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抚仙湖

抚仙湖

抚仙湖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0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大观周刊、致富天地、云南画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抚仙湖的相关文献由10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林、李文朝、李荫玺等。

抚仙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9 占比:81.1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39%

专利文献>

论文:150 占比:17.42%

总计:861篇

抚仙湖—发文趋势图

抚仙湖

-研究学者

  • 王林
  • 李文朝
  • 李荫玺
  • 潘继征
  • 侯长定
  • 熊飞
  • 吴献花
  • 祁云宽
  • 张秀敏
  • 王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俊颉; 李光华; 金方彭; 赵静霞; 雷春云; 高海涛; 符世伟; 周睿; 罗永新; 薛绍伟; 张文魁; 冷云; 梁用本; 马春明; 王艳
    • 摘要: 为了解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现状,采集抚仙湖7个地理群体共计133尾鱇浪白鱼,基于线粒体D-loop控制区全序列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鱇浪白鱼D-loop控制区序列的A+T含量(62.28%)高于G+C(37.72%);共发现变异位点40个,定义单倍型36个,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791±0.036,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254±0.00027,呈“高H_(d)低π遗传分布”;抚仙湖西岸各群体(H_(d)=0.826—0.846,π=0.00236—0.0031)较东岸各群体(H_(d)=0.657—0.805,π=0.00204—0.00271)的平均遗传多样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明星鱼洞(MX)群体的鱇浪白鱼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指数最高,下坝(XB)群体的鱇浪白鱼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指数最低;路岐(LQ)群体与海镜(HJ)群体遗传距离最远(0.00296),但7个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_(st)=0.01954,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1.73617,P=0.03729;Fu’s F_(s)=-1.64259,P=0.23943)与核酸错配分布均表明抚仙湖鱇浪白鱼群体未经历种群扩张事件。综上所述,抚仙湖鱇浪白鱼展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酸性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可能与线粒体进化速度较快有关;而鱇浪白鱼扩散式生活史及人工增殖放流可能是造成其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的主要原因。研究利用线粒体DNA开展了抚仙湖鱇浪白鱼遗传多样性现状的初步评估,为后续鱇浪白鱼种质资源保护及种业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黄缨婷
    • 摘要: 近日,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在“湖泊革命”攻坚战中落地玉溪某建投公司3.99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抚仙湖“环湖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抚仙湖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所在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及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 段涵宁; 田琴; 王艳萍; 邓国宾; 张金渝; 李璐
    • 摘要: 根据云南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编制的《澄江县药用维管植物名录》,对县域内药用维管植物的种类、生活型、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珍稀濒危物种和药用部位等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澄江县药用维管植物有122科416属645种;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特征为热带比温带成分略少,表现为亚热带区系;珍稀濒危植物20种,包括11种兰科,4个中国特有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236种;药用部位多为根茎及全草入药,共占药用植物的67.01%。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需求,基于澄江县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特点,初步探讨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方向。
    • 陆建树; 王智斌(图)
    • 摘要: 谁说滇中不能“登山观海”?巍巍梁王山,自南而北,绵亘数十里,以抬头就可以望见“梁峰兆雨”的姿态缥缈于层云与群峰之上。登山远眺,滇中的高原湖泊一滇池、抚仙湖、阳宗海尽收眼底;天朗气清之时,还能远眺江川的星云湖,真可谓是“一山观四海”。
    • 李加龙; 李慧赟; 罗潋葱; 龚发露; 张如枫; 刘凤龙; 吴松涛; 罗碧瑜
