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58条结果
  • 摘要:依据中国新常态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小城市的工业发展面临的的挑战.江西新余市是典型的新兴工业中小城市.在面临国际市场对光伏行业的冲击背景下,新余市政府通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重新整合工业产业资源,抓住国家、省政府大力实施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契机,推进配套项目建设、加强环保、鼓励企业和高校协同创新合作开发技术、改善引资环境等战略举措,并在短短的两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中小城市的工业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石漠化地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发展草地畜牧业为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然而在脆弱的立地背景下易燃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草地工程实施效果与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晴隆县石漠化工程治理情况及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晴隆模式”为切入点总结出种草养畜在石漠化地区推广过程中主要做法、成效,并为江西省扶贫攻坚提供积极的经验和启示.应构建管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培育和壮大适合本地的特色富民产业,推广、普及和创新先进适用技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摘要:创新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本文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现状,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创新能力较强,东部与中西部创新差距仍然较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十三五经济创新发展的相应对策,要加强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优化区域创新环境.要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的协调,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创新,鼓励东部发达省市给予落后西部省市给予创新帮扶,促进三大区域之间的创新交流。对外,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与国外公司或者院所成立合作研究机构,成立海外创新科研站,与国外优势技术企业合作交流。完善市、区联动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放大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创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建立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 摘要:发展飞地经济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突破国别和行政区划障碍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飞地模式运用最广、最成功的是东部沿海地区,除沿海地区外,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飞地模式.文章对中国实践飞地经济的案例进行梳理,分析了江西发展飞地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提出以下江西发展昌九飞地经济的建议措施:(一)构筑多层次的飞地经济体系;(二)建立飞地版昌九自由贸易区;(三)发展江西特色的绿色经济飞地模式;(四)打造昌九电商飞地产业园;(五)为昌九飞地经济营造环境;(六)创新飞地合作机制和模式.
  • 摘要:通过控制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碳排放交易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地控制碳排放的手段.本文从中国各地碳排放交易试点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总体情况,对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优化减排标准,使其在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并能起到刺激减排的激励作用。目前,各试点都在抓紧开展碳期货可行性研究,碳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品在未来一或几年均有可能出现。碳市场的金融创新已吸引了银行、保险、券商、基金公司的关注,投资机构的加入将会使碳市场更具活力。
  •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把“绿色”作为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的主题词之一.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财税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现有的财税政策支持城市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其次,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 摘要:国家级江西赣江新区的设立是江西省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是南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撑.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南昌发展新空间、创新驱动等多角度分析赣江新区的建立对南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由原来的16个城市扩容到西至合肥的26个城市,进入建设具有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升级阶段,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推进战略升级,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需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三化”含义不同,又相互联系、逐一深进;“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各成员城市要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推进战略升级,在新的形势下,区域合作也要不断拓展,才能加快推进扩容后的长三角城市群向“三化”升级.
  • 摘要: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流通领域的发展.当前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联盟型物流、合作型物流、第三方物流四种,它们虽然处于相对一致的基础性要素环境,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与物质保障条件,但运作效率高低有别,主要是物流活动主体、组织形态、渠道环节、人才技术等经营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相比之下,第三方物流模式由于具有专业性强、运输效率高、组织灵活、信息化、个性化等优点,成为农产品物流流通的必要选择.建议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保障基础性物流运作要素,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盘活多种物流组织形态,培育具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人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项目管理制方式虚拟组建物流协作体系,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实现跨区域的物流业务协作与合作。
  • 摘要:本文概括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于产业转移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均是在克鲁格曼的CP模型基础上,更改前提假设或者相关参数,建立数理模型分析框架,而国内的实证分析则是在制造业、第三产业中进行了大范围的数据比较,从而得到一些经验.而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的情况下,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从互联网新视角出发,利用实例滴滴打车、饿了么等软件的崛起来指出产业转移在新的互联网大环境下逐渐改变的必然因素,并且从更新颖的角度来同时对于产业转移、区域等概念提出新的定义和研究展望,包括降低模型中的资本权重等,并分析了它们的改变对于整个经济市场的影响,拓展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结合传统的观点,在克鲁格曼的C-P模型基础上,更改前提假设、或者改变关键参数,建立新的适合分析不同具体问题的数理模型分析框架.在互联网大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对于中国西部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两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它们的趋同点和区别,并从中得到经验,进一步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从产业的人力资本、历史因素、政策指导、运输成本、市场效应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意见.
