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七届全国教育效能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教育效能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教育效能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8-01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教育效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积极人格视阈下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形成拥有积极情绪、积极心态的积极组织系统,造就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新时代充满正能量的人.这种创新教育基于"教育的原点",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能.基于基础教育中的创造性教学,以小见大.通过对基础教育中的创造性教学含义、目标、特征及其策略阐释,从侧面展现基础教育品质与教育效能.创新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创新结果,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过程,不仅培育创造性人才,更要培育新时代的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人。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的新视角,探究基础教育中创造性教学行为,有利于开拓一种全新的教学过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正能量的积极人才。
  • 摘要:农村特岗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影响到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特岗教师的教育效能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总体不高,提升缓慢,严重影响到农村特岗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村学校要通过加强组织环境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特岗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特岗教师教育效能感的提高.同时特岗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以促进教育效能感的提高.
  • 摘要:论文通过概念解析和逻辑推理分析找出教育效能与教育品质的内在本质联系,以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重要条件.并通过事例分析,指出提升教育品质和增进教育效能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运用历史法和比较法,相应提出了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增大学校教育效能的方法.在教育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功利化”“学历主义”的思想倾向,从而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教育效能,改善教育品质。同时,加强教学的多方面改革,注重从国外教育效能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中吸取教育品质提升及增强教育效能的有效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全球信息平台,进行教育品质提升及教育效能改进的策略研究。总之,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子系统,应有效的促进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基因”能够良性互动,相互合作,共同改进并进步,从而提升教育品质及改进教育效能。
  • 摘要:教学效能是指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的积极心理是影响教学效能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心理学以人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目标,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将管理应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构建上,能够在满足教师对积极工作状态需求的同时,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制度层面、管理过程、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管理策略,通过制定有效地工资制度、评价制度,贯彻人本管理理念,促进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 摘要:素质教育提出已有十余年,对其研究进行回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出发,研究结果表明:文献数量波动,受国家政策、研究者研究偏好和核心素养热点兴起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研究热点;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成为新兴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的主题可以聚为五类,包括教学、学生发展和制度变革等.从进路预判来看,未来研究应关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研究;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加强应试教育与它的关系研究;澄清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解决"过度教育"问题;坚持从"单数"到"复数",开展跨学科研究.
  • 摘要:困境儿童根据致困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困境儿童和社会性困境儿童.针对每一类困境儿童的不同情况和造成贫困的原因,因人制宜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存在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四条实现路径.形成政府依法主导、社会有序支持、专家务实推动和公民舆论自发参与的四重路径的教育支持保障网络,以此来保障每一个困境儿童都能得到精准的教育支持,为消除困境提供可能.
  •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刻印在每一个学校成员心中,不仅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对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建设优秀校园文化,来提升教育品质,进而对教育效能产生影响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减弱了社会环境对校园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浸染,降低的外部原因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降低了学校内部发源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客观上对教学品质的提升是有利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建设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观地被社会观察到,进而提高教育的社会评价,进而提高教育效能。
  • 摘要:近些年来教育效能研究已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本文对基础教育效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基础教育效能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和范围,这是教育管理学科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应秉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质量观;注重以人为本,发扬智慧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加强以价值观与品格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深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要加强省级统筹,确立辖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切实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还应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重在把握现状、诊断问题、指导改进,测评过程兼顾学科差异,将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追踪学生成长历程,建立以规范、监督、改进教育教学为目的的“自评与他评”一体化的良性互动评价体系。
  • 摘要:在"高效课堂"中"因材施教",每日一节45分授课,从概念理解——方法掌握——灵活运用——提高延伸,从过去小学,到现在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靠每日一节的高效课堂,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与学业成绩的占比关系,是否随年年段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的结论是否定的,学生必须培养越来越强的自学能力,形成适合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方能在"题海"中畅游.本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视角,让数学较弱的学生也尝试“阅读数学”培养法,从熟读数学“三百题”做起,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研究力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建构适应本班级的课堂教学理念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策略体系、支持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至少使得学生有路可走。
  • 摘要:高校产权结构是指在高校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产权内部的相互关系或者称相互连接、耦合的格局,高校产权结构安排达到均衡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消灭外部性,降低高校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公立高校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及民办高校办学的低水平,均说明我国高校产权结构安排还在改进的路上,还没有达到均衡状态.因此,通过政策引领,实现我国高校产权结构安排的优化是目前的必然选择.
