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9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3008839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全国农田杂草抗药性治理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中国昆虫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会等;种间竞争的相关文献由1529位作者贡献,包括孟顺龙、宋超、洪伟等。

种间竞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9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008839 占比:100.00%

总计:23009307篇

种间竞争—发文趋势图

种间竞争

-研究学者

  • 孟顺龙
  • 宋超
  • 洪伟
  • 王宗灵
  • 由希华
  • 范立民
  • 裘丽萍
  • 陈家长
  • 唐学玺
  • 王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洪印; 张仕颖; 赵乾旭; 李秉轩; 包立; 岳献荣; 夏运生
    •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及生长发育.为探明AMF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辣椒||菜豆间作体系植株生长与种间互补和养分竞争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辣椒||菜豆间作、辣椒单作、菜豆单作)、2种土著AMF处理[不接种土著AMF(NM)、接种土著AMF(AMF)]和2种氮处理[不施氮(N0)、施有机氮120 mg(N)·kg-1(N120)],探讨设施条件下接种土著AMF、施有机氮与间作对辣椒和菜豆植株生长及种间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均能侵染上述两种蔬菜,施氮可促进间作植株的AMF侵染;接种土著AMF也能促进两种寄主植物菜豆和辣椒的生长,与NM相比,接种土著AMF使辣椒、菜豆植株地上生物量和株高均明显增加,并能提高两种蔬菜氮素吸收效率.NM条件下辣椒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于菜豆,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为0.60,辣椒处于优势地位;在AMF条件下辣椒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低于菜豆,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为-0.37,辣椒处于劣势地位;且两者在N120处理下更明显,分别较N0显著增加125% 和降低19%.可见,不同氮处理下辣椒和菜豆种间竞争能力有所不同.所有复合处理中,接种土著AMF和施一定量的有机氮处理能显著促进辣椒和菜豆的生长,也能显著改变辣椒相对菜豆的种间竞争能力.
    • 周孚明; 苏鹏海
    • 摘要: [目的]探究枸杞—苜蓿间作地上生物量分布变异及其竞争强度,为林草间作的种间配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枸杞—苜蓿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割法对枸杞和苜蓿的地上生物量进行取样,定量分析间作模式各组分地上生物量的分布变异及空间竞争。[结果]单作条件下,水平方向上枸杞树地上生物量分布于距离枸杞行0—90 cm范围内,且随着距离枸杞行距离增加而减少;垂直方向上,枸杞树地上生物量分布重心在距离地面40—60 cm范围内。间作苜蓿条件下,水平方向上枸杞地上生物量分布向枸杞行方向移动,垂直方向上枸杞地上生物量分布重心向上移动,在距离地面60—80 cm范围内。在水平方向距离枸杞树行30—90 cm和垂直方向0—60 cm范围,苜蓿的竞争能力强于枸杞,且随着距离枸杞行距离和地面高度的增加,苜蓿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枸杞—苜蓿间作的种间竞争强度随距离枸杞行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竞争强度可分为3个区域,即高强度竞争区域、中等强度竞争区域和低强度竞争区域,分别距枸杞行0—60,60—90 cm和90—150 cm。建议间作苜蓿应距离枸杞行60 cm外开始种植。[结论]林草过度间作使处于地上空间竞争弱势的作物生物量发生迁移和减少,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为了有效降低林草间作中林草之间对地上空间的竞争,减少牧草对林木的地上空间竞争胁迫,使林木获得更好的生长空间,应适当增大林木与牧草之间种植的距离,将牧草种植于高强度竞争区域之外。
    • 张小云; 常生华; 贾倩民; 李多才; 安玉峰; 胡安
    • 摘要: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的冬季牧场,利用竞争指数、相对拥挤系数和相对竞争严重度指标,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退化草原优势种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间竞争的作用。结果表明,紫花针茅竞争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降低后升高再略有降低的趋势,在放牧强度3.45 AUM·hm^(−2)时最大,醉马草竞争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略有升高的曲线变化,在放牧强度3.45 AUM·hm^(−2)时出现谷值;竞争严重度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紫花针茅的竞争严重度指数分别在2.45和4.85 AUM·hm^(−2)时最小和最大,醉马草的竞争严重度指数分别在1.45和3.45 AUM·hm^(−2)时最小和最大;紫花针茅的相对拥挤系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增大后缓慢降低的曲线变化,醉马草的相对拥挤系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在放牧强度4.85 AUM·hm^(−2)时最大。