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区域

中国区域

中国区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大气科学(气象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9217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江汉论坛、开放导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管理变革与范式探索、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中国区域的相关文献由344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明、方释、江志红等。

中国区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217 占比:99.67%

总计:49378篇

中国区域—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世杰
    • 摘要: 政府创新政策的扶持与资助是中国创新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作为区域创新的载体,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对发挥城市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与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新型城市创新道路,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梳理试点政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多期差分模型对试点政策进行检验,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同时,了解试点政策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效用机理,以期为确定创新政策的评级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 张虎; 李静; 张召星; 吴善龙; 仲波; 柳钦火
    • 摘要: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研究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参数之一,遥感是获取大范围动态LAI的一个主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国际上没有高分辨率的LAI标准化产品,本研究利用高分一号(GF-1)宽幅相机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基于三维随机辐射传输模型生产了MuSyQ(Multi-source data Synergize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production system)高分系列中国地区2018–2020年16米/10天分辨率的标准化LAI产品01版。本产品可为中国地区植被变化分析、农林业示范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李静; 张虎; 王晓函; 张召星; 谷晨鹏; 文远; 褚天嘉; 柳钦火
    • 摘要: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简称Chl_(leaf))直接反映了植被叶片的生理状态,是植被获取光合作用所需太阳辐射信息的重要参数,遥感是获取大范围动态Chl_(leaf)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国际上Chl_(leaf)产品欠缺,没有高分辨率Chl_(leaf)产品。本文利用哨兵二号多光谱成像仪(Sentinel-2 MSI)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基于叶绿素敏感指数(chlorophyll sensitive index,CSI)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使用经验回归法生产了多源协同定量遥感产品生产系统(Multi-source data Synergize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production system,MuSyQ)高分系列中国地区2019–2020年30米/10天分辨率的标准化Chl_(leaf)产品01版。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地面验证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为8.80μg/cm^(2),且产品能够描绘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内的Chl_(leaf)物候变化,本产品可提供中国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Chl_(leaf)信息,对生态系统建模及生态应用有重要价值。
    • 李松泽; 李静; 于文涛; 张召星; 吴善龙; 仲波; 柳钦火
    • 摘要: 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是植被遥感研究和应用的最重要参数之一。目前标准化的区域或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植被指数产品较少。本文针对高分一号(GF1)宽幅相机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基于植被指数合成算法生产了中国2018–2020年MuSyQ高分16米/10天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本产品可用于监测中国区域植被的结构、物候特征,分析生化理化参数的季节、年际及长期的变化等,为中国地区植被变化分析、农林业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马彩虹; 杨进; 李信鹏; 杨飞; 何阳; 李天柱
    • 摘要: 高温异常点是一个重要的能反映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生态、全球变化等领域。卫星遥感技术为获取大区域地表异常点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Landsat-8数据短波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具有长期数据积累,为高精度高温异常点识别分析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数据源。基于Landsat-8数据和归一化燃烧指数(NBRS)算法生产了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高温异常点产品,并提供了高温热异常数据的经/纬度位置信息、日期、温度、面积、可信度、版本号和本底图像位置等信息;可为生态环境监测、农/林火灾监测和工业排放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 谢静晗; 李飒; 肖钟湧
    • 摘要: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年平均臭氧总量在1978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最大值(347.5±53.8)DU和最小值(291.9±29.5)DU,在1971~1978年、1978~1993年、1993~2020年,这3个时段年平均臭氧总量在整个中国区域分别是增长、减少、增长.月平均臭氧总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正弦曲线形态,在3月和10月分别出现峰值(约338DU)和谷值(约285DU).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东北部地区,该值可达360DU以上.中国区域50a月平均臭氧总量同样呈现纬向条带状分布.此外,时间变异系数和空间变异系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相似,夏季最小,接着依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大.即臭氧总量的变化和空间差异在夏季都最小.50a期间,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1971~1978年,臭氧总量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增加了56DU,约为16%;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增加了12DU,约为5%.在1978~1993年,减少量和减少率也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减少了93DU,约为22%;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减少了11DU,约为4%.在1993~2020年,西北地区出现最大增长,增长量为18DU,约为6%;东南地区出现最小增长,增长量为4DU,约为1%.
    • 李润川; 章浙涛; 文援兰; 何秀凤; 曾平
    • 摘要: 利用中国区域电离层格网数据,采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区域的电离层周期差异和极值差异,并采用电离层梯度计算法分析不同区域的电离层小尺度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相比北方区域,南方区域电离层周期性特征更为明显;2)经度变化为5°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10~10 TECu之间;纬度变化为2.5°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20~20 TECu之间,南北部空间变化特性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3)时间间隔为1 h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5~25 TECu之间,南北方时间变化特性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但随着时间间隔增大,东西部时间变化特性差异逐渐明显。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区域的实时电离层建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中国区域的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磁暴监测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 付大容; 陈笑蝶; 刘亦婷; 刘力; 彭守璋
    • 摘要: 基于1km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温度数据集,采用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四季平均气温在历史时期(2001−2020年)与未来时期(2021−2100年)低强迫情景(SSP119)、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下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的时空格局,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详细的区域适应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历史时期,未来时期在3个情景下的四季均温总体上升,且夏季增温区域面积最大,其中SSP119情景下增温1~2°C的区域占66.70%,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增加2°C以上的区域分别占37.37%和99.06%;同时,3个SSP情景下的季节均温的整体变化幅度具有显著差异,SSP119情景下较缓和,SSP245情景次之,SSP585情景增温幅度最大。(2)在历史时期,相比其他季节,春季均温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8±0.24°C∙10a^(−1)),且面积占比最大(14.44%),主要分布于华北、云贵川和江浙局部区域。(3)在未来时期,中国区域季节均温呈总体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在SSP119情景下,春季和冬季均温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南部和青藏高原局部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9.03%和25.58%,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所有区域的季节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SSP585情景下,北方的季节均温显著上升速率比南方快,全国区域在冬季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6±0.09°C∙10a^(−1))。
    • 陈静宜
    •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研究半度增温对我国极端温度和高温热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度增温(1998—2017年与1970—1989年)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增幅超过0.5°C,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白天最高温和夜晚最高温都明显增加,且夜间最高温度较白天最高温度增长速度更快,空间上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我国北方地区极端温度的增幅大于南方地区,其中增加的大值区主要位于西北的东部、华北及东部沿海部分地区。
    • 邓嘉玲
    • 摘要: 使用全球气候系统模式来模拟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是现在常用的方法。由于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区域尺度的模拟能力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预估未来气候变化之前通常要进行模式模拟能力的评估。本文利用CMIP6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中的8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中国区域进行气温要素模拟的结果,来评估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中国区域的模拟能力。同观测资料对比,能得出以下结论,此8个模式能较好的模拟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气温变化的大致趋势,都呈现升温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的模拟,模式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等受地形影响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不是很好,产生非常大的冷偏差。对国内中部以及东南地区的模拟能力也就相对较好,误差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