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度

动态度

动态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5306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2003遥感科技论坛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3年年会等;动态度的相关文献由81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瑜、王涛、沈昌祥等。

动态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5306 占比:99.82%

总计:115514篇

动态度—发文趋势图

动态度

-研究学者

  • 孙瑜
  • 王涛
  • 沈昌祥
  • 洪宇
  • 王强
  • 丁涛
  • 公备
  • 冯益明
  • 刘超
  • 姜琦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张学才; 赵春艳
    • 摘要: 针对一个具有精确可满足性相变现象的大值域随机约束满足问题,提出了两种启发式动态回溯算法,即基于动态度的ddeg-MAC(dynamic degree-maintaining arc consistency)回溯算法和基于值域与动态度比值的dom/ddeg-MAC(dom/dynamic degree-maintaining arc consistency)回溯算法。这两种算法分别基于ddeg和dom/ddeg挑选变量,利用维持弧相容(MAC)技术为挑选的变量进行赋值。当赋值无法进行时,再执行动态回溯修正变量的赋值。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参数非常接近理论相变点时,算法仍然能够有效地找到问题的解。与经典回溯算法相比,这两种启发式动态回溯算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陈忠媛; 高永年
    • 摘要: 湖泊型流域在长江流域的面积占比超30%,其生态用地的变化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长江水系229个湖泊型流域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用地面积及其占比、改进的综合动态度、转移矩阵和空间运算等方法,分析近几十年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变化呈现“先逐步上升—后波动稳定—再快速下降”3阶段趋势;林地和草地呈现下降趋势,湿地呈现上升趋势;湖泊型流域内生态用地综合动态度总体呈现“波浪式振动”状态。从湖泊大小等级分类角度来看,4个等级类型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面积总量相差较大,小型湖泊对应的流域生态用地最少,其次是大型和中型,特大型湖泊数量少但对应的流域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不同类型的湖泊型流域内生态用地变化趋势尽管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对应的转折点年份不同。从长江水系不同分区的角度来看,相较于1980年,2015年源区、中游和下游湖泊型流域的生态用地增加,上游湖泊型流域的生态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内部的相互转移量最少,而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之间的转移量及非生态用地内部的相互转移量各占总转移量的42%以上;生态用地在中游的转移最为剧烈和复杂,其次是下游,源区和上游则较为平缓与简单。2000年之前生态用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为采伐树木、开发农牧业和围湖造田等,2000年之后的原因主要为退耕还林、修建水库等。对于大多数湖泊型流域来说,建设用地的增加,即城镇的扩张是2010—2015年期间生态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程鹏; 吴楠; 宋婷
    • 摘要: 从年变化率、年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3个方面分析1995—2018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5个生态区为单元,探究主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合各生态区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为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到2018年,安徽省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是农田、森林和城镇;淮北、江淮和皖江区以农田和城镇为主,皖西以森林和草地为主,皖南以森林和农田为主。2)安徽省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城镇,减少最多的是农田;淮北、江淮和皖江区城镇年变化率较高,尤其是各大城市周边,变化很明显,皖西和皖南区生态系统变化率较低,整体平稳。3)23年间,农田、森林、草地景观破碎度增加,城镇和湿地景观破碎度减少。4)“城市化”是安徽省生态系统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占用农田较多。5大生态区中,淮北、江淮区以“城市化”为首要驱动力,皖西、皖南区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两大驱动因素相互制衡,皖江区各驱动因素占比均衡。
    • 谢向东; 林孝松; 程植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是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岸区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岸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占南岸区总面积的88%;②2000~2020年,动态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湿地,两者的动态度分别为11.88%、-4.57%;③近20年来南岸区土地利用转移变换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水域面积相对稳定,林地、草地、灌木地以及湿地面积在上升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地类型面积的增加或减少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有69.143 km^(2)的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区域未来的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参考。
    • 黄安东; 赵明松; 郜敏; 王世航
    • 摘要: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Ripleys K函数)方法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累积量进行了时空模式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多种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单一与交互解释程度。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安徽省建设用地、草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35.04%、2.44%和0.75%,耕地、林地分别减少4.63%和0.98%;安徽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较快,单一动态度最高分别达到3.15%和-0.39%;林地、草地、水域变化较为稳定。②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具有显著的聚集性,通过K-means聚类可将不同程度的变化较好地分类;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聚集特征受观测尺度变化的影响小于平缓变化区域。③地理探测结果表明: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联系的社会因子(夜间灯光数据、GDP、人口、到城市和主要道路距离等)和地形因子(高程、坡度)以及各因子间交互作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 宋雪婷; 程偲
    • 摘要: 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武威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应用DPSIR-PLS模型探究武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武威市各类型土地利用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2010—2014年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城乡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2014—2017年耕地面积增幅较大且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于城市周边和交通沿线的耕地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3)2009—2018年,武威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2018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2009—2015年的变化量增大,土地利用状态总体上处于发展期。(4)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准则层均有不同的驱动响应程度,更好的土地利用转变能有效实现可持续国土空间开发、土地节约集约转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 陈丽
    • 摘要: 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变化图谱,计算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数分析银川市三区2009-2018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8年,研究区耕地减少最多,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长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方向呈东西-南北走向;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以稳定型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耕地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大,林地和草地有下降的趋势,交通运输用地的动态度相对较高,后期动态度指数更高。该研究可为银川市三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谭明月; 席武俊; 万相摆; 张烨; 邹玉婷; 环丽莹
    • 摘要: 根据云南省富宁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的遥感土地利用分类图,计算了富宁县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此分析富宁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富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缩小,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持续增长;土地利用之间的转化主要发生在草地、林地、耕地和水域这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同时结合富宁县的实际状况剖析得出,人口、经济、政策以及城镇化是影响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