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臭氧总量

臭氧总量

臭氧总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870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新世纪以来遥感应用进展交流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臭氧总量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维和、王咏梅、郑向东等。

臭氧总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708 占比:99.48%

总计:18806篇

臭氧总量—发文趋势图

臭氧总量

-研究学者

  • 王维和
  • 王咏梅
  • 郑向东
  • 江芳
  • 黄富祥
  • 夏学齐
  • 王振会
  • 王英鉴
  • 白建辉
  • 葛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杨; 赵晓莉; 成翔
    • 摘要: 基于卫星观测数据的大气臭氧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能有效弥补地面臭氧监测站分布不均匀的缺陷。利用2011~2019年FY-3B卫星观测反演的臭氧总量日产品,及同时期AURA卫星观测获得的对流层臭氧柱含量数据,统计分析四川省臭氧总量和对流层臭氧柱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四川省臭氧总量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特征,近9年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春季最高,秋季最低;(2)臭氧总量纬向偏差基本为负值,且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总是小于盆地地区,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与同纬度区域差异增大,冬季>秋季>春季>夏季;(3)四川盆地对流层臭氧柱含量明显高于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年际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区域极值出现月份略有差异,表现为随纬度降低,月均值极大值出现时间提前。对区域大气臭氧时空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为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谢静晗; 李飒; 肖钟湧
    • 摘要: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年平均臭氧总量在1978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最大值(347.5±53.8)DU和最小值(291.9±29.5)DU,在1971~1978年、1978~1993年、1993~2020年,这3个时段年平均臭氧总量在整个中国区域分别是增长、减少、增长.月平均臭氧总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正弦曲线形态,在3月和10月分别出现峰值(约338DU)和谷值(约285DU).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东北部地区,该值可达360DU以上.中国区域50a月平均臭氧总量同样呈现纬向条带状分布.此外,时间变异系数和空间变异系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相似,夏季最小,接着依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大.即臭氧总量的变化和空间差异在夏季都最小.50a期间,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1971~1978年,臭氧总量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增加了56DU,约为16%;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增加了12DU,约为5%.在1978~1993年,减少量和减少率也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减少了93DU,约为22%;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减少了11DU,约为4%.在1993~2020年,西北地区出现最大增长,增长量为18DU,约为6%;东南地区出现最小增长,增长量为4DU,约为1%.
    • 钟美; 皮波; 佘勇; 郑向东
    • 摘要: 通过FY-3BTOU与Aura OMI卫星臭氧总量产品的比对分析,检验FY-3BTOU臭氧总量产品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对偏差(RD)在赤道、南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分地区为2%~4%,而在南北极区扩到4%~6%和8%~10%,从赤道到两极RD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除南北极区外,其余地区RD月平均值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尤其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特征更为显著;赤道地区RD值随卫星臭氧总量的变化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0.1%~2.9%,其余地区仅卫星臭氧总量在230~500DU之间时,RD才出现相对稳定的波动,可见除赤道地区外RD在不同区域对卫星臭氧总量值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南北极区太阳天顶角(SZA)在45°~65°期间,RD随SZA增大均呈正的下降趋势,在70°~80°之间均呈现小幅度的回升,总体来看,TOU臭氧总量RD值受SZA变化情况并不明显.
    • 吕春光; 王玉萍; 张悦; 耿君; 史云飞
    • 摘要: 在卫星遥感大气臭氧总量的地基验证过程中,针对空间异质性特征问题研究的不足,文章以SBUV/2传感器的大气臭氧总量产品为例,选取多个典型地基站点为研究区,通过相关性、风速风向和空间热点的分析,以揭示卫星-地基臭氧总量观测相关性的空间变化以及观测偏差的空间变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风速风向对观测偏差大于4.45% 的高值区具有重要影响,可通过小于6.5分钟的时间差指标去除其效应.地基站点类型对观测值的相关性及偏差,在空间距离和方位上表现出明显的关联和指向.其中,乡村型站点区域观测偏差具有较高的空间梯度变化格局,而都市型站点区域的高值斑块破碎程度较高.本研究可在大气臭氧总量卫星反演产品真实性检验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 熊思章; 陈权亮
    • 摘要: 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1979年1月-2018年12月的MSR2臭氧总量月平均资料,通过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以及臭氧低谷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特征,随纬度增高而增大,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多,夏秋季较少;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在不同时期段的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在1979-1998年呈递减的趋势,其递减率为0.65 DU/a,在1999-2018年呈递增的趋势,其递增率为0.20 DU/a,而1979-2018年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其递减率为0.16 DU/a,且存在显著的准2~3年、准4年和准8~11年周期振荡;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呈现正弦曲线的形状,最大值出现在3月,最小值出现在10月,而同纬度的无山地区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一年四季都低于同纬度带无山地区,且在各月(除10月)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臭氧低谷的强度在5月达到最强,11月最弱,且在夏秋季节呈现缓慢减弱的趋势,而在冬春季节呈现加强的趋势.
