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6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166003篇;相关期刊364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水化学特征的相关文献由31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周金龙、高宗军等。

水化学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6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66003 占比:99.34%

总计:167098篇

水化学特征—发文趋势图

水化学特征

-研究学者

  • 李晓
  • 周金龙
  • 高宗军
  • 卞建民
  • 张强
  • 樊启顺
  • 王文科
  • 谭红兵
  • 刘启蒙
  • 刘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月兴; 孙义敏; 王菁华; 刘威; 王松; 郭新明
    • 摘要: 为研究五大连池堰塞湖水化学组成特征和离子来源,保护区域水资源,运用水化学特征、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水中离子分析,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对堰塞湖水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堰塞湖水呈弱碱性pH均值为8.46,TDS均值为212.6 mg/L,Ca为水中优势阳离子,平均占比37.33%,HCO~-为优势阴离子,平均占比84.44%,这两种离子含量在堰塞湖区域内含量均较为稳定。堰塞湖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Ca·Na,部分为HCO-Ca·Na·Mg型,堰塞湖水中HCO~-与Na~+、Ca、Mg相关性显著,岩石风化控制对水中离子有较大影响,其中盐岩溶解和其他含钠矿物的溶解是Na~+的主要来源,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是Ca和Mg的主要来源,水体中Ca、Mg与围岩中Na~+、K~+离子存在交替吸附作用,对堰塞湖中水化学组成有一定影响。
    • 李泽岩; 曹文庚; 王卓然; 李谨丞; 任宇
    • 摘要: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我国特大型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始采用黄河水与地下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灌溉。本研究采集河套灌区内499组地下水样品和1组黄河水样品,在分析地下水和黄河水样品的水化学特征基础上,运用钠吸附比(SAR)、渗透指数(PI)、钠含量(SC)和残余碳酸钠(RSC)以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地下水和黄河水的灌溉适宜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与黄河水均为弱碱性水,Ca^(2+)和HCO_(3)^(-)为优势离子,Gibbs图显示地下水受到岩石风化淋溶和蒸发浓缩的双重影响,对灌溉适宜性影响较大的钠盐主要来自岩盐溶解。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从SAR、PI和RSC指标来看,地下水的灌溉适宜性较好,从SC指标来看,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灌区北部总排干和灌区南部黄河沿岸;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分析,除总砷和氯化物两项指标外,其余指标适宜灌溉样品占比均高于90%,综合评价全区共231组地下水样品适宜灌溉。地下水与黄河水灌溉适宜性对比表明,黄河水的SAR和SC指标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较好,地下水的PI和RSC指标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较好,根据灌溉水质标准显示黄河水所有指标均适宜灌溉。本研究为日后内蒙古河套灌区合理选用灌溉水源提供数据支撑,为该区域地下水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金可; 张乾柱; 卢阳; 胡月; 饶文波
    • 摘要: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是该沙漠重要的水源之一,为揭示湖泊群水体潜在补给来源和补给方式,探索湖泊水体离子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该沙漠东南部湖泊群水体δ^(18) O和δD同位素特征及水化学组成。结果表明:①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体pH和电导率平均值分别为9.29,291 mS/cm,以Na^(+)和Cl^(-)离子为主,占离子总量比例达69.4%。②湖泊群水体δ^(18) O和δ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6.42‰和-3.67‰,不同区域湖泊群蒸发效应差异显著,湖泊蒸发强度自东南部至西北部逐步增大。③基于同位素高程效应方程,研究区湖泊水体潜在补给来源为东南部雅布赖山大气降水,补给方式主要以周边地下水侧向补给为主。补给水源和区域岩石风化是研究区湖泊群水体离子空间变化的主控因素。
    • 杨潇; 方子樊; 何文武
    • 摘要: 在丹江口库周丹江流域入库段和滔河流域入库段系统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其离子组成特征、离子浓度变化和影响因素,揭示污染离子迁移模式及机理。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周离子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其主要污染离子为NO_(3)^(-)和Cl^(-),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明显,污染源主要为农业污染及污水处理厂。其中地下水污染源来源于农业污染,其污染离子的迁移受丹江口水库蓄水水位影响;地表水污染源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和农业污染,但随着距离的迁移,污染离子被河流补给所稀释,污染物含量趋于正常水平。
    • 朱明波; 吴忠如; 王思学; 王立新; 彭惠卿
    • 摘要: 为查明南洲含锂卤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通过样品分析测试、化学指数计算和查阅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矿区卤水水化学特征、构造条件、古地理环境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南洲含锂卤水矿床赋存于周田组第三段层间滑脱构造的次级裂隙中,其矿化度平均值292.8 g/L,NaCl平均含量23.3%,LiCl平均含量627.41 mg/L,为富锂氯化钠型卤水;卤水钠氯系数平均值0.96,氯溴系数平均值33.45,脱硫系数平均值0.28,钙镁系数平均值2.76,反映了卤水形成时间较长、封闭性较好、具溶滤型卤水特征;卤水形成于封闭—半封闭的地貌环境和干燥的气候条件,成矿物质来源于盆外火成岩的风化产物和深源卤水,成因类型为氯化钙型水。在矿区南东方向的新圩坳陷具有探寻类似南洲、梅岗型含锂卤水矿的潜力。
    • 薛东青; 谢明忠; 李少虎; 杜丽媛; 刘咏康; 李鹏
