类总结对比不同改革类型的适用情况、改革目标、改革侧重点和改革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的宅基地活化建议.
  • 摘要:武汉市自21世纪初开始逐步加强对乡村地区的关注与规划编制,从解决村庄基本生活需求补充建设短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品质,再到当下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提出,这一宏观背景下,武汉市以实施为导向开展了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解读武汉市村庄规划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村庄规划的核心目标,重点对实施导向下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理念进行解读.从规划整体思路、工作组织、规划内容、成果表达等方面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阐述,探讨实施导向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
  • 摘要: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的一门学科,是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研究角度,以成都市新场古镇为例,从宏观、动态的角度分析其在四川省文化地理分区中的空间演变特征,基于文化地域空间发展规律总结古镇人居环境的文化特征,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生态、文化层次结构和文化景观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构建更全面更有效更有内涵的保护体系提出了规划建议,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 摘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湾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湾区城市有责任引领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介绍了近年来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和成效,总结了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富有先导性和开创性的改革机制,提出了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和思考建议,以期为新型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 摘要:本文选取檀林村作为晋江侨乡村落建筑闲置问题的实证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华侨、旅居港澳的侨眷常年旅居在外是造成传统村落建筑长期闲置最主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相关制度,包括闲置建筑的生成制度、闲置建筑的保护制度以及闲置建筑的退出制度,来探讨晋江侨乡村落建筑闲置的核心制度根源.
  • 摘要:在城市设计转型背景下,如何使城市设计对空间形态进行有效把控,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话题.而类型化导控方法则为其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本文以空间形态类型化导控为主题,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提出类型化导控对城市设计的重要意义;从形态要素整合、导控单元构建、组构方案制定三个层面探讨类型化导控视角下总体城市设计形态控制的基本策略;文章进一步以嘉和小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在空间格局引导下,制定由三部分构成的类型化导控基本路径,并将各部分内容融入城市设计导则;在导则中,运用量化指标、意向方案、条文说明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以刚弹结合的手段对空间形态施行精准把控.类型化导控为空间形态塑造创造了更多契机,提升了总体城市设计在形态管控方面的实效性.
  • 摘要:有感于家乡城市化进程中对原有空间格局的破坏及文脉断裂的现状,本文以近代大比例尺实测地图为底图,以明清及民初的文献记载及照片为素材和线索,结合长者记忆从水系、城墙、街道、建筑布局等方面依次复原清代辽州城空间格局,希望增加当地人对于家乡的了解,并提出希望家乡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历史记忆这一建议,从而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 摘要:本文以遂宁市船山区五个场镇特色塑造与综合整治规划为例,分析了传统规划方法,在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规划中,存在的"系统管控型的规划手法不适用""城市特色型的小镇模式不适用""整体开发型的蓝图方案不适用"三个不适用,提出了"从系统管控到解决重点问题""从特色小镇到特色的小城镇""从规划蓝图到近期项目落地"三个转变,尝试探讨如何让西部地区乡镇规划更好发挥作用.
  • 摘要:企业是全球城市网络的"作用者".随着中国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推动区域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对融入全球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满足跨国企业精英的需求是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西部中心城市武汉、长沙、成都、重庆为研究对象,从国际交往流通度、国际消费指数、优质资源集聚度三个维度,评估各城市拥有国际通航城市,星巴克,24小时便利店,五星级酒店,国际品牌专柜,国际教育和综合医院的数量,并将它们用标准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中西部中心城市与一线城市服务水平的差异,得出城市发展的短板,提出加快相关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战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本文从跨国企业工作人群的需求出发,对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支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 摘要:参与式规划在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有关实践和文献也渐渐丰富.尽管中国对公众参与式规划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国内外发展历程等都多有探讨解析,在参与式规划的工作形式及流程上也有大量探索和成果,但关于如何调动群众的具体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美国参与式规划发展时间较长,实践经验较多,在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到规划中的手段上提供了诸多可参考样本.美国参与式规划案例善于运用可视程度高、动手参与性强的互动方式,增强公众参与的趣味性.通过小组拆分、参与者特殊需求分析等,鼓励背景各异的群众表达想法,做到让每一位参与者,包括边缘化人群的诉求都能被采集.美国相关实践经验对于中国丰富完善参与式规划在调动各类背景群众的方式方法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的价值,从城市总体保护体系和单个历史风貌区保护模式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一般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案例对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城市总体保护体系层面,提出要针对保护对象及范围制定分级分类的片区保护体系,以包容广泛而多层次的历史风貌区;在认定与保护的程序方面,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弹性动态可持续的保护体系,使得保护的参与者更多元,保护工作具有更好的可实施性.在单个历史风貌区保护层面,从保护主导者、历史风貌区物质空间形态保护方式、传统社会关系的传承延续、历史风貌区保护机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的案例,得出结论目前情况下商业化是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有效方式,而政府主导,原业主作为保护主体的方式能最好地实现物质空间保护与传统社会关系传承延续的平衡.
