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2-11-23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采用ASD (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地物光谱仪测定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 .秋茄(Kandelia candel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茬笠( Cyperus malaccensis)冠层光谱,利用ViewSpecPro和Oragin8.0软件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不同波段位置和波段宽度对河口湿地4种植被NDVI的影响。以期能为河口湿地植被动态监测提供科学的参考。
  • 摘要:采用长江流域宜昌、寸滩和武隆站长系列水文资料,借助Mann-Kendall统计分析、dbN小波分析、径流集中度与集中期等方法对宜昌站几十年来径流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对宜昌径流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文介绍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集,不仅可以反映土地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且被用作下垫面资料来研究气候变化情况。因此,利用国内的权威统计资料以及空间数据,与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进行对比,验证全球数据集在中国区域的精度高低,对于分析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以及是否有必要建立适用于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中国区域高精度数据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从区位熵原理引申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的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本文尝试提出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区位熵分解,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研究方法,从而可以全面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在数量、空间结构上的变化。
  • 摘要:探讨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1995、2000、2005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分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三个研究时段,侧重从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类型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淮河流域172个县(市)粮食、化肥及水污染指标数据,采用ESDA模型、重力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和GIS空间技术方法,分别对流域粮食生产和化肥消费的空间集聚、质量重心进行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动态变化规律、耦合关系,以及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对流域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 摘要:首先,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人均居民点、单位面积家庭户数、农村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等14个评价指标,建立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的对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定,得出了九龙坡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分级结果。其次,以九龙坡区10个乡镇的农村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数据基础,运用ARCGIS9.3软件进行空间格局的分析和计算,得出研究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向在东北一西南向上为最大,而与之相反的西北一东南向上变化趋向最为平缓,且九龙坡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重心分布发生了重心偏移,位于九龙坡区的东北方向上,坐落在白市骚境内,然后再通过建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Moran I,运用ARCGIS9.3软件,对九龙坡区各乡镇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和集约利用指数内在数值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更加科学的揭示了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空间的分布和聚集程度。最后,根据九龙坡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空间格局分析结论,阐述了当前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 摘要:文章根据北京市1951~201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资料,综合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法、GM(1,1)模型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和层面分析研究了北京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规律以及未来的趋势特征。
  •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再据此内涵从投入强度(反映单位面积土地上资本、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反映人地关系的协调性,集中表现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耦合程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等四方面选取近五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平均额、农村居民点综合容积率、农村居民点宅基地闲置率、单位土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总收入、农村居民点用地平均斑块面积等18项单项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和多因素综合作为评价方法,收集社会、经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遥感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为明确研究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未来的整治方向,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科学建议。
  • 摘要:为了降低东北稻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该研究在2011-2012年选择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市,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氮素径流监测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稻田地表径流损失的按态氮远高于硝态氮;稻蟹处理和常规水稻处理田间排水按态氮的损失量相差不大,减量施肥处理比常规低20%,有机水稻比常规水稻低73% 。稻蟹处理比常规处理排水中硝态氮的排放量少19%,减量施氮处理比常规处理减少32%,有机水稻处理比常规处理低63%。稻蟹处理和常规水稻处理排水总氮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12kg.hm-2和10.93 kg.hm-2;减量施氮处理显著低于常规水稻处理,总氮排放量为8.78 kg.hm-2,比常规水稻处理低21%;有机水稻处理在各水稻模式中总氮排放量最低,仅为3.76 kg.hm-2,并且显著低于常规水稻处理,比常规水稻处理低66%。
  • 摘要:政府的决策影响土地利用者行为,土地开发利用者的具体开发利用决策决定了土地利用状态,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决策行为特点和相互影响,为改进政策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首先,从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来看,土地开发利用者为获得较高的利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和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理性的选择是尽可能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其次,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看,土地利用状态的变化,可借助于长期生产理论和土地报仇递增递减规律,分析其生产要素的决策变化。第三,政府的决策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供地方式选择和利用管理等方面。最后综上所述,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出应加大规划引导利用,细化土地利用规则和供地条件;改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政府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行为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以我国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省份——浙江省为研究区,收集了1994/1995,2005,2009/2010三个时期的Landsat TM影像,同时收集了1995年、2005年、2010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进行图像分类和分类结果优化处理,提取了研究区各时间断面的城镇用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近20年城镇扩展的时空特征.
