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为主,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发展规模和行业内部结构两个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了区位墒和空间基尼系数从整体层面、细分行业以及地级市三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探讨了影响其集聚发展的因素,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因的理论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5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views6.0开展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论表明:第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第二,四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有所差异,武汉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皖江城市群,最后是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城市群;第三,八大细分行业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这些传统型生产服务业集聚呈现一定规模,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虽然目前集聚规模不明显,但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第四,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来说,各项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与影响效果因行业的异质性而呈现差异化特征.根据研究结论,对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根据城市等级不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差异化发展;二是加大人力资本和资金投入;三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宅基地相对价格的变化推动宅基地制度持续变迁,由纯粹的公平价值取向转变为公平与效率并重,效率在政策制订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土地利效率,实现政府、农户与建设用地需求方的多方共赢,政府有限度地允许宅基地流转,而这一流转却遭遇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损失厌恶感障碍,进而使产权对价不能有效形成,宅基地退出规模难以达到预期,从而土地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改进不能完满实现.影响农户损失厌恶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体性因素、区位因素和政策性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策略是实现制度改革目标的重要选择.
  • 摘要:本文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国35个主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升2.6%,技术效率的提升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动因,而技术变化水平起着负面作用.本文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宏观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探究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能因素,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制造业集聚、经济密度和对外开放可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政府干预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对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分别回归显示,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因素对直辖市的作用程度普遍较高,对省会城市的影响程度较弱;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受信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制造业集聚的正面影响最大,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的分别是科技支出和经济密度.未来提升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需要创新驱动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集聚”,提升城市外向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强化政府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职能.
  • 摘要:本文利用1990-2014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城市化22等统计数据,以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为基本假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对城市居民各项收入来源的影响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来源的影响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各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工资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2)城市工资性收入对城市化的冲击在不断弱化,非工资性收入对城市化的作用却在增强,城市工资收入依然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农村工资性收入对城市化的作用在不断增强,经营性收入的冲击却在不断减弱,但农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4)不同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市化产生正向的影响,而经营性收入差距对城市化产生负向效应.
  • 摘要:中国大部分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面临着强大的升级压力.本文从人力资本这一视角出发,构建了人力资本、企业能力对技术密集型集群升级影响的总体理论框架,分析了人力资本、企业能力对技术密集型集群升级影响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又以杭州软件集群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本对集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分别对技术密集型集群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起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促进集群升级,应该着力提高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其关键则是要着力提高集群企业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和管理决策型人力资本水平.
  • 摘要:本文研究双边市场中垄断平台滥用平台一边的市场势力以圈定平台另一边市场的行为及其后果.垄断平台将其在平台一边的市场势力通过采取排他性策略延伸到平台另一边市场中来歧视该边的竞争对手,从而损害被歧视边市场的有效竞争,进而导致垄断平台圈定另一边市场.本文通过搜索引擎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平台厂商基于一边市场的垄断势力妨碍另一边市场竞争的事实,并进而比较了平台中立和单边市场圈定两种情况下双边市场整体福利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平台厂商对平台另一边不同厂商歧视程度的加深,会导致主导平台自有厂商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其竞争对手的消费者数量随之减少,从而会致使消费者效用水平的下降和被歧视边厂商逐渐退出市场,长期中会促使主导平台自有厂商圈定市场,提高被歧视边市场的进入壁垒,既而主导平台形成双边垄断,从而降低未被歧视边用户的效用和平台的整体绩效.因此虽然垄断平台在消费者边并没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但是反垄断执法机构应该关注垄断平台在平台另一边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在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浙江省龙泉市为例,通过对当地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条不同路径:当地资源禀赋依赖型产业和招商引资外部资本依赖型产业.分析了龙泉市区域知识资产的总体情况,并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和路径对知识资产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知识资产能在改进产品、提高生产效率、直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为知识资产发挥作用带来了乘数效应.