  • 摘要: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而良心的事只能是以心传心,以情涵情,以德感德,以爱生爱.面对当前教育处于"唯认知"的困境,需要"完人教育".而这一培养在于通识人才,所以大学要进行通识教育.作者在《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中的诸多论述是以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为基调,来考察教育的流弊,在此基础上基于作者教学和实践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具体设计了培养通才教育的理想课程的框架,指出应设置有关文化发展和文明成就、知识基础原理和认知方法论、情意开展和感情养育、各类知识专业的内涵、边界、理论、问题和发展方向等科目。
  • 摘要: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转变.本文从历史和现代背景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法约尔古典管理理论,从过程管理的管理原则分析解决方式,继而从基础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效能.根据法约尔的管理原理,建议从整体审视学校的劳动分工情况,裁减冗员,设立高效岗位,从组织层面提高高等教育效能。同时应改革高校人员工资报酬分配模式,多种分配模式并存,相互抵消负面影响,使工资分配更加公平,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教师教学热情高、行政人员办事效率高,组织健康运作。
  • 摘要:目前,线上教学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和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热点,为深入探究研究生群体对于线上教学模式的利用现状,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线上教学的认知、线上教学资源的利用、资源满意度和效果四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线上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感知现状,为进一步发展并完善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线上教学需要教师在线上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新视角进行切入,应与与学生进行多领域、多角度的探讨和沟通,并帮助学生跨越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遭遇到的认知障碍。通过组建小组或团队进行协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形成头脑风暴,进而促进线上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 摘要:自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双一流"大学名单以来,"双一流"大学成为了绝大多数大学今后的追逐目标和工作指南.然而"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大学"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将会影响"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效果.本研究从大学常见的部分毕业生毕业典礼仪式的缺失说起,阐述大学"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的表象,从大学内外部行政管理制度及资源配置权力等客观方面和"官本位"思想及心理落差等主观因素入手,剖析大学"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从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由、监督与考核、服务理念、共生共荣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摘要:学校教育效能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基础.
  •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兴起.在几十年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这几十年的发展里,办学体制的问题一直困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找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道路.建议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门的人才,满足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联合参与办学的多元化格局,提高办学质量。
  • 摘要:智慧教学生态系统呼吁高校开展有智慧的教学,培育有智慧的、富有创造力的高效能人才.高校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其效能的高低与高校教学质量密切关联.然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效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创新型与智慧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已成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之策.为此,通过探析智慧教学的内涵、描述高校课堂教学效能问题的基础上,在智慧教学生态视阈下,提出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情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教学智慧和学生学习智慧;凸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人文性;建立多元化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五个层面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能的水平,进而助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
  • 摘要:推动家校合作育人,不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且成为了一种教育新生态.在家校合作育人教育生态中,区域教育学院如何有效参与和服务家校合作育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为此,区域教育学院需要适应教育综改环境,突破原有的单线工作模式,实现功能转型,承担起整合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引领、组织指导服务和评价评估监测等"五大功能".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探索了区域教育学院在家校合育中"五大功能"的实现途径和创新机制,客观分析了区域教育学院推动家校合育面临的挑战.区域教育学院改变了教师培训的单一功能,拓展了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职能,成为当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教育政策咨询和指导中心。总之,家校合作育人已经成为区域教育学院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提高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整合各方力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在教育教学、学校治理、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是区域教育学院的职责所在、目标所系。
