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碳
无机碳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20182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第四纪研究、湖泊科学、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2015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无机碳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沿友、刘丛强、吴沿胜等。
无机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182篇
占比:99.88%
总计:120327篇
无机碳
-研究学者
- 吴沿友
- 刘丛强
- 吴沿胜
- 方蕾
- 李环
- 段旭川
- 饶森
- 周建斌
- 宋金明
- 李学刚
- 林奇
- 梁小兵
- 王世杰
- 王玉刚
- 苏跃
- 陈立奇
- 颜金培
- 高坤山
- 保莉
- 孟延
- 孟莉萍
- 戴燕中
- 李宁
- 李彦
- 李权龙
- 杨海兰
- 汪福顺
- 程鹏
- 蔡苗
- 邹定辉
- 丁素丽
- 于志同
- 付云翀
- 任晓娜
- 何师意
- 余辉
- 俞杰
- 刘宁
- 刘松韬
- 刘波
- 刘畅
- 刘阁
- 卫博
- 叶大林
- 吕丽丽
- 吴以赢
- 吴圣姬
- 吴庆华
- 吴杰
- 吴鑫华
-
-
李海明;
李梦娣;
肖瀚;
刘学娜
-
-
摘要:
大气CO_(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_(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_(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调查及水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估算了地下水总储存量、DIC储量和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化学场自北部山前平原向南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呈现出自北而南和由北西向南东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地下水由低浓度的淡水、微咸水变为高浓度咸水,沿此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Na·Mg→Cl·SO 4-Na→Cl·HCO_(3)-Na→Cl-Na型转变;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面积分别为733、3034和6564 km^(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中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241640万m^(3),总DIC储量为8.13×10^(6) t,总碳汇量为4.11×10^(6) t。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57799万、6245936万和1459247万m^(3),DIC浓度分别为19~200、19~200和19~342 mg/L,DIC储量分别为0.67×10^(6)、1.65×10^(6)和0.58×10^(6) t,碳汇量分别为0.22×10^(6)、0.90×10^(6)和2.98×10^(6) t。沿地下水流向,DIC、储量和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
-
徐昕昕;
李金全;
方文卓;
聂明;
方长明
-
-
摘要:
无机碳作为干旱区域土壤碳库的主要形式,约占土壤总碳库的33%。长期以来,在讨论土壤与大气碳交换时忽略了无机碳作为潜在CO_(2)来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国温带地区沿经向分布的13个样点,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在室内统一标准下进行培养,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离土壤碳排放中有机和无机来源的CO_(2)通量。结果显示,土壤碳排放中存在无机来源的CO_(2)通量,且无机碳源对土壤碳释放的贡献有明显的水平空间和沿剖面深度分布特征。总体而言,土壤无机CO_(2)通量占比为0.02%~12.94%,由东到西呈现增大趋势;无机碳贡献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大(P<0.05)。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和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无机碳源有更大的CO_(2)释放通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干旱度和土壤无机碳含量是无机碳源对土壤碳释放贡献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对土壤碳过程的研究中,应考虑土壤无机碳过程,这将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
-
-
胡志明;
吴鑫华;
陈帅;
刘畅;
罗雯丹
-
-
摘要:
本方法利用总有机碳谱仪建立三种不同的重水中有机碳分析方法,直接法、差减法与NPOC(+)方法分别进行分析测量重水中有机碳含量,对其测定结果比较,发现当无机碳含量偏低时,差减法和直接法对重水样品的TOC测定结果误差不大,并且准确度高;而当样品中的无机碳含量偏高时,TOC测定结果误差较大,NPOC(+)方法测量相比更加准确。故针对不同体系重水样品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分析。
-
-
向姣;
王著峰;
王玉刚;
冯文婷
-
-
摘要:
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与剖面分布及有机碳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响应最敏感,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表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并不利于碳稳定。(3)长期施肥处理降低土壤无机碳含量,其降低程度随剖面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灌溉淋洗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的净增加。(4)尽管长期施肥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但由于降低无机碳含量及其储量,最终导致土壤全碳降低,表明土壤无机碳变化对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深入理解施肥措施对干旱区盐碱土的碳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变化。
-
-
李天皓;
江雨婕;
毛蔚;
赵文静;
沈耀良;
刘文如
-
-
摘要:
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厌氧氨氧化菌世代周期长、对生存环境敏感、容易受抑制等诸多问题导致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时间长及运行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有效的厌氧氨氧化强化措施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厌氧氨氧化强化途径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无机碳、铁元素、物理场(如电场、磁场、超声波等)在强化厌氧氨氧化菌生长代谢、加速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以及提升工艺脱氮效能方面的可行性及潜在机理。分析认为,有关铁元素强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最为广泛且最具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对未来强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快速培养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
