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9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40903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山地学报、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紫色土的相关文献由204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波、魏朝富、杨宁等。

紫色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9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0903 占比:97.47%

总计:41966篇

紫色土—发文趋势图

紫色土

-研究学者

  • 朱波
  • 魏朝富
  • 杨宁
  • 谢德体
  • 石孝均
  • 何丙辉
  • 杨满元
  • 史东梅
  • 蔡崇法
  • 邹冬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甘凤玲; 苟俊菲; 刘春红; 唐小九; 王迦南
    • 摘要: 为了解不同草带宽度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以铺设四季青草带的紫色土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放水冲刷模拟试验,以裸坡为对照组,研究不同放水冲刷流量和草带宽度条件下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和减沙减流效应。结果表明:(1)沟深随草带宽度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沟宽、沟长和沟宽深比均随草带宽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此外,沟宽、沟深和沟长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宽深比随流量的变化不明显;(2)当流量较小时(4 L/min),各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随着草带宽度的增大而减少,100 cm草带宽度的减流效益最高,为48.41%;当流量较大时(8 L/min),75 cm草带宽度的减流减沙效益最高,分别为20.07%和58.11%。(3)有草带的坡面产流产沙率、土壤侵蚀速率与沟宽、沟深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对于减流效益而言,草带对减沙效益更为显著。综上可知,草带能有效降低径流泥沙量,对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摘要: 团队带头人朱波,1966出生,1994年获得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站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壤学会和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坡地土壤地力提升、紫色土碳氮磷循环过程、效应与调控和坡面过程试验与模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 周苍宁; 王清震; 唐恺; 叶志鑫; 冯家伟; 梁心蓝
    •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微地形汇流网络的特征,通过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相同降雨历时下,提取并分析了60,90,120 mm/h雨强下,连续凹陷、间隔凹陷、连续凸起、间隔凸起、凹凸相连、凹凸相间以及对照组7种微地形措施的汇流网络。结果表明:(1)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随集水面积阈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间隔凹陷和凹凸相连的最佳阈值为450 m^(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凸起的最佳阈值为550 m^(2),连续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最佳阈值为650 m^(2);(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凹陷的汇流形态为树枝状,间隔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汇流形态为既有树枝状也有平行状的混合状,连续凸起和凹凸相连的汇流形态为平行状;在微地形中凹陷起着汇集径流、减少低级径流数量的作用,而凸起则是起着改变径流流向、降低径流汇合几率的作用;(3)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表现为树枝状>混合状>平行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措施的汇流密度无显著变化,但径流频度则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总体呈现增大的趋势。
    • 刘莉; 程永毅; 李忠意; 谢德体
    • 摘要: 酸碱滴定法是测定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主要方法。该方法中酸碱滴定数据点的拟合方式对测得的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结果影响极大。为此,采用酸碱滴定法对38个酸性紫色土的酸缓冲容量进行测定,分别采用4种拟合方式(整段多项式曲线拟合、突跃范围内线性拟合、酸段多项式曲线拟合、酸段线性拟合)对酸碱滴定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得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比较分析了不同拟合方式计算得到的土壤酸缓冲容量的可靠性和准确度。结果表明:不同拟合方式获得的酸缓冲容量差异较大;不同拟合方式获得的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不同,酸段线性拟合方式得到的R^(2)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拟合方式,计算得到的酸缓冲容量的准确度较低;整段多项式曲线拟合方式获得的方程对酸碱滴定数据的拟合度最佳。进一步分析发现,4种拟合方式计算得到的酸缓冲容量与交换性盐基总量(r_(1))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r_(2))间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整段多项式曲线拟合(r_(1)=0.486^(**),r_(2)=0.525^(**))、突跃范围内线性拟合(r_(1)=0.223,r_(2)=0.245)、酸段多项式曲线拟合(r_(1)=0.183,r_(2)=0.220)、酸段线性拟合(r_(1)=-0.219,r_(2)=0.002),整段多项式曲线拟合算得的酸缓冲容量与土壤当前所处的阳离子交换和硅酸盐缓冲关系最为密切。综合得出,4种拟合方式中,整段多项式曲线拟合计算得到的酸缓冲容量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最好,有助于土壤酸减缓冲性能的准确测定。
    • 徐文静; 张宇亭; 魏勇; 张建伟; 胡琪娟; 刘瑞; 张学良; 石孝均
    • 摘要: 为了探明西南地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和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重庆北碚29年稻麦轮作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M)、秸秆还田配施含氯化肥[(NPK)_(Cl)S]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NPKS)5个处理,测定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与土壤碳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NPKS)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各施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CK提升11.6%~40.2%,其中以NPK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cPOC、i_POC和M_s+c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粗颗粒有机碳(cPOC)组分对土壤碳库变化反应最敏感,土壤总有机碳每提升1个单位有0.4个单位的碳保存于cPOC中。在化学保护、物理保护和未受保护三大有机碳库中,化学保护有机碳库是紫色土有机碳的主要固存组分,平均占66.1%;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碳库的分配受施肥影响,NPKM和NPKS处理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和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较CK处理显著升高,增幅为10.1%~24.1%。施肥显著提高土壤碳循环水解酶活性,与CK相比,NPKM和NPKS处理的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和β—木糖苷酶(BDX)活性提高14.5%~89.1%,提升效果最佳;水解酶(AG、BG和BDX)活性与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无机配施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最佳培肥措施。
