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0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28986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文献由600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文江、付立东、杨贵军等。

叶面积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0 占比:5.83%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8986 占比:93.91%

总计:30866篇

叶面积指数—发文趋势图

叶面积指数

-研究学者

  • 黄文江
  • 付立东
  • 杨贵军
  • 吴伟斌
  • 洪添胜
  • 王锦地
  • 王鹏新
  • 任海
  • 冯海宽
  • 刘志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延锋; 仪律北; 张法伟; 马文婧; 李红琴; 王春雨; 罗方林; 杨永胜; 李英年
    • 摘要: 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比较研究CO_(2)通量及群落光合特征参数与LAI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嵩草草甸的LAI和碳汇强度分别为2.76m^(2)/m^(2)和694.13gCO_(2)/m^(2),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类型。灌丛草甸碳汇强度居中(662.98gCO_(2)/m^(2)),但LAI最小(1.66m^(2)/m^(2)),草甸草原碳汇强度次之(524.40gCO_(2)/m^(2)),沼泽草甸碳汇强度最小(460.77gCO_(2)/m^(2))。4类草地的逐日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均主要受控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逐日NEE、GPP、生态系统总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S)均与LAI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沼泽草甸和灌丛草甸的逐日GPP及NEE对LAI的敏感度极显著高于嵩草草甸和草甸草原(P<0.001),但不同草地类型间逐日RES对LAI的敏感度无显著差异。嵩草草甸的饱和光合速率和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相对最大,平均分别为0.89和0.22mgCO_(2)/(m^(2)·s),但与其他3类草地无显著差异。草地类型间群落光合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异主要受控于LAI(P<0.01),与草地类型和生长阶段关系较小。因此,LAI和草地类型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呼吸强度和群落光合特征,共同调控着高寒草地的碳收支。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东部区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贠静; 郑逢令; 安沙舟; 阿斯娅·曼力克; 李超; 艾尼玩·艾麦尔; 田聪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PROSAIL模型监测天然草地的动态变化,掌握草地的质量与数量。【方法】研究使用地物光谱仪连续3年在天山北坡中段的2个山地草原样区采集光谱数据和配套数据,基于PROSAIL模型进行冠层LAI的高光谱反演,重点研究应用不同代价函数、植被种类变化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多数代价函数反演LAI的决定系数(R^(2))在0.54~0.55,均方根误差(RMSE)在0.23~0.25,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在17~19。在9个来自不同统计类型的代价函数中,常用的RMSE代价函数的反演精度相对不高。将获取的427个样方数据依据种类数分成组,然后用PROSAIL进行LAI反演。种类数越多,RMSE在增大,R^(2)在减少,反演精度越差。但精度的下降幅度不是均匀的,种类数≤2的组和种类数≤3的组之间精度差异最大。【结论】在利用物理模型反演天然草地的叶面积指数时,不同代价函数获得的反演精度差别比较大;随着植被种类数量的增多,反演的精度是下降的。
    • 罗光浪; 何世强; 谭伟; 戚玉娇
    • 摘要: 【目的】以评估光学仪器法测定马尾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LAI)的精度、量化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LAI为参考合理校正光学仪器法测量值,为马尾松林LAI的精准测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贵州省黔中地区马尾松人工幼龄林(8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2 a)及成熟林(30 a)为对象,采用半球摄影(Digital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DHP)和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LAI—2200)两种光学仪器法估测林冠LAI,量化木质比例(Woody-to-total area ratio,木质部面积占叶片和木质部总面积的比例)、集聚指数(Clumping index,冠层水平上的集聚效应)和针簇比(Needle-to-shoot area ratio,簇内水平上的集聚效应,即针叶面积与样簇面积比)对光学仪器测定值的影响。同时以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为参考,评估和校正两种光学仪器法测定LAI的精度。