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878517篇;相关期刊414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资源科学、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华东六省一市学术年会、第五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文献由3302位作者贡献,包括申海建、韩会庆、唐秀美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78517篇
占比:99.97%
总计:3879661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研究学者
- 申海建
- 韩会庆
- 唐秀美
- 王鹏
- 张飞
- 杜会石
- 郭荣中
- 李加林
- 潘瑜春
- 白中科
- 陈思盈
- 高吉喜
- 丁建丽
- 姚顺波
- 张慧
- 朱颖
- 李明玉
- 李波
- 杨敏华
- 王燕
- 胡宝清
- 邓伟
- 陈德超
- 雷国平
- 齐增湘
- 刘园
- 刘康
- 刘玉
- 刘耕源
- 吴健生
- 孔伟
- 封建民
- 张柏
- 张鹏岩
- 徐新良
- 曹银贵
- 朱志玲
- 李月臣
- 李海东
- 李超
- 杨青
- 杨飞
- 熊鹰
- 王克林
- 王芳
- 王金生
- 蔡广鹏
- 赵丽
- 郝星耀
- 郭泺
-
-
杨彦超;
杨海成;
李云涛;
李茂森
-
-
摘要:
为研究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以南昌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5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估算模型计算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不断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南昌市总ESV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通过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UESV)空间分布发现,南昌市UESV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乡镇及其周边,UESV低值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呈现出“周边高值环绕中心低值”的分布格局,且低值区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
-
-
孙晓沛
-
-
摘要:
评估山东省的生态资产价值总量、各地类的生态资产价值量、生态资产价值格局及其变化情况,提出土地利用和生态资产保护的对策建议。通过GIS土地转移矩阵研究山东省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应用Costanza全球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模型进行生态资产价值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与2015年相比,山东省生态资产总价值增加了135.71亿元,增幅11.49%,可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资产价值质量和数量。
-
-
曾晨;
李扬镳;
段雪雯;
徐宇琪
-
-
摘要:
为了探索人类发展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驱动力,基于2010年、2017年两期Landset TM/ETM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系数修正当量因子,计算和比较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回归方法从景观类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对其综合驱动力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有所提高,但是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各自变化的幅度有所不同。(2)各类用地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的是水域和林地,其次为耕地和草地,都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小,且呈减少趋势。(3)在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斑块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负向影响最大。由此可以得出,通过避免高密度、细碎化的开发与建设并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
-
-
于梦林;
刘平辉;
朱传民
-
-
摘要:
[目的]通过识别浙江省宁波市重要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网络,为合理引导城市发展及建立生态保护重点区提供参考。[方法]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法提取宁波市生态源斑块,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计算多源生态阻力面,结合重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重要性,建立宁波市生态片区,形成生态安全网络。[结果](1)2020年宁波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0~14 929.95元/m^(2),高值聚类区占宁波市总面积的23.28%。(2)宁波市生态阻力值为1~3.775,阻力值较高地区分布于宁波市中心城区及慈溪市,较低值分布于奉化区、宁海县与象山县。(3)通过重力模型共识别36条普通廊道、5条一般重要廊道和4条重要廊道,产生40个潜在生态节点,构建宁波市7大生态片区,形成“L”型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结论]生态安全是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通过保护地区生态用地完整性,开发和维护潜在生态廊道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郑舒琼;
张精;
林婕妤;
郑亦琅;
吴小刚
-
-
摘要:
以九龙江流域为例,估算了九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和总价值,并采用Geoda软件分析流域范围内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九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759.4981亿元.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最为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分异上起伏较大,但空间上表现较为稳定,并具有联动效应和聚类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单位面积价值高值区基本分布在上游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城市群.
-
-
宋晓静;
周淑琴;
王勇;
荆耀栋;
刘立文;
王贝贝
-
-
摘要:
生态风险评价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安全研究的基础。当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低效土地利用导致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生命共同体保护和建设面临新挑战。以吕梁山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Fragstats及R的支持下构建自然-经济-景观多源评价体系,基于5 km×5 km格网核算19年以来区域植被退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相关性,评价全域生态风险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吕梁山植被覆盖整体增加,植被变化具有显著性,显著区面积占比达84.94%。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07.803×10^(8)元增至507.874×10^(8)元,增幅较小,2010—2018年降至499.761×10^(8)元,共减少1.597%,林地、草地、耕地为主要贡献类型。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风险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负相关,聚集趋势有所增强。研究旨在为吕梁山更好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提高该地区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提供参考。
-
-
李晖;
肖茵茵;
黄依婷;
朱振龙;
高伟
-
-
摘要:
水陆交错带是水域和陆地间进行物质传输、能量转化和生物流动的重要廊道、过滤器和屏障,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梯度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与水域距离之间的耦合关系。对西江干流广东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梯度研究,以1 km为单位将研究区划分为10个梯度级,选用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大小依次为:水域>阔叶林>人工湿地>灌丛>水田>针叶林>自然湿地>草地;(2)1 km梯度级别内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了80%左右的供给服务、85%的调节服务价值和近50%的支持服务;2~5 km的梯度级别内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阔叶林生态系统;6~10 km梯度级别内阔叶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人工湿地和灌丛生态系统。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主要是由其能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来决定的,并非完全取决于面积的大小;(2)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与距离水域的远近关联密切,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3)用地类型以及景观空间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在空间上的差异。研究为西江流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
闫安安;
刘雁
-
-
摘要:
选取大同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基于当量因子法,分析大同市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大同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明显,尤其在2010年后变化程度加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态势,降幅为17%,主要原因是林地面积减少;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中,以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为主,这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70.7%。
-
-
赵敏;
万大娟;
艾美荣;
周小青;
向熠繁
-
-
摘要:
在对永州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流域生态补偿范围选择和优先级计算,并测算永州市内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永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10年的1728.04×10^(8)元降至2015年的1723.21×10^(8)元,并在2020年回升至1726.6×10^(8)元,其中双牌县、道县、宁远县和新田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增量,其余县市区为减量;永州市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优先级空间差异较大;各县市区之间生态补偿标准空间差异较大且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其中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双牌县的需求强度系数最大,最小的则是冷水滩区和零陵区。