  • 摘要: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如何选择合理的产业承接模式对中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内涵、特点等进行现实考察研究,其次,对不同模式从承接的动力机制、产业特性匹配、存在的问题等三个角度进行比较,最后,针对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特点,政府和企业针对性地选择运用产业承接模式,以期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利用长江经济带2004-2014年数据,在测算出制造业集聚水平和环境效率的基础上,检验了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制造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大于负外部性,对环境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驱动效应.长江经济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规制力度.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长江经济带的诸多产业集群依托其高度的产业集聚和联系特征、协同创新网络优势和显著的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在不断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向着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本文系统阐述了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分析了长江沿岸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区域经济基础,拟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筛选原则,并遴选出了长江经济带未来重点打造的十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仍有部分省市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未能实现DEA有效;上中下游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分异显著,呈典型“V型”分布,上下游地区较高而中游地区较低;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有效干预、产业高级化和社会充分投入等因素是促进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力量.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须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 摘要:采用非角度SBM方向距离函数和反距离权重法分析了2003-2013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得出结论:(1)时间维度.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51,年均改进11.9%,三大城市群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长三角-中三角-泛成渝明显的梯级差异,效率改进速度表现为中三角>长三角>泛成渝;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改进需以经济平稳增长为基础,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越低的区域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越弱.(2)空间维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格局经历了从“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向“多点支撑”空间格局的转变;第一阶段(2003-2008年)绿色极点从东西两端集聚转向省会城市集聚,绿色极点围绕成都、长沙-南昌、长三角核心区域集聚形成三大绿色集聚区,“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初现雏形;第二阶段(2009-2013年)绿色极点整体向东演进,中下游绿色集聚区相互融合,转变为中下游地区绿色极点连片发展,上游绿色集聚区持续稳固的“多点支撑”空间格局.
  • 摘要:本文利用非参数数据包罗模型DEA对长江上游地区及各区域2005-2014年制造业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还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各区域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纵向动态变化,发现长江上游地区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时间还未到达DEA有效,同时区域间差异显著,重庆、四川、云南的效率稍高,贵州稍差,但其技术进步明显.在对长江上游地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基础上,还利用受限Tobit模型,从政府涉入强度、企业自主创新、社会投入力度、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六个维度分析了影响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效率实际水平和实证结论,提出提升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几点建议.
  • 摘要:本文基于2004-2012年CGSS数据,采用多种贫困标准和贫困指数评估了中国城乡贫困变动,并从城乡和地区、个体和家庭特征不同角度进行分解,也考察了贫困变动的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最后定量地分析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按照国内国际贫困标准,多种贫困指数一致反映中国城乡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减少,但相对贫困人口数量有所上升;农村和西部地区贫困现象依然严重,但在保持当前收入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不再恶化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在2019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经济增长的脱贫效应较为显著,但亲贫性不强;城乡、地区和贫困人口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成为反贫困的严重障碍;外出非农工作经历、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性别和家庭规模是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建议反贫政策应瞄准西部地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较低、家庭规模较大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女性户主家庭,也应加强各种保险、社会帮扶和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性扶贫政策体系.
  • 摘要:基于城镇化质量内涵、构成要素及评价等文献梳理,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1年至2015年中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从状态和过程两维来评价城镇化质量,进一步分析时空演变过程,并提出政策研究.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质量总体上有所提升,空间分布上聚中省份增多;各省市城镇化质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人口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空间城镇化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城镇化质量中贡献呈现递减态势;各纬度质量高低与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高低并不完全一致,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 摘要:粮食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产业链和开放环境视角,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揭示粮食价格波动下不同利益主体的价格的传导变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上游产业链的价格变动会波及到下游消费者价格的变动,且会带来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改变,即中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会给下游和世界市场带来冲击.整条产业链的价格波动会受到各环节价格指数的影响,价格波动主要表现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且流通环节的价格波动带动了下游和上游产业链价格的波动.冲击结果表明,短期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增加会带动产业链价格的短期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市场本身供需平衡的匹配和政府的物价调控政策产业链价格指数波动最终趋于平缓.
  •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要义在于质量的提升和均衡协调演化,其本质在于实现转型发展.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范式,在对传统城镇化非均衡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时-空-质动态演化的理论逻辑框架,揭示了新型城镇化时间、空间和质态“三个维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及本质特征;进一步提出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均衡演化的现实路径,即创新引领,协调推进;市场驱动,内生发展.
  • 摘要:科学评价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智慧支撑、智慧应用、智慧效果三个维度构建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选取智慧城市试点中的104个地级市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智慧城市发展指数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穿插其中”的经济地理特征.(2)智慧城市可以划分为领跑者、追随者、起步者、准备者四大阵营,大部分城市集中在中间水平,呈现出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3)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间的差距,尤其表现在东部与其他三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内部差距问题也较突出.
