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移矩阵

转移矩阵

转移矩阵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86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3275篇;相关期刊498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自然资源学报、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首届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等;转移矩阵的相关文献由2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启能、傅晨钊、司文荣等。

转移矩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3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3275 占比:98.48%

总计:54097篇

转移矩阵—发文趋势图

转移矩阵

-研究学者

  • 刘启能
  • 傅晨钊
  • 司文荣
  • 李红雷
  • 姚周飞
  • 张超
  • 林楠
  • 周念成
  • 姜琦刚
  • 岳东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燕; 戴烨; 贾聪慧; 谭云荟; 孙萌; 李贺
    • 摘要: 随着徐州市资源条件变化与产业转型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准确掌握徐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2个时期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数量和结构综合分析10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人造地表。随着城市扩张,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向人造地表转移为主,人造地表和水体在土地覆盖转移比例中占较大比例。空间变化区域以徐州市主城区为主。
    • 刘红波
    • 摘要: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土地利用发生巨大转变,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大连旅顺区为例,基于2005年和2016年两期数据,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旅顺区土地利用及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2005-2016年,旅顺区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9.51 km2、13.19 km2;耕地、林草地及其他用地呈减少趋势;11年间,旅顺区地表温度整体逐渐升高;各用地的地表温度呈现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耕地和园地>林草用地和水域"状态.
    • 廖亚琴; 黄娟; 高长春; 邢颖; 杨芳
    •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近十年来像都匀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快速变化。本文以都匀市典型样带2012年和2018年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信息熵模型、典型样带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1)2012-2018年,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商住用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处于增加的状态,其他地类的面积占比都小幅度增加。(2)土地利用转移方面,2012-2018年耕地以转出为主,商住用地、灌木林地以转入为主;最为明显的土地利用转变发生在研究区东部。(3)2012-2018年,信息熵和均衡度都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趋于复杂,土地利用类型间的面积差异变小;土地利用集中度降低。研究结果对类似都匀的欠发达地区开展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等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 王逸男; 孔祥兵; 赵春敬; 姚贵琦; 郭凯
    • 摘要: 以2000—2020年MODIS-NDVI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反演计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0.39提高到0.61,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实现快速提升;(2)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好转类型与极显著好转类型改善面积比例达到37.93%,2009年前以低覆盖和中低覆盖植被为主,2010年后以中覆盖及更高等级覆盖植被为主,2019年以后中高覆盖植被所占比例最高;(3)从2000年到2020年,黄土高原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向更高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93.10%,96.57%,82.99%,43.34%,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植被向更低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0.30%,2.21%,7.83%,12.47%;(4)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表现敏感,斜坡地和陡坡地植被覆盖度较高,淋溶土类型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国家政策和措施实施等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 程月明
    • 摘要: 对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特征及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有利于发现该地区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土地资源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转化矩阵研究宁德市2009年至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 陈忠媛; 高永年
    • 摘要: 湖泊型流域在长江流域的面积占比超30%,其生态用地的变化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长江水系229个湖泊型流域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用地面积及其占比、改进的综合动态度、转移矩阵和空间运算等方法,分析近几十年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变化呈现“先逐步上升—后波动稳定—再快速下降”3阶段趋势;林地和草地呈现下降趋势,湿地呈现上升趋势;湖泊型流域内生态用地综合动态度总体呈现“波浪式振动”状态。从湖泊大小等级分类角度来看,4个等级类型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面积总量相差较大,小型湖泊对应的流域生态用地最少,其次是大型和中型,特大型湖泊数量少但对应的流域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不同类型的湖泊型流域内生态用地变化趋势尽管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对应的转折点年份不同。从长江水系不同分区的角度来看,相较于1980年,2015年源区、中游和下游湖泊型流域的生态用地增加,上游湖泊型流域的生态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内部的相互转移量最少,而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之间的转移量及非生态用地内部的相互转移量各占总转移量的42%以上;生态用地在中游的转移最为剧烈和复杂,其次是下游,源区和上游则较为平缓与简单。2000年之前生态用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为采伐树木、开发农牧业和围湖造田等,2000年之后的原因主要为退耕还林、修建水库等。对于大多数湖泊型流域来说,建设用地的增加,即城镇的扩张是2010—2015年期间生态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高莎; 毕正晴; 张静静; 肖子卉; 李雨洁; 康婷婷
    • 摘要: 基于土地利用、DEM等数据,借助ArcGIS、Excel等软件操作平台,采用转移矩阵法,从时空格局、不同海拔高度、时空转型3个方面对2010—2017年郑州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化作出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郑州市生产空间呈大面积缩减趋势,面积占比下降8.13个百分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均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分别增加5.21和2.92个百分点。从不同海拔高度上来看,2010—2017年间,生产空间在海拔低于1200 m的区域内呈减少趋势;生活空间在海拔低于1200 m的区域内呈增加趋势;生态空间在海拔为200~1200 m的区域内呈增长趋势。郑州市“三生空间”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尤其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化量较大。
    • 白庆坤; 阿拉腾图娅
    • 摘要: 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干旱灾害频发,探究草地覆被度对干旱的响应,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植被覆盖度实测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温度状态指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蒙古高原草原区草地覆被度变化、干旱分布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2001–2020年蒙古高原草原区内的草地面积整体上呈增加趋势,2001–2017年优势草地覆盖度为40%~60%和20%~40%,2017年后60%~80%和40%~60%为优势覆盖度,整体上有向高覆盖度转移的趋势。不同覆盖度草地中40%~60%和20%~40%草地的转入转出面积大,波动强稳定性差。2) 20年间2001年、2007年、2010年、2017年和2019年为研究区的干旱年份,2003年、2013年、2018年和2020年旱情较为缓和,中旱面积所占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整体的干旱情况。3)蒙古高原草原区草地覆盖度减少与气候干旱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类型草地覆盖度对干旱的敏感程度依次是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覆盖度20%~60%草地对干旱的响应更为显著。
    • 王富武
    • 摘要: 为了解辉河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文章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辉河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研究了辉河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8年的15年间,辉河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无水湿地,并且辉河湿地面积萎缩较大。评价结果可作为今后辉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依据。
    • 甄艳; 吴宗攀; 尹志恒; 杨晓钦; 赵浠昊
    • 摘要: 四川省若尔盖县是高寒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分析了研究区2000—2019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沼泽湿地、林地为主,三者的面积百分比从2000年的61.66%、22.61%、13.69%变化为2019年的58.42%、21.21%、17.17%。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缓慢,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1%;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为23.53%,草地、沼泽的动态度较小。沼泽湿地与草地、草地和林地相互之间的转变是研究时段内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土地转移总体表现为沼泽湿地向草地转移,草地向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转移。在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若尔盖县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177.53、178.07和179.88,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以低和较低强度为主,二者所占面积比在95%以上,表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若尔盖地区土地规划利用和湿地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