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变化
水位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90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篇、会议论文139篇、专利文献42207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地下水、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水位变化的相关文献由2592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更申、李文勇、王协康等。
水位变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207篇
占比:98.41%
总计:42888篇
水位变化
-研究学者
- 崔更申
- 李文勇
- 王协康
- 陈向进
- 刘金龙
- 杨清书
- 王勇
- 王超
- 陈亮
- 孔明
- 张冬冬
- 张子广
- 张辉
- 朱卫兵
- 王军
- 王旭
- 王晓振
- 许家林
- 车用太
- 邓鹏鑫
- 郑健
- 郝宪杰
- 闵骞
- 陶桂兰
- 丁志华
- 付天照
- 仝志永
- 刘彬波
- 刘栋
- 刘海波
- 刘炎
- 刘爽
- 刘玉亮
- 刘玉虹
- 单珍君
- 向敏
- 吕海深
- 周志芳
- 周正一
- 周江明
- 喻飞
- 应宏伟
- 张明月
- 张淑亮
- 张烜
- 张素伟
- 张金红
- 张顺
- 徐大勇
- 朱成伟
-
-
马玉川;
晏锐;
王广才;
余怀忠;
黎明晓;
丁志华;
张子广
-
-
摘要: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震和震后变化;中期水位下降速率变缓可能与地震成核后期阶段的核心弱化区收缩有关;短期水位加速下降可能是核心弱化区扩容所造成;而临震大幅上升或波动可能与成核区周围应力快速上升相关.地震成核理论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唐山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为地震成核野外观测提供了实际震例.
-
-
常翔宇;
蔡宇;
柯长青
-
-
摘要:
针对传统水位监测方法的弊端以及太湖水位变化监测的现实需求,基于Envisat和Cryosat-2测高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2002年6月~2018年12月近20a的水位以及周期变化,并应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从气象因素和人为影响两方面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原因.结果表明:Evnisat/RA2L2GDR数据和Cryosat-2/SIRAL L2GDR数据测量精度较高,与实测水位的季、年尺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和0.845,可以进行长时间序列水位变化的监测;多年来太湖平均水位1.379m,最高水位为2016年6月的2.252m,最低水位为2011年10月的0.832m,每年1~4月水位逐渐上涨,在6月前后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年末出现轻微抬升,且太湖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最低,极差0.041m;在太湖近20a的水位变化中存在10~20个月、15~30个月以及40~60个月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且40~60个月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最为强烈;以2015年4月份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此后水位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03年3月与2004年12月水位发生显著突变;21世纪前10a太湖水位主要受控于气象因素,此后人为干预的影响逐渐加剧,使其与自然状态呈现出不一样的规律.
-
-
宋芊
-
-
摘要:
针对沈阳北站富水砂层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发生的渗漏情况,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基坑的开挖,考虑渗漏情况,以实际情况与有限元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为后续开挖预判地下连续墙渗漏点的位置提供辅助指导与借鉴。结果表明:在分析得到渗透系数、漏点高度、漏点尺寸3种因素对地下连续墙渗漏的影响后,确定三维模型,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水位下降趋势相近时,可以预判出渗漏位置。
-
-
宋强
-
-
摘要:
长江干线航道是目前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内河水运通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按照航道特点,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航道,又称“川江”。川江航道蜿蜒曲折,河道礁石分布复杂,水势流态也不规则,尤其是重庆至宜宾段为典型的川江自然河段,弯、窄、浅、险为其主要特征,加之自然河段水位变化频繁,团雾等恶劣天气时发,自古船舶航行至川江都具有较大安全风险。随着三峡大坝成功蓄水,川江航运迎来较快发展,川江部分险滩消失.