-
-
王杉;
吕寅超;
林静雅;
王丽萍;
朱颖
-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关系着区域生态健康发展。文章运用土地动态度、ESV评价和流向模型对苏州游湖地区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揭示二者的特征和关联,旨在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湿地和水域是苏州游湖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10年间,除耕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外,水域、湿地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状态;2)研究时段内,耕地向湿地、水域及建设用地的转移是土地利用转换的主要形式,各类土地转换趋势属于不平衡状态;3)游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促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2.1%,耕地、草地和其他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了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是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的关键原因;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明显,游湖地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湿地、水域面积的增长而提升。
-
-
唐由海;
邱建;
喻冰洁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采用Costanza等提出的计算公式,基于1992、2000、2008、2016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估算成都市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GIS建立价值数据库,通过600M*600M栅格网得到四个时期的价值分布演变图;探讨了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响应关系,包括空间聚集性、向异性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说明:①时间上,服务价值总量呈现L形曲线,先高速下滑后缓慢减少;②空间上,服务价值具有分异特征,表现为"低、低、中、高"的圈层环状分布形态,并与成都市历次城市空间政策有耦合关系;③服务价值的冷热点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冷点区逐渐大块、连片状,中值区被压缩明显,热点区呈扩大趋势,城市东部龙泉山脉热点聚集数量超过以往的三个阶段性年份总和.因此,提出应控制城市蔓延速度,制定审慎的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格局,特别关注"东进"方向龙泉山脉高生态服务功能区的保护,避免新区、新城选址对龙泉山脉地区的高生态服务能力的破坏.
-
-
黄日鹏;
李加林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的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杭州湾南岸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从2005年到2015年,杭州湾南岸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很大,从2005年到2015年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达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其中围垦滩地造成的损失最大,价值损失量达到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
-
叶梦姚;
李加林;
史小丽;
刘永超;
姜忆湄;
史作琦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引入海岸带开发决策,对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由于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以及耕地面积减少;(2)期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不断减少,从352.78亿元降至299.64亿元,降幅达15.06%;(3)研究期,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不断由高价值区域向低价值区域转变;(4)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CS均<1,价值总量对价值系数弹性不大,所设置的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原始值较为合适;(5)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
-
-
刘永超;
李加林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分析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港湾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对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海岸带典型案例.以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分析手段,探讨了1985-2015年象山港流域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0年来,象山港流域以农田和森林生态类型为主,裸地面积最小,但城市是影响流域生态类型分布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增加促使近海及浅海非海洋环境扩大,尤其使颜公河和松岱溪流域中下游区域生态类型改变明显.(2)研究期内,象山港流域生态类型面积结构演化趋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除湿地外)呈正相关性,并且各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速度在逐渐减缓.(3)总体来看,生态价值呈近海低内陆高的空间特征,说明生态价值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同时交通轴线、农耕等人类活动生态干扰因子诱导生态类型转变也会影响生态价值分布.(4)象山港流域ESV空间负相关性较高,ESV较高和较低区域分别出现空间集聚特征.就变化趋势而言,空间集聚随时间序列推移而不断增强,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城镇化过程推进较快人类开发活动强度提升的联动效应引起.从整体来看,裘村溪、松岱溪流域地区持续成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高值集聚区,而低-低值集聚区则主要集中在象山港湾内底部.
-
-
Lv Xinyi;
吕欣怡;
Wang Hui;
王慧;
Sun Xiaofang;
孙晓芳;
Sun Jinfang;
孙晋芳;
Yuan Xingzhong;
袁兴中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反演并分析了兖州矿区1994-201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运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估算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探讨兖州矿区19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19年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研究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03亿元,变化率为8.26%;水域和林地面积的相对增加有效地抵冲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土地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表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价值变化是缺乏弹性的. 研究结论:建议在区域国土整治中,以矿区人地关系的特殊背景为基础,充分考虑其矿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塌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合理保护和利用采煤塌陷湿地,避免盲目大规模投资进行大面积土地整治.
-
-
LI Dongmei;
李冬梅;
LI Hong;
李红;
WANG Dongyan;
王冬艳;
ZHANG Shuwen;
张树文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对1997-2010年通榆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定量测算和分析. 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相对面积系数和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 研究结果:(1)1990-2010年,通榆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和密度增加,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引起其空间格局改变和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2)1997-2010年,通榆县土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和结构明显改变,造成通榆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约18.79亿元,降幅大于20%;(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密度的分析结果所揭示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特征一致.通榆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而减少,农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外. 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今后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的监管.在土地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实践中,理论上允许将行政村作为基本研究单元.
-
-
-
-
张鑫
- 《长江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修复长江领域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压倒性工作任务.做好长法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是检察机关应尽之责.当前,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如何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一、问题聚焦——渔业生态环境有无受损在阳澄湖生态环境领域首例行政公益诉讼中,针对薛某等人在阳澄中湖东南部水域盗挖大量湖泊底土(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认定取土面积为664343.63平方米,开采粘土165余万立方米,平均挖深2.49米)的行为给渔业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检察机关起诉渔业监督管理部门未履行渔业监督管理职责,请求法院确认其不依法履职行为违法,并判令其依法履行阳澄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