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4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2篇、会议论文356篇、专利文献6304篇;相关期刊1945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1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会议等;黄土高原的相关文献由11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邵明安、李占斌、上官周平等。
黄土高原
-研究学者
- 邵明安
- 李占斌
- 上官周平
- 杨勤科
- 刘国彬
- 彭珂珊
- 穆兴民
- 程积民
- 吴发启
- 张强
- 李军
- 焦菊英
- 郝明德
- 张晓萍
- 李锐
- 吴普特
- 李鹏
- 刘广全
- 刘文兆
- 张建军
- 王飞
- 许炯心
- 张兴昌
- 傅伯杰
- 朱清科
- 汤国安
- 郑粉莉
- 梁宗锁
- 吴钦孝
- 唐克丽
- 张金屯
- 李世清
- 赵景波
- 高鹏
- 黄明斌
- 张岩
- 朱显谟
- 汪有科
- 王晗生
- 王润元
- 陈利顶
- 黄春长
- 余新晓
- 安韶山
- 李斌
- 李玉山
- 杨改河
- 樊军
- 王孝安
- 王毅荣
-
-
吉珍霞;
侯青青;
裴婷婷;
陈英;
谢保鹏;
吴华武
-
-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多样性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对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MODIS NDVI:MOD13Q1)数据及降水和气温逐月格点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敏感性响应。结果表明:(1)上年夏季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上年秋季SPEI会延迟植被生长季始期(Start of the season,SOS),年初冬季SPEI和当年春季SPEI导致植被SOS提前。年初冬季SPEI相比于当年春季SPEI和当年秋季SPEI更容易延迟植被生长季末期(End of the season,EOS),而当年夏季SPEI会导致植被EOS提前。(2)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青海境内年初冬季干旱程度减弱时,会造成植被SOS提前;当年夏季干旱程度加剧会导致黄土高原大部分植被提前结束生长。(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响应差异明显,灌木SOS相比于森林SOS和草地SOS更容易受干旱的影响,草地SOS最易受年初冬季干旱的影响。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应对季节性干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
王凯利;
王志慧;
肖培青;
王铁生
-
-
摘要:
为了揭示近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规律,明晰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基于黄土高原295个气象站数据、PML_V2 ET产品及MOD13A1 EVI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雨、温度、日照时间、饱和水汽压差、植被和非植被下垫面等影响要素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际变化率为4.47 mm/a,62.8%的区域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青海、陕西省北部地区;不同土地覆盖ET为森林>农田>草地>灌木。(2)植被显著增加是黄土高原ET变化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最大(32.1%);不同气象要素对黄土高原ET相对贡献率大小为降雨(14.6%)>饱和水汽压差(13.2%)>温度(12.4%)>日照时数(10.0%);非植被下垫面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ET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3)气象要素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林草覆被ET影响作用>农田覆被ET,而非植被下垫面要素对农田覆被ET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水资源消耗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
-
陈玉兰;
焦菊英;
田红卫;
徐倩;
冯兰茜;
王楠;
白雷超;
杨雪
-
-
摘要:
植被对改善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作用,系统研究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可为新时代黄土高原植被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2000—2017年年均植被NDVI为研究对象,选取气候要素、地形因素、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等自然环境因子,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技术手段,在剔除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栅格的基础上,研究黄土高原年均NDVI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NDVI值在0.016—0.72之间,呈地带性分布,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升高,大于0.3的区域占50.23%;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植被NDVI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植被区、地貌区、土壤区和气候区中,NDVI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具有差异性。年均降雨量对NDVI空间分布具有强解释力,是黄土高原85.20%的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约12.01%的区域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为中等解释力,其余区域的植被生长主要受年均气温,日照时数或海拔影响。建议综合考虑不同环境条件下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空间关联性,明确不同区域中植被NDVI的环境制约因子,以制约因子定植,在防止土壤干燥化、贫瘠化的前提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以期促进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高质量发展。
-
-
-
王玉明
-
-
摘要:
陇上中南、枹罕故郡,界分两州,连通甘青。青藏高原之东坡,黄土高原之西端,突兀奇峰,高耸入云。时人为纪念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修长城至此,而得名曰:太子山也!险峰叠障,千谷滴翠,横空巍峨,形胜陇上;东起冶力关,环洮河与岷迭相望;西至积石关,隔黄河同昆仑争峰;东西蜿蜒三百里,主峰挺拔千余丈;背高原而怀峦壑,南碧草而北森木.