  • 摘要:基于GIS和大数据技术,对武汉市典型养老服务设施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百度地图API分别提取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武汉市城市建成环境的POI数据,城市建成环境的驱动力因子主要选取环境、交通、医疗、文化、人口五个要素,利用GIS软件对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驱动力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剖析大城市区域中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的耦合性.研究发现:①总体分布特征上,武汉市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在城市早期建成区集中分布,且总体数量较为匮乏,而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表现出空间分异特性;②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二环内沿江两岸,向外部圈层式递减,而偏远地区则出现单点高驱动力集中分布的区域;③武汉市养老服务设施与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关系,空间上形成高聚集度-高驱动力、低聚集度-低驱动力、高聚集度-低驱动力、低聚集度-高驱动力、不显著五个区域.研究以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大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老年人群体在大城市环境下的生活质量.
  •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高温灾害愈发严重.合理的城市设计能有效缓解城市高温灾害,为了评估城市设计在应对城市高温灾害的效益,本文利用ENVI-met对城市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城市设计前后热环境情况,评估城市设计改善城市高温灾害的具体效益.通过对街道空间、建筑布局以及绿化广场等方面进行模拟,最后得出城市设计在街道立面、建筑间距以及屋顶绿化这三方面应对城市高温灾害效果最佳.
  • 摘要:新一轮轨道建设热潮中,不少二三线城市开始建设第一条轨道,应避免经验不足、错过时机造成轨道与用地割裂问题.本文结合扬州轨道一期沿线地区规划实践,总结二三线城市普遍面临轨道客流培育难、轨道沿线功能集聚不够、车站服务腹地不足等问题,提出以轨道枢纽锚固中心、围绕轨道组织生活、提高轨道服务覆盖人口岗位三方面诉求,进而搭建协同轨道与用地的规划框架.重点利用GIS基于可达性量化评估轨道、用地、交通协同关系,包括轨道对城市公交可达性影响、轨道周边步行可达范围、轨道服务覆盖人口岗位等.基于此,反馈提出轨道与用地协同规划指引,城市层面整合轨道枢纽与中心体系、综合交通,线路层面协同调整轨道沿线用地,车站层面与周边物业一体化设计,并给出扬州应用实例.
  •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人本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宜居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得全民享受均等服务,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空间布局具有关联性.本文结合道路,利用Arcgis软件对于丹凤县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呈现图示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最终得到设施数量分布与设施服务区覆盖范围.通过深入剖析丹凤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针对文化设施、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四类用地对于不同使用人群与不同可达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出服务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布局方案,以期作为支撑丹凤中心城区宜居性建设的关键体系.
  • 摘要:村级工业园是佛山市经济起飞和兴旺的历史见证,但随着城市和经济转型发展,村级工业园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佛山市210个村级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现状佛山市村级工业园存在空间分布零散,改造量大;土地权属复杂;产业低端化及土地手续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根据现状问题及村级工业园发展趋势,从村级工业园统一平台搭建;稳固相关规划与配套政策支撑;加强巡查监管力度及坚持计划先行,整体统筹等四方面的策略方法;为佛山市村级工业园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 摘要: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以异地城镇化为特征的大规模省际人口流动现象突出.本文在以往行政单元尺度的城镇化研究基础上引入开放系统的视角,以赣州市为例探讨现阶段中部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研究发现,赣州作为中部欠发达的人口流出城市,其城镇化进程受人口流动、产业转移等影响,形成了人口外流趋于收敛,集聚重心从县城向一般乡镇下沉,空间分布"东聚南散"的特征.基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理性选择,赣州市域形成了"两栖城镇化"的状态,导致流动人口的集聚尺度下沉,工业化和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扩大了县域城镇化的差异.从开放系统视角来看,中部城市的规划与城镇治理应超越行政单元的发展逻辑,注重区域关系研究,强调资源分层化、分区化的合理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应更多关注人地关系话题.
  • 摘要:配建型保障房是当前中国扩大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然而,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的空间隔离现象,极易导致同住区中不同群体之间发生矛盾或产生隔阂,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深圳市为例,结合文献检索与分析、实地踏勘及访谈等方式,选取深圳市10个配建型保障房住区进行踏勘分析,归纳总结空间隔离的具体内容.结论将从住区空间设计、混居模式上对配建性保障房住区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以期为深圳及国内其他城市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减轻空间隔离提供实证和参考.
  • 摘要: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提出了"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广州作为"极点带动"的其中"一极",提升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议题.以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主体的天河中央商务区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构建全球城市的重任.本文借鉴国外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央商务区已经代替国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经济单元主体,根据"绅士化运动"和"城市便利论"的提出,对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进行剖析和重构,其与传统中央商务区的岭南文化或者贸易文化的传承不同,而应是国际化文化的培育,以关注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满足创新人群的全时空的公共空间供给、适应知识经济溢出的创意人群培育三个方面,更好地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群定居、工作.