  • 摘要:通过回溯总结美国城市化兴起、加速与基本完成、成熟与完善等三个阶段的阶情,描述并分析产业增长、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政府法律法规等对促进各大区域有差异的城市化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城市化的作用,并就其作为已经完成城市化的大国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性,给出政策解读与政策建议.区域视角考量中国正在推动的新型城镇化,东部的城镇化在数量上已经有较大增长而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而中西部,特别是广裹的西部城镇,其城市化的潜力还相当大,要推动中国西部城镇化赶上东部水平,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实现西部地区基本的城市化转型,自然需要巨量的基础实施建设成本、政府为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而“买单”的巨额资金支出,对此,是否可以借鉴美国城市化西进中的土地制度特殊安排的经验,从而达到磁吸聚集整个社会闲散资金、均衡东中西部人口合理配置、促进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石多鸟”的功效?这恐怕是需要我们学业两界所深思的。
  • 摘要:中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活跃经济、促进科技创新、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重庆作为年轻直辖市,小微企业虽是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障碍.从成立到发展,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由于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资金需求短小频、信用缺失、有效资产不足、缺乏抵押品等问题,在商业银行等正规渠道金融机构的融资难度加大,而民间借贷利率又很高,提升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依旧突出.探讨如何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对促进小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应改善小微企业自身固化的家族式经营方式和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提高对外融资竞争力,加快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作用。积极地运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互联网金融活力、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 摘要:新疆地处伟大祖国西北边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拓展国家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同时也是补齐发展中诸多“短板”的重点攻坚地区.“十三五”时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面临着极为有利的机遇,也充满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党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扎实推进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应务实地谋划和推进“十三五”时期新疆的发展,在经济增长速度变化方面不宜简单地与全国整齐划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加快南疆她区科学跨越的创新模式,补齐新疆发展中这块最突出的短板。
  • 摘要:近些年,素有"千年老幺"之称的贵州发展亮点纷呈,吸引了全国和世界目光.本文通过对该省发展路径的总结,探求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规律,以期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所裨益。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发展理念,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以凝聚民心民力,构筑精神高地,保持昂扬状态,营造发展氛围,改变干群作风;二是创新顶层设计,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出既超前又切实的后发赶超目标,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目标实现的路径、平台和抓手,并在较长时期扎实推进,持续深化;三是抢抓机遇,主动积极对接国家西部大开发、大扶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着力解决基础设施、项目支撑、产业发展等瓶颈;四是营造良好的开放改革氛围,全方位开放以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全面深化改革以激发内部活力和动力;五是将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放在十分突出地位,既解决阻断代际贫困的民生问题,又解决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赶超所需人才问题。
  •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经济区在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来看,政府在建立及发展成都经济区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进一步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进程,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框架下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立足成都经济区跨区域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权力分配机制、合作协调机制、监督参与机制、区域市场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及协商交流机制等,促进成都经济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摘要:黑龙江省的黑土地是中国宝贵的农业资源,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但由于长期的过度耕种使用,缺乏必要的保护,导致目前黑龙江省黑土地现状令人堪忧.对此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更加紧迫,本文依据黑龙江省黑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多个层面,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黑龙江省黑土地对策建议.要建立耕地休耕补贴机制,建设土地修复重大工程,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对污染农田、乱占耕地者依法进行处理,实现保护耕地跟踪监管的长效机制;提倡“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在土地流转经营时避免“掠夺式”生产经营。
  • 摘要:产业扶贫在陕南秦巴山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项目选择、项目瞄准对象、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利益分配等方面均有表现.“十三五”期间,陕南秦巴山区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提高对产业扶贫地位作用的认识;转变产业扶贫的方式方法;强调规模化经营,完善产业扶贫的体制机制;加强产业扶贫的基础设施建设.
  • 摘要: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相关原理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了集聚的动力、形态与效应问题,解释了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鉴于制造业整体数据的易得性和集聚的显著性,制造业的集聚研究是产业集聚现状研究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本文以制造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证为主要内容,以“一带一路”新政策为引导,综述了国内学者在制造业方面从集聚的形态,包括产业集聚、一体化区域等角度的研究成果.通过查看文献和相关实证分析,认识到地区发展差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只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以市场结构和市场规模、要素流动、资本转化、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区域一体化的相关因素,从运输成本、国际贸易、地域差异等角度阐述了目前中国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欠缺,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从区域规划、政策扶持和引导、贸易壁垒等方面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摘要:低碳经济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本文总结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挑战,结合实际提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应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低碳城镇。同时要建立城市碳排放评估与考核体系以及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
  • 摘要:在区域经济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和突出城市群竞争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突出空间的力量有机聚合体制变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向都市区经济迈进.这一转型,在空间上强调极化空间与密度经济,在产业上注重创新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在政策上突出城市中心与经济一体化.强县经济向强市经济的跨越,是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历史过程和区域政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华市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建、共荣和共享,削弱县际分割效应,做大都市区经济规模,做强都市区经济密度和推动一体化发展.