-
-
袁康;
谭德宝;
赵静;
文雄飞
-
-
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开始逐步扩张,对自然环境和野外基础设施产生了威胁。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湖泊水量的影响,利用2010~2018年青海可可西里腹地盐湖(又名68道班盐湖)的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了盐湖的水位及面积,结合实测获取的盐湖水下地形数据,计算并构建库容关系曲线,并结合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1年,湖泊水量增加了0.2亿m^(3),这一阶段盐湖还是独立湖泊;之后上游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湖3个湖泊的湖水开始注入盐湖,盐湖成为流域水量“接收者”,水量开始快速增加,仅1 a就暴涨近12亿m;(该阶段主要为上游3个湖泊溢出水量);2016年开始以平均每年约5.5亿m;的速度上涨;9 a间,盐湖的水量增加近33亿m^(3),并且作为流域水量的“接收者”,盐湖还在持续扩张。(2)降水量增加是盐湖扩张的主要因素,温度上升引起的冰川融化和冻土融水是湖泊变化的另一气候因素,但可能不是决定性因素。
-
-
于润泽
-
-
摘要:
为研究珠江口流域河流径流对深圳湾水位的影响,以2018年8月份的气象水文资料为依托,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模拟并计算珠江口流域各条河流对深圳湾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定义了水位影响系数的概念,在模型所模拟和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区域内,通过比对各径流的影响系数的数值,表明珠江口东四口门径流是对深圳湾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径流,而深圳湾的入湾河流对深圳湾水位变化的影响非常微弱。
-
-
夏延檐;
肖胶
-
-
摘要:
库水位的升降变化会影响水库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以澜沧江某水电站荣松堆积体为例,通过二维有限元软件GeoStudio的渗漏模块对堆积体进行了瞬态渗流耦合边坡稳定性分析,并且考虑了渗流场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上升时,地下水发生向坡内的渗流,岩土体饱和软化,力学参数降低,稳定性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库水位下降时,地下水向坡体外排出,渗透力向坡外,稳定性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从全过程来看,在水位陡降时会出现稳定性系数的极小值,堆积体极有可能发生局部失稳破坏,但整体稳定性仍然较好。
-
-
杨帆;
何报寅;
冯奇;
肖飞;
班璇;
涂世平;
舒炜
-
-
摘要:
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干流出现了低水位的异常现象,通过收集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与三峡水库的水文信息,分析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水位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的城陵矶河段、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浅滩大面积出露情况;最后探讨了这些变化可能对产粘性卵鱼类繁衍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春季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减少是造成本次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2)长江中游干流水位下降导致了鄱阳湖与洞庭湖浅滩出露面积分别达到670 km^(2)和480 km^(2),浅滩的大面积出露可能已经对这些鱼类的繁衍产生了系统和深刻的影响;3)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关注产粘性卵鱼类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加强监测评价,同时长江三峡以及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应该充分考虑到中下游产粘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鱼类资源.
-
-
马巍;
王云飞;
奚满松;
孙磊
-
-
摘要: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和集中饮用水源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影响,近60 a来,洱海水生植被演替过程明显,植被资源呈现出显著的衰退特征。基于洱海历年水位、水质、水生植被种类与面积以及浮游植物数量等相关数据,系统地研究了洱海水位、水质变化过程及其与水生植被演替过程的关联性,探讨了洱海水生植被演替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洱海水生植被群落演替经历了扩张、鼎盛、衰退和稳定等过程,水生植被种群结构单一化、水深分布范围和面积大幅度萎缩,优势种群逐步由清水型转变为耐污型的苦草、金鱼藻和微齿眼子菜;②洱海水生植被演替受洱海水位变化驱动影响显著,年内5~8月份维持低水位及年内水位的大变幅波动,是驱动并维持洱海水生植被良好生长和最大面积分布的关键;③洱海的水质污染引起湖泊由草型转向藻型并导致水体透明度急剧下降,是1990年代至2003年期间洱海水生植被快速退化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应有效控制并逐步减少流域入湖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科学制定并实施每年度5~8月份低水位运行、年内较大水位变幅的生态水位调度方案,以此来有效促进洱海水生植被的自然修复和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改善。
-
-
杨春和;
杨欢;
郑平波;
段立曾;
张晓楠;
张虎才;
沈才明;
孙惠玲
-
-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详细图景.本文以云南抚仙湖FXH-6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正构烷烃和色度指标作了分析,在厘清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的基础上,重建过去近5000年抚仙湖有机质的来源和湖泊水位的变化,探讨了湖泊环境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C_(23)和n-C_(31)可有效指示内源沉水植物和外源陆生植物.近5000年抚仙湖湖泊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在50002300 cal a BP阶段,沉水植物广泛分布,湖泊水位处于高位;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环境快速变化,内源沉水植物生物量锐减,水位快速下降;2000 cal a BP至今,沉水植物生物量持续减少,湖泊水位保持低水位;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该阶段(2000 cal a BP至今)陆源植物的输入.本研究重建的抚仙湖持续降低的水位变化和湖泊生产力趋势与过去5000年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小的总体趋势相对应,表明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
刘锦;
陈大庆;
钟天任;
杨雪