  • 摘要:滨水城市特色人居环境需紧密结合水环境进行建设,城市肌理是城市物质层面的重要体现,分析水环境对城市肌理演变的影响机制有利于设计师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滨水城市肌理更新.本文以典型的沿长江城市武汉汉口滨江地区为例,以形态类型学、水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剥离—融合关系的思路,形成滨水城市发展要素的总集合,在地块及区域两个尺度上,整理、选取历史要素延续自然脉络进行场所构建和形态设计,优化滨水城市肌理,将滨水城市的景观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和文化优势,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 摘要:现有的村规划编制方法普遍存在编制内容庞杂、规划难以落地、缺少弹性管控等突出问题,导致村规划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差,未能有效指导乡村发展建设.基于此,结合重庆市近年来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从编制思路、内容体系、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一套"按需编制、系统引导、便于落地、预留弹性"的村规划方法体系,以科学引导乡村规划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 摘要:"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服务载体的总称,是由传统孵化器和新型孵化模式(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发展逐渐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而创新1.0时代以"资源配置"和"支持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孵化器"一元主导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优化诉求,针对天津市众创空间发展所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空间发展模式单一、创新资源分散和城市政策承接不足等问题,探讨天津市众创空间的优化路径,提出发展社区化众创空间、倡导众创空间存量化开发、推进众创空间公服化配置以及建立系统化运营机制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众创空间有序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三区三线"是空间规划中全域管控的重要抓手,三条控制线更是刚性管控的主要方式.国内目前对于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对于其内涵和政策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关于三条控制线的研究,聚焦三线的内涵与政策,认为对于三条控制线不应当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待,应当发掘三线内的空间资源所能释放的价值,通过资源价值的释放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三条控制线需要关注的政策要点进行了梳理.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乡村出现空心化、农业衰退现象,造成严重的三农问题.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同时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乡村规划.本文基于代际理论,结合对部分乡村的调查分析,首次提出将中国农民划分为老农一代、老农二代、新农一代、新农二代;从代际划分的角度,本文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新老农民的代际更替,乡村规划中要重视对老农一代、老农二代的养老服务安排,积极引导新农一代、新农二代回乡创业.同时,提出了乡村规划中以宅基地总量推算村庄规模、代际差异化的推进迁村并点、促进村庄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健全法制保障乡村规划实施等规划策略.并以武汉市新洲区村庄规划为例,阐明了乡村规划的思路与实施路径.
  • 摘要: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街道活力一定程度反映着公共生活的质量.本文以重庆市南岸核心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利用网络开放POI数据对南岸核心区街道的街道功能集中度和各街道主导功能(交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活功能等)进行分析识别,再利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对研究区内的街道活力强度和街道活力时空变化进行测度与识别,从而通过这样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街道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不同功能类型的街道:交通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为主和生活功能为主的街道.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活力强度的街道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 摘要:一级诱导信息的发布会直接影响进入二级路网的车流分布情况,间而影响整个路网的运行效率.本文以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学习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二级诱导信息发布策略研究模型,并通过仿真得出了不同诱导信息发布策略下博弈平衡结果及路网运行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一级诱导信息,应采取发布"准确信息"策略,对于二级诱导信息,在不同流量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诱导信息发布策略.
  •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其遗产保护区外可视范围的景观风貌管控对遗产沿线整体风貌特征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京杭运河(杭州段)为例,探讨河道流域类线性文化遗产两岸景观风貌管控体系的构建.首先,从问题导向出发,发现运河沿线景观风貌主要特征及问题;第二,提出分区、分度、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第三,制定了由"纵向分区+横向分层+景观要素引导"构成的面向全域的景观管控规则;最后,从管理成果形式、分级管理制度、景观影响评估制度三方面建立了一套动态持续的管理机制.
  • 摘要:近来城市中的公共健康问题成为研究热点,但国内研究中关注建成环境对于居民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相对较少.本文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的11个典型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在控制样本经济社会属性的前提下,利用OLS回归分析城市建成环境的客观特征和主观感知对于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析了在此影响过程中体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变量后,建成环境的多样性和公园绿地可达性与心理健康呈现正相关,POI密度与心理健康呈现负相关,同时居民对于建成环境的主观安全性、舒适性与便利性的评价也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研究还发现,社会活动在建成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存在重要的中介作用.
