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溶胶

气溶胶

气溶胶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283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8篇、会议论文645篇、专利文献15089篇;相关期刊1045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等; 相关会议28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溶胶的相关文献由17536位作者贡献,包括邱伟华、赵贯云、李永海等。

气溶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8 占比:16.27%

会议论文>

论文:645 占比:3.43%

专利文献>

论文:15089 占比:80.29%

总计:18792篇

气溶胶—发文趋势图

气溶胶

-研究学者

  • 邱伟华
  • 赵贯云
  • 李永海
  • 徐中立
  • R·N·巴蒂斯塔
  • 廖振龙
  • 欧阳俊伟
  • 李宗燮
  • T·李维尔
  • 赵波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乃华(编译)
    • 摘要: 色谱指纹图谱具有表征复杂化学系统组成的能力,已被广泛用作植物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有力手段。相似性分析是指纹数据分析中最常用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通过将样本与标准指纹进行比较并评估样本之间相似性的一种方法。然而相似性分析灵敏度低,不适合小样本数据集的质量评估,且相似性分析指标阈值设置通常为主观值,如0.85或0.90,缺乏统计依据。因此,基于相似性分析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 耿迎雪; 胡金朝; 张宇; 李爱民; 蒋冰馨
    • 摘要: 微生物气溶胶广泛存在于大气中,其在雾霾天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梳理了雾霾期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分析鉴定、微生物气溶胶与雾霾天相关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结论: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分析鉴定应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为雾霾天空气微生物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定量指标;雾霾期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普遍高于非霾期,主要表现为真菌气溶胶浓度增加,但微生物的种群丰富度并不会因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空气微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应采取科学措施进行预防。
    • 李灿; 资华丽; 魏小清; 王秀娟; 李昌云
    • 摘要: 为了研究卫生香作为试验用颗粒物释放源的可行性,选取某常见品牌的卫生香作为实验样本,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测量其燃烧释放烟尘颗粒物的粒径谱,用众径、几何平均直径、中位直径和几何标准偏差等气溶胶粒度分布的基本表征参数分析实验数据,并采用分布相似度检验多次重复实验数据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卫生香燃烧所释放颗粒物的粒径呈单模态分布,众径约为115 nm。且多分散颗粒物的粒径范围主要在300 nm以内,几何标准偏差约为2.0 nm。6次试验得到的众径、中位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分别相近。总数浓度不同时,粒径分布试验数据的相似度检验结果理想,表明这些颗粒物具有较好的粒径分布稳定性。因此,廉价的卫生香燃烧释放的颗粒物的粒径谱具有良好的复现性。
    • 姚秀萍; 袁成; 马嘉理; 黄逸飞
    • 摘要: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气溶胶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输送,近年来,随着人为污染加剧和气候条件变化,高原及周边地区气溶胶的特性和气候效应越来越受关注。而高原降水一直是高原气象与气候学的重点,气溶胶对高原降水的影响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高原气溶胶及其对降水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气溶胶特性观测(站点和卫星观测)研究、“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影响降水研究以及气溶胶影响降水中化学组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司晓喜; 崔华鹏; 朱瑞芝; 张凤梅; 袁大林; 刘春波; 刘志华; 杨建云
    • 摘要: 为研究发烟剂配比和添加量对加热卷烟气溶胶释放特性的影响,制备了不同丙三醇(GL)/1,2-丙二醇(PG)质量比和添加总量的加热卷烟样品,通过吸烟机逐口抽吸并捕集气溶胶,检测并分析了不同加热卷烟样品气溶胶捕集物、PG、GL和烟碱的逐口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固定GL/PG添加总量为20%(质量分数),随着GL/PG质量比从95/5降至50/50,PG的逐口释放量增加、总释放量的增加趋势越明显,GL的逐口释放量减少、总释放量的降低趋势越明显,烟碱的逐口释放量减少、总释放量线性减少,发烟剂GL/PG质量比与气溶胶中GL/PG质量比基本呈线性相关。2)固定GL/PG质量比为80/20,随着发烟剂添加总量从0%增至25%,PG和GL的释放量增加、逐口释放稳定性降低;添加总量>10%时,气溶胶逐口捕集量明显增加,但烟碱的释放量变化不大;GL/PG添加总量对气溶胶中GL/PG质量比影响不显著。
    • 武荣国