  • 摘要:以成都市为例,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成都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功能的转型三个维度对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进行界定,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的相关内容出发,对现有的发展战略和转型的功能发展目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既定目标实现的路径,并由此提出城市发展的总体策略.国际化大都市的成都,应当在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维度上,形成全方位的竟争优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经济、文化、生态、科技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在狠抓重点优势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培育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汽车、石化、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白色家电等若干千亿产业的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建设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 摘要: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产业园区无论是在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创造产值利税还是在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地引领、带动及示范作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与带动产业聚集发展的动车组.黑龙江省产业园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黑龙江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用地节约、要素集聚”的总体要求,依托“十大重点产业”,集中推进建设了一批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区,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建设中还存在着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业定位不够准确、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园区发展质量不高、配套服务功能薄弱、创新平台建设不足、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需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园区走向“产城融合”、支持园区专业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产业转型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方式与动力.现代服务业区域集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针对中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不同发展环境与特点,借鉴世界现代服务业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经验,着力引导现代服务业差异化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生态位,构建同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现代服务业区域共生发展生态环境.
  •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沈机i5数控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启动动机、领军人物、团队管理、研发中的挑战、研发策略等五个环节,思考如何把技术研发的运行机制复制出来,找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基因机制.制度形成逻辑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性,这是本文试图寻求的答案.有了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塑造创新型企业.制度形成逻辑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性。有了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才能追寻创新的最高境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创新是远航,是登山,是寻梦,全社会的努力都在于要让远航的人安心,让登山的人安全,让寻梦的人梦想成真!
  • 摘要:城市是当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周围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更加关注城市经济效率的今天,本文对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经济效率的因素给予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规模、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效率有负面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缩小人力资本差距,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摘要: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镇居民消费率驱动影响,对制定新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的政策具有启示意义.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运用统计数据,对影响安徽省居民消费率因素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城镇化水平、劳动流动性、财政倾斜度、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所占GDP比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恩格尔系数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2409、0.012198、0.001261、0.020864、0.012618、0.043926、、0.000054;(2)少儿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负向关系,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1697;(3)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劳动流动性、城镇化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率提升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经济“调转促”决策部署的实施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为同类研究提供范式借鉴.
  •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执政党工作报告、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法治中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两个层面共同推进。未来应健全法律体系,有效保护公民各项权益。构建多元共治的法律框架,依法协调和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构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限制政府权力过度蔓延。
  • 摘要:中国生态移民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实现二者双赢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认真总结我国生态移民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和“十三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移民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和问题很多,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适应和价值转型过程.目前,中国生态移民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着眼于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移民的社会适应性,使移民逐渐适应新环境、自觉地进行文化调适。
  • 摘要:基于SWOT分析方法,全面梳理客家土楼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探索客家土楼创意营销策略,可以学习和借鉴台湾文创营销经验,通过充分调动政企民积极性,挖掘和创新客家土楼文化,打造创意产品,凸显客家人文特色,加强客家土楼开发与设计规划,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坚持和发展客家土楼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方式等推动客家土楼旅游升级.
  • 摘要:农村贫困妇女是金融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金融精准扶贫对于农村妇女减贫脱贫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PEST模型,分别从政策法律、资金市场供求、社会信用和金融创新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妇女的金融扶贫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情况以及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与重点,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应制定符合农村妇女发展目标的金融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并加强金融精准扶贫监管。
  • 摘要:农村贫困妇女是金融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金融精准扶贫对于农村妇女减贫脱贫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PEST模型,分别从政策法律、资金市场供求、社会信用和金融创新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妇女的金融扶贫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情况以及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与重点,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应制定符合农村妇女发展目标的金融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并加强金融精准扶贫监管。
  • 摘要: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利用1995-2014年东北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了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其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要低于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来分析阻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因素,并由此提出提高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破解中小企业难题提供了新模式、新业态、新机遇,让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想象空间.目前“互联网+”中小企业尚处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起步阶段.中小企业要以开放心态和互联网思维,发展平台经济、关注微创新、充分发挥新三板作用,寻求新突破;通过制定“互联网+”战略、探索落地实施途径、搭建中小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等措施,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 摘要:“十二五”以来,江西在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长期存在并困扰江西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方面问题依然存在.“十三五”是决定江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破解难题.促进江西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十三五”时期江西仍处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准确把握江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迈上新台阶.
  •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主要有分工和专业化、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制度、需求.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要素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因此,必须适应变化,通过有效地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不断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来持续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变化挖掘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制度变革,使制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有效激励因素;以及进一步挖掘“三大马车”的潜力,优化投资结构,拓展国外市场,真正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摘要:国务院关于中部崛起政策实施十年来,中部六省紧紧抓住这一国家战略,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开放型经济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上走出了“中部塌陷”的困境.在新形势下中部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各省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地方保护主义难以消除,相互协作仅停留在表面上,各自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因此中部地区六省要真正实现崛起,必须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开发力度,在条件具备的城市设立内陆自贸区,各省从自为战到合作共赢,支持重点地区快速发展,以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 摘要:教育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关于公共教育支出与该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论.基于1999年-2013年的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安徽省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其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得出安徽省的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安徽省应从进一步增加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摘要: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省际边缘区域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封闭落后的特征使其更容易陷入区域整体性贫困状态,而在贫困治理上通常面临区域发展政策边缘化、部门政策叠加与冲突并存、区域壁垒与地方竞争并存的困境.本文因应这些困境引入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提出构建省际边缘地区贫困治理目标导向、主体结构、制度体系、跨界协作和信息平台等整体性治理途径.