  • 摘要:党的十九大已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另外中国经济发展也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促进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由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转型发展,本文以新钢为例,积极探索城市传统支柱产业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 摘要:在江苏省经历大规模乡镇撤并历程后,被撤并镇的发展始终是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发展中,各地被撤并镇发展中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倾向,使被撤并镇存在"二次衰退"的风险.本文以江苏省典型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区为切入点,对被撤并镇进行分类细化研究,对其发展历程、效果和相关的保障与提升措施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常州市武进区、南通市通州区和盐城市亭湖区相关被撤并镇的案例,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的被撤并镇发展中具有共性和独特性的困境进行研究,认为三区被撤并镇普遍存在发展措施针对性不足、重"工程"轻"管理"的问题,也认为苏南被撤并镇发展特色化引导不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则存在发展资源二次分散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发展引导策略.
  • 摘要: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城市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在此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烟台也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下明确了自身发展诉求;系统分析了烟台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生态资源隐忧和特色人居环境下滑、经济发展放缓和创新动力不足、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组团间缺乏协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不足;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生态战略、产业战略和空间战略三大战略举措,系统地阐述了其内涵和具体措施;对战略研究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贯彻新理念和把握城市核心问题是战略研究的基础,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是战略研究的核心,空间落地是战略举措的根本落脚点.
  •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存量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常见形式,但在相当多的城市中,存量和增量在长时期内都将并存.潜江市园林主城区的控规编制具有典型的存量与增量并举的规划特征.结合潜江市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趋势和规划编制的实践,文章分别针对已建成的老城区和尚未形成规模的新城区的土地开发建设,提出控规编制应当结合"精细化"编制方法和"蓝图式"编制方法,构建存量与增量共同管控和引导的控制体系.
  •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在城市形态、建筑技术、民族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多处传统村落消失.针对此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历程和现状作梳理,结合迄今为止中国相关保护单位所采取的对策,并提出了对中国未来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然而,以城市小区为模式而统一建设的农村新社区,存在着建设效果参差不齐,村民满意度差异较大等各种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各项影响因子中,区位条件是影响农村新社区建设效果和村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选取了城区型、城郊型、镇区型、镇郊型、中心村型和一般村型等6种区位类型的农村新社区,通过对这6种类型共11个农村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和社区居民访谈,从居民满意度、住区入住率以及住区持续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比较,探寻、总结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区位条件与其建设模式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得出6种不同区位的农村新社区所适用的建设模式,希望为今后农村新社区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与参考.
  •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口袋公园的低碳生态设计方法,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口袋公园作为解决社会以及生态问题的新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流行起来.本篇论文希望为中国以后的口袋公园设计在低碳生态方面提供指导与借鉴.目前的口袋公园设计多从解决人们休闲交流空间,减轻社会压力等社会问题着手.但是口袋公园本身就具备低碳生态性,论文通过对纽约2015总体规划的学习,借鉴纽约在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的先进理念,学习纽约节能减排的做法,从低碳生态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口袋公园的设计体系.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与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期形成符合中国现状的口袋公园设计理念,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 摘要:目前城乡规划在引导与调控城乡发展建设方面,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具有活力的城乡人居环境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唐凯指出,要找到问题所在,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要重视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同时,近年来GIS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中,传统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了GIS在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应用,并以商河县为例进行阐述.通过实践案例阐述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中对GIS的应用,探讨规划实施评估中GIS技术方法引入的必要性,同时笔者对规划实施评估中GIS技术方法应用展开思考,以期对未来规划实施评估中GIS技术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启示.
  •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建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压力,急需反思城市设计与公共健康的内在关系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城市设计与公共健康的历史综述,分析研究国外城市设计与公共健康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实践案例,以重庆市城口县城市设计为例,重点总结和探讨公共健康需求下的城市设计实践策略,主要分为全城公共网络结构建设健康、老城社区和滨水公共空间三个方面,重点包括积极生活、环境卫生健康和公众服务.以期为城市设计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 摘要:近年来,很多城市日益重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及更新利用,很多历史街区向旅游观光景区转化.但由于用地构成复杂,交通需求多样,停车设施供给先天不足,历史街区在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大的停车压力.本文以天津市五大道历史风貌区为例,试图通过对五大道地区多种停车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五大道停车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停车改善措施和相关政策.
  • 摘要: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南京被定位为该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当前南京经济总量跻身万亿俱乐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建设机遇叠加,南京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国际化是南京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总抓手,是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重大举措.本研究解析南京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能级,为在编《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国际性城市性质和目标愿景提供技术支撑;厘清南京城市国际功能现状,结合各板块特点,开展布局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城市国际空间研究;摸底南京现有国际功能和设施分布现状,补好短板,促进国际功能设施集聚,为南京国际化行动计划作支撑.
  • 摘要:农民集中安置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之一,它能有效减少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村庄"空心化"演变过程,因而备受欢迎.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民集中安置区出现了与传统村庄相似的"空心化"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问题,界定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概念,并以南京市浦口区农民集中安置区为例,剖析其"空心化"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建设提供新思路.
