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9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200893篇;相关期刊324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等;微囊藻毒素的相关文献由306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立荣、刘永定、肖邦定等。

微囊藻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9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00893 占比:99.49%

总计:201917篇

微囊藻毒素—发文趋势图

微囊藻毒素

-研究学者

  • 宋立荣
  • 刘永定
  • 肖邦定
  • 徐立红
  • 陈华
  • 高乃云
  • 贾瑞宝
  • 雷腊梅
  • 闫海
  • 俞顺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司睿; 吴广培; 王锋; 雷红涛; 王弘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C)作为肝毒性最强的藻毒素之一,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时常检出,严重威胁着人畜饮水安全,加强其检测十分重要。在前期研究中,已成功构建抗MC-LR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本研究以MC-LR-OVA作为包被原,经4轮固相淘筛,获得纳米抗体M110。该抗体可识别MC-LR,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纳米抗体M110建立了检测MC-LR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ic-ELISA),检测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3.55 ng/mL,检测限0.65 ng/mL,线性范围1.28~9.88 ng/mL。与UP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相关系数达0.998,提示本方法可用于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残留的检测。
    • 王振峰; 王学东; 鲍秀敏; 李镕基; 黄金; 高仕谦
    • 摘要: 本实验以茶籽壳为原料,Fe_(3)O_(4)为磁性添加剂和微波吸收介质,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磁性生物质活性炭(MBAC)。实验结果表明,制备MBAC的最佳工艺条件为:50%的H_(3)PO_(4)浸渍150目茶籽壳粉末,浸渍比为5∶1(V/m),活化后茶籽壳粉末与Fe_(3)O_(4)的质量比为5∶2,微波功率为500 W。应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等技术对该纳米材料进行表观形貌分析。采用该磁性固相吸附材料,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实现对环境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MC-RR)的分离分析。实验考察了MBAC用量、pH值、NaCl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加10.0 mg的MBAC,在20 min内MC-LR和MC-RR的回收率可达到80.0%以上。MC-LR和MC-RR的检出限分别为0.073μg·L^(-1)和0.016μg·L^(-1)。实际水体中MC-RR的浓度范围为51.2~56.6 ng·L^(-1),MC-LR未检测出。
    • 鲁文娟; 李阳
    • 摘要: 超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风险物质监测以及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生物亲和性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检查电极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重复性良好的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然后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调控表面石墨烯的形貌和氧化基团。所制备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的检测中展现出超高的灵敏度,其线性检测区在4×10^(-6)~1μg/L,检测限为1.5×10^(-7)μg/L。同时,通过改变适配体检测探针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于多巴胺、重金属Hg^(2+)、四环素等均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本研究为电化学适配体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开发超高灵敏度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检测传感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 张盼伟; 郎杭; 丁相毅; 赵晓辉; 李昆; 万晓红; 李争
    • 摘要: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水中蓝绿藻凋亡后产生的一类常见的环肽肝脏毒素,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建立准确、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对中国民众饮水安全非常重要。对固相萃取、色谱和质谱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中8种微囊藻毒素(LR、RR、YR、WR、LW、LA、LF、LY)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02~0.006μg/L,定量限为0.006~0.018μg/L,加标回收率为85.3%~107.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该方法可为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日常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 沈友恒; 刘发根; 郭玉银; 陈贤哲; 张文彪; 陈文滔; 黄江
    • 摘要: 对天然水体中3种痕量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的淋洗、洗脱、液相色谱测定等环节进行单因素不同水平考察,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为45%的甲醇水溶液(含0.1%的TFA)为固相萃取淋洗剂、10 mL甲醇(含0.1%TFA)为固相萃取洗脱剂,体积分数为70%的甲醇水溶液(含0.1%TFA)为液相色谱流动相,可在6 min内有效分离MC-RR、MC-YR、MC-LR。将优化后的方法用于实际加标水样的测定,MC-RR、MC-YR、MC-LR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64μg/L、0.098μg/L、0.095μg/L,加标回收率为87.0%~116%,RSD为10.2%~18.8%。