  • 摘要:中国在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现实与不平衡,存在着节能减排指标分配“一刀切”、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当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西部资源型省区在中国清洁能源输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西部资源型省区节能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节能减排指标分配与各省区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同时加大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尽快建设国家能源统一市场,推动资源型省区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尽快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 摘要:围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中国“十三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联动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重点内容.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为举措,坚持优美海洋海湾建设、海陆统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活动、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度。创新海洋资源开发与集约用海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实施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建立多元化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 摘要: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阶段性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对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还有一些障碍因素,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深入推进、大区域治理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在亚太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带动作用,需要从协调化定位,差异化规划,具体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全新理解等方面来思考和探索.
  • 摘要:文章运用相对价格方差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引力模型以及潜力模型,从市场、产业和空间的三个维度,对成都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成都经济区市场呈现日渐整合的趋势;成都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比较高,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地域分工趋势;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过强,经济区次增长极尚未形成.
  • 摘要:在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与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转移的大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是中国的优质产能“走出去”的最好节点.未来,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资源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具体途径包括三个方面: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产融结合推进中国优势产能走出去;通过构建跨境产业链,支持优势产能向价值链高端延展;通过重点港口城市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实现高端项目集聚.
  • 摘要:本文基于黑龙江省的地缘条件考虑,在阐述中俄跨境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分析通道布局的基础上,针对其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进一步中俄跨境物流合作的相关对策建议。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动并加大投入,加快对中俄过境铁路线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复线或另建分流线,与中俄双方后方线路能力相平衡,使之尽快达到5000万吨以上的通行能力。重视做好口岸站场空间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与所在城市协调发展规划,协调相关各方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加快黑龙江省整合口岸资源,充分发挥全省各口岸在区位、通道、产业、货源及对外开放平台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以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对俄跨境物流合作通道及体制机制优势,留住省内并吸引大连港、营口港、天津新港等港口货源,归集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东南亚、东亚国家的货源,经黑龙江省口岸对接俄罗斯和欧洲市场。
  • 摘要:本文对台湾地区能源供求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了台湾能源政策调整的目标.针对未来台湾地区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缺口,结合经济新常态下大陆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趋势,提出两岸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及其对两岸未来进一步加强互信,提升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与多个国家(地区)达成自贸协定,在国内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的步伐和进程明显“提速增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驶入“加速扩容”的快车道.
  • 摘要: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两者的协同发展是现代港口物流研究的热点.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利用Eviews软件对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经济生产总值进行时间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福州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福州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然.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检验方法从经济学意义上,福州经济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将带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129万吨.因此建议,一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二要制定新政策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增速,即要进一步加快福州港物流发展,提高福州港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与物流的良性循环发展.
  •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场关于创新的竞争,创新资源的密集度、创新人才的集聚度、科技创新的速度、制度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国家、地区和城市间竞争的关键.本文即以襄阳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襄阳城市创新与品牌构建,展开系统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期形成有价值、可推广的城市发展经验。
  • 摘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镇江则有“一带一路”与其他多重战略的叠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新空间.通过对镇江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基本情况分析,提出“一带一路”拓展镇江全面开放新空间的五年目标和关键举措.要加快构建健全协作合作机制,形成区域联动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境外投资为重点,着力提升双向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以工程承包为抓手,打造崭新的镇江工程品牌形象;以货物贸易为依托,加快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优化投资贸易环境,支持企业更快更安全“走出去”.
  • 摘要:将R&D投入分解为资金投入、人才投入、成果产出(人、财、物)三个方面,采用重庆市2005-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数、科技成果与GDP呈强关联,对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科技人员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在科技经费支出中,高等院校的科技经费支出远高于科研机构、企业、工业企业等科研经费支出,说明近年来重庆市高等院校对科研活动的重视更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提出重庆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 摘要:城市化过程伴随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区人口密度提升往往不确定,对经济增长影响需要研究.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2006—2013年城市化、城区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存在着“倒U”型关系,如果长三角城市通过本地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提高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城区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关系,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城市经济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如果吸引城市外人口按照比例在城区和乡镇定居,就能够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引导人口有序向长三角城市集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 摘要:当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机农产品是世界各国认同并推崇的一种安全消费食品,在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具有纯天然、无污染、富营养的特点,是目前国内最高层次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快有机农产品发展,为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健康食品,应当成为沪苏浙皖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建立长三角地区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开展长三角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系统建设有机农产品采收机械化、电子商务营销、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合作,优先建立长三角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 摘要:水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探寻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渔民增收的动态关系,对提高渔民生产积极性和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4年~2014年中国27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水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对渔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水产品市场价格和渔民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水产品市场价格能够在地区间传导,证明了当前中国水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2)水产品市场价格和渔民收入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在短期内能够拉高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渔民收入,受到运输成本和市场自我调控机制的影响,这种拉动效果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加和时间推移而不断衰减,从长远角度看刺激水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无法成为渔民增收的依靠.
