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r(Ⅵ)

Cr(Ⅵ)

Cr(Ⅵ)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6061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099篇;相关期刊379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湿法冶金、电镀与精饰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等;Cr(Ⅵ)的相关文献由139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尹卫江、吴艳阳等。

Cr(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6 占比:15.7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5099 占比:84.13%

总计:6061篇

Cr(Ⅵ)—发文趋势图

Cr(Ⅵ)

-研究学者

  • 张敏
  • 尹卫江
  • 吴艳阳
  • 李样兵
  • 牛红星
  • 袁锦程
  • 侯敬超
  • 车云
  • 张中可
  • 龙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凡; 陈元彩; 胡勇有; 程建华
    • 摘要: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原位合成纳米硫化亚铁(Nano-FeS)构建Nano-FeS@SRB体系还原Cr(Ⅵ)。通过电化学实验和电子传递抑制剂实验探究Nano-FeS对细胞电子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no-FeS@SRB具有较高的Cr(Ⅵ)还原能力,Cr(Ⅵ)的还原是微生物介导的过程,经Nano-FeS@SRB体系处理后,Cr(Ⅵ)被转化为低毒的Cr(OH);和Cr;O;。Nano-FeS增强了SRB的胞外电子传递,可作为电子穿梭体将细胞代谢产生的电子传递给Cr(Ⅵ),实现Cr(Ⅵ)到Cr(Ⅲ)的还原。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反应温度为35 °C、体系pH为5.0的条件下,Cr(Ⅵ)去除率为93%。
    • 刘转年; 马青青; 田希双
    • 摘要: 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对聚苯胺/氧化石墨烯(PANI/GO)进行改性得到PEI-PANI/GO,通过XRD、FTIR、BET和SEM技术对PEI-PANI/GO进行表征,并考察了PEI-PANI/GO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PEI-PANI/GO材料以介孔为主,比表面积为35.12 m;/g,孔体积为0.098 24 cm;/g。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 °C、体系pH为3、溶液中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条件下,PEI-PANI/GO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达117.63 mg/g。PEI-PANI/GO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吸附。经过循环吸附再生后第4次使用,PEI-PANI/GO对Cr(Ⅵ)的吸附量从117.63 mg/g降至84.27 mg/g,仍能保持71.64%的吸附量,说明其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 李加强; 廖耀祖; 吕伟; 于俊荣
    • 摘要: Aerogel composed of polyaniline/cellulose nanofiber(PANI/CNF)was synthesized by a two-step method and used as an adsorbent to remove Cr(Ⅵ)from wastewater in this study.Adsorp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ANI/CNF aerogel adsorbent exhibited a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298.5 mg·g-1 for Cr(Ⅵ)(318 K,pH=2.0).Meanwhile,the adsorption process can be fitted well with the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and the Freundlich model.Moreover,the Cr(Ⅵ)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adsorbent remained above 85%after ten recycling experiments,indicating that PANI/CNF aerogel had excellent stability and reusability.Therefore,PANI/CNF aerogel showed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mium-containing wastewater.
    • 侯建华; 孟臻; 胡继娟; 杨木易; 王小治
    • 摘要: 该文采用新鲜含水的豆腐渣为原料,液氮冷冻后的冰为模板,利用微波加热快速制备功能性分级孔生物碳材料,用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铬Cr(Ⅵ)。文章探究了不同微波加热时间制备的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对Cr(Ⅵ)吸附的影响。该项研究为吸附水中的Cr(Ⅵ)提供了一种快速、绿色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在价值。实验过程包括环境吸附材料制备及重金属去除的一般步骤,具有综合性、简易性和新颖性。
    • 李乃玮; 陈月琴; 罗维; 吴光红
    • 摘要: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壳聚糖/杏壳生物炭(C-ABC)和壳聚糖/椰壳生物炭(C-CBC)复合材料。利用SEM和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复合材料对电镀废水中Cr等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形成了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大量表面官能团和表面电荷的复合材料。C-ABC和C-CBC对Cr(Ⅵ)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1.621 mg/g和1.615 mg/g,去除率达到了97.3%和96.9%,壳聚糖/生物炭具有较好的回收性能。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热力学研究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对Cr吸附是自发、吸热和不可逆的过程。通过实际废水实验,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可用于电镀废水重金属污染物的潜在生物质吸附剂。