  • 摘要:公共交通满意度衡量公众对公交服务客观条件及水平的主观感知,那么公众自身的特征如收入、年龄等对其的主观评价是否有影响?本文利用2013年对武汉市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武汉实际经济水平和“五分法”将人们的收入分为低、中和高收入三个等级,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重点考察公众自身特征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等级的下降,人们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下降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政府要加强道路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公交管理时更多考虑低收入群体。
  • 摘要: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市场区位、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工业发展普遍滞后,基础薄弱,工业园区特别是县级工业园区用地基本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一些地方迫于发展的压力,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发展,追求短期效益,竟相出台优惠政策,违背经济规律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借机进行恶意圈地,大量囤积土地,或将工业配套用地用于商业开发,搅乱了整个工业用地市场,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规范县级工业用地市场,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势在必行.为缓解欠发达地区县级工业园区土地供求矛盾,就必须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把闲置地拣起来,把零散地集中起来,提高投资强度,盘活低效用地,为工业用地提供空间。通过调整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差异化土地政策等措施,把好项目引进来、把好产业集聚起来,把生产力释放出来。
  •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结合“新经济”政策,根据三明和漳州市的入户调查数据测算两地的收入分配差距,运用收入转移矩阵考察了两地农村住户的收入变动性,发现该地区的农户收入流动性较大,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激励更努力的工作,而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但是漳州市农村住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流动性整体上大于三明市,且漳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倾向于相邻层次间的流动,而从两地的收入转移矩阵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三明市的固化现象明显高于漳州市,三明市的富裕家庭不易发生变动,具有明显的高收入固化现象,但是两地的中间收入层次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通过Mlogit模型对两地农村居民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三明市的收入流动性受人力资本的影响比漳州市大;第二,漳州市的收入流动性受人均经营性收入的影响较大;第三,三明市收入流动性受林权改革的影响大于漳州市受土地改革的影响,但林权改革的持续性作用不如土地改革.
  • 摘要:贫困的复杂性要求贫困研究突破学科界限走跨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之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在贫困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减贫主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且互补性强.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以胜任新时期减贫实践的需要.在系统评述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和集成创新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集成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地理资本贫困论等现有研究成果的“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框架构想,该分析框架实现了贫困研究“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传统范式的有机整合,可为新时期综合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文章在分析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自身发展水平两方面建立了评价西安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五个二级指标和十八个三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2004-2014这11年间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西安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增长强劲,然而仍然存在金融资源集聚程度不高、金融辐射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积极推进西安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大西安金融中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推动西安金融的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等,就成为西安进一步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 摘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的2004-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分析耦合协调关系的省级差异,并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对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近半数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以下;(2)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明显,即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模式,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进而提出促进中国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阶段.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信息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接受与使用信息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基于可获得性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一组具有区域对比(31省(市/区))与时间对比(2001-2013)意义的信息可获得性指数,并运用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对区域信息可获得性指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1.信息可获得性省际差异明显,且省际间差异呈扩大态势;2.信息可获得性区域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中西部地区近年来提升较快;3.2001-2013年,信息可获得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向中西部地区迁移;4.信息可获得性增长与经济增长空间上接近同分布.各省(市/区)应切实完善好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着力提升信息可获得性,促进信息要素在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效利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 摘要:依据钱纳里标准判定海南建省以来各年所处经济增长阶段,选取观察年份,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年份海南经济增长热冷点区分析和全局趋势分析,并计算各观察时段海南省及其各区域单元的经济增速与相对经济增速,据以分析海南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的现状与演变的过程、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总体由低水平相对均衡型演变为较高水平非均衡型,即建省初期经济增长水平低,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相对均衡,随着沿海地区特别是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三亚市经济增长水平相对提升,沿海与内陆分异及北南方向上类似U型分异格局凸显且逐步强化;目前海南内陆地区是经济增长洼地,北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三亚市为经济增长核心区;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实施以来,海南省及其多数区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增速比之前有所放缓,相对经济增速的变化显示沿海与内陆分异及北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分异有加剧趋势.初步推测,海南经济增长空间分异与自然要素、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历史基础及制度、科技和人口因素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