  • 摘要: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大量城市建筑,并具有不同形态特征,对图中建筑类型进行解读分析,研究建筑高度、空间、体量和装饰等方面的突出形态,并综合分析建筑和其附属要素形成的空间景观,为研究北宋的建筑特征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中国苏中乡村地区的"框-排-窕"水网体系是清末状元张謇在20世纪初实施的"通海垦牧"工程的成果之一.一方面"方格布局、网状互通、层级分明"的水网体系演化成此地独有的地域特征,形成独有的水系纵横交错、水田蓝绿镶嵌、民居傍水而建的乡村空间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百年来,生活模式的变化对此地区的人居环境带来冲击,与水为邻的生活模式使得水治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乡村人居环境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海门市瑞北村平安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究当地"邻水不亲水"问题本质.通过对此地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其水环境问题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污染量、水网结构、乡村空间模式、乡村生活模式污染治理五个方面. 最后提出从生态系统、村民与政府层面提出改善策略,自此完善乡村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水美乡村".
  • 摘要:随着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和位置共享服务的发展,人们留下的数字足迹为有效展示人口流动和空间联系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平台的人口迁徙数据,从春运期间的各城市人口迁徙数量来刻画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时空格局,力求深化大数据视角下对中国人口流动格局的认识,为制定合理的区域人口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人口流动的第一级节点,一些省会城市成为大城市和小城市人口流动的集散中心,形成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集散体系.②各年春运期间随着人口流动网络层数的增加,人口流动网络结构逐渐复杂,联系的范围扩大,连接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③近年来春运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人口流动的方向基本稳定,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当前的人口流动格局.④以春节为界,各省份之间的人口流动形成"潮汐现象",具体表现为春节前东部地区指向中西部地区的"返乡潮",春节后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地区的"返工潮".⑤春节期间人口流入流出受春节假期的时间限制明显,正月初六和正月初七是人口流入流出的集中时间;地理距离上的接近性致使南方人口净流出省份日最大流出规模较北方省份推后一天.
  • 摘要:真如地区作为上海200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受高压架空线穿越核心区难以入地以及铜川水产市场、红旗村两大"城中村"改造难以实施影响,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真如城市副中心建设尚未完成.2014年真如地区两大"城中村"作为上海"城中村"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改造.真如副中心以"城中村"改造为发展触媒,以规划调整为杠杆,探索走出一条破解地区发展瓶颈,提升区域空间品质,重塑核心区空间形态,实现多方共赢的道路.
  • 摘要: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建立多层次、明重点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已成为发展趋势.街区作为城市空间中功能相对完整的基本单元,该层面城市设计往上能充分衔接较大尺度的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向下能有效指导地块建设,已逐渐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长沙为例,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设计法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征,研究新时期城市设计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式,探索街区层面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成果转换与实施路径,以促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源头-过程-末端的水环境提升理念,结合前海合作区现状建设及规划要求,将河道水质达标和面源污染控制(以TSS计)作为核心目标,构建以TMDL理论为核心的总量校核方法,评估水环境规划方案的目标可达性.并依据校核结果,比较TSS及COD、NH3-N的总量控制需求,合理提出海绵空间布置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合作区规划方案源头TSS削减率为46.67%,尚未达到60%的目标要求;为实现河道水质达标,桂湾河、前湾河、环状水系(前湾片区)、2#排洪渠子流域仍需对末端分别控制COD总量为150.45t/a、13.92t/a、27.12t/a及123.60t/a.本文依据校核结果及表流人工湿地的技术要求,最终确定构建末端湿地设施共计15.01公顷,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区水环境规划方案.
  • 摘要:地域文化特色与特色小镇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特色小镇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本文首先阐述了特色小镇发展与地域文化建设的联系,分析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对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必要性,其次以位于大城市边缘区古镇——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瑰宝小镇为例,从分析小镇在空间格局、民俗文化、历史建筑及特色产业等核心要素入手,针对地域文化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并总结小镇规划建设层面建立的提取地域文化要素、合理规划产业定位、重组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与风貌环境塑造的文化-空间重构体系,最后基于沙湾瑰宝小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应注重地域文化要素与小镇空间载体融合的理念,从创新机制,加强引导、精准定位,重构格局、文化要素介入,重塑空间环境三个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相类似的古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国乡村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尤其是以浙北地区为代表的浙江乡村发展建设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浙江方案",有其典型性和超前性.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乡土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和重要路径,而物质环境建设相对完善的浙北乡村在振兴的热潮中却暴露出了乡土文化保护不足与流失的问题.文章通过总结浙北乡村发展特征下的乡土文化困境,来推证浙北乡土文化复兴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对此,以嘉善县黎明村乡村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乡土文化复兴之策,重新认识乡土文化价值并落实到乡村文化、产业和人居三大层面,以此实现乡土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 摘要:综合保税区是由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演化而来,整合了他们的功能设施以及政策条件,是目前中国除了自由贸易区外最为开放和最为复杂的外向型经济特殊区域.从2006年首个综合保税区在苏州设立以来,截至2016年,国务院已批复66个综合保税区,已建成并通过封关验收的有45个,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自贸区的快速发展,综保区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方面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采取逻辑归纳法、类比分析法对这66个综保区的功能、空间布局、组织模式进行研究,提出综保区的功能布局和规划模式,并提出功能空间引导策略,旨在丰富中国综保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 摘要:2018年2月,深圳市正式发布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城市社区单元为切入点,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本文以深圳市龙华区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景龙社区为案例,以区域协作、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基于景龙社区体现深圳高速城市化的空间样本这一核心特质,通过深入研究社区儿童活动差异化特征与空间需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社区尺度下对儿童活动场地、友好步行路径、组织管理等硬件及软件条件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提升策略,并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针对性强的分类指引,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探索在地化的空间营造与实施机制,为深圳市其他社区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经验.