    • 黄兰英; 张达娟; 张树林; 毕相东; 戴伟
    • 摘要: 在水温(22±1)°C、pH 8.0~8.5、溶解氧7~8 mg/L下,对体质量(16.0±1.0)g凡纳滨对虾注射浓度为3.52×10^(-4)mmol/kg的微囊藻毒素20μL。分别于注射后0、2、4、8、16、24、48、72 h测定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并取肝胰腺组织,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研究微囊藻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相关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微囊藻毒素后,凡纳滨对虾72 h死亡率为13.33%;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8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于72 h达到最大值(4.02±0.02)nmol/mg(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72 h内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分别在2、4、8 h达到最高,随后活性逐渐降低,16 h后逐渐低于对照组,且活性均于72 h达到最低值。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导致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质过氧化反应逐渐增强并抑制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相关酶活性,造成氧化应激,72 h内便会造成肝胰腺严重氧化损伤。
    • 朱丹
    • 摘要: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及农药指标进行检测,设备的性能、流动相中的杂质、检测过程中的设备检测参数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研究通过参数优化,适量增大了囊藻毒素检测中三氟乙酸比例,峰型更加纯化,峰拖尾消失,峰后基线稳定;增加了呋喃丹检测流动相流速,出峰时间提前,洗脱更加彻底,结果更加准确;减小了草甘膦检测中进样量,流速稍降,出峰稳定,峰型良好。优化后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加标回收率高,适用于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呋喃丹、草甘膦的测定。
    • 顾毓蓉; 程晨; 赵雁雁; 薛庆举; 万翔; 张凯晔; 谢丽强
    • 摘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种蓝藻细胞内次级代谢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根据其肽链的修饰或所含氨基酸的类型不同,已发现并命名了200多种异构体。各种异构体之间急性毒性差异较大,因此其组成和浓度决定了自然水体中MCs的最终毒性,影响MCs异构体产生的调控因子也成为了如今研究的热点。从遗传角度看,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的特性、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等导致的产毒基因(mcy)编码差异直接造成不同MCs异构体的产生;从环境角度看,光照、温度和营养元素等因子可能通过改变结合位点结构、引起氧化应激和影响藻类生长代谢等方式调控MCs异构体合成。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MCs异构体的分布特征以及调控因子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通过正确认识MCs的产生及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评价其造成的环境风险,为制定相应的消除或减低风险的规避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黄连琴
    • 摘要: 建立了直接稀释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闽东地区贝类中河豚毒素(Tetradotoxin,TXT)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eucine arginine,MC-LR)含量的分析确证方法。贝类中的TTX和MC-LR用1%乙酸90%甲醇水溶液提取,0.5%乙酸甲醇稀释后,TTX与MC-LR分别用亲水色谱柱Acquity HILIC和Shim-pack GIST C18-AQ HP反相色谱柱分离,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UPLC-MS/MS分析,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TTX和MC-LR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0μg·kg^(-1)和5μg·kg^(-1),定量限分别为30μg·kg^(-1)和15μg·kg^(-1)。两种毒素的标准添加水平为50、100、500μg·kg^(-1)(鲜重计),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4.0%~97.6%和85.5%~92.2%,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5.3%~10.0%和6.9%~7.6%。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闽东地区贝类中河豚毒素与微囊藻毒素的同时测定。
    • 李献刚; 李芳; 贾汶静; 沈致淳; 张学梅
    • 摘要: 目的 建立三通道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痕量的8种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高自动化的前处理设备,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浓缩,应用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定性定量地检测8种微囊藻毒素.结果 该方法检测水中的8种微囊藻毒素检出限为0.01~0.6μg/L,在0.25~62.5μg/L的线性范围中,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结论 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高、定性定量准确、测定浓度范围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