【结果】马尾松针簇比为1.51~1.70,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大趋势(P<0.05);木质比例在0.01~0.14之间,表现为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的集聚指数最小(0.79),且与其他林龄的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人工林的LAI随林龄增大呈单峰型变化,DHP测定的有效LAI比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平均低估50%(42%~56%),LAI—2200测定的有效值比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平均低估41%(37%~49%)。DHP测的有效LAI经木质比例、集聚指数和针簇比校正后,精度明显提高,但仍比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低估3%~31%;LAI—2200测的有效LAI经校正后,精度大幅度提高,与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的差异小于10%。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LAI与光学仪器法测定值的线性回归关系显著(P<0.01),0.43
    • 石楠; 高志强; 陈崇怡; 文双雅; 舒畅; 汤洪; 严玲玲
    • 摘要: 为研究“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增长特性,以晶两优华占为材料,在3种大田种植密度(常规密度D0:16万穴·hm;、中密度D1:19万穴·hm^(-2)、高密度D2:24万穴·hm^(-2))和2种施肥(常规施肥处理N0、减施肥处理N1: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4.19%)下比较其产量形成差异,运用Logistic方程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增长动态及其特征参数进行模拟,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肥量可增加产量。结果表明,D2N1处理产量较D0N0处理高2.53%,其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产量。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参数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拐点集中于38.63~43.79 d,R;值为0.909~0.998;地上部干物质量拐点集中于63.80~82.14 d,R2值为0.960~0.996,通过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比较发现,群体叶面积指数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0,地上部干物质量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5,均较好模拟群体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采用“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肥料24.19%,增加33.30%移栽密度,可增产2.53%;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符合Logistic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有效评价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水稻群体生长发育,为建立水稻高产群体提供参考。
    • 马艳; 李博; 刘爽; 宋国杰; 张钦明; 岳彩翔
    • 摘要: 为研究玉米不同播期对其苗期生长的影响,以哲单37、先玉335、郑单958、丹玉40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玉米不同播期对拔节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够加快苗期的出叶速度,增加根长和株高,增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从而促进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在当地供试土壤条件下,播期为6月10日左右时,哲单37、郑单958、丹玉405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 王荣蛟; 和世春; 刘为萌; 黄丹; 莫苏; 和少英; 郭太情; 黄秀君; 陈昌国; 宋定州; 全伟; 毛华明
    • 摘要: 为了解小黑麦、黑麦草单播及与光叶紫花苕混播的产量、营养成分以及体外消化率的变化,试验选取黑麦草冬牧70、小黑麦WOH830、小黑麦WOH939、小黑麦NTH139、小黑麦OH1621、光叶紫花苕6种牧草进行单播,选择小黑麦WOH939和黑麦草冬牧70分别与光叶紫花苕按不同比例(7:3、6:4)混播,对单播与混播产量、营养状况、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体外有机物消化率(IVOMD)、总可消化养分(TDN)和产奶净值(NE)进行测定,计算叶面积指数,对各营养成分指标与IVDMD、IVO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WOH939、黑麦草冬牧70与光叶紫花苕混播均可提高部分牧草产量。黑麦草冬牧70与光叶紫花苕混播叶面积指数高于黑麦草冬牧70单播。IVDMDJVOMD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不溶性灰分(AI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孕穗期小黑麦WOH939与光叶紫花苕混播比小黑麦WOH939单播CP含量高,但同时改变NDF、ADF等含量,IVDMDJVOMD下降。说明混播能提高牧草产量,但不是所有品种间的混播都有利于IVDMD、IVOMD的提高。
    • 许海涛; 冯晓曦; 许波; 张军刚; 郭海斌; 王成业
