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卫星测高

卫星测高

卫星测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3806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全国第二十三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二十二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卫星测高的相关文献由6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成、欧阳永忠、翟国君等。

卫星测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38066 占比:98.94%

总计:38473篇

卫星测高—发文趋势图

卫星测高

-研究学者

  • 李建成
  • 欧阳永忠
  • 翟国君
  • 黄谟涛
  • 金涛勇
  • 陆洋
  • 许厚泽
  • 刘善伟
  • 姜卫平
  • 陆秀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瑞杰; 万晓云; 眭晓虹; 贾永君; 吴星
    • 摘要: 海底地形影响着海洋自然灾害、资源开发以及军事国防.海底地形的探测手段由过去传统的船载声呐技术发展到依靠重力数据反演水深.国外从1980年代就开始利用船载和卫星测高数据开发全球水深模型,截至目前发布的水深模型空间分辨率达到15″.本文总结了声呐、激光测深雷达、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和遥感影像反演水深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每种测深手段的优缺点,介绍了五种水深模型代表产品ETOPO、DTU、GEBCO、SRTM、SIO topo系列的发展历程,并利用我国近海海域的船测水深数据对各系列的最新产品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近期发布的产品精度明显优于2009年发布的ETOPO1,SRTM15+V2.3的精度最高,其误差标准差为30.297 m,误差小于50 m的数据量占比87.2%.本文可为了解测深方法以及水深模型的发展过程提供参考.
    • 袁康; 谭德宝; 文雄飞; 徐平
    • 摘要: 湖泊的水位数据作为评价湖泊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区域水资源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绝大多数高原湖泊位于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往往难以获取基础观测数据。以卫星测高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获得2008—2018年库赛湖水位和面积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对水位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赛湖水位变化先后主要经历了缓慢上涨(2008—2011年)→急剧上涨(2011年)→趋于稳定(2013—2018年)3个阶段。2008—2011年是湖泊水位的缓慢上升期,气候暖湿化是主要原因;2011年由于上游卓乃湖发生溢流,水位短时间内急剧上涨;2012—2018年,在接收大量来水后库赛湖也发生外溢,与上下游湖泊串联成一体,水位开始趋于稳定。对水位数据和气象特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见湖泊水位与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初步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增加是库赛湖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可能是次要原因。
    • 常翔宇; 蔡宇; 柯长青
    • 摘要: 针对传统水位监测方法的弊端以及太湖水位变化监测的现实需求,基于Envisat和Cryosat-2测高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2002年6月~2018年12月近20a的水位以及周期变化,并应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从气象因素和人为影响两方面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原因.结果表明:Evnisat/RA2L2GDR数据和Cryosat-2/SIRAL L2GDR数据测量精度较高,与实测水位的季、年尺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和0.845,可以进行长时间序列水位变化的监测;多年来太湖平均水位1.379m,最高水位为2016年6月的2.252m,最低水位为2011年10月的0.832m,每年1~4月水位逐渐上涨,在6月前后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年末出现轻微抬升,且太湖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最低,极差0.041m;在太湖近20a的水位变化中存在10~20个月、15~30个月以及40~60个月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且40~60个月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最为强烈;以2015年4月份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此后水位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03年3月与2004年12月水位发生显著突变;21世纪前10a太湖水位主要受控于气象因素,此后人为干预的影响逐渐加剧,使其与自然状态呈现出不一样的规律.
    • 陈国栋; 梁圣豪; 孟子淇; 朱家亨
    • 摘要: 格陵兰冰盖是全球第二大冰盖,其消融情况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不可忽视。利用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计算了2011—2017年间的格陵兰冰盖高程及体积变化趋势,对格陵兰冰盖各冰川流域系统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由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获得的2003—2009年格陵兰冰盖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格陵兰冰盖在2011—2017年间的平均高程变化为(-12.3±0.38)cm·a^(-1),体积变化速率为(-220.38±6.0)km^(3)·a^(-1),其主要消融区域位于冰盖边缘,且其消融速度较之2003—2009年间的情况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 管斌; 孙中苗; 翟振和; 刘晓刚; 马健