放牧强度在2.45~3.45 AUM·hm^(−2)时,紫花针茅有较高的竞争指数;放牧强度在2.45 AUM·hm^(−2)左右时,紫花针茅与醉马草的竞争严重度接近,紫花针茅不因醉马草的竞争压力过高而逐渐衰退,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放牧利用;放牧强度小于2.45 AUM·hm^(−2)时,紫花针茅和醉马草的拥挤压力均较低,且紫花针茅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原适宜的冬季放牧强度为2.45 AUM·hm^(−2)左右。
    • 王肇钧; 张刚; 王磊; 计阳晴; 范亚芹; 韦冰
    • 摘要: 为探究施氮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两种牧草种间竞争的影响,通过室内竞争模拟实验,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在两种种植比例与施加0.9 g/L氮素条件下,两物种的生物量、根茎比、叶长、叶数、相对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较白三叶更具竞争优势,但施氮使两者生物量有所下降.当白三叶与黑麦草种植的植株比为1∶3时,两者总生物量与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达到最高值,多年生黑麦草叶片长显著增加;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大于种内竞争,且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在高氮条件下白三叶的根茎比明显增高,多年生黑麦草比白三叶根部竞争力强.当白三叶与黑麦草种植的植株比为3∶1时,多年生黑麦草的叶数显著增加;两者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施氮条件下两物种种间竞争强度明显增强,存在种间资源竞争.混播对两者平均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叶长存在显著影响.施氮对混播下二者的根茎比无显著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混播比单播植株生长更好.
    • 王亚露; 赵建宁; 许彦骁; 张乐; 杨殿林; 李洁
    • 摘要: 为了探究种间竞争对香蒲(Typha domingensis)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长的影响,利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香蒲与芦苇的种间竞争特性,包括塑料膜分隔(根系完全分隔,无相互作用,无物质交换)、尼龙网分隔(根系部分分隔,无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和不分隔(根系完全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分析了香蒲与芦苇根系形态和地上部生长的变化,探究香蒲与芦苇种间竞争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芦苇具有明显的劣势。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芦苇的总生物量、植株密度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分别减少了39.14%、49.41%和82.08%、79.22%,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别减少了40.53%、44.84%、62.52%和85.7%、82.45%、89.67%,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2)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香蒲总生物量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中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植株密度和株高在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中都有增加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在尼龙网分隔中分别增加了57.93%、26.5%、8.04%,但在不分隔处理中分别减少了11.57%、14.92%、11.39%(P<0.05),虽然根系的相互作用对香蒲根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植物种间根系相互作用越强,对两者的生长越不利。(3)在不同的分隔方式中,芦苇与香蒲间也存在明显变化。在不分隔处理中,香蒲的生物量和植株密度是芦苇的1.7倍和6.74倍,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增加了6倍,表明芦苇与香蒲根系的完全相互作用,显著削减了芦苇的繁殖生长,增加了香蒲的根系分蘖。(4)通过种间相互作用强度(RII值)分析也表明,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下芦苇表现为抑制作用(RII值为负值),香蒲表现为促进作用(RII值为正值)。香蒲与芦苇互作对芦苇具有抑制作用,说明种间相互作用是能改变植物的适应性和植物群落的繁殖,同时也表明植物根系不仅在吸收土壤中的水和养分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种间关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种间竞争控制植物生长,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 杨锡涛; 柯素强; 林宜舟; 李双霜; 林少娜; 刘金成; 游永明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红燕鸥和褐翅燕鸥最佳巢址重叠的现象;在大凤头燕鸥的竞争压力下,褐翅燕鸥倾向于低密度的繁殖方式,而粉红燕鸥则偏向于高密度的繁殖方式;大凤头燕鸥进入后,粉红燕鸥平均窝卵数由1.17枚增加到1.76枚,有2枚卵的巢占比由1/6增加到3/4。