  • 摘要:个人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概念,指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出现不均衡状态时个人重新配置资源以获得均衡状态的能力.个人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不仅是一种经济能力,可以带来个人收益的最优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对变化的积极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至关重要.教育是增进个人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的主要外部条件.就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出路而言,必须将发展个人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民主国家,基于选择自由的资源配置能力被尤为看重,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会为个人的发展带来非常现实的回报。因此,培养这种处理变化的能力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不仅成为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主线之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努力,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倡导,也具有相似的精神和内在的逻辑的关联。因此,为发展个人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而教,可以被理解为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延续、深入和具体化,是一场使教育回归理性和人性的战争的一部分。
  • 摘要:当代领导理论从"何以领导"的技术与方法层面,超越理性交易关系,逐渐演进为"为何领导"的精神与价值层面,领导理论也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关注领导个人特质到强调组织情境整合,受此研究趋势影响,当前的学校领导研究也走向了多元整合的研究范式.学校多元整合领导可从结构性领导、人力资源领导、政治性领导以及文化领导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假定这四种取向或层面,代表领导者用来察觉组织情境的方式,其结果将会塑造并界定个别的组织情境,进而思考运用何种策略来管理或领导达到最大的组织效能。
  •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思考教育效能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对基本满足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有助于新社会主义矛盾的解决,应当将科学化、效率化作为教育效能的核心.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引领,首先,借鉴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兼顾教育效能的过程与结果,重视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积极状态";其次,对吸收以信息化、知识社会为代表的新现代化趋势带来新手段,变革教育效能的改进方式;促进教育系统内与系统外的合作、交流、共享,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摘要:教育智库象征着国家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对其研究进行系统整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出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智库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高校教育智库、教育智库建设以及新型教育智库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题,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也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综合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发现,教育智库研究的主题主要分为四类:高等教育智库、新型教育智库、智库建设的路径、社会实践与教育改革发展.从进路预判来看,未来研究应结合我国国情,促进教育智库的本土化发展;加强实证研究,转变教育智库研究"定势";重构教育智库研究结构,助力教育智库"百花齐放".
  • 摘要: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学校的基本功能和精神追求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并通过教育人、培养人来实现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纵观当下的学校教育制度,越来越趋近于迈向功利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使学校教育功能失去了它的本意,进而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学校教育功能偏离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学校教育功能偏离的对策建议,保障学校教育功能的良好运行.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模式逐渐趋于僵化。应逐步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等诸多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使这些都能够完美的结合,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进步。应该重视学校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为人服务为宗旨,使学校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快调整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制度重新焕发最初的生机,让现代学校制度作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每一个部分,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和教育相关主体都能从中受益,发挥其固有的功能。
  • 摘要:教育效能研究在其40余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实证研究的传统.研究设计的多样化和模型构建的精细化,既丰富了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效能自身理论的发展.研究问题的深化和细化客观上要求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对业已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教育效能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也能为进行前沿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以研究教育效能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根据教育效能的内在向度与教育现实存在的缺陷两个维度分析现代教育体系引入教育效能评价方式的应然性,从内部效能、外界效能与未来效能三个层面确立教育效能评价指标,使其成为现代教育评价方式的重要补充.
  • 摘要:对困境儿童提供的教育精准支持由精准支持的主体、精准支持的客体、精准支持的方法、精准支持的内容四个范畴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指向.其线索体现为: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主体,它解决的是"谁"来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客体,它解决的是"为谁"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方法,它解决的是"怎样"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内容,它解决的是提供"什么"的问题,以实现主体多元互动,客体确认识别,方法精准到人,内容全面有效的困境儿童精准教育支持系统.
  • 摘要:积极心态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增加学生学习幸福感,提升学习效能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的具体策略:树立积极的学习价值观,促进学生高效能学习;制定积极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高效能学习能力.
  • 摘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在全面分析了斯金纳对强化类型、强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的应用.