    • 摘要: 针对深海压力仪高质量精度评定的需求,研究了利用海洋测高卫星数据对此进行评估的方法。利用测高卫星对海面高高精度测量的特性,以测高卫星过顶深海压力仪所在海域为前提,给出了通过测高卫星数据评估深海压力仪相对测深精度的原理。使用Jason-3卫星151弧段前51周期的测量数据,对21419号DART测站所使用深海压力仪的测量精度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了不同情况下该方法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21419号DART测站采用的Paroscientific Digiquartz 410K型压力传感器在近6 km的深海布设时,其海深相对变化测量精度约为10.18 cm(1σ),该方法适用于深海压力仪的精度评定。
    • 管斌; 孙中苗; 刘晓刚; 翟振和; 王云鹏
    • 摘要: 以Jason-2和Jason-3编队飞行阶段观测数据为对象,研究了测高卫星之间关键参数值的一致性,分析了与载荷性能相关的湿对流层延迟改正(R_(wet))、电离层延迟改正(R_(iono))、海况偏差改正(R_(ssb))以及有效波高(H_(s))等4项参数值的异同。给出了双星测量点之间的匹配方法,统计了双星不同参数项差值(Jason-3-Jason-2)的均值与标准差,在23个周期的编队飞行阶段,双星之间ΔR_(ssb)、ΔR_(iono)、ΔH_(s)变化平稳,反映出相应载荷测量的稳定性,ΔR _(wet)在后9个周期大致稳定。两颗卫星之间电离层延迟存在约5.6 mm的均值系统差,在相关应用中应予以考虑。对于我国自主组网式测高卫星系统,本文分析过程能够应用于其载荷性能评估,一致性分析结果能够为星间载荷性能比较提供参考。
    • 孙中苗; 管斌; 翟振和; 欧阳明达
    • 摘要: 海洋卫星测高在全球和区域大地水准面建模、全球海洋重力场反演、海底地形探测、海平面变化监测、构造板块运动研究等大地测量领域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海洋微波测高卫星的简要发展历程,重点梳理了卫星测高在全球海洋重力场和全球海底地形建模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比分析了主流的海洋重力场和海底地形模型;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Ka频段雷达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仪3种先进微波测高技术,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表明它们将在未来若干年呈并驱发展趋势;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海洋卫星测高的另一新型技术,即GNSS反射信号测量技术的研究动态,给出了GNSS-R(GNSS reflectometry)类(试验)卫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前景。卫星测高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颗测高卫星的组网观测,本文概括了曾经提出的和拟议中的若干组网测高计划,扼要介绍了由我国提出并正在实施的双星跟飞测高模式;最后指出了卫星测高发展的几个主要关注点,包括双星跟飞测高和SWOT(surface water ocean topography)任务的2维海面高(差)测量、卫星测高反演海底地形与高级地形激光高度计观测数据及遥感卫星图像的结合、星载GNSS-R厘米级海面高的载波相位测量、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测高中的潜在应用等。
    • 徐天河; 穆大鹏; 闫昊明; 郭金运; 尹鹏
    • 摘要: 揭示海平面变化成因有助于深入认识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并做出积极应对。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及海洋浮标观测极大地促进了对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成因的研究,有效弥补了海洋模式对长期趋势估计不准确的缺点,有助于理解海平面长期趋势及年际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系统回顾了近20年关于海平面上升成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陆地质量迁移不同成分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多源观测数据表明,海水质量增加贡献了2/3的海平面上升,其余1/3由海水热膨胀引起。由于气候变暖趋势没有减弱,陆地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均伴随加速度变化。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对当前海平面变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约束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最后,讨论了海平面变化成因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①在局部尺度上,使用观测数据尚不能完全揭示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成因;②2016年后,全球平均海平面平衡方程的闭合差显著增大。
    • 李杨; 郭金运; 孙玉; 袁佳佳; 常晓涛; 张红日
    • 摘要: 理解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间接反映了地球系统中气候性相关因素的变化。本文基于一组海平面指纹和比容经验正交函数,联合时变重力数据和卫星测高数据反演了2002年4月至2020年2月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将全球海平面变化分解成南极冰盖融化、格陵兰冰盖融化、陆地冰川融化、陆地水储量变化、冰川均衡调整和海水比容效应这6个分量的贡献。联合反演结果显示,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变化为1.08±0.05 mm/a,与相关文献的结果相吻合。研究发现,联合测高数据和时变重力数据的反演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弱GRACE Follow-On卫星时期海水质量变化被低估的现象。本文利用联合反演的结果研究了区域海平面变化,在大部分近海区域反演效果较好,这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区域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 杨元喜; 王建荣; 楼良盛; 孙中苗; 肖云; 缪毓喆
    • 摘要: 航天测绘是全球基础测绘的主要手段,包括卫星地形测量、卫星重力测量、卫星磁力测量、卫星测高、卫星海洋测量等。航天测绘工程的发展经历了“返回型测绘卫星”工程、“传输型测绘卫星”工程和部分“集成型测绘卫星”工程。首先梳理了国际卫星测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我国航天测绘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航天测绘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