    • 摘要: 为了解云南昆明市、保山市和临沧市三城市气溶胶中放射性核素^(210)Pb、^(7)Be活度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中PM_(2.5)、PM_(10)和O_(3)的关系,从而对污染防治提供帮助。统计了三城市主城区辐射自动监测站气溶胶中两个核素^(210)Pb、^(7)Be 5年的资料,分析了三城市气溶胶中两个核素^(210)Pb、^(7)Be变化趋势,对同一城市气溶胶中^(210)Pb、^(7)Be与同期大气中与PM_(2.5)、PM_(10)和O_(3)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讨了^(210)Pb、^(7)Be与PM_(2.5)、PM_(10)、O_(3)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三城市^(7)Be平均值相近,昆明站、保山站^(210)Pb接近,而临沧站^(210)Pb较高;5年监测结果三城市^(7)Be保持平稳,升降趋势均不明显,昆明站、保山站^(210)Pb无升降趋势,临沧站呈显著降低;年内^(210)Pb、^(7)Be均为旱季高于雨季,^(7)Be尤为明显;三城市^(210)Pb与^(7)Be均为高度相关;^(7)Be与O_(3)均为正相关;临沧站的^(210)Pb与PM_(10)为正相关,保山站的^(210)Pb与PM_(2.5)为正相关。分析认为^(7)Be与O_(3)正相关很可能源于二者均与大气层垂直对流过程密切相关,^(210)Pb与PM_(2.5)及PM_(10)的相关性则可能与地表辐射环境相关。
    • 樊美娟; 崔华鹏; 潘立宁; 蔡莉莉; 陈黎; 郭军伟; 赵乐; 王洪波; 刘绍锋; 陈芝飞
    • 摘要: 为考察电子烟烟液的含水率、丙二醇与丙三醇比例、烟碱浓度和电子烟烟具输出功率对气溶胶中醛类化合物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将实验室配制的烟液填充至可填充式电子烟内,按照抽吸容量55 mL、抽吸频率30 s、抽吸持续时间3 s的模式抽吸50口,测定电子烟气溶胶中的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释放量。结果表明:(1)甲醛主要源于丙三醇的裂解,乙醛主要源于丙二醇的裂解,丙烯醛主要源于较高温度条件下丙三醇的脱水。(2)醛类化合物的释放量随烟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烟具输出功率的升高而增加。(3)含水率对醛类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较小。
    • 万普娟; 朱翔; 王健; 向峰; 邱飞; 潘春梅
    • 摘要: 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时段污染天气隐患依然持续存在,文章选取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对云南省各地理区环境空气常规污染物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云南及中南半岛主要国家气溶胶变化趋势和火点监测分布情况,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污染成因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2019年4月1-6日期间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深的复合型污染过程,除滇西北、滇东北部分城市外,其他地理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天气,部分时段达到中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PM_(2.5)、O_(3)和PM_(10);污染原因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中南半岛国家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在气流作用下与本地污染物叠加所致。滇中地理区的昆明市PM_(2.5)污染主要源于缅甸东部、缅甸西部以及孟加拉国东部生物质燃烧的传输,另外滇西南也是其潜在污染源区。
    • 张华
    • 摘要: 张华等编著该书是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污染物大气化学气候双向耦合模式系统获得的不同种类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与反馈等研究成果编撰而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特别是中国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于多源观测数据获得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数值模式模拟大气污染物(包括气溶胶与对流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各类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及其在全球和中国地区产生的气候效应;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周家成; 徐学哲; 方波; 张杨; 赵卫雄; 张为俊
    • 摘要: 吸湿性气溶胶会吸收环境空气中的水分,其粒径会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如消光、散射、吸收系数与单次散射反照率等)发生显著的变化。气溶胶光学吸湿增长因子(湿状态与干状态下光学参数的比值)是衡量气溶胶光学吸湿增长能力的特征参数,是计算大气能见度和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关键输入量,它的准确测量对于气溶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光学吸湿增长测量系统主要包括湿度调节系统和光学测量装置,通过湿度调节系统改变样品的相对湿度,再结合光学测量装置实时测量光学参数的变化,从而实现光学吸湿特性的在线测量。鉴于气溶胶吸湿性研究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对比了现有的光学吸湿增长测量方法及应用,并对下一步气溶胶光学吸湿增长特性测量技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