  • 摘要: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层次、产业空间集聚视角,分析了安徽与沪苏浙发达地区的产业差异化发展状况以及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提出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分工共同治理的新体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促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协同发展的新集聚。
  • 摘要: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三个分指数,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水平,并采用基于GIS技术的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对海南交通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水平及其三个分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交通可达性水平和交通区位优势度均呈现沿海内陆分异与北南方向上类似U型分异格局;内部交通连通度大体呈北部沿海地区较高、西南部地区较低而东南部地区居中的分异格局;对外通达性呈现比交通可达性水平更明显的沿海内陆分异,且在北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均现类似U型分异特征.海南交通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受到地形、海陆位置等自然地理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空间分异的影响.加强西南地区道路网建设,加强从澄迈到保亭沿线地区的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是目前促进海南交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
  • 摘要:通过构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GIS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4年新疆各地州居民幸福指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十年间新疆15个地州居民幸福指数数呈“微波动,稳增长”的趋势;幸福度指标系统内部异质性较强,公共服务幸福度对居民的影响最大,生存环境幸福度和经济包容幸福度次之;公共服务幸福度的空间差异最大,存在典型的极化效应;公共安全幸福度次之,而生活与消费幸福度的差异性并不显著.从空间布局来看,整体呈“北高南低”态势,各地州幸福指数呈“大聚集、小连片、微散落”的空间格局;新疆居民幸福指数空间演变有轻微的马太效应,而空间格局呈显著的“团”状极化效应,天山北坡经济带呈“强强联动”态势,“乌-昌-石”周边地区居民幸福指数趋于高等级.依据幸福指数空间分异特征,促进南北疆均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并因地制宜是优化新疆居民幸福指数空间格局的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基于分类DEA以及随机前沿分析,考察27省份技术市场相关的面板数据,一方面在评价2014年27省份技术转移效率同时,另一方面利用随机前沿影响因子方程探讨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因子,基本结论为:(1)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均为正向调整,且调整幅度方面变动最大的是均为产出方面的变动;(2)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变动(调整)符合整体的技术转移效率评价,即西部部分地区技术转移显示为有效率,因而其无效率变动的省份较少,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相反;(3)随机前沿的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子方程的结果显示在正向影响方面,对外开放程度成为影响技术效率最重要的因子,而企业规模影响力稍逊于对外开放程度,在负向影响力方面,政府支持度的影响力高于劳动力素质.由此提出建立国家技术信息中心,整合科技成果资源以及推进有效竞争的技术转移政策、避免路径依赖等相关建议.
  • 摘要:贸易自由化和环境规制分别对创新的影响已受学者的关注,但是两者共同作用下对创新,尤其是创新效率的研究不足.在创新动力和投入依旧受限的情况下,效率的提高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超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03-201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试图分析贸易自由化和环境规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水平、环境规制水平与创新效率之间均呈现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只有当贸易自由化水平、环境规制水平突破各自的拐点时,技术扩散效应和创新补偿作用才得到充分发挥;其次,环境规制正向调节贸易自由化对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贸易自由化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创新效率的“U型”关系.
  • 摘要:文章首先应用超效率DEA法测度了泛珠九省在2005-2014年期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得出,九省的创新效率总体上趋于改善,但也存在短期波动,其中贵州、海南两省的协同创新效率相对最低,而广东省的协同创新效率是泛珠三角区域中最高的.在此基础上,采用Malquist指数法考察了协同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协同创新效率的作用最明显,技术效率变动的贡献度却较小,这说明从管理和制度改善方面挖掘效益尚存在较大的空间.最后,文章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大学参与合作及转移知识的能力、企业吸收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程度、产学研合作关系对协同创新效率的改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程度占主导地位),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则不显著.
  • 摘要:开发区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其实际效果备受关注.本文基于湖南省企业层面数据,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运用能够克服样本选择偏差的匹配估计量方法估计了开发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在2004年开发区清理整顿之前,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之后,开发区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3.95%-5.91%.本文的发现告诉,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政策区域,只要通过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引导要素资源在区域间有效配置和集聚,开发区的政策效果就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 摘要:在分析传统DEA模型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交叉效率模型并使用2006-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评估了中国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同时引入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在控制其它相关变量的基础上,重点检验人口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对区域的创新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2)创新效率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3)政府干预对于本地区创新效率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对创新活动产生干扰;(4)金融资源在省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效应.