  •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最权威的一次诠释,也是对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的一次发声,落实好核心素养是对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诊断,发现学校在观念和实践中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对策.应围绕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实施综合评价。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发现,核心素养理论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关注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 摘要:目前义务教务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基础教育“量”的发展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质”的问题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学校效能可以作为判定“质”的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见物不见人";学校制度成为约束人的框架;校长负责制可能变成了校长"全权制";一线教师无权发声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学校效能的提升.绿色教育坚持以教师为核心的人际和谐共生关系,营造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里在对中国近年的绿色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绿色教育对学校效能提升的意义,为学校效能的提升另辟蹊径.通过倡导参与式领导与专业教学领导并重的绿色管理方式,打造具有高度职业幸福感的绿色师资团队,形成师生多维度合作学习与分享式绿色学习方式,构建校社家“三结合”的立体绿色教育网络,提升学校效能。
  • 摘要: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师对整个教育的成败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教师是影响学生成就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影响中小学教师效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的应对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自修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沟通与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效能;还要提高调控能力,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学校应改变教师任用制度,提升教师教育制度的实践价值,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动力,强化自我评价,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
  • 摘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困境儿童的救助工作是我国福利救助事业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的提出,"教育精准支持"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首先根据对近20年的文献研究的整理找出当前"困境儿童"教育面临的各方面困境,而后整合出各位学者针对解决困境儿童的困境所提出来的包括家庭、学校、法律保障和政府保障等方面的解决策略,形成的相应的帮扶网,以期帮助进一步解决当前困境儿童面临的困境难题.改变传统单一的“家庭主体”模式,明确规定救助金出口,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解决困境儿童“上学难”问题。同时,应该改善当地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师资配备,结合家长开展家校培训,制定困境儿童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给与困境儿童心理上的最大帮助。
  •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管理.中学生产生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模仿能力强、受网络暴力信息的影响以及挫败感的累计.从中学生的年龄、情绪和独立性等心理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大中学生对文化的辨析程度,通过加大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深度和广度来增强中学生自身的调适能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力,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挫败感。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交流中心,让学生充分发泄心理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 摘要: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校,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的研究者来说,要把教育效能研究和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督导结合起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在地方区县政府,这一层级的教育管理者最需要学校或教师效能合理评价的信息,研究者要与地方教育当局紧密联系,深入到学校和课堂内部,要了解究竟“学校和课堂中正在发生什么”,以增加对教育过程质量的认识。
  • 摘要:教育效能的提升对课堂教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教育效能的提升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育现状所产生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改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对这些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作为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机制,目前我省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着体制基本健全、功能发挥有限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学校、学生等主体的教学需求,论文提出了加强教学质量领导、建构教学质量文化、整合教学管理系统、强化过程管理和激励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策略.
  • 摘要: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现实困境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应从效能提升的视角,客观审视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的实效性,改进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构建高校科研评价制度的变革策略,进而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符合现代大学科研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体现大学办学特色与管理实际的科研评价制度,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提升.
  • 摘要: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使人主动接受教育,还包括在受教育之后能够继续进行自我教育.高校在提升教育品质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扩大教育倾向,以免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应避免缩小教育的倾向,以免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应该切实关注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效能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复合主体论的提出、终身教育及网络教育的出现,为发展自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现实环境。应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自我教育。
  •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曾经在很多人眼里被视为"做学问"专利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却形成了令人们唏嘘惊讶的"一锅粥"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近乎于一种义务教育式的普及模式,离"精英教育"越来越远.可见,如何处理好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关系是关系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关键所在.本文就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建议各个硕士点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划分教学模式——精英型教育和普及型教育,并坚持“两条腿走路”即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并存。教育部应严格各硕士点的申报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解决名额不足矛盾的同时解决人才配置滞后于现实的问题。
  • 摘要:本文基于2010~2015年中国5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面板数据,选取专任教师和科研经费投入为投入指标,选取科研论文产出、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为产出指标,并用熵值法进行赋权.运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各高校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年度差异大,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并以全要素生产率值为因变量,构建影响高校科研效率因素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基础研究支出占科研总经费的比例等对高校科研效率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学科分散程度和学校规模对高校科研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例和国际化程度对科研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在直观上需要通过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就业情况来展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学校的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学生背景因素等多方面条件都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而传统的高校教育评价忽视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仅以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校教育效能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能实现教育评价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要求,无法对学校做出科学的教育诊断,更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教育效能增值研究的兴起为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教育效能增值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到目前为止较为科学合理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借助于统计中的多层线性模型,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在控制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增值效果.
