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控制因素

控制因素

控制因素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3年内共计308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9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1426411篇;相关期刊85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二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控制因素的相关文献由7205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景春、姜在兴、操应长等。

控制因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9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6411 占比:99.79%

总计:1429480篇

控制因素—发文趋势图

控制因素

-研究学者

  • 田景春
  • 姜在兴
  • 操应长
  • 朱筱敏
  • 张帆
  • 钟大康
  • 李勇
  • 曾昭华
  • 王兴志
  • 彭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月兴; 孙义敏; 王菁华; 刘威; 王松; 郭新明
    • 摘要: 为研究五大连池堰塞湖水化学组成特征和离子来源,保护区域水资源,运用水化学特征、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水中离子分析,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对堰塞湖水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堰塞湖水呈弱碱性pH均值为8.46,TDS均值为212.6 mg/L,Ca为水中优势阳离子,平均占比37.33%,HCO~-为优势阴离子,平均占比84.44%,这两种离子含量在堰塞湖区域内含量均较为稳定。堰塞湖的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Ca·Na,部分为HCO-Ca·Na·Mg型,堰塞湖水中HCO~-与Na~+、Ca、Mg相关性显著,岩石风化控制对水中离子有较大影响,其中盐岩溶解和其他含钠矿物的溶解是Na~+的主要来源,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是Ca和Mg的主要来源,水体中Ca、Mg与围岩中Na~+、K~+离子存在交替吸附作用,对堰塞湖中水化学组成有一定影响。
    • 孔为; 逄建东; 康弘男; 张昊; 韩冬
    • 摘要: 鄂南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已成为现今石油地质研究的焦点之一,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下组合的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油田构造特征、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镇泾油田长9油源来源于上覆长7的张家滩油页岩;长9油层组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13.2%,渗透率平均为1.7×10^(-3)μm^(2),运移动力以源储剩余压力差为主,石油通过优势通道垂直向下运聚,在源储剩余压差的驱动和断裂的输导作用下,选择性的长距离运聚至长9优质高渗储层中成藏。镇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异常高压和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多因素匹配择优成藏”。
    • 李绪龙; 张霞; 林春明; 黄舒雅; 李鑫
    • 摘要: 常用化学风化指标诸如帕克风化指数(WIP)、化学蚀变指数(CIA)、成分变异指数(ICV)、CIX指数和αAlE常被用于评价源区化学风化强度,但利用以上化学风化指标评价化学风化强度时要考虑不同指标的控制因素,否则会导致风化评价结果失真。文章认为以最常用化学风化指标探究源区化学风化过程时,应在了解源区地质信息的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的细粒物质或悬浮物作为样品减弱粒度的控制作用,通过酸处理去除杂质,再利用Sc/Th-CIA判别图反映物源信息,Th/Sc-Zr/Sc判别图进一步判别沉积分异和沉积再旋回的控制作用,进而选取ICV>1的样品排除再旋回作用的干扰,用A-CN-K图或Panahi(2000)提出的公式进行钾交代作用的校正,最终通过CIA计算得出源岩化学风化强度。为确保准确反映源区风化情况,利用SPSS进行CIA受控因子分析,进而构建研究区的特征风化指标。
    • 谭尧升; 陈文夫; 王克祥; 罗贯军; 徐李达; 荣冠
    • 摘要: 白鹤滩坝址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体卸荷作用较强,且发育有断层、错动带、深部裂缝等软弱结构面。在施工期间,人为活动会破坏两岸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大坝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结合白鹤滩地质条件对施工期坝肩边坡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左右岸坝肩不同高程区间边坡的变形机理。基于对白鹤滩坝址区工程地质资料的整理分析,构建三维有限元边坡模型,借助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边坡开挖和支护以及筑坝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监测资料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成果的合理性,然后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并结合现场边坡变形监测数据,深入研究大坝两岸高陡边坡的变形演化规律,掌握边坡变形的控制因素。监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成果所反映的边坡变形规律是一致的且均表明左右岸坝肩边坡施工期是稳定的。
    • 程杰
    • 摘要: 鉴于城市道路交通流的特殊性,城市互通改造往往比较困难,受控因素多,以九洲高架互通立交的改造方案为例,通过现状分析,梳理控制因素并拟定可行方案。从线形指标、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实施难度等方面对城市互通立交的改造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 薛辉; 韩春元; 朱萍; 汤小琪; 杨经栋; 窦连彬
