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08550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山地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6环境遥感学术年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37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开山、张柏、王宗明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8550 占比:99.89%

总计:409012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学者

  • 宋开山
  • 张柏
  • 王宗明
  • 刘殿伟
  • 曹云刚
  • 范东明
  • 蔡运龙
  • 郑泽忠
  • 彭建
  • 李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子龙; 朱彤; 姜秋香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和春兰; 费丽娜; 沈映政
    • 摘要: 利用2009年、2014年、2019年3期遥感、气候数据等,分析大理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大理市主要以林地、水域、耕地为主,发生转移的地类面积为360.39 km^(2),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主要变更为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水域、园地的转移面积最小。(2)2014~2019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剧烈的时期,全区综合动态度达3.91%。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减速最快,园地、建设用地增速最快。(3)人口和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和坡度是重要因素,而降水、植被类型和坡向因素则影响不大。(4)研究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上升,值处于0.5~0.6,生态整体向好,但需要警惕由于城市扩张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 杨海峰
    • 摘要: 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信息源,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对新疆北疆“金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北疆“金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其中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2010-2020年变化剧烈。从单一类型来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则减少。
    • 萧峻琼; 郝洁; 徐高洪; 鞠琴; 李妍清; 陈玺
    •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五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及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分析其与社会政策、人口密度及用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较大,与上中游相比,下游土地利用变化时间较早,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1990年后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且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10~2015年最大,2000~2010年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政策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土地利用强度与用水量、人口呈正相关关系。
    • 苏迎庆; 张恩月; 刘源; 刘庚; 林菲
    • 摘要: 选取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学信息图谱、生态价值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综合分析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问题。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面积分别为1350.90 km^(2)、85.50 km^(2),增长率分别为92.83%、0.96%;耕地、草地出现小幅下降趋势,缩减面积分别为729 km^(2)、674.10 km^(2),缩减率分别为-5.02%、-7.63%;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维持多年平均水平,平均面积为297 km^(2)、7.92 km^(2)。空间格局呈现建设用地、耕地集中于流域核心区,草地、林地集中于边缘区的分异特征。(2)各时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图谱、土地利用涨落势变化近似,显著变化区主要位于流域盆地及其与山地过渡区,多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34%,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涨势幅度最高的是建设用地及林地。(3)基于不同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生态价值指数时序演变呈现“下降-增长-下降”的波浪状曲线特征;植被覆盖度经历“增长-下降-增长”的演变特征;空间格局上与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呈现空间斑块重叠。地形结构、用地标准、社会经济及环保政策等因子驱动下,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或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增强。
    • 纪秋磊; 梁伟; 傅伯杰; 吕一河; 严建武; 张为彬; 金朝; 兰志洋
    • 摘要: 黄河流域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过去几十年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了深远影响,系统科学地认识黄河流域的环境格局变化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解译并分析了1986年至2018年黄河流域的连续年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基于1000个独立验证点进行的评估显示解译的覆盖黄河流域33年的年度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的7个一级类的总体准确率为82.6%,15个二级类的总体准确率为74.7%。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的土地系统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主要的LUCC模式包括:不变或很小的变化、伴随耕地流失的城市扩张、草地恢复、果园和梯田扩张和森林增加。基于复杂网络方法对黄河流域土地系统的分析表明,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网络中的高覆盖草地、低植被覆盖地表和落叶常绿混交林与其他地类的转移较频繁,地类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和度值较高,是黄河流域土地系统中的关键地类。另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果园和梯田、谷物耕地和城市及建设用地节点组成了较为活跃的网络社区结构,它们都有较高的结构多样性、接近中心性,这些地类之间的转移是土地系统中重要的地类转移类型。时间序列的转移网络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的土地系统在1993—1998年、2001—2007年、2011—2014年存在三个不稳定时期,这三个不稳定时期的出现可能分别由大量的农业土地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果园梯田的大量增加导致。对黄河流域的长时间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的系统性分析提供了关于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系统造成何种影响的见解,表明黄河流域正朝着实现农民生计安全,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并为LUCC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处理方式和新的系统科学视角,有助于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理解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赵赛帅; 陈海珍; 李璐; 吴亚文; 章璐
    • 摘要: 以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为研究区,结合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选取了1992—2017年间的6个时期的影像,构建了适应研究区特点的多种影像特征指数,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合Circos图实现土地利用转移可视化,分析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特征指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结果较佳,总体精度达到85.43%(2004年)和87.43%(2014年),同时结合Circos图直观显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本研究方法可为杭州湾滨海湿地潮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 李美娇; 何凡能; 赵彩杉; 杨帆
    • 摘要: 全球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是开展长时段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科学基础,然而,现有全球LUCC数据集在区域尺度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结合区域土地垦殖史实评估全球数据集的可靠性,是改进数据集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以中国学者利用区域历史文献和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重建的清中后期(1776—1909年)奇台-吉木萨尔地区、清末民国时期(1909—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和建国以来(1960—2000年)新疆地区耕地数据为基准,结合清康乾时期(1716—1778年)区域屯田点数据,采用趋势对比、数量对比和空间格局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耕地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HYDE 3.2和SAGE数据集中清代以来新疆地区的耕地数据与区域重建结果相比,虽然耕地变化趋势均呈增加态势,但数量上差异较大。其中,HYDE3.2数据集在奇台-吉木萨尔地区的耕地数据存在明显低估,仅为区域数据的0.04—0.56;而在玛纳斯河流域地区,HYDE3.2和SAGE中的耕地数据又存在明显高估,分别为区域数据的3.08—8.95和4.80—5.12;与之相比,1960年以来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的耕地数据与区域数据差异有减小趋势,分别为陈氏数据的0.67—0.75和0.71—1.05。从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看,清康乾时期新疆地区屯田点扩散过程及区域垦殖史实均表明该区土地垦殖经历了“从南到北,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且在清前期北疆地区仍以游牧为主,而该时期全球数据集中北疆地区已有较多耕地分布,且分别占到区域耕地总量的42.84%和61.26%。可见,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耕地数据未能客观反映该区域耕地变化的过程与格局特征,而数据来源和重建方法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全球与区域性数据集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 曹灿; 孙瑞; 吴志祥; 李茜
    • 摘要: 为了探究热带岛屿性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的水文效应,以海南岛典型热带岛屿性流域南渡江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本地化SWAT模型,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及其对LUCC的响应,揭示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对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文过程及调蓄能力,探讨了典型热带岛屿性流域LUCC的径流效应。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南渡江流域的适用性良好,径流模拟对植被蒸散发、产生径流的坡面状况、土壤状况和地下水过程较敏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的产流贡献顺序为耕地>其他林地>橡胶林地;耕地产流能力最强,其他林地和橡胶林地具有一定的截流蓄水作用。综上所述,与1990年相比,2015年南渡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减少,流域LUCC导致的地表径流减少是河流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蒸散发加剧是地表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