  • 摘要: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对长江经济带及沿线11省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自新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良好态势,但协调程度仍然偏低,促进协调发展任重道远.长江经济带城乡协调发展的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依然明显,正在朝着“高高低低”的空间特征转换,省市之间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呈逐渐拉大的趋势.
  • 摘要: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历程,可划分为传统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的起步,以及现代城市的产生与城市化的加速与完成两大阶段.在城市化由起步到加速直至完成的演进过程中,经济发展始终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至要动力,随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演进,两者的具体互动关系表现为:在起步到加速阶段主要表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紧密的相关关系;在基本完成到完善阶段,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化与服务业紧密的相关关系;此外,它们的相关性也相应地体现在就业结构的演进上.在回顾世界城市化发展一般历程的基础上,以英国作为同步型城市化的典例,兼述其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对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借鉴意义.从英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六方面基本特征,也可发现对促进中国新型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如重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建设、克服城市病的法律建设、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促进、重视以超大城市为中心节点的城市圈发展,以及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双重转型。回首中国城市化已经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在重视农业现代化以及依法治理城市病,从而促进新型城市化稳健持续发展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并创新更为有效的政策,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 摘要:创意旅游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旅游业竞争、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树立国际新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创意旅游的内涵特征,厘清成都创意旅游的现状、模式及问题,提出依托自身资源,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创意旅游,并以创意旅游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强化创意旅游认知,营造创意旅游体验氛围推动旅游空间公共化、城市公共空间旅游化及艺术化。旅游业要主动与相关产业互动,提升自身的创意内涵与产业竞争力。
  • 摘要:当前,中国的铁路密度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尚不尽合理和完善,现有的高铁运营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还不足,因此加快高铁建设和提高铁路网密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中国铁路网的加快加密,不仅能对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经济的拉动起到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通过高铁建设能实现中国城市之间的连接互动,还能加速形成中国不同等级都市圈的沟通交流,促进城镇化、城市化的建设与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发展,这是一个从初步网络到基本网络再到发达网络的不断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八纵八横”高铁路网建设,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精准扶贫、均衡协调发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挖潜扩大内需,完善供给侧改革,建立并形成高铁经济区;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硬实力,扩大就业面,推进高铁事业发展和高铁技术出口;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助推实现富国强军的伟大中国梦,以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等都极富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 摘要:中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5年,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仍有4317万人,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61.52%.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16.6%,是全国水平的2.3倍,可见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仍然较为严重.本文重点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意义、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机遇与挑战、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以及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今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基础与方向.要实现精准识别,提倡多主体参与精准扶贫,要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市场在扶贫中的力量,并选择合理的扶贫方式。
  • 摘要:以福建省长汀县刘源村为例探讨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思路,首先要了解村情、贫困情况及致贫原因;其次要分析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发展条件、旅游扶贫潜力;再次要从发展定位与目标、发展方向与路径、功能分区与空间组织等方面分析旅游扶贫规划思路;最后指出要促进旅游扶贫增效,必须力争旅游扶贫规划项目及时落地、促使旅游扶贫配套工程有效协调、确保旅游扶贫发展规划有序推进.
  • 摘要:科技不仅引领创新,科技也在助力扶贫.消除贫困是世界范围一个永恒而艰巨的话题,中国历时三十多年,为期五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扶贫工作,使多地贫困百姓已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近7亿减少为目前的5575万人,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是“中国奇迹”.而如何提升贫困地区百姓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由“输血”变“造血”,做好科技扶贫的载体产业扶贫,进而实现扶贫产业的特色化、品牌化和效益化,是实现这些地区居民持续稳定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因此,科技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走科技扶贫之路是必然的选择.明确科技扶贫的内涵,梳理中国科技扶贫的进展与成效、归纳总结经典科技扶贫的案例经验,是做好未来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引导百姓转变观念,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带来美好人生的信心;发展民生科技,加强培训、培养,提高各民族科学素质和生存技能;利用好对口帮扶政策,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产业,选中合适的项目。
  •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有其合理性的逻辑:在客观规律提供的可能性空间内,通过创新种群与环境的变革,在内生发展动力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实践空间,并借此实现多元价值的创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成机制:对软硬件“配方”的内在需要的体认机制是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主体基础,关系化与类别化的整合机制则是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主客观的动态统一,由关系空间、交流空间的演变产生高附加值的系统空间的空间整合与耦合机制是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空间表达.进而探讨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形成与实现路径.