-
-
-
摘要:
通过锰氧化实现化能无机自养的细菌nature封面:结节系统。nature杂志第781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能从锰的氧化中摄取所需能量的微生物。科学家共培养了两个不同种的细菌,这种共培养物不仅能利用来自锰氧化的自由能帮助自身生长,还能促进生物量对无机碳的固定。通过这种方式,这种细菌会产生封面所示的离散宏观的氧化锰结核。研究人员将这两个细菌物种定名为“Candidatus Manganitrophus noduliformans”和“Ramlibacter lithotrophicus”,让它们共同生长成锰自养菌。物种一还不能从物种二中分离,而物种二被分离后便无法氧化锰。
-
-
王启震;
常会庆;
吴杰;
徐晓峰
-
-
摘要:
[目的]污泥堆肥农用是污泥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明确不同用量堆肥污泥对旱作条件下酸性水稻土有机、无机碳组分及pH的影响,可为堆肥污泥的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酸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连续进行了2年小麦-玉米轮作盆栽试验.参照GB4284-2018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设置0(CK)、3.75、7.50、37.50和75.00 t/hm2共5个污泥施用量处理,每年10月份种植冬小麦前称取相应量污泥,与盆栽土壤均匀混合后装盆,连续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作物.分别在小麦、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分析水稻土中有机、无机碳组分和pH,以及上述参数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供试污泥堆肥用量处理下,土壤pH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污泥用量35.70 t/hm2处理的4个生长季土壤pH较CK分别显著升高了0.21、0.51、0.40和0.70个单位(P<0.05).污泥堆肥农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中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质碳(HSC)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碳酸钙(CC)和活性碳酸钙(ACC)含量,且增加幅度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污泥用量为75.00 t/hm2时,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碳组分均显著高于CK(P<0.05);污泥施用量≥7.50 t/hm2时,土壤ROC、DOC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污泥用量≥3.75 t/hm2时,土壤碳酸钙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碳库管理指数在污泥施用量≥7.50 t/hm2时显著增加(P<0.05).碳酸钙含量和pH在酸性水稻土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施用37.50~75.00 t/hm2生活堆肥污泥可在短期甚至当季显著增加旱作酸性水稻土中有机和无机碳总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pH,是改善旱作酸性水稻土质量的有效手段.综合之前对堆肥污泥农用重金属积累、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淋失风险的研究,长期施用堆肥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
-
胡志明;
吴鑫华;
陈帅;
王淑敏;
刘畅;
罗雯丹
-
-
摘要:
使用依据总有机碳谱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重水中的无机碳(IC)和总碳(TC),总有机碳(TOC)=总碳(TC)-无机碳(IC)可计算出重水中有机碳含量.该方法线性系数能达到0.999,回收率也能达到102.7% ~116.0%,仪器检出限分别是:无机碳0.27μg/L和总碳0.53μg/L,能够满足重水中有机碳含量分析要求.
-
-
常会庆;
王启震;
吴杰;
陈鲜妮
-
-
摘要:
为探明腐熟污泥施用对两种不同酸碱性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组分的影响,明确无机碳与有机碳及土壤酸碱性的关系,通过连续两年的盆栽试验,开展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碱性壤土和酸性砂土污泥农用的研究.结果 表明:添加腐熟污泥后,随污泥添加量的增加,两种土壤的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质碳(HSC)等有机碳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与对照(CK)相比,当污泥添加量为75 t/hm2时,酸性砂土有机碳组分SOC、ROC、DOC、HSC含量分别增加了82.39%、25.62%、158.33%和30.77%(P<0.05);在碱性壤土中,上述有机碳组分分别增加了84.36%、49.26%、340.00%和354.90%(P<0.05),且两种土壤中各有机碳组分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用污泥降低了碱性壤土中ROC的分配比例(污泥施用量为3.75 t/hm2时除外),但增加了DOC和HSC的分配比例;污泥农用降低了酸性砂土ROC和HSC的分配比例,但增加了DOC的分配比例.在碱性壤土中污泥农用降低了土壤无机碳(SIC)、活性无机碳(AIC)含量,同时土壤pH值降低;而在酸性砂土中污泥农用,土壤的SIC、AIC含量增加,同时土壤pH值增大;两种土壤的SIC和pH值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可为不同酸碱性土壤碳库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
李其贵;
刘永轶;
尹中林
-
-
摘要:
某高温拜耳法厂使用的铝土矿中含碳矿物主要为菱铁矿,菱铁矿在生产过程中与苛性碱反应生成碳碱进入溶液造成系统碳碱升高。用该高碳铝土矿和生产现场母液及石灰进行溶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溶出温度和增加溶出时间有利于通过赤泥带走更多的碳酸盐,随着石灰添加量增加,碳酸盐进入赤泥的比例先升后降,当石灰添加量为7%时,碳酸盐进入赤泥的比例最高。依据研究结论对生产操作进行了调整,实施后效果较好。
-
-
卫博;
张君枝;
王思莹;
徐嘉灿;
马文林
- 《2015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以城市河湖天然水为试验用水,设置不同无机碳浓度水平,研究氮磷营养处于超富营养水平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各相关指标受无机碳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及生长量会产生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3.8mg/L~29.52mg/L,T0~T2),生长速率及生长量随着无机碳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当其浓度超出该范围后(29.52mg/L~57.84mg/L,T2~T5),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及生长量随着无机碳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本实验中得出来的最适无机碳浓度为29.52mg/L.rn 在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藻种密度与无机碳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呈负相关关系.而藻细胞生物量的多少以及藻液中无机碳浓度的大小,又会影响CO2向藻液中的传质量.实验结束时,各组中CO2的累积传质量分别为150.32、161.30、200.84、122.71、115.29、97.45mg/L.
