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1篇、会议论文396篇、专利文献25193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3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年际变化的相关文献由444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金海、孙照渤、管兆勇等。

年际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1 占比:5.12%

会议论文>

论文:396 占比:1.47%

专利文献>

论文:25193 占比:93.41%

总计:26970篇

年际变化—发文趋势图

年际变化

-研究学者

  • 何金海
  • 孙照渤
  • 管兆勇
  • 黄荣辉
  • 徐海明
  • 陈文
  • 陆日宇
  • 吴国雄
  • 张强
  • 李忠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浩; 巩合德; 鲁志云; 王高升
    • 摘要: 为探索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的年际、年内及空间变化规律,以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固定样地2005—2015年土壤长期定位土壤养分观测的数据为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土壤全磷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在0~60 cm土层呈缓慢下降趋势,60~100 cm土层则有所上升;土壤全钾含量在0~60 cm土层呈逐渐上升趋势,60~100 cm土层则呈明显下降趋势。(2)与2005年相比,2015年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土壤全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23.45%;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为8.76%;全氮和全钾的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15.40%和14.30%。(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3—8月份呈下降趋势,8—11月份又逐渐增加。土壤有效磷在冬春干旱期(12月—翌年6月)逐渐增加,雨季(7—11月)快速下降。土壤速效钾在1—5月份呈缓慢平稳增长状态,5—8月份快速下降,9—12月份又快速上升。研究结果可为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 李俊灵; 徐康; 王卫强; 谢强
    • 摘要: 印度洋赤道潜流(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是赤道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度洋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有着重要意义。基于SODA3.4.2海洋再分析数据,对印度洋EUC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年际变率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的联系。结果显示,气候态上,印度洋EUC出现在冬末春初(2~4月)和夏末秋初(8~10月)季节,且空间结构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其半年周期变化是由赤道纬向东风所引起的向东的次表层压强梯度力(pressure gradient force, PGF)所驱动。年际尺度上,印度洋EUC的结构和强度显著受到IOD的调控,即EUC在正IOD期间几乎能够维持一整年,其强度春季增强、夏季减弱,再随着正IOD的成熟而达到最强,同时其流核中心往赤道东南稍稍偏移。动力诊断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次表层向东的PGF是表征印度洋EUC年际变化的重要指标,主导了EUC的年际变化。因此,在IOD期间,风-温跃层-海表温度之间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影响印度洋次表层PGF进而调制了EUC的年际变化,同时加强(减弱)的EUC也将通过补偿赤道东印度洋的上升流进而维持正(负) IOD的发展。
    • 宿宝忠
    • 摘要: 为研究高铁工程全生命周期区域沉降时空变化规律,需要深入分析TS-InSAR方法在年际间的区域沉降监测成果。为此,选取郑济高铁山东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S-InSAR方法对83景Sentinel-1A/B进行年际间数据处理,分别获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沉降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进行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应用对比分析,探索郑济高铁沿线沉降漏斗的时空年际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最大区域沉降速率为13.52 mm/a,沉降空间位置也发生较大变化,2019年6月后,区域沉降出现减缓。通过实验,总结一套铁路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期间区域沉降时空动态分析方法,可为高铁勘察设计选线和运营监测提供可靠的地面沉降时空分析成果。
    • 王继飞; 操姝蕙; 骆爽; 赵伟
    • 摘要: 在2014—2020年的鸟类繁殖期(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东麓不同生境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多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隶属于16目40科,包括夏候鸟44种、留鸟38种、冬候鸟1种及旅鸟16种,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猛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包括10种猛禽,2种鸣禽)。鸟类区系成分以北方型鸟类为主,兼有南北混杂的现象。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多年来均以山地疏林生境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可能与山地疏林生境复杂性较高有关;生物多样性存在年际变化,但山地疏林和人工林生境的波动相对较小,这可能与两类生境相对稳定,景观年际变化不显著有关。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山地疏林生境鸟类多样性与前1年降雨量及平均温度显著相关,这可能与贺兰山地区丰水年份频发的山洪灾害有关。观察发现,山洪破坏了山地植被,从而影响来年春季鸟类的筑巢。建议对该区域鸟类群落进行长期观测,以进一步明确鸟类群落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贺兰山地区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卢姁; 赵艳玲; 张东凌; 张铭; 刘赛赛