  • 摘要:“十三五”时期的多元化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是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各种具体区域创新政策的总和.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来自覆盖面、时效性、调节功能和主次地位等方面.从影响因素角度考察,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系统性政策、交替性政策、多样性政策和统领性政策.要健全“十三五”时期的多元化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必须使其内含的各种具体政策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强大的矢量合力形式,促进创新主体努力开展研发活动.
  • 摘要:21世纪,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包括发展规模、资源条件和应用水平的3个子系统、13个基本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各省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并引入电子商务改进生产函数,形成具有电子商务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电子商务与各省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对各省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率来说仍较小,且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不平衡,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省际差异,电子商务对落后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高于发达地区.为此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引领作用,从各地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加强电子商务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应创新发展各省特色电子商务产业,支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 摘要:当前,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力转换受阻、创新创业活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政策,但是,振兴如此大范围的老工业基地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制造业带曾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也是世界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历史经验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国现阶段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要有创新思维以及超常规的手段和政策措施,找准问题症结,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确保就业和社会稳定,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让改革红利能够转变为发展的动力。
  • 摘要:当前,河南正处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面临土地资源约束、发展空间不足的突出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挖掘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能、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是河南从人多地少的省情出发,在新形势下转变城乡土地利用方式,拓展建设发展用地新空间、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有效减少占用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 摘要:目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推进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由于工业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难以调和的矛盾,为将来工业化稳定、和谐、生态的发展,本文就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所存在的生态环境资源、工业污染、区域污染转移等问题展开探讨,并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工业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产生此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早日实现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多种理论建议.应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在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方面的政府职能和法律规制,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牵头引导,将工业化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着重在各类教育部门和工业部门进行宣传,一方面在目前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工业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将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教育代代相传,实现永续发展。
  • 摘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五化”协调发展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间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相互推动、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是形成“1+1+1+1+1>5”整体协调效应的过程.现阶段工业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仍将处于核心地位,信息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城镇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将扮演着拉动其他“化”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将继续保持其基础性作用,绿色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将发挥其提质增效的关键作用.“五化”协调发展可以划分为分离、互动、磨合、成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特征明显不同.
  • 摘要:本文提出构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经济带(简称为“西兰乌”经济带),以提升西北经济集聚,推动西北各省域、重点经济区的协调联动发展;分析了其内涵和空间范围,从市场一体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机制出发探讨了构建“西兰乌”经济带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 摘要: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江西产业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升江西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江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拥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劣势,江西要立足产业特色,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原则,找准重点合作地区和领域,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贸易促进机构和企业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工作的开展.
  • 摘要:杭州G20峰会中国提出应对世界贸易投资发展的新举措,取得共识.但当前和近期内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各类矛盾错综复杂,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从硬实力与软实力方面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文章从国家、企业和社会层面出发,提出了应对全球贸易投资新挑战的对策.在没有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情况下,各区域存在的重重叠叠矛盾纠纷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大国之间博弈斗而不破的景象将持续存在,国际贸易投资将在低增速中摇摆前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要有创新思维和手段,政府、企业和公民要形成合力,在动荡国际的环境中取利、完善世界规则。
  • 摘要:首先构建了非洲国家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非洲各国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其分为好、较好、较差和差四种类型.接着采用聚类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洲各国的投资环境差异非常大,并且分布很不平衡,北部地区投资环境较好,南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较差.最后,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投资环境的空间关联特征,发现非洲国家投资环境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即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周围往往是投资环境好的国家,而投资环境差的国家周围往往也是投资环境差的国家.因此,投资者在对非洲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国别选择。
  • 摘要:本文将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分为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2-2014年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间对外贸易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呈现减小趋势,且各省间对外贸易质量不均衡程度比规模不均衡程度要小.通过面板GMM估计发现省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均GDP的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时段估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规模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而对于外贸质量的影响则是波动中呈下降态势.
  •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因此,研究长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有助于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对于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长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即长三角产业集群间转型的路径,集群内转型的路径、集群升级路径及集群间转型升级的路径.
  • 摘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以2000——2014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为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面板模型和简单线性回归面板模型,分析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多元线性回归面板模型中,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不显著,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人力资本间没有形成内在联系,未能形成推动产业升级的合力.通过构建简单线性回归面板模型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人力资本分别对产业升级有推动作用,其中,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较为微弱.
