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8篇、会议论文111篇、专利文献8631篇;相关期刊482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92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3城市雨水管理国际研讨会等;地表径流的相关文献由421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全九、陈留根、刘宏斌等。

地表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8 占比:11.25%

会议论文>

论文:111 占比:1.13%

专利文献>

论文:8631 占比:87.62%

总计:9850篇

地表径流—发文趋势图

地表径流

-研究学者

  • 王全九
  • 陈留根
  • 刘宏斌
  • 刘红江
  • 范先鹏
  • 郑建初
  • 陈晓安
  • 刘艳
  • 张龙
  • 杨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任翔; 邱凡; 郑佳舜; 赵子贵; 罗骆; 李桂芳
    • 摘要: 为探究南方高强度、高频次降雨下赤红壤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的特征,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通过测定自然降雨下赤红壤植蔗坡地坡面径流和溶解态氮磷流失量,探讨自然降雨下甘蔗种植对赤红壤坡面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9年和2020年,径流量分别为1111.3 m^(3)/hm^(2)和3269.4 m^(2)/hm^(2),硝态氮(NO_(3)^(-)-N)流失量分别为1.39 kg/hm^(2)和15.60 kg/hm^(2),铵态氮(NH_(4)^(+)-N)流失量分别为0.37 kg/hm^(2)和1.02 kg/hm^(2),可溶性磷流失量分别为0.20 kg/hm^(2)和0.27 kg/hm^(2)。2019年和2020年植蔗坡地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均集中在6月份,占流失总量的45%以上,硝态氮(NO_(3)^(-)-N)是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79%以上。此外,2019年和2020年5月至8月,侵蚀性降雨场次分别为18次和23次,侵蚀性降雨量分别为407.8 mm和668.0 mm。(2)不同侵蚀性降雨条件下,植蔗坡地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波动较大,甘蔗生长前期(5-6月)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生长后期(7-8月)则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和2020年观测期侵蚀性降雨的年内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均集中在6月份,占35%以上。(3)坡面径流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坡面径流量与径流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磷流失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南方赤红壤区蔗区坡面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特征。
    • 胡斌; 张瀚曰; 李晓明; 潘宏兵; 包维楷
    • 摘要: [目的]针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坡地芒果园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筛选适宜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方法]通过工程措施(D_(1)和D_(2)处理)和生物措施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野外试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治理措施对芒果园地表径流、产沙量、径流液中养分含量和果园地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期芒果园林下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处理(生物措施)的总径流量为22 515 ml,比对照减少45%,工程措施D_2处理比对照减少16%。另外,17次径流量记录中有8次取样生物措施处理收集的径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生物措施处理两年总产沙量为1.65 kg,比对照减少28.3%。各治理措施对径流液养分含量和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在干旱河谷地区,在坡地芒果园行间种植苜蓿的生物措施比工程措施能更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产沙量,达到更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 杜永华
    • 摘要: 果园管理采用生草法,相较于传统的清耕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生草法以草类覆盖地面,冬、春季减少了土表蒸发,保住了墒情、提高了地温,夏季能有效截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同时缓解土壤高温,保护根系,炎热天气减轻地表向上的热辐射,保护果实免受灼伤。二是通过生草和割草的结合,土壤表层有机质逐步增加,微生物愈加活跃,加速团粒结构形成,理化性状得以改善。实践表明,生草法更适用于山地和沙地果园。生草法分为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两种模式。
    • 李仰征; 游萍; 邓芳芳; 任金铜; 雷兴庆; 柯西祥
    • 摘要: 从氮素视角对威宁县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的地表河流、大气沉降、坡面径流和壤中流的污染物汇入通量进行估算,揭示污染负荷贡献的主次关系,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1)锁黄仓湿地与其补给水体间综合污染指数差异性达显著水平,且该湿地水环境多数指标不满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低要求.2)各渠道汇入锁黄仓湿地总氮通量比率依次是北门河(62.78%)>草海来水(36.62%)>坡面流和壤中流(0.53%)>大气沉降(0.07%).汇集生活污水的北门河为该湿地最重要的污染负荷输入渠道,总氮通量达2.16×10^(5)kg/a.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坡面与壤中流通量为1.83×10^(4)kg/a,这与肥料流失和集水区域面积较大等因素有关.大气总氮沉降通量可能最大值仅有4.45×10^(2)kg/a,对湿地污染负荷贡献有限.3)工程建设应切断北门河补给,铺设管网直接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并协调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争取更多湿地景观用水.