    • 摘要: 浅层地下水是任丘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为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本文在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化验的基础上,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元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①通过离散分析,认为研究区各主要离子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人为影响明显,水化学特征复杂。②通过相关分析,认为Na^(+)、Ca^(2+)、Mg^(2+)、Cl^(-)、以及SO_(4)^(2-)为研究区原始浅层地下水主要离子,而HCO_(3)^(-)与NO_(3)^(-)为外来离子且异源;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矿化度较低,为微咸水或淡水,含HCO_(3)^(-)和NO_(3)^(-),受农业灌溉水影响;B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向蒸发浓缩端元过渡,矿化度居中,为微咸水,NO_(3)^(-)含量相对较高,受生活污水影响;C类地下水处于Gibbs图中蒸发浓缩端元,矿化度较高,以咸水为主,与地表水体连通性差,接近原始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④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研究区原始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_(4)^(2-)·Cl^(-)—Na^(+)型及SO_(4)^(2-)·Cl^(-)—Na^(+)·Ca^(2+)型,受干旱环境下蒸发和海水入侵双重影响。
    • 吕永高; 韩双宝; 杨骊; 朱继良; 蔡五田
    • 摘要: 水源性高碘地下水是典型的原生劣质水,其对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太原盆地中部孔隙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研究区内57组地下水样品,综合利用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元素比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高碘地下水特征,并探讨了其富集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碘含量超标主要发生在冲积平原孔隙水中,I^(-)质量浓度最大值为1128.0μg/L;高碘地下水水平分带明显,沿地下水流向I^(-)质量浓度逐渐增大;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随含水岩组埋藏深度的增加,I^(-)平均质量浓度逐渐减小;高碘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与I^(-)相关的地下水组分为Na^(+)、TDS、Cl^(-)、TOC、HCO^(-)^(3)、pH值和ORP;偏碱性弱还原沉积环境、岩石风化、地下水径流强度、有机质降解、竞争性吸附是太原盆地孔隙水碘富集的自然因素,地表灌溉、人为诱导的越流补给和串层开采是太原盆地孔隙水碘富集的重要外因。
    • 连晨艳; 张耀文; 程国胜; 迟宝明; 赵倩
    • 摘要: 为研究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以及Gibbs图等对2019年6月采集的18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昌黎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呈减缓趋势;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_(3)-Na·Ca型、HCO_(3)·SO_(4)-Na·Ca型、HCO_(3)·Cl-Ca型、HCO_(3)·Cl-Na·Ca型和Cl-Na·Ca型为主;地下水主要受到蒸发-浓缩作用和咸淡水混合作用的共同影响;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海水养殖等都可能造成海水入侵,但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严宇鹏; 牛凤霞; 刘佳; 刘心庭; 李颖; 彭辉; 严登华; 肖尚斌
    • 摘要: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年8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分析了水体主要离子的化学组成和空间变化规律,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体中的阴离子以HCO_(3)^(-)、SO_(4)^(2-)为主,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71.11%、23.16%;优势阳离子为Ca^(2+)、Na^(+),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47.90%、34.76%;总溶解性固体变化范围为43.5~187.3mg/L,平均值为116.4mg/L,水体矿化度较低.干支流的水化学类型整体上以HCO_(3)·SO_(4)-Ca·Na型为主,其中河源段杰玛央宗曲和库比曲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Na型;从上游向下,干流HCO_(3)^(-)、SO_(4)^(2-)、Ca^(2+)等主要离子浓度的沿程变化较为剧烈,主要受冰川融水和支流汇入的影响.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及硅酸盐岩风化,蒸发岩(硫酸盐)溶解也起到一定作用,而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小.
    • 李海明; 李梦娣; 肖瀚; 刘学娜
    • 摘要: 大气CO_(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_(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_(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调查及水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估算了地下水总储存量、DIC储量和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化学场自北部山前平原向南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呈现出自北而南和由北西向南东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地下水由低浓度的淡水、微咸水变为高浓度咸水,沿此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Na·Mg→Cl·SO 4-Na→Cl·HCO_(3)-Na→Cl-Na型转变;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面积分别为733、3034和6564 km^(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中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241640万m^(3),总DIC储量为8.13×10^(6) t,总碳汇量为4.11×10^(6) t。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57799万、6245936万和1459247万m^(3),DIC浓度分别为19~200、19~200和19~342 mg/L,DIC储量分别为0.67×10^(6)、1.65×10^(6)和0.58×10^(6) t,碳汇量分别为0.22×10^(6)、0.90×10^(6)和2.98×10^(6) t。沿地下水流向,DIC、储量和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