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辐射传输

辐射传输

辐射传输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23799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辐射传输的相关文献由814位作者贡献,包括饶瑞中、吕达仁、王毅等。

辐射传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7996 占比:99.91%

总计:238218篇

辐射传输—发文趋势图

辐射传输

-研究学者

  • 饶瑞中
  • 吕达仁
  • 王毅
  • 范伟
  • 赵慧洁
  • 杨贵军
  • 周冠华
  • 张玉香
  • 谈和平
  • 魏合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雨潇; 王希; 陈树果; 刘召伟; 胡连波
    • 摘要: 利用黄海不同季节实测生物发光数据,结合同步测量的固有光学性质数据,基于辐射传输模拟,分析了生物发光所致离水辐亮度(L_(w-bio))的数值变化和光谱变化,并讨论其与固有光学性质及生物发光所处深度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黄海水体L_(w-bio)幅值不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特征,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除水体本身发光生物的丰度和发光能力外,与水体自身固有光学性质和发光生物所处深度有关。(2)在光谱变化方面,L_(w-bio)最大峰值波长漂移不仅随着生物发光所处深度加深而增大,同时与固有光学性质有关,在固有光学性质其值较大的水体,当生物发光的光源深度位于表层以下,L_(w-bio)峰值波长可由蓝光波段(474 nm)变为绿光波段(最大可移动至578 nm);在固有光学性质其值较小的清澈水体中,辐亮度光谱变化较弱,其L_(w-bio)峰值波长仍在蓝光波段范围内(最大可移动至500 nm)。(3)黄海海域宽泛的固有光学性质对生物发光光源的几何深度反演影响较大,但可通过L_(w-bio)的光谱信息,反演光源的几何深度。
    • 摘要: 本出版物给出了发射光子和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对公众成员环境外照射的器官和有效剂量率系数。这些数据是根据代表ICRP新生儿、1岁、5岁、10岁、15岁的男性和女性参考人计算体模计算出的。首先使用蒙特卡罗辐射传输程序PHITS计算了单能光子和电子源的环境辐射场、代表环境放射性核素照射的源的几何条件、包括在地面或地下不同深度的平面元(表示落下灰或天然陆地源对地面的放射性核素污染)、空气中的体积源(表示放射性烟云)和模拟污染水中均匀分布源。
    • 孙诗雅; 黄富祥; 夏学齐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估像元下垫面反射率等要素对青藏高原卫星臭氧遥感数据精度的影响,设计了青藏高原卫星太阳紫外后向散射辐射的正演仿真计算。首先提取NOAA卫星SBUV/2青藏高原像元下垫面的观测数据,结合提取的臭氧垂直廓线数据,设计青藏高原正演仿真计算的输入参数,最后输入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正演仿真计算系统开展正演仿真计算,利用计算结果,考察卫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通道辐射观测值随下垫面特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太阳天顶角在30°~88°内变化时,仪器各个通道的辐亮度观测值都随太阳天顶角增大而减小,变率在-0.002%~-46.24%,变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第12通道的最大达到-46.24%;当像元下垫面反射率在0~0.8内变化时,仪器通道辐亮度观测值的变化特征随波长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其中短波长的第1~6通道,对观测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长波长的第7~12通道,观测值随着下垫面反射率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这种变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快速增加,第12通道的最大变率达到2903.2%;像元下垫面有效气压的改变,对仪器通道辐亮度观测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戴秋丹; 郭振海; 孙菽芬; 肖霞
    • 摘要: 本文利用淮南森林观测站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冠层辐射观测,分析了淮南栎树森林下垫面冠层内外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春季到夏季,栎树冠层之上向下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到冬季逐渐减少.从早春开始,由于叶片生长增多,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太阳短波辐射下降,从秋季到冬季树叶凋落,其向下的太阳辐射增加,与冠层之上的变化趋势相反;对于向上的短波辐射,无论冠层之上、冠层中间还是冠层之下,随季节的变化都与向下的短波辐射相似,只是数值小很多.(2)冠层之上、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长波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从春季逐渐开始增大至夏季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并在冬季达到最小;就空间变化而言,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长波辐射值比冠层之上的辐射值高,使得冠层对长波辐射的振幅增大,晴空条件最高可达1.3倍.(3)淮南森林区冠层之上(距地面25 m)年平均反照率为0.14,比中国北方地区(35°N)温带季风气候区(混交林为主)反照率的整体水平低0.01,表明淮南的森林茂密、灌丛更多些.(4)冠层上部分和整层的短波辐射透射率主要受叶片的影响.夏季,冠层的短波透射率平均为0.1.到了冬天,叶子凋落,透射率增加并趋于一个平稳的波动.冠层的短波辐射吸收率在夏季最高,秋季逐渐降低,随着叶子凋落在冬季迅速减小,趋于一常值.