-
-
王逸男;
孔祥兵;
赵春敬;
姚贵琦;
郭凯
-
-
摘要:
以2000—2020年MODIS-NDVI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反演计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0.39提高到0.61,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实现快速提升;(2)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好转类型与极显著好转类型改善面积比例达到37.93%,2009年前以低覆盖和中低覆盖植被为主,2010年后以中覆盖及更高等级覆盖植被为主,2019年以后中高覆盖植被所占比例最高;(3)从2000年到2020年,黄土高原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向更高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93.10%,96.57%,82.99%,43.34%,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植被向更低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0.30%,2.21%,7.83%,12.47%;(4)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表现敏感,斜坡地和陡坡地植被覆盖度较高,淋溶土类型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国家政策和措施实施等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
-
张哲
-
-
摘要:
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铜川至延安段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滑坡灾害极其发育,给铁路工程带来极大危害。勘察期间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圈定8 000余处滑坡,研究表明,沿线黄土滑坡主要分布在铜川以北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子午岭低中山区北段及河谷川道两岸斜坡地带,滑坡形态普遍为后缘呈较为规则的圈椅状,滑坡面为顺坡向,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堆积黄土具备孔隙比大、饱和度高等特点。随后论述黄土层内滑坡、黄土-基岩顺层滑坡、黄土-基岩切层滑坡的形成原因,结合线路绕避巨大型滑坡及隧道下穿滑坡两个案例,分析沿线滑坡分布特征、发育模式及方案比选期间的选线策略,综合确定适合于西延高铁的铁路选线思路及工程防治策略。
-
-
罗叙;
王誉陶;
张娟;
李建平
-
-
摘要:
为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对不同降水量的响应,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封育20年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了3个不同的降水梯度(自然降水量的50%、100%和150%),测定了优势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的地上、地下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根际土壤有机碳(RSOC)、全氮、全磷含量,分析了各个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地上、地下总C含量、地上N含量均在50%降水下较高,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P含量及地上、地下总P含量均在100%降水处理下最高。(2)50%降水与150%降水处理相比较,长芒草地上C/N、C/P及白莲蒿、星毛委陵菜地下C/P均有显著差异(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N/P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3)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C、N含量高于黄土高原土壤C、N含量且150%降水处理下根际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增雨处理下优势种根际土壤C/N、C/P高于减雨处理,增雨处理N/P较减雨处理变化小。(4)50%降水处理下,白莲蒿和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N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10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上和地下及地上、地下总C、N、P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N、P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下C含量与其根际土壤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5)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N含量与地下N含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根际土壤P含量与地下P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判断植被养分限制提供科学参考。
-
-
刘存梅
-
-
摘要:
黄土高原山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较低。本文从苗木保水性出发,阐述了影响林木栽植保水的因素,剖析了黄土高原干旱山区造林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山区造林技术,以期为促进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
-
张宁宁;
许佳聪;
田仓;
严加坤;
亢福仁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黄土高原小流域退耕还林以后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情况,选择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四种微量元素(Mn、Fe、Cu、Zn)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Fe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的微量元素,Zn含量次之,Mn和Cu的含量相对较少。Fe元素与Cu和Zn元素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Mn元素与其它三种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2)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四种元素在研究小流域的分布特征。其中,Mn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林地>坡耕地>灌木>苹果园>沟道>草地,Fe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苹果园>灌木>林地>坡耕地>草地,Cu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苹果园>灌木>林地>草地>坡耕地,Zn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灌木>林地>苹果园>坡耕地>草地。
-
-
贡俊;
吴超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动态监测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OPT NDVI时序数据,构建像元二分模型,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1999-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东南较高西北较低、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特征,植被覆盖度波动的趋势逐渐增大,黄土高原植被受到的各种影响日益增强.(2)2009-2018年相较1999-2009年,进化演变趋势减缓,退化趋势增强,退化的主要类型由中覆盖向低覆盖转移变为由高覆盖向中覆盖转移.(3)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呈现改善趋势,以中度改善为主,但空间分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中部大幅改善、四周小幅退化"的趋势.
-
-
李羿翔;
成亮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川道型城镇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城镇类型,多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城镇的主体是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狭长形形态,表现出空间局限性、城市封闭性及空间趋线性等特征,因而其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及现场调研研究,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并尝试总结演变特征,认为环县县城的城镇空间形态在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过渡发展的现代时期、急骤发展的当前时期中依次经历了尊重地形的缓慢增长式呈团块状演变、顺应地形的快速增长式呈条带状演变、兼顾地形的迅速增长式呈川道型演变三个阶段特征,进而提出其空间形态演变是受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的主观引导、空间条件的客观约束、城市职能的流变需求四个方面推动、牵动、制动、驱动共同支撑相互架构形成,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以期能对同类城镇的空间合理组织与高效增长提供新的视角.