    • 摘要: 在相同密度7.5×10^(4)株/hm^(2)条件下,设置5个行株距处理:T1:行距50 cm,株距26.6 cm;T2:行距55 cm,株距24.2 cm;T3:行距60 cm,株距22.2 cm;T4:株距65 cm,株距20.5 cm;T5:行距70 cm,株距19.0 cm,研究夏玉米干物质生产、形态特征及光合特性对行株距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T5干物质最终积累量最高。处理T 2株高、穗位高较低,有利于植株降低重心,提高抗倒伏能力。穗下层叶向值低于穗上层,处理T1、T2茎叶夹角较小,降低了叶片间的互相遮阴,受光条件得到改善。灌浆至乳熟期处理T4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处理T3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一直持续至乳熟期,始终高于处理T1、T5。灌浆期净光合速率表现为T4>T3>T5>T2>T1处理,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株距的缩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处理T3产量最高,与处理T1、T2、T4、T5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T2、T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T5,处理T3比处理T1、T2、T4、T5分别增加了7.22%、3.96%、3.21%、9.99%。行株距的变化对穗长、穗粗、行粒数以及百粒质量的影响较小,而对穗行数、秃尖长有明显影响。行距60cm,株距22.2cm配置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提高。
    • 蔡瑶; 缪宇轩; 吴浩; 王丹
    • 摘要: 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气室试验,开展以环境CO_(2)浓度为对照(CK)和比CK处理的CO_(2)浓度高200μmol·mol^(-1)(T)处理的试验,测定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冠层光谱反射率、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分析LAI、SPAD值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并探究最优回归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处理提高冬小麦孕穗-抽穗期和灌浆期的LAI和SPAD值,影响光谱反射率大小,但不改变光谱反射率曲线波形。CO_(2)浓度升高导致红边位置先红移再蓝移。用红黄边面积比(x)估算小麦LAI(y)的回归模型最优,回归方程为y=3.96×10^(-3)x^(2)-8.60×10^(-2)x+1.93,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6和0.42。用红边振幅(x)估算小麦SPAD值(y)的回归模型最优,回归方程为y=-5.151×10^(4)x^(2)+2.883×10^(3)x+33.83,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3和4.61。
    • 陈雷; 贺群岭; 范小玉; 张枫叶; 张军; 刘卫星; 李可; 吴继华
    • 摘要: 以高产大果花生商花21号为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种植方式为主处理[设A1(单粒播)、A2(双粒播)2种种植方式],密度为副处理[设B1(9.0万穴/hm^(2))、B2(13.5万穴/hm^(2))、B3(18.0万穴/hm^(2))、B4(22.5万穴/hm^(2))、B5(27.0万穴/hm^(2))5个密度],研究单双粒播不同种植密度对垄作大果花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讨河南地区大果花生高产适宜的种植方式与密度。结果表明,单粒播花生主茎高、侧枝长显著低于双粒播,总分枝、单株结果数显著多于双粒播,单株干物质量和生产力显著大于双粒播,并能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单双粒播花生品质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仁率、饱果率提高,单粒播单株干物质量、生产力、结果数减少幅度小于双粒播。单双粒播分别在22.5万、18.0万穴/hm^(2)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7093.55、7030.18 kg/hm^(2),单粒播节约用种37.5%。单粒播促单株发育、稳光合叶面积、节约种植成本,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高产的关键。
    • 孔钰如; 王李娟; 冯海宽; 徐艺; 梁亮; 徐璐; 杨小冬; 张青琪
    • 摘要: 叶面积指数(LAI)是评价作物长势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参数。为有效利用高光谱信息,优选出最佳波段进而构建新型双波段指数来提高LAI估测精度,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获取冬小麦孕穗期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和实测地面LAI数据,开展冬小麦LAI反演研究。首先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最佳指数法(OIF)以及逐波段组合法(E)分别进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最佳波段筛选,进而将所选最佳波段构建新型双波段指数(VI_OIF,VI_SPA,VI_E);然后将构建的新型双波段指数和常规双波段指数(VI_F)与LAI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支持向量回归(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RFR)进行LAI估算,并对比分析常规双波段指数的估算精度,验证最佳波段选择方法构建新型双波段指数的最佳回归模型反演LAI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新构建双波段指数VI_OIF,VI_SPA,VI_E和VI_F与冬小麦LAI的相关性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中VI_SPA和VI_E与LAI的相关系数高于0.65,且RSI_SPA和RSI_E与LAI的相关性较高(r>0.71);(2)对比分析VI_OIF、VI_SPA、VI_E和VI_F构建的SVR模型、PLSR模型和RFR模型的冬小麦LAI估测精度,VI_SPA_PLSR模型估测精度最高,R^(2)和RMSE分别为0.75和0.90。该方法可为无人机高光谱数据波段选择以及冬小麦LAI反演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