    • 韩寒; 王富强; 梁华旭; 程子明; 史绪航
    • 摘要: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纳米流体光谱分频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光谱吸收性能,已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现有纳米流体分频装置在光热窗口仍存在透射率较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光热窗口纳米流体的光谱吸收能力,文中提出了一种非球状形貌粒子的金-水纳米流体分频系统.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对该分频系统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正六面体Au纳米流体具有最高的系统总输出功率,较球形、正三棱柱形Au纳米流体分别提高4.7%和11.1%.非球状粒子能够有效提高纳米流体光热窗口吸收能力,正六面体与正三棱柱Au纳米流体在0.3μm~0.7μm波段吸收率较球形粒子纳米流体分别提高了17.10%和22.59%.
    • 徐央杰; 包颖; 申佩佩
    • 摘要: 内陆水体大气校正是水质参数定量估算的基础.本文针对浑浊Ⅱ类水体,在Gordon大气校正的基础上,引入MODIS气溶胶散射分区计算方法,实现GOCI和HJ-1 CCD影像的水体大气校正,并将该算法应用于不同时期的影像中.与地面准同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GOCI和HJ-1 CCD影像大气校正结果均与准同步实测光谱结果相近,校正结果的平均RMSE数值也都较小,校正精度较高,能很好地应用于不同遥感影像.
    • 曹西凤; 李小英; 罗琪; 刘双慧; 李鹏; 刘欣
    • 摘要: 全球变暖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温度廓线是大气热力状态的重要参数,准确高效地获取其时空分布信息是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提.与传统的地面观测方式相比,卫星探测数据具有高空间、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为气象观测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分别针对星载红外高光谱传感器3种常见观测模式(天底、掩星及临边观测模式)下的国外7个传感器代表(IMG、AIRS、IASI、HALOE、TES、MIPAS、ACE-FTS)及国内大气探测卫星(风云系列和高分系列)在参数、性能和用途等3个方面进行介绍,得出当前国际上天底观测可提供垂直方向1 km内温度产品精度小于1 K,TES临边观测模式可提供的对流层温度廓线产品精度最高可达0.5 K,均满足NWP精度要求,可有效的用于天气预报及气候变化研究;由辐射传输方程出发,对气温廓线反演的3种常用方法(统计回归、物理及人工神经网络反演)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就温度廓线反演算法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并对误差(平滑、模型参数及测量误差)产生及其传播原理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最后,提出现阶段气温探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韩寒; 王富强; 梁华旭; 程子明; 史绪航
    • 摘要: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纳米流体光谱分频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光谱吸收性能,已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现有纳米流体分频装置在光热窗口仍存在透射率较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光热窗口纳米流体的光谱吸收能力,文中提出了一种非球状形貌粒子的金-水纳米流体分频系统.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对该分频系统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正六面体Au纳米流体具有最高的系统总输出功率,较球形、正三棱柱形Au纳米流体分别提高4.7%和11.1%.非球状粒子能够有效提高纳米流体光热窗口吸收能力,正六面体与正三棱柱Au纳米流体在0.3 μm~0.7 μm波段吸收率较球形粒子纳米流体分别提高了 17.10%和22.59%.
    • 任神河; 高明; 李艳; 南泽
    • 摘要: 冰云由冰晶粒子组成,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冰云条件下大气辐射传输特性有助于理解冰云对大气探测、地空链路激光通信等方面的作用.采用最新的C语言版本离散纵标法(CDISORT),比较了太阳天顶角不同时平面平行模式和准球面模式下冰云大气激光传输的反射率差异;数值计算准球面模式下三种激光波长(0.65μm,1.06μm,1.55μm)入射时冰云大气反射率随冰水含量、有效半径、光学厚度、云底高度、相对方位角等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太阳天顶角小于70°时,两种模式下冰云大气激光传输的反射率相对误差很小;当太阳天顶角大于70°时,两种模式下冰云大气激光传输的反射率相对误差明显增大.冰云大气激光传输的反射率随有效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光学厚度或冰水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三种不同的激光波长入射时,冰云大气的平均反照率差异较大,但均值大于0.8.本文结果为星地激光通信、卫星遥感等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