    • 摘要: 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抚仙湖水位波动显著,尤其是2009—2012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使抚仙湖平均水位(1721.31 m)低于法定最低水位(1721.65 m),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找到合适有效的湖泊水位模拟方法,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未来水位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对抚仙湖1959—2050年水位进行了模拟.因抚仙湖流域尚无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水文观测数据,故利用模型和水量补偿法对抚仙湖入湖水量进行反推,构建了降水量—入湖水量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有效的实测入湖水量和水位数据,对回归方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利用全球气候模式BCC-CSM2-MR中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提供的未来气候预估数据,运用DYRESM预测了抚仙湖2021—2050年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构建的DYRESM水动力模型和降水—入湖水量回归方程精度较高,模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抚仙湖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且能有效捕捉到抚仙湖的水位峰值.(2)在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下,抚仙湖2021—2050年多年平均水位分别为1722.98和1723.93 m,较1959—2017年平均水位1721.77 m分别升高1.21和2.16 m.两种情景下抚仙湖未来水位均有部分时段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1723.35 m),但均高于法定最低水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抚仙湖水量的影响有限,并不会导致水位过低,当水位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时,可通过控制出流闸门将水位调节在合理范围内.
    • 朱伟兵; 文娅丹
    • 摘要: 水生态监测是做好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河湖健康评价、流域水库生态调度、水利工程过鱼设施设计与建设、河湖水系连通与生态修复、供水安全保障等水利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为了解抚仙湖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湖泊营养状况,于2021年5、8月对抚仙湖进行了水生态现状调查,采用水生生物综合评价法对抚仙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抚仙湖营养状态评价为中营养,浮游植物水华风险评估为初具条件,抚仙湖湖区水生生物综合状况评价Ⅲ级。
    • 徐臻
    • 摘要: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抚仙湖9条入湖河流断面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水质综合类别,为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的方向、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 程浩亮; 段培涛; 郑凯; 胡能
    • 摘要: 抚仙湖为深水型淡水湖泊,近十年,随着临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入湖河道污染物氮磷浓度提升显著,富营养化加剧。为了找出抚仙湖的主要污染源,为其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方向和理论指导,本文基于多年实地调研和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含量等指标检测分析,分别从农村生活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废弃磷矿区污染、旅游污染等方面对抚仙湖流域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抚仙湖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废弃磷矿区污染、旅游污染等方面,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是农村面源污染,包括流域村落污染、人畜粪便污染、农村垃圾污染和农田径流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COD、总氮、总磷分别占各自所有入湖污染量的94.81%,94.85%,87.79%。其中,农田径流污染又是农村面源污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 贾来发
    • 摘要: 还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明代状元杨升庵咏赞抚仙湖的一组七绝诗。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那天,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我正好就在抚仙湖边的小船上。闲来无事,读书自娱,不想竟在湖光山色间邂逅了这组优美的诗章。也就从那时起,因读了这组诗的缘故,我对抚仙湖、对诗更加热爱和痴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抚仙湖让我与诗结缘,是抚仙湖使我的精神生活和人生追求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变得丰满和充实。这些年来,不管工作和生活如何变化,也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对抚仙湖、对诗的情感却与日俱增,是抚仙湖给予我不竭的创作源泉,才激发我写诗的灵感,点燃我创作的激情,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咏叹抚仙湖的小诗。
    • 杨春和; 杨欢; 郑平波; 段立曾; 张晓楠; 张虎才; 沈才明; 孙惠玲
    •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详细图景.本文以云南抚仙湖FXH-6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正构烷烃和色度指标作了分析,在厘清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的基础上,重建过去近5000年抚仙湖有机质的来源和湖泊水位的变化,探讨了湖泊环境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C_(23)和n-C_(31)可有效指示内源沉水植物和外源陆生植物.近5000年抚仙湖湖泊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在50002300 cal a BP阶段,沉水植物广泛分布,湖泊水位处于高位;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环境快速变化,内源沉水植物生物量锐减,水位快速下降;2000 cal a BP至今,沉水植物生物量持续减少,湖泊水位保持低水位;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该阶段(2000 cal a BP至今)陆源植物的输入.本研究重建的抚仙湖持续降低的水位变化和湖泊生产力趋势与过去5000年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小的总体趋势相对应,表明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