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铜绿微囊藻

铜绿微囊藻

铜绿微囊藻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9篇、会议论文111篇、专利文献193456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4年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铜绿微囊藻的相关文献由27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柳燕、金相灿、高乃云等。

铜绿微囊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9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93456 占比:99.50%

总计:194426篇

铜绿微囊藻—发文趋势图

铜绿微囊藻

-研究学者

  • 杨柳燕
  • 金相灿
  • 高乃云
  • 张庭廷
  • 张树林
  • 肖琳
  • 史小丽
  • 孔繁翔
  • 胡洪营
  • 宋立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於昌峰; 顾扣泉; 周涛; 孙家兴; 杨梓俊; 侯俊
    • 摘要: 研究了改性植物单宁(Tanfloc)絮凝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机理。10 mg/L的Tanfloc投加量下,10 min内即可获得94%的高去除率,而当投加量进一步增加时,去除率反而略有下降。Tanfloc具有较宽的初始pH值适用范围,在酸性条件下和弱碱性条件下(pH值不大于9.0),藻去除率均超过90%;而在强碱性条件下(pH值不小于10.0),藻去除率逐渐下降。Tanfloc在高藻细胞密度(大于4.87×10^(9)个/L)下可以获得大于95%的高除藻效果。水体pH值会影响除藻机理,pH值为5.5、8.0和9.5时,电中和、静电簇和架桥作用分别是除藻的主要影响因素。
    • 陈艳; 王振红; 罗专溪; 黄明强
    • 摘要: 为更好地认识微量有机污染物苯和砷联合暴露中蓝藻的生长及砷累积效应,探究了水环境中0.1 mg/L苯存在时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As(Ⅴ))的适应性以及藻体砷累积和对环境中有机物(TOC)及藻毒素(MC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苯存在时铜绿微囊藻对As(Ⅴ)的适应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高浓度As(Ⅴ)(1000.0 mg/L)显著降低藻体光密度(OD_(680))与叶绿素a(Chl-a)及实际光合产率(Yield).由OD_(680)、Chl-a、Yield得到0.1 mg/L苯环境下铜绿微囊藻对As(Ⅴ)的96 h半致死浓度(IC_(50))表现为Chl-a铜绿微囊藻通过增加TOC的释出来适应砷毒性,且显著降低该藻在1.0和1000.0 mg/LAs(Ⅴ)浓度下MCs的释出含量.微量苯的存在可促进铜绿微囊藻胞内As的累积,并使1.0 mg/LAs(Ⅴ)作用下MCs的释出以及0.1和1.0 mg/LAs(Ⅴ)作用下TOC的释出显著降低,而As(Ⅴ)的添加降低了0.1 mg/L苯环境下藻体TOC及MCs的含量.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实际水环境中微量有机苯与无机砷污染共存时的微藻砷去除及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周春妙; 肖锦程; 于俊杰; 张明胤; 宋长友; 唐永凯
    • 摘要: 选取0.5、1.0、2.0 mg/L的壳聚糖和25、50、100 mg/L的纳米碳铜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液中,检测藻液中藻细胞浓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探讨壳聚糖和纳米碳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比较100 mg/L纳米碳铜与100、500 mg/L硫酸铜在除藻过程中藻液的pH值、溶解氧、铜离子的残留量,进一步验证纳米碳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抑藻效果不明显;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纳米碳铜则具有明显的抑藻效果,144、360、480 h时,添加100 mg/L纳米碳铜组的藻细胞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的,且72~480 h时,其藻细胞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48~240 h时,添加100 mg/L纳米碳铜组的藻液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铜离子残留量均显著低于添加100、500 mg/L硫酸铜组的,且pH值变动小。这表明100 mg/L纳米碳铜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且水体中铜离子的残留量较少,pH值变动小,可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
    • 赵曜; 刘爱芬; 王振红; 黄明强
    • 摘要: 紫外/过氧化氢(UV/H_(2)O_(2))处理技术可对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苯进行高效降解.为进一步认识该技术在处理苯污染前后可能产生的水生态环境效应,以对极端环境具有较好适应性的铜绿微囊藻为实验藻种,分别探讨处理苯污染前后对该藻的生长影响及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降解前的苯溶液因有H_(2)O_(2)的存在对藻体的细胞密度(OD_(680))、叶绿素a(Chla)和实际光能转化率(Yield)抑制明显,不同时间下由其得到的苯的半抑制浓度(IC_(50))表现出较强的急性毒性效应,且以OD_(680)最为敏感;降解后的溶液对藻体的生长抑制效应显著降低,不同时间下得到的苯的IC_(50)是降解前的10^(5)倍,显示出慢性毒性效应,以Chla更为敏感.降解前后介质中的UV_(254)可以很好地响应藻体的生长及藻毒素(MCs)的释放.降解前后均表现出随水环境中苯浓度的增高对藻体生长及MCs释出的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对UV/H_(2)O_(2)技术处理苯污染可能导致的水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了解.
    • 袁轲婷; 任大钧; 万琼; 柴蓓蓓; 康爱卿; 雷晓辉; 陈彬; 陈翔