    • 醋院科; 周皞; 王加敏; 何东坡
    • 摘要: 本文利用流域自建雨量站与气象局国家站、区域站雨量资料,结合平寨水库坝上水位、流量数据,分析了2020年7月7日至7月9日三岔河上游洪水过程的雨情、水情特点,以及气象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降雨形成径流时间短,入库流量陡升陡降,并呈现双峰型分布,本次洪水过程主要由上游流域地表径流产生,高空槽、低空低涡切变线与地面辐合的配合,以及副高外围云系带来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系统移动缓慢在流域内维持时间较长是形成本次暴雨洪水过程的重要原因。
    • 严磊; 吴田乡; 赵素雅; 薛利红; 侯朋福; 徐德福; 杨林章
    • 摘要: 为明确太湖地区麦田氮磷流失特征,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播栽方式(条播、撒播)和降雨强度(低,30 mm/h;中,60 mm/h;高,90 mm/h)对麦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显著负相关,而径流系数与雨强显著正相关(P<0.01)。径流氮磷浓度在径流初期较高,并随产流时间不断降低,且均可用对数函数描述。氮磷流失率随产流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中后期流失率最大。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率最高外,氮磷流失峰值浓度和流失率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受径流系数和流失率影响,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高外,两种播栽方式下氮磷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氮素流失以NO^(–)_(x)-N为主(40%~6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50%~71%)。另外,等雨强下条播处理的径流系数和氮磷流失量高于撒播处理。综上,降雨驱动的氮磷流失具有典型阶段特征,径流初期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中后期流失率较大,且条播麦田对雨强的响应更加强烈。
    • 徐雅; 张彩香; 范增辉; 廖小平; 南超; 吕幽
    • 摘要: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水源之一。通过对官厅水库上游区域代表性地表水和沉积物的氮磷含量调查,以及对两个典型地块进行了模拟地表径流的降雨试验,研究了官厅水库上游区域面源型氮磷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区域大部分的地表水中氮/磷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限值,地表径流是水库中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时,氮元素易于从土壤中释放且随水流迁移至更远距离,而磷元素易于被土壤中黏土矿物吸附,随降雨纵向下渗扩散;此外,不同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也决定着土壤中氮磷元素的迁移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官厅水库上游区域氮磷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 李根; 韩同春; 吴俊扬; 张宇
    • 摘要: 为了考虑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对土体入渗的影响,将地表径流模型同土壤水流模型进行耦合分析.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模拟地表径流,采用Richards方程模拟土壤水流,2种方程均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在相同计算条件下,将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SEEP/W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耦合模型的正确性,根据耦合模型计算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入渗情况.研究发现,在地表径流条件下,边坡坡顶和坡底水头相差较大,坡顶和坡底入渗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表径流对土体的入渗有着较大的提高.研究表明,随着地表径流的增强,土坡入渗强度提高.
    • 王甜; 肖文发; 黄志霖; 曾立雄
    • 摘要: 为研究暴雨径流过程中紫色土坡地土壤氮磷的迁移规律,利用坡地试验小区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2019年雨季降雨径流过程进行监测,选取6月22日(长历时均匀降雨)和8月3日(短历时强降雨)两场典型暴雨,分析暴雨特征对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以及随径流流失的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场暴雨事件中,受降雨特征影响,其径流量、径流历时、峰值流量和径流率都存在明显差异,且降雨过程中峰值雨强出现的时间对壤中流的产流时间有决定作用。(2)不同暴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氮磷浓度差异较大,主要受降雨量和峰值雨强影响,但与同时段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同时段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养分径流流失以TN流失为主,且氮磷流失量与径流流失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6月22日和8月3日TN流失量分别为4.03和8.49 kg·hm^(-2),其中,壤中流贡献率分别为88.59%和85.51%;TP流失量分别为0.11和0.33 kg·hm^(-2),其中,以颗粒态形式流失占比分别为54.55%和60.61%。上述结果表明,短历时强降雨会造成更大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这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 摘要: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