  • 摘要: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教融合的政策文本,对于高校而言,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主流.但通过梳理前人成果发现,学者们疏于对科教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学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向科研看齐,忽视教学工作的问题.从分析其原因,根据上述问题,分别从大学和教师层面给出了相关的建构意见.建议把科教融合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从教师入手,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和能力,引导大学教师积极贯彻实施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教育学院硕士新生的学习满意度,可以从侧面反映教育学院的优缺点及工作绩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之一.本研究拟聚焦于学生学习满意度背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更好地培养人才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做理论借鉴。对江苏省190名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调查表明:个体背景中的主观经济压力、学习投入中的情绪投入与认知投入、学习困难感知中的学习意志等能显著影响教育学院硕士新生的学习满意度,其中学习投入的解释效力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个人背景、学习投入、学习困难感知如何影响教育学院硕士新生的学习满意度及教育学院是否可以招收不同本科学科背景的学生作为硕士研究生展开了讨论.此外,本文还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感知及如何弱化学生的家庭背景感知等提出了建议.
  • 摘要:美是生命创造活动的自由表现,生命美学带给教育管理美学的启示是,通过教育管理实践的自由创造实现教育管理世界各类生命的自由发展."生命自由"是教育管理美学的核心精神,它具象为两大审美范畴:优美与崇高.优美体现在教育管理行为的和谐有序上,崇高体现在教育管理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正义精神上,二者交互勾勒出一个教育管理世界的审美天地.要过上有意义的、美的教育管理生活,必须经过美学的批判,运用教育管理美学精神批判教育管理现实的生命虚无化、管理异化、教育工具化和美育技能化.批判之后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的规律,进行教育管理的自由创造,以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生命自由发展的审美理想.
  • 摘要:教育类法律的司法执行力不足而被讥为"软法",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瓶颈障碍.然而,这一问题并非是源于教育自身,更多的是整个司法体制的结果.美国众多的教育司法实践,通过大量的司法判例生动地展现了教育法的法制力量,从最初的听证会到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判决,"萝莉案"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司法判例与法典制定之间相互促进的司法特点,以及个人权利保护的正当程序原则.其中的法制原理及其制度特征,正值得中国教育法司法执行力的提升借鉴.
  •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经济社会转型及诸多新常态趋势的形成,我国教育总体发展也在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与新挑战.在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普及背景下,我国在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资源布局相对均衡、质量发展提速、人力资本投入与社会产出比更加协调的新趋势.但同时也在教育经费投入、资源供需矛盾、高质量均衡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从宏观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与判断.
  • 摘要:积极情绪是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将积极情绪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升班级归属感,引导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体系建构和偶发性事件处理六个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有利于帮助教师合理的安排班级教学和日常活动,同时以自身积极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即班风,促进班集体的良性循坏引导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逆境,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防患于未然,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教育目的.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新时代教育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品质提升效能,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多做一点贡献?从教育基本原理和人才成长规律与幸福人生的维度上讲,加强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很可能是值得探索的一条希望之路.以中华积极人格培养为统领,实现了积极价值教育、积极心态教育和知识与智慧教育、效能教育、坚韧意志教育等积极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积极情感、科学理性与高效行动的三维融合,给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新希望。新时代中华积极人格教育还能够对深化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起到统领与整体优化作用。总之,积极人格教育是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人格保障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选择,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我国教育品质与效能的有效“杠杆点”。
  • 摘要: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新时期对个性化的追求,对我国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管理的优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做好学校管理,得需以人为本.
  • 摘要: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效能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实证研究的传统.研究设计的多样化和改进模型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实证研究的成果,而且促进了教育自我效能理论的发展.研究问题客观性与研究方法的深化及研究方法的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解决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是多样性的,助于教育有效性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前沿性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高校教育效能增值性评价的分析过程,虽然属于一种统计学分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准确之处的。因此,在应用增值性评价进行高校教育效能评估时,需要谨慎地解释和使用相关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成效的实证研究中应注意严格遵守研究的步骤,关注全面发展、注重学业进步,服务教育实践、创造理论知识,避免进入误区、强调实证研究。
  • 摘要:学校效能研究是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如何提升学校效能是诸多教育学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问题.学校效能的提高涉及到学校的整体改进、变革与发展,而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又具有多样性,课程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当前国际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程改革大背景下,探讨课程改革与学校效能促进的理论关系和实践策略显得很有意义.建议健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加强与教育研究机构、大学的合作,建设学习型学校,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从而提高效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