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地

湿地

湿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701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自然地理学、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32篇、会议论文260篇、专利文献8724篇;相关期刊213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湿地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6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华北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2013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等;湿地的相关文献由28853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宪国、张建、李伟等。

湿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32 占比:47.20%

会议论文>

论文:260 占比:1.53%

专利文献>

论文:8724 占比:51.27%

总计:17016篇

湿地—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黄俊涵; 付梦雨; 邱冬冬; 倪盼盼; 曲荷盈; 王萍
    • 摘要: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段不同类型的湿地资源,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和干扰度指标入手,分析1980—2015年不同经济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总面积先减少,2000年后逐渐增加,总体减少72.85平方千米;水库坑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加143.92平方千米;滩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113.86平方千米;湿地转化为耕地的现象显著;鲁西南农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幅度大,济南都市圈内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经济类型区的景观干扰度排序为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农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王子聪; 许海; 詹旭; 朱广伟; 朱梦圆; 康丽娟; 赵锋; 唐伟; 赵星辰
    • 摘要: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热点,其对削减流域面源氮负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水库流域沟渠、池塘等湿地的脱氮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1年春季(3月)与夏季(6月)采集了天目湖沙河水库流域内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沟塘湿地的原状泥-水柱,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室内流动培养,测定了不同沟塘湿地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结果表明:①各沟塘湿地沉积物均具有较高的脱氮速率,春季脱氮速率范围为10.59~107.65μmol/(m^(2)·h),平均值为70.73μmol/(m^(2)·h),夏季脱氮速率范围为32.07~150.10μmol/(m^(2)·h),平均值为112.36μmol/(m^(2)·h),春季果园排水沟渠的脱氮速率最高,夏季茶园退水池塘的脱氮速率最高.②春季和夏季不同沟塘湿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对脱氮的贡献率(简称“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5.45%、36.26%,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池塘和茶园退水池塘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在夏季分别下降26.82%、14.98%,春季和夏季果园排水沟渠和入湖口河流湿地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变化不大,平均值分别为21.17%、48.99%.③统计分析表明,水体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物脱氮速率均呈显著相关,且高温与低溶解氧浓度条件下也有利于脱氮作用的进行.研究显示,水库流域沟塘湿地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通过有效调控管理能够大大增加流域氮的截留能力,对水库水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 荆贝贝
    • 摘要: 在公园中的湿地构建水鸟栖息地,有利于维护城市鸟类多样性水平。上海作为水网型城市,公园中湿地的规划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水鸟生境的构建。该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公园中湿地存在的问题和水鸟资源现状,根据水鸟的生态习性,从隐蔽性控制、水域生境设计和植被规划3方面提出构建水鸟栖息地的技术方法,包括功能分区划分、可达性控制、生态岛屿、水深设计、群落构建等措施,使公园水鸟栖息地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化,为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刘正茂; 尚蕾蕾; 欧阳昶; 王伟
    • 摘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占用耕地缺少强制性或刚性约束,也没有耕地占用补偿;对农田生态的干扰缺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相应环评文件批复的约束,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中栖息生境受到破坏较为普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16项指标体系,对有效促进依法、科学、精准、低碳、生态化设计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过程中注重保护好农田生物多样性重要赋存生境、提升农田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发挥其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中应有的贡献值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性。
    • 王粤; 石明; 杜凡; 茶武婧; 高军
    • 摘要: 采用典型样方法和典型线路法,于2019年7月和2019年9月在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陆地和湿地植物2次调查,对该区进行了科属种的统计、次生植物的划分和统计、分布区类型的研究以及区系特征的评价。结果表明: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10科353属623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108科350属620种;有中国特有属8属、中国特有种205种,其中云南特有种36种;有次生植物168种,占保护区种子植物623种的26.97%。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类型为主,由种到科温带性质逐级降低,热带性质逐级升高。因此,剑湖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特有率低、植物区系次生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生境单一和人为干扰严重。
    • 姚丹丹; 梁英辉; 穆丹; 李青楠
    • 摘要: 以狭叶香蒲为材料,在阐述狭叶香蒲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结合寒地湿地气候条件,针对狭叶香蒲的种子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物候期、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研究,探索寒地湿地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后续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优质试验材料,以期为水生植物狭叶香蒲的引种驯化、抗逆品种选育以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 赵玉枭; 梅雅茹; 周莉荫; 文艺瑶; 陈仁静; 朱仔伟
    • 摘要: 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连接的主要通道,因人为活动引起河流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从而引发诸多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问题。在当前限制人类对湿地干扰的前提下,河流湿地生态如何修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江西万年珠溪国家湿地公园城区段河流湿地为例,其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通过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其退化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1)恢复河流生态缓冲带及其植被,修复河道生态,提升湿地景观;(2)修复河道底生物栖息地生境等措施,以提高城区段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3)完善科普宣教,增强市民保护意识。通过对比修复治理前后的情况,已可见初步成效,水环境得到改善,空间异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提高,景观亦美化了。对该案例在生态修复上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类似的城区段河流湿地的生态保护及其景观修复提供参考。
    • 章妮; 陈克龙; 王恒生; 杨阳
    • 摘要: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大量冻土将面临进一步退化,而冻融过程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更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以青海湖河源湿地湿地冻融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及18s rDNA测序探究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青海湖高寒湿地有效序列注释得到1583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以及80个真菌操作分类单元。冻融退化并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已知的真菌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冻融退化使0—10 cm、10—20 cm的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相似,真菌群落中德福里斯孢属(Devriesia)、担孢酵母属(Erythrobas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冻融退化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降低了细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真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及真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均有影响,为冻土退化下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探究提供参考。
    • 朱婉漪; 张林海; 杨平
    • 摘要: 对2019年3月—2020年2月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环境因子对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及季节日变化呈“S”型。受潮汐水淹环境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曲线较旱地平缓,并且夜间比白天更为缓和,年均日变化最大差值为24.39 W·m^(-2),日变化特征中,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的反馈存在延时。因季风和沿海气流活动,春夏季节日均振幅比秋冬季节更加剧烈,全年热通量日振幅最大差值111.08 W·m^(-2)。全年该区土壤主要表现为热源,各个季节热通量均表现为白天热汇,夜间热源,正午出现最大值。夏季热通量峰值最大,正值时间最长,冬季相反。太阳总辐射、净辐射、6 m气温及相对湿度是影响土壤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净辐射对全年日均土壤热通量影响最为强烈,且春夏季节贡献率更高。
    • 宋帅达; 雷国康; 柴青宇
    • 摘要: 近几年,中央政府战略性地将体育和旅游产业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希望二者紧密融合,快速成长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发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利用筹备和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契机,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支持各地结合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加强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滑雪场、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等场地场所建设。自北京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国内民众的冬季运动参与量大幅增加,北京奥组委正鼓励境内3亿人参与冬季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滑雪场数量为568家,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770家,预计2022年底将达到1000余家。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理想中将为我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做出积极贡献。但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来环境问题,滑雪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空气污染、土壤侵蚀、过度用水、污水排放、植被退化、物种的消失是长期以来被观察和记录到的由于建造滑雪场而带来的环境破坏现象。在保证滑雪产业增长势头的同时解决好其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既有现实紧迫性又有长远战略意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和体育社会组织的联合监管职能,完善和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在湿地、草地、林地等体育休闲场地的市场化探索,将为我国冰雪户外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设立新的坐标、注入进的动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