  • 摘要:在当前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紧张、人车交通密集交织的背景下,空中连廊的建设在实现人车分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资源整合.中国于20世纪末开始进行空中连廊的建设探索,从过街天桥到建筑综合体间的连廊步道,再到片区空中连廊系统的建设;目前大规模城市空中连廊系统的规划探索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本文通过借鉴香港及加拿大空中连廊系统建设经验,以广西钦州中马产业园起步区的空中连廊设计为项目实践,从满足人群使用需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和规划实施导引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中连廊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空中连廊建设提供研究思路和可参考的建议.
  • 摘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重要的内容,是法定规划的有效补充.规划是以县为基本规划编制单元,以统筹、约束、指导乡村各类建设行为为根本目标.因此,规划如何能够面向可实施的指导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辅助乡村建设,将规划行为转化为建设管理,是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住建部推荐的优秀规划案例《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从规划编制过程和规划实施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可实施性的乡村规划体系.
  • 摘要:交通需求管理(traffic damand management,TDM),是一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类解决办法.本文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践和其实施机理着手,梳理国内外TDM政策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实施进展,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交通需求管理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展望.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南京市自2013年以来积极推进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规划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在反思和审视之前美丽乡村规划在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正是对南京市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规划案例具体解析,解读当前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背景,总结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的简要历程,分析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重点阐述在当前形势下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的技术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乡村规划的编制提供南京市的样本和示范.
  • 摘要:通风廊道在缓解城市热岛、改善通风环境、提升生态品质,打造"呼吸城市"、营造美好人居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气象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如何实现成果转化和规划管控是面向实施的关键.从提升城市发展气候韧性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哲学基础与演化历程.探索气候韧性理念在促进研究转化和规划实施管控中的运用,初步提出"新旧有别、因区施策"和"多维应对、层层传导"两大空间策略.结合郑州规划实践,从实现气象科学与城乡规划的融合衔接和空间管控落实方面,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体现出新趋势,即规模体量不大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同样能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层面发挥专业化职能和战略性作用,也对中国现阶段国土均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职责和内涵定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对蚌埠建设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发展战略和行动路径进行了探索,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 摘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团结的象征.从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并存、多宗教并立等特征将同仁县历史城区文化空间分为藏文化空间、汉文化空间、伊斯兰文化空间,对各类文化空间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同仁县历史城区文化空间存在用地破碎、功能混乱,整体系统性不足,交通可达性较差等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社会融合的视角提出:1)整体文化空间协同,多元文化空间延续,异类文化空间融合和内外交通系统优化的整合目标.2)完整性,真实性,生活性和交流性的整合原则.3)以文化、商业轴线串联各类文化空间,沿文化、商业轴线增加现代文化空间和完善文化空间周边基础设施、优化内外交通系统的整合策略.4)民族融合,市场保障,社会保障和管理保障等保障机制.旨在为其他多民族地区的文化空间整合提供借鉴.
  •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人才振兴,乡村精英助力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本文基于大西安近郊10个乡村精英治理典型村的调查,结合乡村精英理论,剖析了乡村精英内在特征,并从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基层自治三个方面对乡村精英治理路径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乡村精英推动乡村善治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弘扬新乡贤文化,吸引人才返乡;创新机制,打造乡村精英治理平台;引导村民参与,实现共治共享.以乡村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乡村治理路径模式,以期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新思路.
  • 摘要: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后半程,但以往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忽视了3人的城镇化′,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镇规模结构体系不合理的问题,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遗留问题,国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小城镇,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发展的有效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特色小镇能创造内生动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本文通过对新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产业方向确定、发展路径选择和设施资金保障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验证特色小镇通过产业发展为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基础,为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提供了条件,是实现3人的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产业特色小镇成为与城市群对应的新型城镇化的另一尺度的建设形态和重要路径.
