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空分布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81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3篇、会议论文221篇、专利文献159396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灾害学、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文献由27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自江、保广裕、林长城等。

时空分布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21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59396 占比:99.50%

总计:160200篇

时空分布特征—发文趋势图

时空分布特征

-研究学者

  • 周自江
  • 保广裕
  • 林长城
  • 唐克丽
  • 张静
  • 李占斌
  • 牛若芸
  • 王凯
  • 胡中明
  • 万莉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媛; 孟耀斌; 叶涛
    • 摘要: 为弥补我国自然—技术事件(Natech事件)案例研究空白,基于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近20 a公开报道的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事故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Natech事件数据库。对该类事件时空分布、行业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Natech事件季节特征明显,暴雨和大风是主要肇因,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脆弱性较强。在引入不利气象情景对涉水Natech事件造成死亡失踪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多种行业组合下的涉水Natech事件导致的死亡失踪人数与事件发生前4~5 d的降水量变化率(PSPD)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3,p<0.01),该相关关系对于研判和防范连续降水时Natech事件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曹淑超; 孙菲阳; 李阳
    • 摘要: 针对非机动车交通流中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主观定义时空参数,粗略划分自行车虚拟车道,导致仿真精度偏差的问题,构建了精细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NaSch模型的更新规则,考虑二维空间内异质自行车间的错位冲突及动态换道行为特征,细化了模型网格密度及模拟时间步长。产生换道需求的自行车可以换至满足安全侧向换道条件及前行需求条件的横向位置,随后综合考虑各位置前向及侧向间隙选取最优的目标位置执行换道。在周期边界条件下,量化时空参数取值对混合自行车交通流仿真结果的影响。在镇江市正东路开展观测实验,并基于实测数据获得轨迹时空图,在宏观与微观层面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及时间步长取值对仿真流量影响显著,仿真流量与纵向网格密度呈正相关,与横向网格密度呈负相关,而全局网格密度的影响反映了横向与纵向网格密度的复合效应;当道路占有率为0.1时,仿真流量几乎不受时间步长的影响,而当道路占有率为0.3,0.5和0.7时,仿真流量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自行车适度换道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但换道过于频繁则会导致交通拥堵,不同道路占有率条件下的轨迹时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自行车流越密集,走停现象越显著;当全局网格密度为5,时间步长为0.5 s时,模拟与实测的交通流量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4.84%,此时拟合效果最优。
    • 刘泉杉; 吴宗俊; 崔宁博; 朱世丹; 郑顺生
    • 摘要: 为了探究云贵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云贵高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近56 a(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探究ET_(0)主要的气象驱动因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各气象因子对ET_(0)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云贵高原近56 a风速和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0012(m·s^(-1))/a和0.018°C/a,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0.0073(MJ·m^(-2)·d^(-1))/a和0.0746%/a;近56 a来ET_(0)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增幅为0.2871 mm/a,空间分布西高东低,差异特征显著,西部地区24个站点年均ET_(0)为1100~1200 mm,东部18个站点年均ET_(0)为843~950 mm;在春、秋、冬季太阳辐射是云贵高原ET_(0)的主要驱动因子,夏季气温是ET_(0)的主要驱动因子,全年各气象因子对ET_(0)贡献率n按驱动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辐射(R_(s)),气温(T_(mean)),相对湿度(RH),风速(u_(2)),因此太阳辐射是影响云贵高原ET_(0)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 连晨艳; 张耀文; 程国胜; 迟宝明; 赵倩
    • 摘要: 为研究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以及Gibbs图等对2019年6月采集的18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昌黎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呈减缓趋势;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_(3)-Na·Ca型、HCO_(3)·SO_(4)-Na·Ca型、HCO_(3)·Cl-Ca型、HCO_(3)·Cl-Na·Ca型和Cl-Na·Ca型为主;地下水主要受到蒸发-浓缩作用和咸淡水混合作用的共同影响;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海水养殖等都可能造成海水入侵,但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
    • 汪顺生; 杨金月; 王爱丽; 陈春来; 柳腾飞
    • 摘要: 水资源、经济、生态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助力水资源、经济、生态高质量协调发展,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为例,收集了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长系列资料,阐明了指标现状值与目标值的关系,探究了27个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组合权重法确定27个指标权重,建立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应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河南省黄河流域2021—2025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2000—2019年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3个子系统中上升速度最快.(2)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0.8105,为良好协调状态.(3)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分情景预测发现,情景4相对改善力度最大,其耦合协调度在2025年为0.9394,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河南省黄河流域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拓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