  • 摘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末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保持56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的规划目的,本文对从耕地适宜性评价与质量评价、粮食生产潜力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三方面对江西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 摘要:本文从节约与集约的概念出发,提出了用途间的节约与同类用途的集约观点,进而对出击集约与次级集约、节约用地的五个层次阐述节约集约以及节地等基本概念问题。从集约化变量出发构建了集约用地学的基本框架,阐释了报酬递减规律与集约用地的关系,划分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演进规律。围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论证了用地与节地的异同。从是否涉及外部性建立了原位与异位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模式。从数量、结构、形状、功能、形态、景观、强度等构建了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识别与判断的途径和方法。从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监测、预测等不同视角提出了研究节约集约用地的领域。最后从节约集约用地系统出发,展望了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几个明显趋势。
  • 摘要:为探索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及氨氧化古菌丰度与活性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本研究以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夏冬两季表层沉积物中总DNA为模板,分别利用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amo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定量PCR反应,并通过泥浆培养实验获得相应采样点的潜在硝化速率。
  • 摘要:针对淮河中游频发的水污染事件,以淮河流域重污染河流沙颍河上的闸坝群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 11软件的HD和AD模块,构建了多闸坝河流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采用多情景模拟,分析了重污染河流闸坝调控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模拟的多闸坝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优化模型,研究重污染河流闸坝群优化调控方案;在沙颍河的应用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适用于淮河流域所开展的多闸坝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减少淮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为重污染河流开展闸坝模拟与调控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摘要:基于RS、GIS技术,结合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特点,根据各种景观类型遥感图像的色调、形状、纹理,建立各景观类型的解译标志,确立了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景观分类系统,对研究区内的景观进行分类.论文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定量分析和CA_Markov模型模拟方法,借助IDRISI Andes软件,以1992、2000、2008年三景LandsatTM影像为数据基础,对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动态模拟与预测。CA-Markov模型综合了CA模型模拟复杂系统空间变化的能力和Markov模型定量化预测的优势,既提高了景观类型转化的预测精度,又能有效地模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为景观预测提供了便利.首先,采用X2检验的方法对CA-Markov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景观分类图间的X2值远大于X20.05(36),Kappa指数也大于0.75,符合Markov模型平稳性的要求,说明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最观变化符合应用CA Markov模型的条件;其次是模型的建立和模拟精度检验,通过Markov模型求出转移概率矩阵,确定CA模型的转换规则.对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008年的景观类型转化方向进行了动态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已有的2008年的实际的景观类型对比,得出预测精度达到0.7572,预测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第三,利用CA-Markov模型以2000-2008年的转移概率矩阵为基础,以2008年实际的景观类型作为模拟的起始状态,CA的迭代次数分别定为8和16,预测2016年和2024年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景观格局.然后对预测模拟的盐城自然保护区内未来12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核心区内的滩地的面积趋于稳定,碱蓬、米草的面积出现减少的趋势,芦苇及其养殖地(人工水禽湖和水产养殖塘)的面积则不断地增加:各景观类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均有增加的趋势,核心区内的景观破碎化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预测模拟,反映出了研究区内景格局的变化趋势,不仅为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和动态监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 摘要:以中国管道数量最多、管网规模及原油运量最大的东部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37条原油管道和连接满洲里口岸至大庆油田的铁路,共计38条流动通道,以及与东部原油管网连通的20个输出量超百万吨的油田及港口(口岸)作为输出地,32个石油加工量超百万吨的炼厂作为输入地,建立石油输出、输入地供需平衡表,采用地理空间分析与数学线性规划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基于运费最低,对东部原油运输管网进行空间优化研究,并进一步对各原油管道的运行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我国东部原油管道网络的优化运费较实际运费减少了34.5%,表明原油管网的流通效率总体不够优化,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东北地区各原油管道流通状况相对较好;华北地区所有原油管道均为负荷不足或无负荷类型,流通效率普遍不高;华东地区黄淮分区多数管道为负荷不足类型,仅有临济线(含复线)和胶青线这两条百万吨流量的管道为良好类型,长江中下游分区的甬沪宁线和仪金线为超负荷类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