-
-
XU Chong;
许冲;
WU Xiyan;
吴熙彦;
XU Xiwei;
徐锡伟
- 《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覆盖62.46×104km2,构造活动活跃,是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与易发区,有丰富的历史地震与其触发滑坡记录.本文对黄土高原及邻区(100km缓冲区)的地震与其触发滑坡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及邻区有395次震级M≥5的地震记录.其中M≥8级地震6次,7≤M<8级地震20次,6≤M<7级地震74次,5≤M<6级地震295次.这395次地震中有98次地震有同震滑坡记录或详细信息,对这些地震滑坡的信息进行了简要介绍.简要介绍了2013年6.7级岷县、1920年8.5级海原、1927年8.0级古浪、1995年甘肃永登5.8级等4次地震触发滑坡的情况.最后对黄土高原及邻区的地震滑坡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地震与滑坡的科学研究与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
-
谢军;
王答相;
张宝
-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5.9万多座,这些分布于千沟万壑之中的淤地坝在拦泥保土、淤地造田、防洪减灾、改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历史原因等因素,目前黄土高原病险淤地坝数量较多,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急需对病险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黄土高原淤地坝风险防控首先应对淤地坝安全和病险情况进行分类,其次找出病险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坚持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制度建设与督促落实相结合,经验推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提升淤地坝风险防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
-
LIU Shijiang;
刘世江;
WANG Deshuang;
王得双;
LIANG Shouyun;
梁收运
- 《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阻碍城镇化建设步伐.基于GIS平台,以甘肃省华池县柔远镇为例,采用曲线拟合和均值变点法,研究发现大比例尺下提取黄土城镇地区平均起伏度的最佳单元大小为65m×65m,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灾害面密度、地层岩性、黄土层厚底、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与沟谷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道路距离、与建筑物距离等11个因子,建立黄土地区城镇危险性评价模型,依据土地覆盖类型进行易损性评估,利用栅格叠加工具得到风险区划,并划分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极低风险区域,分别占4.6%、11.7%、30.2%、53.5%,结果可为未来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
-
王煜;
王惠泽
-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筑坝淤地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主要措施,淤地坝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在实践中积极试验、示范、推广.特别是从1986年单坝试点到2003年开始的小流域坝系建设,是淤地坝建设的高峰期.通过几十年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各地都积极探索建管模式,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淤地坝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淤地坝在建、管、运等环节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本文对淤地坝实践中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及管护运用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水土保持工作者参考借鉴.
-
-
钟少华;
时鹏;
李占斌;
李鹏;
张祎;
柯浩成;
杨殊桐
-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淤地坝对削减洪峰、拦泥淤地,防治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内典型的淤地坝(闷葫芦坝),采用实地查勘采样与同位素示踪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反演淤地坝淤积过程,对淤地坝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了淤地坝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保持水土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土地利用转化主要受生态建设过程的影响,从1980年到2013年之间,耕地减少了56%,林地减少为0,草地增加了33%,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至0.025km2,未利用土地增加至2.34km2;采用倒推的方法,解译沉积旋廻18年,发现淤地坝的淤积过程与流域降雨量吻合程度较高,与实际淤积情况相符,并且淤地坝淤满之后淤积能力大幅减弱.本研究可以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来源、淤地坝沉积旋廻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淤地坝在黄土高原保持水土的作用.
-
-
赵俊侠
-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随着淤地坝建设的普及,人们在淤地坝运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在淤地坝防汛监管方面的问题愈加突出,给各级部门对淤地坝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惑.本文对淤地坝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淤地坝安全运行进行监管,以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淤地坝监管水平.
-
-
李振全;
田世民;
王义民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综述,依据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实测水沙系列、水位变化幅度等资料,通过分析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和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三个方面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从河道自身的水沙变化特征、进出口粗颗粒(大于0.1mm)的含量和输沙量、河段区间河床质中粗颗粒的含量以及磴口水文站的年均水位抬升幅度等因素来看,千万量级的风沙入黄量应该是偏大的.
-
-
李振全;
田世民;
王义民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综述,依据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实测水沙系列、水位变化幅度等资料,通过分析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和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三个方面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分析.从河道自身的水沙变化特征、进出口粗颗粒(大于0.1mm)的含量和输沙量、河段区间河床质中粗颗粒的含量以及磴口水文站的年均水位抬升幅度等因素来看,千万量级的风沙入黄量应该是偏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