  • 摘要:福建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长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环境治理投资规模偏小和环境管理绩效偏低的问题长期存在.本文运用包络曲线模型(DEA)模型,评价2002-2014年福建省整体环境治理绩效变化趋势,同时选取2004-2013年福建省各地市数据进行区域环境污管理绩效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各因素对环境管理绩效的影响.发现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宏观因素对环境管理绩效的影响很强,工业烟(粉)尘的去除量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环境治理投资规模、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法律法规以及环境监控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福建省在统一的环境政策下,各地区的环境管理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2004—2014年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环境管理效果出现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区域间环境污染存在空间相关性;在研究影响环境管理效果的区域差异的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程度对环境质量有正向作用,而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和投资程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福建被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清新福建”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下,以闽西南四市区域生态旅游合作为重点调研对象,分析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闽西南四市区域生态旅游合作的发展条件、合作现状、面临的问题,探讨该区域生态旅游合作的合作模式并提出发展“海丝”旅游的对策,从而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在充分阐述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的独特性基础上,基于三峡库区26个区县2005-2014年的十年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初步预测.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逐渐趋于健康协调,但其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阶段;三峡库区库首、库腹尤其是库首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在短期内,对欠发达的三峡库区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难取舍;保持当前发展趋势,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可能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化进程;库首、库腹地区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库尾地区实现“全面开花,整体优化”;建立健全区际和区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重构基于流域发展视角的大三峡库区.
  • 摘要:文章基于复合指标体系,分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全国31个省区1982—2013年的面板数据核算了人力资本脑力素质、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程度.同时构建半参数可加模型,详细解析了三大区域三类耦合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进一步剥离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程度明显受到了其他两类耦合的共同作用,且这一作用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非线性影响的存在亦提示了人力资本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波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 摘要:政策试验作为中国公共政策的一种范式由来已久,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数只是有关政策试验和政策扩散的理论阐述,很少有学者将理论用于分析中国现有的政策实践过程.本文试图在整合国内外政策试验与政策扩散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自贸区可复制经验为例,来探索中国公共政策的试验与扩散过程,并在最后提出研究的一些发现和思考.具体而言,由于改革开放过程时刻面临着丞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试点——推广”的公共政策试验和扩散模式便应运而生,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始终,在存在政府间纵向权利运行机制、官员晋升竞标赛制度,以及缺乏利益激励制度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确保这种模式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自贸区的政策试验和自贸区可复制推广经验的扩散也是这一范式的真实写照,有助于抽象出改革实践与政策试验的内在机制,拓展世界政策试验和扩散的理论版图.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中国的改革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政策试验与扩散过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多极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中国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政策试验与扩散的理论探索有助于丰富世界政策试验与扩散的理论,中国的改革实践有利于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提供可供参考学习的经验。
  • 摘要: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特大城市家庭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部特大城市家庭而言,其低碳消费行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其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的资源禀赋、社会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15年西安市家庭能源消费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户均家庭月碳排放量为1048.56kg,居住与交通比例为3:1,其中生活用电占居住碳排放近42%,私人汽车则为交通出行碳排放最大贡献者.家庭属性、个人属性、消费行为、住房特征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等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及效果存在差异,实证结果有利于为城市政府有效能源规划及节能减排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物流产业是贯通经济发展的脉络,然而国内鲜有文献涉及对物流产业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的研究.本文将技术进步纳入CES生产函数,对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推导,并进一步对要素替代、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验证.采用1995-2014年中国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物流产业的替代弹性、技术偏向指数和技术偏向情况.实证表明,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为0.53,技术进步偏向为0.18.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在东、中、西部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是技术进步大体偏向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
  • 摘要:服务型制造是经济全球化、客户需求个性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一种全新制造模式,也是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构建了服务型制造发展和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当前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改革面临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挑战,并通过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实践探索与路径设计,分析了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不同路径探索.进而提出升级要素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强体育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提升体育基础设施水平、拓展国际市场为抓手,引导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向高增值环节攀升,做强福建体育制造的政策建议.