    • 摘要: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引起藻类水华,其大量繁殖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微生物除藻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陕西省西安市某水库的底泥中分离出一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溶解作用的菌株G2,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 sp.),GenBank登录号为MW221316,并对G2溶解铜绿微囊藻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2通过分泌胞外物质间接溶藻,稳定期的G2对藻类去除效果最佳;提高G2的投加比例(>10%)有助于提升溶藻效果;G2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5和25°C时除藻率分别可达(59.42±0.88)%和(63.10±1.42)%,温度高于75°C除藻效果不佳;pH和光照对除藻效果影响不显著,G2具有对酸碱耐受能力强(pH 3~11)的特点。综上,G2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繁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控制有害藻华的生物制剂。
    • 陈成; 郑超群; 王梦梦; 杨顺清; 杨柳燕
    • 摘要: 2016年以来太湖总磷浓度高位波动而总氮浓度持续下降,藻细胞内源性磷释放是湖泊水体总磷的重要来源,而多聚磷酸盐作为藻细胞内磷的储存库,其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藻细胞内源性磷的释放量.针对上述现象,开展了不同硝态氮浓度影响野外水华蓝藻及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利用磷特别是合成多聚磷酸盐(PolyP)的研究,并通过测定低硝态氮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活性以及抗氧化系统活性,探索低硝态氮浓度促进微囊藻合成PolyP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硝态氮浓度低于2 mg/L时,水华蓝藻和铜绿微囊藻均能大量吸收磷酸盐,并在胞内累积PolyP.同时,由于水体中可利用氮浓度下降,铜绿微囊藻胞内蛋白质干重(0.6 mg/mg)也显著下降.此时,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光合活性仍能达到高氮对照组的75.1%~88.7%,但由于碳和氮同化潜力的下降,较强的光合活性导致细胞内活性氧累积,使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导致藻细胞内蛋白质、核酸和细胞膜结构受损.而由于PolyP具有保护作用,微囊藻合成大量PolyP,以适应缺氮的水环境,导致蓝藻奢侈吸磷.因此,低硝态氮促进微囊藻累积多聚磷酸盐,从而提升细胞内总磷含量,而高含磷蓝藻衰亡释放磷,就会增加水体中总磷浓度.
    • 孙俊惠; 杨傲傲; 李修岭
    • 摘要: 铜绿微囊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水华蓝藻,通过消耗氧气和释放气味化合物等物理或化学方式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该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作为一种肝毒素作用于生物体,引发肝损伤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水生动物及人类健康。本文从非生物因子(光照、温度、pH、微量元素等)与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等)两大方面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进行综述,探究影响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子,为铜绿微囊藻水华的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聂凯霞; 熊丽黎; 王瑾; 沈友恒; 李林
    • 摘要: 为定量化研究水动力对鄱阳湖撮箕湖水体中蓝藻生长的影响,该文采用灭菌撮箕湖原水在光照培养箱中控温、控光的无菌条件下,使用自制有机玻璃环形槽进行水体流速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撮箕湖原水培养液中微囊藻的生长随水流速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水流速度为45 cm·s^(-1)时最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微囊藻最大比生长速率、最大藻密度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在对照组中微囊藻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最大藻密度分别为0.32 d^(-1)和1.480×10^(6) cells·mL^(-1);在实验组中微囊藻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最大藻密度最高分别为0.43 d^(-1)和2.329×10^(6) cells·mL^(-1).水流对微囊藻生长促进作用较低,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流将进一步提高微囊藻生长,增加蓝藻水华风险.
    • 郑婷婷; 牟霄; 张崇淼; 曹梦璇
    • 摘要: 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的变化特征;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了EC/PS体系中的自由基类别,并分析了EC/PS体系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①在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24×10^(7)~1.30×10^(7) cells/mL,电压为7 V,初始pH为6,初始PS浓度为4 mmol/L的条件下,当EC/PS体系处理60 min时,藻细胞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90.80%和98.41%,明显优于单独EC体系和单独PS体系;当EC/PS体系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在处理过程中,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有机物会大量释放.②EC/PS体系中电化学作用对除藻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同时,除藻过程可产生大量的SO4−·和·OH,且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EC/PS体系能有效去除铜绿微囊藻及藻类有机物,反应体系中的SO4−·和·OH发挥了重要作用.
    • 陈龙飞; 陈广洲; 黄青
    • 摘要: 针对环境水体中藻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将粉煤灰和Fe_(3)O_(4)配比混合,使用盐酸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磁捕剂,研究磁捕剂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5 mL的7%盐酸改性后的磁捕剂的除藻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为99.49%;pH=4时,磁捕剂对藻的去除率最高,为99.7%;pH=6时,磁捕剂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为85.47%.研究结果为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