    • 李石雄; 冯安琪; 胡媛; 梁桂春; 卢丽妃; 卢慧萍
    • 摘要: 配位聚合物通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结构容易调控的特点,能有效地吸附去除水中的Cr?。以4,4′‑联吡啶(bipy)、1,3‑间苯二乙腈(1,3‑dab)、Cu(ClO_(4))_(2)·6H_(2)O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成功合成了二维铜基配位聚合物:{[Cu(bipy)_(4)(1,3‑dab)][Cu(bipy)_(2)(ClO_(4))_(2)](ClO_(4))_(2)·(1,3‑dab)}_(n)(1)。利用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方法对1的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属于正交晶系P2221空间群,a=1.11552(5)nm,b=1.11666(4)nm,c=3.11684(15)nm,V=3.8825(3)nm^(3)。吸附Cr?的性能研究表明,吸附剂1的最佳投料浓度为0.04 g·L^(-1);在pH=3~9的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pH适应性,并且在pH=5时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容量能达到250 mg·g^(-1)。离子共存实验表明离子浓度越大、价态越高,它们对1吸附Cr?的影响就越明显,并且阴离子的抑制作用高于金属阳离子,作用大小顺序:PO_(4)^(3-)>SO_(4)^(2-)>CO_(3)^(2-)>Cl^(-)>HCO_(3)^(-)>NO_(3)^(-)。
    • 狄军贞; 杨瑞琪; 董艳荣; 鲍斯航; 王显军
    • 摘要: 为解决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吸附饱和量有限的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及高温焙烧改性褐煤。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原理等方法研究铝盐改性褐煤吸附Cr(Ⅵ)的特性和机理,并且利用SEM、BET、XRD以及FTIR表征褐煤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改性并经过500°C高温焙烧后的褐煤对Cr(Ⅵ)的吸附效果好。改性褐煤对Cr(Ⅵ)的吸附率比原褐煤提升了62.24%,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4 mg/g。通过SEM、BET和XRD测试可知,褐煤在经过Al_(2)(SO_(4))_(3)超声震荡和高温焙烧后,原有的微晶结构并未被破坏,但改性褐煤表面变得十分粗糙,出现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细小孔状结构,平均孔径有所增加。通过FTIR测试可知,褐煤分子结构中的—CH,环烷烃、脂肪烃中的—CH3与附着在褐煤表面的氧原子结合,生成含羧基化合物和酚羟基。褐煤结构中的烷烃和烯烃支链、C==O、芳环中C==C骨架以及醇类—OH均有所减少,生成较小的羟基类、羧基类的小分子有机物。褐煤结构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蒸发使表面出现细小孔隙。改性褐煤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增加为吸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褐煤的吸附能力。
    • 李艳君; 肖新峰; 李娜; 凌菲; 高宇; 李琳; 薛建良
    • 摘要: 采用原位生长法在磁性壳聚糖硅藻土(M-CS-DE)表面生长ZIF-7制备新型复合材料,用于吸附水中重金属Cr(Ⅵ)。首先,采用磁性壳聚糖对硅藻土进行磁改性,然后将ZIF-7原位生长到改性后的硅藻土上,成功制备新型复合材料(M-CS-DE/ZIF-7),并采用SEM、FT-IR、XRD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研究Cr(Ⅵ)溶液的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溶液酸碱度等因素对新型复合材料吸附容量的影响,优化了该材料对Cr(Ⅵ)的吸附条件。吸附实验还表明ZIF-7、M-CS-DE/ZIF-7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类型主要为化学吸附。通过Langmuir拟合获得ZIF-7和M-CS-DE/ZIF-7对水中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49和27.38mg·g^(-1)。因此,M-CS-DE修饰的ZIF-7比ZIF-7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新型吸附剂,可用于吸附去除水中的Cr(Ⅵ)
    • 魏剑波; 陈维芳; 谢海英; 张铭婧
    • 摘要: 文中以铝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萃取法回收高浓度Cr(Ⅵ)的可行性。探究不同萃取剂、萃取浓度、萃取时间、相比以及废水初始pH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根据萃取效果,四丁基溴化铵(TBAB)对Cr(Ⅵ)萃取效果最好。萃取剂摩尔浓度为0.6 mol/L、萃取时间为5 min、V_(废水)/V_(萃取剂)为1.0时,TBAB对Cr(Ⅵ)的萃取率达到96.34%。同时,pH越低萃取效果越好。因此,萃取法适合于本研究中低pH、高浓度的铬酸废水。反萃取过程中,NaOH的反萃效果最好,NaOH摩尔浓度为4 mol/L时,对Cr(Ⅵ)的反萃率达到99.51%,反萃取后水相中Cr (Ⅵ)质量浓度达到21.73 g/L,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 李荣强; 王帅; 张海秀; 沙福建; 张大磊; 赵建伟; 孙英杰
    • 摘要: 利用沼渣和硫酸亚铁对含铬土壤进行共处置,在初步优化处置工艺参数后对共处置的协同效应进行验证,并通过XPS分析和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了协同效用机理.结果表明,沼渣和硫酸亚铁共处置含铬土壤可实现土壤Cr(Ⅵ)含量低至未检出(检出限0.2mg/kg),优于硫酸亚铁处置法.共处置还原速率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共处置组别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共处置土壤铬还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此外,共处置组别内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相对丰度也显著提升.通过XPS分析,共处置后的土壤中存在Fe(Ⅱ)、亚硫酸盐和硫化物,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证实了铁和硫催化微生物还原六价铬过程.本研究为低碳型高浓度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