  • 摘要: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主义对国家、社会及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用“交往”概念,重点从人与社会的结构、组织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大量笔墨研究了交往问题,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交往”、“普遍交往”、“世界交往”等术语.“交往”是马克思对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哲学思考,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的逻辑前提,更是他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规范性价值基础.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角度剖析“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对时代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中国所应采取策略,这对中国当下研究具有范式指导意义.顺应全球化交往趋势,今天“一带一路”作为以塑造中国人人格、促进与各国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促进人们的普遍交往,以获得与时代相吻合大国地位和品格。通过“一带一路”,开放兼容新型合作模式,共建共享命运共同体。一路一带是中国推动全球区域一体化经济战略目标,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其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升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共建共享”原则。
  • 摘要:经济增长通过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影响环境质量.本文从结构效应出发,利用1997-2014年重庆市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剧了污染排放,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2)短期内,误差修正机制会弱化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一方面重庆市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保持各项环保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 摘要:创意产业倾向于中心城市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邻近仍然是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创意产业园区、艺术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和产业组织形态,迅速成为政府、企业、业界、媒体等各领域关注的焦点.创意产业的地理集聚是若干行为主体在区位选择上的理性预期和策略博弈的结果.基于空间经济学和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创意产业的特殊性,讨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演化动力,研究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对其演化的城市效应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演化的策略建议,试图探寻创意产业集聚区动态演化的客观规律.
  •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中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六种形式及其内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六种形式之间的变化路径,各种形式之间可能发生转化,一定是渐进的,不能跨越;每一种形式的数学约束,可以用一组不等式表示;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来划分三次产业结构的六种形式,在三角形中能简洁有效的表示这六种形式及其变化.对一段时期中国、缅甸、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了简洁有效的描述.
  • 摘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是自贸区的重要职能.运用投入产出法,以上海、天津、福建、广东为例,对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沪、津、闽、粤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生产性服务业潜力巨大,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四地先进制造业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强带动性,而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优势突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支撑作用特别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融合程度普遍高于其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最后,本文就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效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4年中国省域淡水养殖面板数据,探寻中国淡水养殖区域的格局变化,利用全局Moran'I指数考察淡水养殖区的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产业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淡水养殖业呈现出“南热北冷”的特点,省域间的空间相关性逐年越加显著.(2)劳动力投入、地表水资源分布对淡水养殖空间格局变化影响不显著,淡水养殖资金投入增加、养殖面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对淡水养殖量有正向的应用,体现中国淡水养殖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3)淡水养殖面积负间接效应反映“过度养殖”和环境污染对淡水资源的破坏会减缓淡水养殖业的发展.(4)淡水养殖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之间不矛盾,在未来可以稳定持续地提供淡水产品,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重要保障.
  • 摘要: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城市群创新型发展新模式.三大城市群分别位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为中心形成规模巨大、城市密集、相互倚重的城市群体系,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明显带动效应.但三大城市群之间发展相对独立、市场分割严重、产业协作能力低下、协同机制缺失,制约了城市群联动发展.着眼城市群的协同互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应以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加强群际产业协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市场一体化、构建联动发展机制为重点,形成完善的引导机制,促进三大城市群联动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 摘要:长江经济带开发面临行政壁垒、生态环境恶化、综合性管理机构缺失、协调体制机制滞后和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莱茵河、多瑙河、田纳西河、密西西比河和亚马逊河等国外流域开发模式的经验分析,结合长江经济带自身特点,提出保护与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强河道的整治和建设、完善河流流域管理机制、培植流域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
  • 摘要: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1998-2014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的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波动态势,同时高技术产业出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增强的格局;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省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差距.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进一步提高职业高等教育水平、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建议.
  • 摘要: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赣南认真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神.从精准摸底开始,精准定位困难户、项目扶贫的方式帮助群众脱贫、实施跟踪帮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全国脱贫致富的赣南样板.应树立长期作战思想,扶贫政策要落实到位。要加强督察检查,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注重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维护,避免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要帮助和教育农民克服依赖思想。要帮助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信心,增强他们的脱贫内在动力。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防止适龄儿童和少年失学、辍学。
  • 摘要: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乡村精神文化的重建,包括乡村景观、产业、生态、文化的复归及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重庆市万州区凤凰茶乡凤凰村乡村公园建设的实证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环境重塑从而实现乡村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凤凰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和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为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打造乡村公园,乡村公园模式扩展强化了凤凰茶乡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凤凰村乡村景观、文化、产业、意象的重塑和复兴,并使乡村对城市形成一种有效的“乡村文化”输出.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原来的劣势变成优势,让农民最直接地享受旅游带来的效益。能够较好地推动城市人口向乡村集聚,吸引工商资本向乡村转移,且在旅游业带动下的生态农业和其它服务业能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的逐渐复兴。
  • 摘要:中国的扶贫工作虽然从区域开发转向个人帮扶,但仍应把个人帮扶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论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视角,以宁德为个案,探讨新时期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空间分化、空间版图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发展动力更加依赖创新驱动等重大变化,区域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探究新常态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特征并进行区域经济学理论阐释,是引领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区域政策作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和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需要顺应区域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积极重构区域政策,其核心应转向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和引导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区域政策框架构建、区域政策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工具组合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体系,从而缩小区域政策单元、促进区域协同联动、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 摘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以研究山东省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为重点,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数学模型,对鲁粤苏浙四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和比较分析,旨在弄清四省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真实状况,并找出山东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最后,从指导实践的角度,探讨山东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以便更好为山东省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之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之美;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自然生态之美。
  • 摘要: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的自由资本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从资本要素流动和溢出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形成机制及发展方向,剖析中国的定位以及与沿线国家在空间资源配置中的相互作用,并基于对空间资源配置中金融资本作用的研究,分析金融对区域资源整合的引领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摘要: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两岸关系发展正常化.随后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建设海西政策,福建省和福州市抓住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发挥对台优势在2011-2015年先后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和福州新区.这四区成为对台合作的前沿平台.四区叠加红利下打造榕台融合生活圈,推动榕台深度融合.这将是闽台融合的先行先试,将使两岸关系更加紧密联系,对两岸和平统一起示范作用.