    • 于达勇; 樊智丰; 马长乐; 李瞒瞒
    • 摘要: 为探讨云南榧树竞争关系和动态规律,在其群落样地踏勘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云南榧树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竞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云南榧树的种间竞争存在着差异,云南榧树受到种间竞争强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川滇高山栎、胡桃、飞蛾槭、栗等。云南榧树的种内竞争强度与种间竞争强度的总和大致相同,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对象木胸径与竞争强度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C_(I)=AD^(-B),胸径大于10 cm受到的竞争压力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幅度不明显,利用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云南榧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 邓雯予; 王浩辰; 郭旷然; 热米拉·吐鲁洪江; 詹玥; 刘晓光
    • 摘要: 本文研究真菌间的竞争作用,首先在真菌种群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添加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其他真菌种群的抑制作用,针对真菌的数量增长速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其次,将两种真菌的数据利用SPSS数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真菌在独立生长时两种真菌的生长速率表达式。将两个表达式代入模型后求解,即可得出这两种真菌在相同环境的竞争下真菌数量变化的表达式。对此模型进行适当应用,可以在工业、农业等方面合理推测多种真菌共同作用时各真菌的生长情况。最后,本文选择两种分布较为广泛的真菌,研究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长短期动态描述。
    • 李海露; 姚慧; 何雨晗; 耿红; 徐军; 何亮; 张欢
    • 摘要: 为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浓度变化对浮游动物竞争关系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法,评估了在3个铜绿微囊藻浓度梯度下,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大型溞的增长及二者种间竞争影响具有差异,并且在3种铜绿微囊藻浓度下均以大型溞为主要优势类群。低浓度(5×104 cells/mL)铜绿微囊藻仅促进大型溞种群增长(P<0.01),大型溞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中浓度(1×10^(5) cells/mL)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大型溞增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此浓度下大型溞在种群竞争中依旧占优势地位,使得萼花臂尾轮虫种群衰亡;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5×10^(5) cells/mL)环境中种群生长均受到抑制(P<0.01),在共培养体系中仅大型溞种群存活。在无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存在时,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下,大型溞均占优势,说明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可能不是影响大型溞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竞争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关系对于理解蓝藻水华暴发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 赵龙龙; 刘朝红; 张未仲; 胡增丽
    • 摘要: 梨树萌芽期,越冬代梨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和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子代共用同一食物资源,为了解其母代如何避免子代发生种间竞争,通过研究其产卵特点表明,梨二叉蚜和梨木虱在梨树枝条上的产卵位点不同。梨木虱主要在花芽枝上进行产卵,偏好于花芽芽鳞和枝条基部刻痕处产卵,以枝条基部产卵量最多,其次为顶花芽,产卵量随芽位次序依次下降,梨木虱还可在叶芽部位产卵,但数量较少;梨二叉蚜主要于叶芽枝上进行产卵,偏好在叶芽枝的第2、3芽位产卵,顶芽和枝条基部无产卵,未见梨二叉蚜在花芽部位产卵;在花芽枝上,梨木虱卵的空间生态位大于梨二叉蚜、叶芽枝上却相反,两者在梨树枝条上的产卵空间生态位呈分离状态;梨木虱和梨二叉蚜孵化的若虫数量及空间分布特点与卵一致;对梨木虱和梨二叉蚜产卵位点分析表明,其产卵位点的物理性状明显不同。本研究明确了梨木虱和梨二叉蚜母代通过不同产卵位点的选择,降低了子代种间的同位竞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