    • 崔寒; 关哲忠; 唐会荣; 蓝秋萍; 邱福杰
    • 摘要: 针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杨梅生长造成的影响,统计分析南安市2008-2018年共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归纳出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结构分布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的天气形势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短时强降水对杨梅种植的影响,以期为杨梅种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①南安市春夏季短时强降水日较多,8月份最多,且主要出现在每日的14:00-20:00。短时强降水次数在各乡镇分布不均,最多的是东北角乐峰镇的81个时次,出现较多的是中北部山区;②造成南安市短时强降水最多的天气系统是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③南安市的降水条件适宜种植杨梅,但应避开短时强降水的高频区,最适宜的是南安市的中部、西北部一带。
    • 吴超; 吴晓东; 林贵英; 冯恋; 俞新慧; 赵晋珑; 杨梓文; 任伟祥
    • 摘要: 于2018-2019年对鄂东南4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仙岛湖、梁子湖、磁湖和策湖)进行水质监测,分析水体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营养水平差别明显,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分布规律为仙岛湖(29.67)<梁子湖(50.62)<磁湖(61.78)<策湖(69.34)。仙岛湖、梁子湖、磁湖、策湖水体总悬浮物(TSS)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16±4.57)、(12.42±6.86)、(25.03±13.42)、(45.17±14.72)mg·L^(-1),其分布规律与营养水平一致。梁子湖和磁湖各个季节悬浮物均以无机悬浮物(ISS)为主;策湖秋季悬浮物以有机悬浮物(OSS)为主,春、夏、冬季以ISS为主;仙岛湖则春季以OSS为主,其余3个季节以ISS为主。仙岛湖悬浮物主要是随地表径流输入到水体中的细颗粒泥沙、腐屑等;梁子湖、磁湖和策湖的悬浮物除外源输入外,还有来自于底泥再悬浮引起的细颗粒物、藻类颗粒物和水生植物残体等,总体上以无机颗粒物为主。4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的TSS浓度与TN、TP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悬浮物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湖泊的营养盐水平。
    • 李傲; 冯洋; 王云涛; 薛惠洁
    • 摘要: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组成,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着海表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文章基于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指标构建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体系。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南海叶绿素a浓度场,并研究了南海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特征的时空分布。结果发现: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变化有着显著季节特征,在冬季面积达到最大值,在夏季达到最小值,但是该水域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却在冬季达到最小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这一特征可能是由于风驱动的海表动力过程使得海表叶绿素重新分布;空间分布上,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常年存在于海岸附近,特别是在中国沿海、越南沿岸、泰国湾以及婆罗洲岛附近。在巽他陆架与湄公河口东部中央海盆,高叶绿素a浓度区域面积呈年际变化。受厄尔尼诺调控的南海季风,导致不同年份湄公河口东南沿海存在不同程度的北部冷水侵入,北部冷水入侵可能是引起局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减的原因。
    • 王秀英; 杨德贺; 张学庆; 何宏玮; 郭峰; 姜文亮; 牛从达; 申旭辉
    • 摘要: 利用ZH-1卫星2019、2020年的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观测范围,即地理纬度南北65°之间午夜后顶部电离层的不规则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午夜后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地磁赤道、中纬度以及较高纬度区,白天赤道异常峰值区为不规则结构的谷值区.(2)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随地理经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规律,由南北半球较高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集中在各自地磁极所在经度区的2波结构分布,到南北2个半球中纬区相位和数量相反变化的2波结构分布,逐渐过渡到赤道区的4波结构分布.(3)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的季节变化在较高纬度区为当地夏季峰值,到中纬区夏季峰值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逐渐过渡到赤道区夏冬两个峰值、春秋两个谷值的季节变化规律.(4)除季节规律与以往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外,赤道附近大西洋区不规则结构较少,与以往研究中该区事件较多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赤道区不规则结构沿地理经度分布表现为东太平洋、非洲区事件比较集中而亚洲、大西洋经度区事件较少的4波结构,与夜间电离层背景的4波结构分布一致.(5)北大西洋在地磁中纬区有一个事件集中区,该区与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共轭,事件集中可能与SAA区的离子沉降有关;这个区域的事件大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与赤道处大西洋区事件较少形成对比.本文得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电离层更深入的认识.由于所得结果为太阳活动低年午夜后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时空分布,与以往研究不一致之处,既有地方时差异的原因,也有太阳活动水平差异的原因,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期望在ZH-1卫星积累更多观测数据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庞园; 曾慧; 张明珠
    • 摘要: 为研究流溪河中下游地下水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了28个地下水监测井2012~2018年雨季和旱季共392组地下水检测数据,分析了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影响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锰的整体含量较高,但总体上低于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游地下水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总体上均高于下游,其分布受地势影响较小;基岩裂隙水中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总体上均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雨季和旱季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相差不大,且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季节分布和年际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小;研究区地下水锰的分布总体上主要受酸碱条件和“盐效应”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