-
-
夏明升;
梅静梁;
段金程;
刘平平;
马超
- 《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研究无机碳对沉水植物的影响,改变了当前水生态治理中过于关注营养盐成分、含量及比例的理念,而HCO3-对于提高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抗性,拓宽了水生态工程治理的边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水体DIC形式及含量作为工程水体水质的重要指标。在选择沉水植物系统构建的物种时,综合考虑植物的光合途径以及CA酶的活性。上述因素将与其他环境因子如pH、光照、营养盐、浊度等共同形成水生态治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综述了沉水植物为适应低无机碳环境而发展出的适应机制,主要是通过光合代谢途径的改变以适应吸收水中环境中的HCO3-;研究了外加无机碳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HCO3-能够缓解高浓度营养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介绍了常见的无机碳含量测定方法,认为电极法较为适合野外及实验室测定无机碳含量;提出了对当前水生态工程关于治理理念、水质指标与边界条件的建议.
-
-
戴燕中;
李权龙;
王凤珍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溶解无机碳(DIC,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测定海水的DIC及其时空变化,对于了解二氧化碳在海洋中的吸收、转化和迁移过程,进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目前,海水DIC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科考船采样后带回实验室分析,由此得到的数据时空分辨率低,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采用原位传感器/测定仪进行时间系列观测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然而,DIC 原位测定仪仍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pH的基本原理,研制了原位DIC 测定仪,其结构如图1所示。海水样进入仪器后,用盐酸酸化葵pH<3,无机碳转变为分子态的二氧化碳或碳酸。酸化后的海水与透气管内的pH指示剂溶液发生二氧化碳交换,引起指示剂溶液pH值改变,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pH值并计算出海水样的DIC[2]. 采用八通阀切换的方式,实现海水和酸以固定不变的比例混合,确保测定仪的精密度。利用LED为光源的双光束分光检测系统, 降低仪器功耗并提高其稳定性。
-
-
-
张彦辉;
杨劭;
李堃;
陈云峰;
巫建光
-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 2009年
-
摘要:
以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非封闭性围隔和围隔外水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来探索蓝藻水华爆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自然水体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保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CO32-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无机碳浓度和HCO3(-)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呈显著正相关(P<0.05).
-
-
LIU Bo;
刘波;
HE Shiyi;
何师意
- 《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库,具有调节气候功能,在全球增温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对湿地地质碳汇的研究,会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洪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测定、室内样品分析及同位素方法,获得了主要碳汇指标强度及其变化,分析了洪湖湿地水体水化学特征、溶解无机碳及同位素组成特征、水体及沉积物有机碳特征,初步识别了湖泊碳库的碳来源.洪湖水体无机碳库达17792tC.测得洪湖水体溶解有机碳平均浓度为6mg/L、总有机碳平均浓度为8.25mg/L;估算洪湖水体溶解有机碳库和总有机碳库分别为4080tC和5610tC.水生植物总固碳量为32656tC/L.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量为69350tC/a,无机碳量为78280tC/a,总碳量为147630tC/a.洪湖每年地质碳汇中固定于大型水生植物中的碳可以达到14534tC/a.
-
-
-
Dong Yan-Jie;
董燕婕;
Cai Miao;
蔡苗;
Liang Bin;
梁斌;
Zhou Jian-Bin;
周建斌
-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密闭培养实验来测定土壤的有机碳矿化情况是近年来常用的方法.而在石灰性土壤中存在着两种土壤碳库(有机碳和无机碳),本研究旨在评价无机碳在培养过程中对碳释放量的影响.本文以外加不同种类的碳酸盐(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无机碳对土壤矿化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碳酸盐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的碳释放量;在培养100天结束时,加入碳酸钙和碳酸镁处理的碳释放量分别比对照土壤增加了12%~460%;在培养结束时,外加碳酸镁处理的碳释放量为碳酸钙的处理的3倍.加入碳酸钙处理的碳释放累积量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加入碳酸镁处理的碳释放量随着碳酸镁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证实了在密闭系统下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时,土壤碳酸盐会释放出CO2而影响其测定.HgCl2的酸性性质会影响石灰性土壤的pH和碳酸盐溶解,因此利用HgCl2作为灭菌剂研究土壤碳释放量时需要先调节其pH值.
-
-
-
保莉;
杨海兰;
李鹏翔;
孟莉萍;
任晓娜
-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14C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由于14C半衰期很长(5730年)且参与地质系统中的迁移及食物链碳循环,因此14C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建立可靠的14C测量方法成为环境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于水中含碳量较低,且14C是低能纯β辐射体,给水中的14C测量带来一定困难.综合调研国内外水中14C分析方法,在详细阐述水中无机14C和有机14C的各种样品制备及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鼓泡法和沉淀法、高温氧化法和加热过硫酸盐氧化法、CaCO3沉淀法、直接吸收法、苯合成法和加速器质谱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述,并讨论了方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实验室选用最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