    • 胡冬妮; 董志新; 朱波
    • 摘要: 为明确紫色土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减少紫色土氮素面源污染,进一步为紫色土化肥“零增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紫色土坡地养分管理长期试验平台,结合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 Lysimeter)定位观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小麦-玉米轮作期间(2012—2013年)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无机氮动态、作物产量、氮素流失路径与总量。等氮下设置5个施肥处理:单施化学氮肥(N)、常规化肥(NPK)、猪厩肥(猪厩肥替代100%的化肥氮,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猪厩肥替代30%的化肥氮,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秸秆替代15%的化肥氮,CRNPK),以不施肥(NF)为对照。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流量占总径流量的54.5%~84.6%,随壤中流淋失的氮占氮流失总量的90.6%,以壤中流为介导的氮淋失是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的首要途径,且氮淋失量高达12.53~76.72 kg(N)·hm^(-2),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农田氮淋失量,紫色土地区是氮淋失的热点区域。与常规施肥(NPK)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降低紫色土氮素流失量,其中猪厩肥(OM)、猪厩肥与氮磷钾配施(OMNPK)、秸秆还田与氮磷钾配施(CRNPK)总氮素流失量分别减少32.1%(P<0.05)、27.5%(P<0.05)与21.2%(P<0.05),其关键机制在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淋失的减控作用,通过壤中流淋失的氮素分别减少32.0%(P<0.05)、26.7%(P<0.05)与18.0%(P<0.05);此外,氮流失系数分别降低44.8%、38.5%及24.3%,玉米-小麦轮作系统年产量分别增加23.0%、17.8%及4.1%。因此,长期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在减量施用化肥的基础上保证作物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风险,是当前紫色土坡耕地可推荐的减氮增效技术。
    • 章明奎; 吴梦洁
    • 摘要: 为理解红层母质形成土壤性状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以浙江省为例,剖析了亚热带地区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布、成土特点和发生特征,分析了红层形成古环境、现代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类问题。分析认为,地质构造决定了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布,红层母质上土层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与地表侵蚀平衡的结果,化学风化和脱钙作用导致了土壤的酸化。红层母质形成土壤趋于幼年性是母质的特殊风化特性和成土时间较短共同作用的结果;红层形成的古环境深刻影响着土壤的物质组成,现代地形影响着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土地利用方式可改变土壤的垂直发育。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颜色并非一般认为的始终保留母质的颜色,在某些情况下其土壤颜色与红层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红层成因的复杂性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复杂、多变,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只划分为紫色土1个土类和石灰性紫色土与酸性紫色土2个亚类,不能很好地反映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多变特点。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把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2个亚纲及7个土类和14个亚类。
    • 李嘉慧; 欧阳峰; 郑世界; 刘欣雨; 何杨; 任帅帆
    • 摘要: 氟苯尼考作为我国常用的兽用抗生素在土壤中被广泛检出,在有机质含量低(约<2%)、吸附性能差的紫色土中具有高迁移性,而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炭对其具有较强的阻控能力.本文采用批量平衡吸附试验与填装土柱淋溶试验,探究生物炭对氟苯尼考在紫色土中吸附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刻画氟苯尼考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其中,紫色土对氟苯尼考的吸附过程更接近于线性吸附(1/n=0.99±0.07),而生物炭施用使得紫色土对氟苯尼考的吸附容量常数(K_(f))提高了9.69倍,且非线性增强;两点化学非平衡模型可较好地刻画供试土柱中Br−示踪剂与氟苯尼考的穿透曲线(R^(2)≥0.964,RMSE≤0.09),生物炭施用分别提高了水动力弥散系数、瞬时吸附常数、瞬时吸附交换所占分数及一阶动力学速率系数,但因水土接触时间受限,瞬时吸附常数(K_(d-c))远小于分配系数(K_(d))和吸附容量常数(K_(f));生物炭的施用使得紫色土中氟苯尼考的残留率增加了38%.研究显示,紫色土中施用生物炭虽然促进了水分运动,但仍可通过提高吸附能力阻控氟苯尼考的迁移.
    • 陈书翔; 韦杰; 罗华进; 甘凤玲
    • 摘要: 为研究干湿作用下紫色土埂坎裂隙开闭演化特征,通过重塑埂坎进行干湿循环试验,提取裂隙图像并计算其特征参数指标,探究干湿作用下紫色土埂坎裂隙开闭演化过程和规律,为紫色土埂坎的建设与维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裂隙强度(面密度和面积周长比)与复杂度(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先迅速增加(1~9 d)后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9~15 d),裂隙强度和复杂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Ⅱ阶段(47%)>Ⅲ阶段(33%),复杂度平均降幅Ⅰ阶段(52%)>Ⅱ阶段(18%)>Ⅲ阶段(17%)。3)裂隙强度和复杂度均值与干湿循环次数呈正比关系,前2次干湿循环时裂隙开裂程度和网络复杂度变化比较剧烈,随后逐次减小,第4次干湿循环后达到最大,第5次增湿时埂坎土块出现剥落。
    • 郑高杰
    • 摘要: 常德市鼎城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湘西北、洞庭湖西滨,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丘陵岗地,中部及东部为平原湖区。年平均气温17.4°C,1月平均气温5.1°C,7月平均气温28.9°C,平均降雨量1348.3mm,年最大降雨量1803mm,年最小降雨量1109mm。土壤主要为红壤、紫色土和潮土等,母质母岩为板叶岩、页岩风化物和石灰岩风化物,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合各类林木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