  • 摘要:流通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对经济均衡发展影响重大.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省域流通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现状描述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梯形差异状态相符;中国省域流通产业集聚“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发育典型,空间格局演变不明显,但集聚的“马太效应”会加大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流通产业集聚在空间溢出效应上具有显著空间滞后负向效应,即省域间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资源竞争关系.本文政策含义明显,政府应根据中国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特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促进政策,以此推进中国流通产业科学发展.
  • 摘要: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的初级阶段.城市社会的城市化如何演进,其动力机制是什么?本文对哈里斯-托达罗和钱纳里模型进行了拓展,建立了城市化动能转变的解释框架.利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东北和广东4省进入城市社会以后城市化的动力问题.研究发现,在城市社会,城乡收入差距、人均收入、流动人口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市化的作用,与经典的城市化模型仍然一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对城市化的作用不显著;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动力作用已经释放完毕,甚至显示出负向变动关系;国有投资比重整体上未通过模型检验,但尚不能断言国有经济拖累城市化进程;对外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化有挤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对城市化速度的推动作用不显著甚至为负.与进入城市社会之前相比,城市化的传统动能仍然较强,新型城镇化动能不足.其政策含义是,推动城市化转型发展,要大力培育和拓展新动能.
  • 摘要:中国总和生育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有些地区提前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快速而激烈的人口转变加速了城乡生育模式的变化。和全国城乡生育率变化的趋势相比,超低生育率地区的生育模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利用宜昌市的抽样数据,分析超低生育率地区城乡居民的生育模式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总和生育率先降后升,农村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到2014年城乡生育率反转,城市总和生育率高于农村,城市为0.799,农村为0.776。本文以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城乡生育率发转的必然性。婚育时间推迟,我国婚育时间普遍推迟的前提下,超低生育率地区婚育时间推迟的更早更快。超低生育率地区的城市妇女生育推迟的远早于农村,从2010年开始,城市生育推迟的育龄妇女逐渐到达生育高峰期,高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迅速升高,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同样开始上升。农村从2000年开始,生育时间在迅速推迟,低年龄组生育率下降,高年龄组生育率上升的较慢,到2014年生育推迟仍在继续,农村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流动降低农村的生育率,人口流动规模和速度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妇女从农村到城市工作或者上学,长期受城市生育文化的影响,不仅推迟婚育年龄,而且降低多孩生育数量。农村妇女外出务工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女性职业地位的上升,从事非农职业的妇女数量增加,非农职业的妇女生育二孩的比例始终低于从事农业的妇女,并且随着妇女出生年代变化,生育多孩的比例迅速下降;城市商人和公务人员生育多孩的比例下降。职业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和农村妇女的多孩生育比例。生育政策的控制长期以来制约着城市的多孩生育水平,研究表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城市生育政策内和政策外的家庭的政策响应程度高于农村地区,所以造成2014年城市总和生育率高于农村地区。本文对“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响应分析,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分析提供参考。
  • 摘要:当今世界又重新进入了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激烈博弈的新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掌控力和话语权将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竞争的焦点.那么未来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中华大陆文明的出路何在?本文从文明特征的视角来分析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关系,探讨其演化规律、未来路径和影响效应,提出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并分析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崛起之路与全球治理重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1)大陆文明的稳定性和海洋文明的流动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不仅表现出冲突和竞争,而且也可以彼此依存、借鉴和融合.(2)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突和博弈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海洋文明在近代崛起并成为强势文明,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势力的极度扩张对大陆文明形成挤压,其本质就是掌控力和利益之争.(3)强势的海洋文明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危机,可能把人类引向毁灭,而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融合,通过互动、交流和互鉴形成“海陆共生”和“刚柔共济”的新文明体系.(4)能够支撑中国崛起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将在未来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并重构全球治理体系.本文的研究从文明体系的视角探讨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能够为中国的崛起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海陆丝绸之路的衔接点,具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优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借力“一带一路”,广西应加快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智库建设等,切成实形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在资源型城市问题发生后,资源型城市重新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发展过程.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括资源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等五个机制。推进产业多元化,规范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健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和吸纳资源财富转化为资本注入当地产业,破解财富流失效应。
  • 摘要:国家级新区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依托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有效辐射和带动,是新时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结合绝对经济联系和引力模型等理念,对两江新区辐射带动区县发展的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还结合4种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和试算,优选出空间误差模型以评估两江新区辐射带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力度.结论显示:重庆两江新区对区县辐射带动的拉力效应不太稳定,推力效应尚未形成,但综合推拉效应具有上升趋势,具备成为增长极的潜力;两江新区对区县的辐射带动力主要受到消费、投资、财政投入、城镇居民收入提升以及利用内资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受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城镇化率等因素的负向影响.