  • 摘要:遗漏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将无法有效估计自贸协定对贸易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选取沿线25个样本国家数据,基于Anderson and van Wincoop引力模型,借鉴Baier和Bergstrand的一阶对数线性泰勒近似方法控制多边阻力项,实证研究了自贸协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传统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明显低估了自贸协定的作用;自贸协定对其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应充分认识到自贸协定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加快与沿线国家签订自贸协定进程,积极推动已有自贸协定的战略升级,增进与沿线国家在语言与文化上的沟通交流.
  •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水平视角,将湖北省分为三类,分别为经济发达区域、经济中等发达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结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三类区域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区域间能源消费增量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计量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会正向促进能源消费增量的增长,此特征在第二类、第三类地区表现一致.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对湖北省第二类、第三类地区产生显著的影响.能源消费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样对能源消费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汽车消费对能源消费增量有一定的影响,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汽车消费对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作用尚未发现.要有效控制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量水平,需要有效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尤其是第三类地区的耗能重点行业.积极引导,促进能源消费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消费增量的抑制作用的显现,能促进实现湖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摘要:利用2014年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整体文化产业效率偏低,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差较大,纯技术效率低是制约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比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前后的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对中国西部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文化产业无效率省份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 摘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业态,二者的相互融合对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选择18指标,建立指标评测体系对福建省9个城市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生态位评测,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9个城市的生态位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厦门为第一类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最强;福州、泉州为第二类城市,竞争力与厦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漳州、南平、莆田、三明、龙岩、宁德为第三类城市,竞争力最弱.因此,在提升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竞争力时应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策略.
  • 摘要:闽台两地隔海相望,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密切.为进一步深化闽台文化产业合作,需要比较闽台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找出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本文运用钻石模型对闽台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对高于福建.台湾文化产业发展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文化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较为接近,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更佳.从长远来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文化产业的潜在竞争力优于台湾.基于此结论,本文提出了合作提升闽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 摘要:产业外部性分为MAR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是集聚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影响了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本文在理论上分析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广西省2005-2014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效应.结论表明广西省制造业集聚带来的MAR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而Jacobs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正效应不明显,此外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均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职能、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 摘要: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时期,东北却出现了经济发展持续下行的态势,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却为东北经济的再次崛起提供了机遇,主要包括在交通运输、国际平台建设和科技交流等方面.本文就通过对当今东北面临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对东北经济的再次腾飞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与路径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从加强国际通道建设、推进科技交流与人文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此来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
  • 摘要: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计划,并将中巴经济走廊作为首先实施的旗舰建设项目,因此,中巴经济走廊已经作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试点.同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有力促进南亚、西亚、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给整个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及安全与和平.本文基于此,首先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进行了价值分析,其次对2020年关键项目进行了详细剖析和价值分析,并对“1+4”合作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开路工程,而且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示范工程,更是“一带一路”的突破工程,通过“政府引导、互联互通、市场机制、企业跟进”的路径,展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共赢互利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基于此,中巴经济走廊的落脚点是企业跟进与参与,通过产业转移,解决共同关注商业和赢利的问题,从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万里茶道”等战略举措陆续落实,内蒙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在此历史契机应加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选择“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内蒙古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理论、区域外部环境因素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内蒙古发展做出了理论分析.其次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内涵,并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万里茶道”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给内蒙古带来的发展机遇.再次分析了内蒙古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最后提出了五大发展路径,即开展区域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人文交流、升级产业结构和完善法律法规.
  •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5年至2016年季度GDP数据,首先利用HP滤波方法将实际季度GDP对数序列的周期分量分离出来,然后计算省际之间以及区际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此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Fisher转换方法计算了中国整体相关系数与八大区域各自的总体相关系数,定量考察中国整体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省际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高低不等,有些省际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极强,有些省际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极弱,甚至完全不相关;区域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均较高;中国整体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不高,但八大区域中除了南部沿海外,其他区域内部整体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均不低,其中东北地区同步性程度最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