    • 摘要: 为了解决金坛储气库的安全平稳运行及下一步开发建设等问题,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含盐层系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阜宁组四段含盐层系发育石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泥岩、粉砂岩5种岩石类型,具有6种层理构造和2种化学成因构造;沉积时气候干旱炎热,盐度较高.研究区含盐层系在测井上表现为箱形、钟形、齿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形态,地震上表现为平行状、杂乱丘状、舌形孤立状3种反射特征;含盐层系属于盐湖沉积,可识别出中心膏盐岩、过渡带碳酸盐岩、边缘带砂泥岩3种亚相及7种微相,含盐层系在不同层序内部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各异,沉积中期高位体系域盐岩厚度最大;古地貌控制含盐层系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水体开放程度控制沉积序列演化和岩性组合,湖平面变化控制含盐层系岩石类型和发育规律.研究区存在局限型和广覆型两种成盐模式,湖盆中心的低洼区域为下一步开发建设的有利区域.
    • 卢本添
    • 摘要: 通过八塘、港城、大汶和铜鼓滩4个地下河地下水监测站点的数据,揭示贵港市近3年来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八塘地下河水位常年保持较为稳定的特征,水位常年保持在47 m左右,变化幅度不明显;港城地下河水位仅在2020年12月前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其余时间较为稳定;大汶地下河水位出现周期性变化特征,在1月份前后呈现了全年的低值,高值则呈现在每年的6、7月份;铜鼓滩地下河水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变化幅度大,特征性明显。根据4个站点的特征规律,通过岩性、气候、地表径流和人为因素等,探讨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制约条件,揭示近年来贵港市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受控因素。
    • 段志强; 夏辉; 王龙; 高伟; 范倩倩; 师威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田,主力气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砂体厚度薄且变化快,储集层分布预测难度大,制约气田的产能建设。通过井震结合开展沉积砂体刻画和薄储集层预测,探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明确有利储集层分布区。结果表明:古地貌与古流向共同控制三角洲砂体的分布,溶蚀相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体,局部微幅度鼻隆构造为天然气富集区。综合砂体展布规律、储集层物性、成岩作用、构造特征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分类标准,在研究区南部和中部识别出2个Ⅰ类储集层富集区。
    • 高波; 何文渊;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安达; 潘会芳; 陈国龙
    •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为源储一体型非常规资源,但古龙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为了揭示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热解色谱及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方法,利用孔隙度、镜质体反射率、有机碳等参数,分析对比了研究区东西向、南北向剖面青山口组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古龙页岩由石英、黏土矿物、长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泥—粉晶云岩、介屑灰岩5种岩石类型,其中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有利岩性组合;有机质演化程度和成岩作用类型控制孔隙发育,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孔、溶蚀孔,随着成岩转化作用的增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发育并形成页理缝,连通了基质孔隙,构成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埋深大、有机碳含量高的页岩层具有极好的含油性,油气主要聚集于基质孔隙和页理缝中,有机碳和成熟度协同控制页岩油丰度,不同岩石类型导致的储集物性差异是控制同层位含油性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的厘定,为古龙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勘探目标层段的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
    • 王辉; 侯文锋; 李婷; 石勇
    • 摘要: 为了研究前陆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为例,采取构造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测井、岩性和野外剖面资料,分析三工河组沉积相特征、坡折带形成机理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分布在三工河组下段,沉积物粒度粗,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等靠近物源的区域;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三工河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三工河组沉积在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之上,垂向上岩性和沉积相组合指示沉积期湖平面逐渐上升;研究区坡折带为逆断层形成的构造型坡折带,划分为单断型坡折带和多断型坡折带;由于单断型坡折带长期的风化作用,在地形上并不能形成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的隆起;而多断型坡折带隆起的幅度较高,风化前后均能阻碍沉积物的搬运。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多分布在坡折带西部和西北部等逆断层上盘,前缘亚相分布在逆断层的下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沉积分异作用使坡折带南部多沉积中砂岩,该类砂岩储层物性最好,三工河组油气显示井多分布在该区域,体现了坡折带对储层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