-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地下水位作为流体学科重要的物理观测量,是一个包含大气降水、气压、固体潮、地应力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复合参数,而降雨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水位受降雨影响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不仅与降雨的分布、大小、速率等气象因素有关,而且与降雨渗入补给区的地形地貌、植被及包气带的厚度、透水性、含水量等多种区域水文地质因素有关.本文根据信宜井水位长时间断续升高(上升期间可能有小幅回落)和短时间单调升高两种情况,统计了降雨参数与水位升高幅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两种情况下降雨影响水位升高幅度的多元回归方程,从而为信宜井水位数据的日常分析提供了一种基于回归统计分析的定量排除降雨干扰的方法。
-
-
马吉刚;
孙翀;
李杨;
魏松;
张泽玉;
李琨;
曹倩;
赵守勤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地下水对输水工程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作用过程,胶东调水工程穿越区的地下水运动季节性表现明显,地下构筑物及基础受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影响较大.结合胶东调水工程实际,重点分析地下水对输水渠道基础沉降、衬砌结构影响和腐蚀性破坏以及输水管道的腐蚀性影响,针对影响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有效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
-
-
李振全;
田世民;
王义民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综述,依据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实测水沙系列、水位变化幅度等资料,通过分析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和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三个方面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从河道自身的水沙变化特征、进出口粗颗粒(大于0.1mm)的含量和输沙量、河段区间河床质中粗颗粒的含量以及磴口水文站的年均水位抬升幅度等因素来看,千万量级的风沙入黄量应该是偏大的.
-
-
刘欣;
刘筠;
刘远征
-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沿岸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将成为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需要综合提升治理.而推进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1].湿地分布情况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下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刘欣;
刘筠;
刘远征
-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沿岸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将成为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需要综合提升治理.而推进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1].湿地分布情况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下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刘欣;
刘筠;
刘远征
-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沿岸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将成为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需要综合提升治理.而推进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1].湿地分布情况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下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刘欣;
刘筠;
刘远征
-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沿岸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将成为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需要综合提升治理.而推进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1].湿地分布情况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下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刘欣;
刘筠;
刘远征
-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21年
-
摘要:
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沿岸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将成为华北平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需要综合提升治理.而推进下游生态廊道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1].湿地分布情况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黄河下游河道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下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吴文娟;
付慧薇
- 《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
| 2021年
-
摘要:
针对2020年开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对刁口河备用流路、神仙沟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测验断面进行水位、流量、河床及水质监测,经比较分析,随着黄河径流断面流量增大,流路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引水闸后泥沙落瘀明显;部分补水河道出现明显冲刷;劣Ⅴ类水体数量显著减少,水质出现明显改善.
-
-
吴文娟;
付慧薇
- 《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
| 2021年
-
摘要:
针对2020年开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对刁口河备用流路、神仙沟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测验断面进行水位、流量、河床及水质监测,经比较分析,随着黄河径流断面流量增大,流路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引水闸后泥沙落瘀明显;部分补水河道出现明显冲刷;劣Ⅴ类水体数量显著减少,水质出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