  • 摘要: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以“无空间维度”为基本分析范式,缺乏空间向度均衡研究,因此很难对还原为现实的空间经济做出有力解释,其理论框架下的政策工具也对现实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冲突缺乏指导之力.基于对经济活动空间维度载体的系统分析,空间经济一般均衡必然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土地市场的共同均衡,通过构建空间经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其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表明:土地市场的非均衡必然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稳定和均衡,只有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土地市场的共同均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效果依赖于土地政策使用,在现实的空间经济中只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 摘要: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构建包含宗教变量的面板计量模型,利用65个国家和地区1975-2012年的数据,检验宗教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验结果及稳健性检验显示:就宗教影响力而言,犹太教、东方宗教和基督教对经济增长具有相对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宗教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宗教多元性倾向于在大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在小国这一影响较弱;宗教极化并不对一国的经济绩效产生明显影响.
  •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5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腐败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联立模型中引入金融生态环境因素,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腐败、金融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能显著抑制腐败的发生;腐败的发生降低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腐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加强反腐败是有效帮助该地区加快经济增长的策略之一.这意味着尽管腐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尚存在多方面不明晰的途径,但其通过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而负向作用于经济增长则是显著的.
  • 摘要:通过计算2000-2013年铁路旅行时间缩短带来的市场潜力提升,实证分析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高铁对整体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负,另一方面高铁促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显著影响了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间接体现了高铁带来城市发展水平提高.高铁的效应也因地因时而不同,对于高铁连接成网的地区来说,高铁通过压缩时空距离促进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正面影响;对于高铁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高铁加剧了其边缘化,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起飞阶段,高铁的积极作用显著,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高铁效用逐渐下降至不显著.因此认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应该注重合理布局,更加照顾落后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摘要:本文将人均GDP和市场潜能作为表征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指标,基于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了中国285个地级市2004—2013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随时间和地理距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一方面随时间推移整体增加,另一方面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中300公里内为密集溢出区,800公里内为有效溢出区,800公里以外为间接溢出区,说明经济增长最有效的空间溢出范围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内,与地级市的行政界线相比,省级行政界线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阻碍作用更明显.
  • 摘要:研究以高铁运营时间窗口相对较长的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假设,构建了一个高铁开通背景下,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进一步,研究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基于准自然试验的假设,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对高铁是否开通这一变量的内生性进行了处理,得到了无偏一致的估计结论.本文研究发现,对于京广沿线城市而言,高铁的开通总体上提高了城市市场潜力和名义工资水平.市场潜力与高铁的集聚效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市场潜力的提升,高铁开通产生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集聚弱化阶段(第Ⅱ阶段)以及扩散阶段(第Ⅲ阶段)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名义工资水平的提升会抑制市场潜力作用的发挥.通过对研究样本进一步分层回归发现,高铁开通对于包括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以及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所产生的制造业集聚效应要弱于其他非中心城市,处于集聚弱化阶段(第Ⅱ阶段).而在城市拥挤成本的“推力”作用下,产业扩散的力量将逐渐成为主导.可以预期,随着高铁开通的时间推移,扩散阶段(第Ⅲ阶段)将逐渐呈现,中心-外围格局将会得到一定的调整,高铁开通带来的区域一体化与经济收敛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而由于非中心城市工业化尚未完成,将依然处于集聚强化阶段(第Ⅱ阶段),劳动要素向城市流动的激励更强.因此,新常态下,借由中国高铁这一高端装备制造的名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降低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区域一体化以及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成为本研究的直接政策含义.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对扶贫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主义方法,挖掘精准扶贫内涵,从理论上剖析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实践上总结习近平在宁德开展扶贫工作经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提出“弱鸟先飞”的意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政治家扎根基层,夙夜为公,求真务实,真心实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怀.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对扶贫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主义方法,挖掘精准扶贫内涵,从理论上剖析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实践上总结习近平在宁德开展扶贫工作经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提出“弱鸟先飞”的意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政治家扎根基层,夙夜为公,求真务实,真心实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