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空格局

时空格局

时空格局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4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6896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第十八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地理学术研讨会等;时空格局的相关文献由3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孔锋、仇方道、吕丽莉等。

时空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4 占比:13.29%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6896 占比:86.10%

总计:8009篇

时空格局—发文趋势图

时空格局

-研究学者

  • 孔锋
  • 仇方道
  • 吕丽莉
  • 封志明
  • 方建
  • 杜国明
  • 任建兰
  • 史培军
  • 刘志强
  • 方佳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居尔艾提·吾布力; 宋永永; 薛东前; 代兰海
    • 摘要: 从城镇发展度、城镇宜居度、城乡协调度和城镇发展效率4个维度综合评估了2005—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结果表明:①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整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②城镇发展系统和城镇宜居系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维度,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短板,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质量快速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维度。③研究后期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缩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 居尔艾提·吾布力; 宋永永; 薛东前; 代兰海
    • 摘要: 从城镇发展度、城镇宜居度、城乡协调度和城镇发展效率4个维度综合评估了2005—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结果表明:①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整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②城镇发展系统和城镇宜居系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维度,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短板,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质量快速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维度。③研究后期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缩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 陈敏; 李振亮; 段林丰; 蒲茜; 吕平江; 何敏; 陈军辉
    • 摘要: 为摸清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2013—2019年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库,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解析了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解模型探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高排放城市减少,低排放城市增多,高排放区由大面积圈层式分布逐渐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南部区域和川南经济区北部区域零星式分布转变.②成渝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趋于极化,且呈现明显的“西热-东冷”分异格局.③经济发展始终是不同阶段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的首要驱动因素,生产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高排放-低减排城市需注重工业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的贡献受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工业内部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与近年来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重工业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有关.
    • 盖兆雪; 陈旭菲; 杜国明
    • 摘要: 为识别黑土区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类型和评估耕地破碎化程度,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耕地利用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技术,在像元水平上定量反映耕地破碎化过程,揭示了耕地破碎化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并在县级尺度和村级尺度上分析了耕地破碎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程度整体呈现“缓慢—急剧—缓慢”的趋势,2005—2010年是耕地破碎化变化的快速时期;(2)拜泉县耕地破碎化空间上呈现“孔洞耕地为主导,核心耕地分布集中”的特点,2010年后斑块耕地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耕地破碎化问题日益突出;(3)乡镇级尺度上,2000—2005年西部和东部地区耕地破碎化程度较大,2010—2015年除中部地区外,其余地区斑块耕地比例均稳定增加,核心耕地比例减少,耕地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4)村级尺度上,拜泉县各个村的耕地破碎化程度有较大差异;(5)拜泉县耕地破碎化原因主要受自然、利用、设施和管理切割力的影响。综上,自然—人文双重因子作用导致研究区耕地破碎化的时空差异。
    • 赵先超; 彭竞霄; 胡艺觉; 张子兮
    • 摘要: 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在估算湖南省各县区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区域的市辖区,县域碳排放最高点在长沙市市辖区;(2)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省县域尺度能源消费碳排放全局Moran's I指数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市的市辖区在中心相互辐射,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了碳排放“高-高型”分布特征;(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冷热点格局表现出湘南地区冷点扩张,湘中地区热点扩张的演变趋势,从2013年到2017年,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由11个升至13个,湘中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冷热点差距在逐步拉大;(4)影响湖南省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4个影响因素与碳排放均表现为正相关性,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与单位GDP能耗。
    • 孟菲; 谭永忠; 陈航; 熊雯颖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 吴茜; 刘菊梅; 叶士琳
    • 摘要: 公交效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结构具有深远影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定量测度2013-2018年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水平,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总体呈现低水平缓慢增长态势,且其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2)城市公交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部经济发展带效率较高,西部相对贫困山地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公交效率较低;(3)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变化的上升和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原因;(4)各城市公交发展速度分异较为明显,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研究有助于丰富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公交效率研究案例,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杜也; 雷钧钧; 卢幸芷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区域内“三生”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态空间则有明显缩减;②三类空间景观破碎程度均不断加深;③18年间,三类空间的标准差椭圆长轴均为西北—东南走向,生产、生活空间的重心迁移距离最小,生态空间重心移动趋势剧烈。
    • 何会文; 张敏
    • 摘要: 近期会展业界两件大事,即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正式启用,为京津冀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有助于京津冀更好地抓住外部机遇,本文利用数据爬取与业务分析方法,剖析京津冀展览项目的时空格局,尝试提出优化建议:鼓励多点式增长走向多极化发展,重点培育制造业题材展会,推进会展场馆的空间共享与纵向合作,形成春秋两旺夏冬不淡的季候格局,关注延续新办展会的生命周期。
    • 刘忠国; 李振山
    • 摘要: 农产品流通产业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基础,而乡村振兴建设则能够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测度农产品流通水平与乡村振兴质量,把脉二者协同效应,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以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为研究对象,运用2014-2019年的数据,结合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测算农产品流通及乡村振兴水平,并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中部六省农产品流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程度,揭示农产品流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空间差异较大,2014-2017年变化明显,2017-2019年呈现稳定发展趋势,但未能实现良性共振的耦合状态,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统筹农产品流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体系构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