  • 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圳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更新项目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产业空间扩展受限、社会公共利益难落实、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和市场开发主体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难以协调等问题凸显.2016年"38号文"①提出了"自上而下"式,以政府为主导的重点更新单元创新模式,希望从政府深度介入的角度解决上述问题,是对深圳以市场化更新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以深圳宝安区新桥东片区为例,以利益平衡视角为研究核心,摸索以政府主导的连片旧工业区更新项目的规划思路、方法和路径,重点分析了拆建比、规划容积、基础容积率、移交用地、贡献率等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规划测算指标落实在规划空间布局中,希望在保证项目经济可行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同时也为同类型更新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摘要:本文以国家国土空间规划试点——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遵循刚弹结合的思想,提出在总体规划阶段定量、定界、定性,明确各项重大设施布局等刚性控制内容.贯彻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全域细化主导功能单元分区,对各类主导功能单元提出控制及引导性内容,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管控内容,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有效传导.
  • 摘要: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双修"工作,它是新时期中国应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出的重要举措,河流生态修复是"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重庆万州区龙宝河城区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剖析现状问题,从分区差异化管控、水体与河岸修复、景观亮点打造三个方面提出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相关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 摘要:城市意象地图是凯文林奇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一种工具,重点反应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空间要素的自我认知.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了解本地居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地图是尊重空间使用者意愿,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城市设计方案中的重要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移动网络使用的普及,结合POI、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和问卷调查,不仅可以知道目标人群对城市空间使用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知道目标人群对于城市空间的态度.从而更加高效的形成城市意象地图,进而落实到城市规划方案中.本文基于苏州高新区城市总体设计,通过POI的空间分析研究苏州高新区空间使用情况,结合问卷设计研究于苏州高新区空间感知的城市意象,为规划方案提供理性和感性的双重依据.
  •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盘活用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老龄化加剧的未来,在城市中心区存量资源闲置和养老事业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双重推动下,如何实现存量用地适老化更新已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剖析了中国养老事业与存量更新各自的困境与使命,认为两者融合产生的存量用地适老化更新是适宜当前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其实施落地制约于统领性顶层设计的缺失.其次以日本为例,基于社会老龄化和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的梳理,深入研究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适老化和城市更新适老化的制度设计.最后,在日本经验的总结下,从健全城市更新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制定存量用地整备计划和建设地域网络化的适老化社区供给体系等方面提出中国存量用地适老化更新的制度建议.
  • 摘要:在"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化的背景下,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引入触媒元素进行微更新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思路.本文在界定"触媒"概念的基础上,尝试在社区层面上引入触媒理论,对现有社区微更新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包括空间触媒介入、活动触媒营造的具体设计手法.之后基于合肥市光明新村现状和实施条件,合理运用相关触媒手段,进行具体社区微更新实践,形成"以点带面"、"以空间载活动"的多层次触媒体系,激发社区活力.对实施过程中的触媒选择困难、运行效应不足等难点进行再思考,提出制定筛选原则、重视多元参与尤其是居民参与、挖掘社区自身文化特色等方法,尝试探索触媒视角下适合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施路径.
  • 摘要: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机遇与挑战,而大遗址保护政策一直以来是大遗址乡村社区发展的瓶颈与制约.随着城乡供给结构及发展模式的转变,大遗址与大遗址乡村社区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大遗址保护范围内乡村社区的人居环境、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出现诸多发展症结,导致大遗址乡村社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出现脆弱性危机.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区阁老门村为例,在社会生态韧性语境下,解析阁老门村在城市化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与大遗址保护下时空演变的脆弱性困境,并将韧性理念、目标、方法及措施作为社区主动适应与学习能力提升的保障与支撑,以韧性特征表征及韧性过程导向为乡村社区的发展依据,提出规划、治理阁老门村并协同保护大遗址的建议与对策,推动阁老门村在与汉长安城遗址共生下的韧性发展,为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的韧性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 摘要:城市更新提升了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益,开发利益的合理分配保障城市可持续融资和发展.本文从开发利益的角度切入,选取了涉及利益者最多,利益纠葛最复杂的城市市中心大型交通枢纽城市更新项目(国王十字车站和乌得勒支中央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依次剖析了再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利益博弈过程:城市更新设计编制过程的聚焦于用地性质和建筑量的利益协调;城市更新管理实施过程公私合作伙伴(PPP)模式下的利益实现;城市更新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合作共赢.在梳理了两国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引导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益博弈的三个建议来:1)在设计编制阶段通过弹性的法律框架和充分的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多方利益的协调;2)在管理实施阶段通过权责分明的合作制度推动城市发展公共利益的实施;3)在运行维护阶段通过愿景营造和密切联系引导多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重庆主城区具有"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大山大水相隔,交通建设成本高,对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重庆主城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升轨道交通分担率,统筹协调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并将之作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宜居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人地关联的视角,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梳理现状重庆主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密轨道线网、加强交通接驳、提升站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和混合度、统筹轨道和用地规划、强化站城一体化发展等改善对策,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自身运行效率,推动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目标的实现.