    • 摘要: 本文采用赤道β平面近似下的线性化正压扰动方程组,引入约化重力加速度后,得到了赤道驻波异常的解析解,给出了此解的计算结果,并与实际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流场异常复EOF分析的模态做了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赤道驻波异常的模态1,其流场异常在整个大洋为半波,呈一致的纬向流;流场异常在热带大洋中部最大,并向赤道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其被限制在赤道两侧约2°的范围内。赤道驻波的模态2,其流场异常在整个大洋为1波,在大洋东、西部纬向流的流动方向相反,流场异常向赤道南北两侧衰减的程度同模态1。赤道驻波异常分别满足南北走向的东、西海岸边条件。决定赤道驻波异常在赤道两侧衰减程度的系数,其仅与约化重力加速度和上层海水标准深度之乘积的平方根值成反比;当该值取得相同时该衰减程度也相同。赤道驻波异常的振荡频率与模态序号及上述平方根值成正比,与热带大洋宽度成反比;模态序号越低,该宽度越大,则该频率越低,相应振荡周期也越长;模态1的振荡周期最长。当取各参数为典型值,并取模态序号为1,再分别取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宽度时,对赤道驻波异常计算的结果表明,其与实际相应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复EOF分析中得到的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相一致;这意味着此复EOF分析第一模态的本质是赤道驻波异常,这也表明该驻波异常在实际大洋中确实存在,并推断该驻波异常是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形成机制之一。
    • 王浩轩; 黄峰; 郭利丹; 钟瑞森
    • 摘要: 基于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数据集1945—2019年咸海流域月降水序列,利用气候倾向率、集中度与分摊熵、样本熵与排列熵方法,分别分析了咸海流域年降水量变化、降水的年内分配、降水序列复杂性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用Mann-Kendall法检验了各方法所得结果的趋势性。结果表明:咸海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基本保持不变,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其中,流域西北部及中东部区域降水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咸海流域降水集中于每年的3月左右,降水的年内分配有微弱的均匀化趋势,流域西部、北部及东部降水年内分配相对更均匀,流域中部及南部降水年内分配相对更集中;咸海流域西部、北部及东部降水序列的复杂性相对较高,中部及南部降水序列的复杂性相对较低,流域整体的降水序列的复杂性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流域北部与南部降水序列的复杂性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流域西部、中部与东部降水序列的复杂性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 刘逸滨; 刘宝元; 成城; 张加琼; 陆绍娟
    • 摘要: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林爱兰; 谷德军; 李春晖; 郑彬; 彭冬冬
    •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 张恒进; 郑永光
    • 摘要: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形态较为接近,但年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区的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其年平均雷暴时数较小,表明其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比平原地区更短;还发现,年平均雷暴日数和时数高值区的年相对变率明显小于低值区。在四个季节中,冬季雷暴时数最少,且多发于前半夜,夜雷暴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高;而夏季夜雷暴时数在四季中最多,但其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低;而四川盆地夜雷暴全年都很显著。各个站点雷暴时数日变化峰值以下午最多、上午最少,前半夜多于后半夜。对于以胡焕庸线为界以南以东地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雷暴日的平均雷暴发生时数不低于3 h,而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则显著小于3 h。对于不同的雷暴持续时数,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持续2 h的雷暴时数为最多。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雷暴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2000年以来,夜间雷暴时数明显增多。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主要归因于下午时段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增多趋势是由于夜间时段雷暴时数增多而导致。
    • 罗增明; 吴利华; 李林; 赵宇; 徐其静; 刘雪
    • 摘要: 云南省临沧市位于西南高原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类型多样,研究其气温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相似区域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与农业生产调控提供参考。基于云南省临沧市8个气象站点1956—2018年气温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气候异常指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临沧市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及四季变化趋向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63年来临沧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0.021°C/10 a),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及季平均气温均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2)四季气温均呈增长趋势,春、夏、秋、冬增长率分别为0.018°C/10 a、0.022°C/10 a、0.022°C/10 a、0.024°C/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3)气温在1989年发生突变,冬季气温异常值较其他季节最大,正异常为主,变幅最大;(4)气温年较差变幅差异较大,年代际平均气温增幅明显加快,平均最低气温为8.78°C,平均最高气温为28.7°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