    • 余珂; 王颢樾; 徐非; 周可; 番聪聪
    • 摘要: 对昆明地区Brewer数据 、Dobson数据 、欧洲中心卫星反演数据的比较分析和对昆明地区(25.03oN,102.213oE)、香河地区Dobson数据和欧洲中心卫星反演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昆明Brewer分光分度计的实测臭氧总量是可靠的;② 昆明地区与香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香河大气臭氧总量存在下降的趋势,这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观测到的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趋势相吻合,昆明地区大气臭氧总量月均值有细微的上升趋势.
    • 王晴; 黄富祥; 夏学齐
    • 摘要: 利用1979—2018年太阳后向散射紫外辐射计SBUV(/2)星下点臭氧遥感资料,结合ERA-Interim和MERRA-2大气温度再分析资料,考察青藏高原区域内拉萨和共和两地春季臭氧和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的臭氧和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均发生于1999年.对比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整体臭氧总量变化速率(4.5 DU/(10 a)),拉萨臭氧总量变化更快,为5.9 DU/(10 a),共和相对较慢,仅为3.7 DU/(10 a);同时,1999年以来拉萨和共和春季下平流层(100~30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5~1.4°C/(10 a)和0.01~0.9°C/(10 a)速率增加,上对流层(250~175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2~1.5°C/(10 a)和0.2~1.2°C/(10 a)速率降低.与2008年以来高原整体大气温度变化相比较,均慢于高原下平流层(125~70 hPa)1~2°C/(10 a)的增温速率,快于高原上对流层(225~175 hPa)0.4~1.1°C/(10 a)的降温速率.两地臭氧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1999年以来春季臭氧恢复速率的不同是导致两地同期下平流层-上对流层温度逆转速率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
    • 熊思章; 陈权亮
    • 摘要: 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1979年1月-2018年12月的MSR2臭氧总量月平均资料,通过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以及臭氧低谷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特征,随纬度增高而增大,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多,夏秋季较少;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在不同时期段的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在1979-1998年呈递减的趋势,其递减率为0.65 DU/a,在1999-2018年呈递增的趋势,其递增率为0.20 DU/a,而1979-2018年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其递减率为0.16 DU/a,且存在显著的准2~3年、准4年和准8~11年周期振荡;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呈现正弦曲线的形状,最大值出现在3月,最小值出现在10月,而同纬度的无山地区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一年四季都低于同纬度带无山地区,且在各月(除10月)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臭氧低谷的强度在5月达到最强,11月最弱,且在夏秋季节呈现缓慢减弱的趋势,而在冬春季节呈现加强的趋势。
    • 张卓; 王维和; 王后茂; 王咏梅
    • 摘要: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C星(FY-3C)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因太阳辐照度观测值异常而无法进行常规在轨星上定标,导致臭氧总量产品无法正常生成.在研究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B星(FY-3B)T O U辐照度观测数据的特点以及仪器衰减规律后,结合FY-3C/T O U辐照度和辐亮度实测数据,探索了基于晴空海洋像元观测值计算仪器的衰减系数法.本文选取受陆地气溶胶影响较小的热带太平洋海区,用矢量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量较小的像元对应的晴空辐亮度,比较观测值与模拟计算值,通过统计筛选晴空像元,估算FY-3C/T O U探测器随时间的衰减系数.在确定仪器衰减系数后对FY-3C/TOU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反演获得了全球臭氧总量并与WMO/WOUDC地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晴空辐亮度估算的仪器衰减系数进行的臭氧总量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在5% 以内.在星载紫外探测器星上辐射定标失败的时候,可以利用晴空海洋像元确定仪器的定标系数.
    • 王晴; 黄富祥; 夏学齐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和MERRA-2再分析资料,考察1980—2017年青藏高原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和规律,年、季、月不同时间尺度分析结果均揭示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呈现逆转趋势:高原上空平流层下部150~50 hPa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1.0~2.7°C/10a),对流层上部300~175 hPa呈现明显的降温趋势(-3.1~-1.0°C/10a),这与此前的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利用TOMS和OMI卫星臭氧遥感资料,考察同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表明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也表现出逆转的增加趋势,与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吻合,从冬末至春季各月均有显著增加趋势,尤以5月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3.7 DU/10a.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趋势与同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紧密相关,2008年后臭氧总量的快速恢复可能是引起大气温度逆转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