  • 摘要:城镇化"下半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转型,人民对于美好人居的具体需求也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美好人居的终极目标,打造令人心生向往的理想空间,需要理性地正视需求差异,合理组织空间要素,科学地解决空间短板问题.本文立足武汉市城校互动融合发展,结合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将地质学中的"褶皱"理念与城校互动空间相联系,对武汉市城校互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褶皱空间肌理进行识别和深入调查,以穿梭外交为指引,以美好人居为导向形成了"一美好需求,一人居策略"的包含设施修补、交通稳静、生态修复等优化策略,以期充实城校互动对于彰显科教优势,提升城市品质的积极作用,增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 摘要: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跨界合作正从纯粹的空间一体化向深度合作过渡.然而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包括规划整合难度大、土地统筹受阻、公共设施共享机制缺失以及投资收益协调不足等问题.美国东北部都市群发展数十年,已形成完善的跨界合作机制,本文将借鉴美国跨界合作先进经验,从区域委员会协调规划、土地开发权跨界转移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公共服务共享促进跨界协作、指引跨界规划项目融资四方面对跨界合作特点与路径进行归纳总结.文末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促进跨界合作的建议:1.设置独立的组织委员会,协调规划衔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2.创新跨界土地协调制度,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3.完善公共服务跨界共享机制,提升区域整体服务水平;4.建立专项资金库,完善跨界公共物品投融资体系.
  • 摘要:城市的快节奏,环境问题,催生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发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一些乡村在村干部、乡村能人的带领下立足乡村,开展旅游,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开发者看到商机进行投资,对村庄进行景区式开发以获取利益.选取咸阳市周边地区四个典型乡村旅游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地域条件、村民参与情况、文化活动开展、乡村产业发展、乡土景观延续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乡村,核心是把握乡村特性,将其保留与延续,最终提出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市郊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无论是构建产业体系、塑造宜居环境、传承优秀文化抑、吸引人才流入均需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爆点,而市郊农业型特色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空间载体,文章通过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困境剖析、发展路径研究,并借助安义县长均乡的实证案例指出市郊农业型特色小城镇如何在规划层面全面对接对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对城市总体规划造成了巨大冲击,虽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规应何去何从还未有定论,鉴于总规改革和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二者在演进时序、规划理念与实践操作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总结历经总规改革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创新应对与改革趋势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梳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五城新一轮总体规划在目标传导、规模框定、空间管控、用地布局和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应对方式,并基于总体规划在战略引领、全域管控、存量提质和实施监管等方面的改革趋势做出前瞻性思考,进而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巩固用户思维、延续传导思维、明确辩证思维的经验启示,旨在继往开来,寻求突破创新,主动融入规划体系改革进程.
  • 摘要: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记录作用,但由于其历史价值和风貌完整性上与历史保护街区存在一定差距,成为保护条例之外被边缘化的历史街区.如何寻求其复兴价值,让非保护类街区的保护意义受到认可,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以武汉市常平仓片区为例,通过对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片区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区域中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场所记忆和特色空间等复兴价值认同,总结出关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复兴价值体系的构建方法及更新手段,希望寻找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复兴价值,注重这类"城市记忆场所"生活和内涵等更为深层的价值延续.
  • 摘要:城乡统筹,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新时代、新使命、新发展和新征程"等新要求的全新发展理念.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规划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小城镇与村庄,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与城乡规划行业在深度与广度上交叉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基于城乡统筹理念梳理镇村规划的适宜尺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在对中国目前开展的城乡统筹工作进行梳理与分析后,对小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可能的空间范围与管控弹性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应更侧重实施性.在编制内容上,应侧重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针对小城镇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用地布局、设施分布与规划管控提出可落地的规划要求与建设指引.必要时,规划深度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应重点关注村庄环境整治、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村庄产业发展指引、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管理体制的与时俱进.
  • 摘要: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角色,从诞生起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中村的态度也有了很大改变,从最初的争议批判到如今的理性看待,人们对城中村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化,更多人开始意识到城中村蕴含的商业价值所在.此次研究选取深圳市具有典型城中村环境与特征的城中村——上下沙村作为研究对象,在简单介绍其整体商业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6条街道,对业态的分布情况以及沿街店铺的具体特征等内容做了调查研究,以此来分析上下沙村内部商业设施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意图探索城中村未来商业发展的引导方向.
  • 摘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出行距离不断增加的必然趋势.笔者以南京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为例,以轨道交通AFC数据为基础,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和运行特征两方面分析轨道交通建设的得与失.分析结果表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应因地制宜做好引导工作,明确市域轨道快线的定位和制式,优化轨道线路布局,强化站点周边短途交通设施的接驳,让市域轨道快线真正发挥大运量、快速准时、绿色低碳的作用,促进城市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