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羟基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33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1篇、会议论文314篇、专利文献30289篇;相关期刊1096种,包括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8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羟基磷灰石的相关文献由1365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迎军、肖秀峰、刘榕芳等。

羟基磷灰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71 占比:12.25%

会议论文>

论文:314 占比:0.90%

专利文献>

论文:30289 占比:86.85%

总计:34874篇

羟基磷灰石—发文趋势图

羟基磷灰石

-研究学者

  • 王迎军
  • 肖秀峰
  • 刘榕芳
  • 翁杰
  • 朱英杰
  • 李世普
  • 陈庆华
  • 孙康宁
  • 吕宇鹏
  • 李玉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婷婷; 刘娟; 张旭
    • 摘要: 背景:氧化锆种植体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用于口腔种植领域,因其具有生物惰性,所以需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涂层是广泛应用于种植体表面的改性技术。目的:利用相转变溶菌酶在氧化锆表面构建羟基磷灰石涂层,赋予其生物活性,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方法:将相转变溶菌酶溶液滴至光滑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反应2 h;将相转变溶菌酶改性氧化锆试件置于模拟体液中孵育10 d,诱导羟基磷灰石涂层。检测未改性氧化锆试件、相转变溶菌酶改性氧化锆试件与羟基磷灰石涂层氧化锆试件的接触角、粗糙度与机械性能;将3种氧化锆试件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将未改性氧化锆试件、羟基磷灰石涂层氧化锆试件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黏附。结果与结论:①羟基磷灰石涂层组试件的接触角小于未改性组(P0.05);②CCK-8检测显示,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培养3,5,7 d的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均大于相转变溶菌酶组、未改性处理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培养7,14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相转变溶菌酶组、未改性处理组(P<0.05);③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2 h,MC3T3-E1细胞紧密贴附于两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培养3 d后,两种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增加,其中羟基磷灰石涂层组的细胞数量更多并出现细胞连接;④结果表明,对于氧化锆全瓷材料,在相转变溶菌酶改性的基础上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可提高其亲水性、细胞相容性,且不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
    • 冯俊铭; 熊贤梅; 马立琼; 张严; 陈梓杰; 李世杰; 陈柏行; 姜自伟; 曾展鹏; 高怡加
    • 摘要: 背景: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3D打印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成为骨移植的热门研究材料,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方向较分散,现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且缺乏不同类型材料的比较,因长骨干的主要成分为皮质骨,其愈合更具挑战。目的:通过实验评估和比较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微纳米3D复合支架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桡骨15 mm骨缺损模型,根据不同移植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组(浓缩生长因子)和3D复合支架组(微纳米3D复合支架),每组8只。术后第1天及第6,12周行X射线检查,在术后12周先行行为学观察,之后取兔尺桡骨标本行Micro CT扫描,对比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最后将骨标本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组、浓缩生长因子组和3D复合支架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行为学观察差异较小;而空白组基本无新骨形成,术后12周均出现明显的跛行;②在术后6,12周的X射线成像上各干预组要优于空白组,而各干预组之间对比灰度值差异也较明显,但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12周未见明显差异;③术后12周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骨密度和骨量对比上无显著差异,但各参数均优于3D复合支架组;④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和浓缩生长因子无疑能促进早期新骨形成,且两者在长远影响中无明显差异;由羟基磷灰石制作的无机材料支架难以完全促进骨缺损愈合,需加入其他有机成分改善其性能才能发挥最大的成骨效能。
    • 李静; 陈争晖; 凯迪丽娅·亚力坤; 刘畅; 江思婧; 牟雁东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为临床修复颌骨缺损扩大种植适应证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修复犬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后与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方法:制作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将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拔牙3个月后,在双侧前磨牙处各制造2个近远端为8 mm、颊舌侧为10 mm、冠根方向为8 mm的圆柱型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对照组植入自体骨;3个月后于骨缺损修复区植入直径4 mm、高度10 mm的Dentium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12周后取材,进行锥形束CT、Micro-CT、组织学与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锥形束CT:植入4周后,两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界面处有部分低密度影;12周后,两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的面积增加,种植体与植入材料结合紧密,无明显暗影;②Micro-CT检测:实验组植入4周后的植体表面被覆骨量小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形态:苏木精-伊红、Masson与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两组植入4周后术区均可见新骨形成,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实验组植入4,12周后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种植体在各时间段均有良好的稳定性;⑤结果表明: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能修复犬颌骨大面积缺损,诱导新生骨形成,与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仵博宇; 叶开; 陈家瀚; 王江华; 乌日开西·艾依提; 蒋厚峰; 滕勇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材料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辐射透明性及与人体骨骼相似的弹性模量等优点,但存在着生物惰性的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目的:评价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制备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聚醚醚酮、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10%)丝材为原料,应用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分别制备聚醚醚酮材料(对照组)、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将第3代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与两组材料浸提液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阳性对照,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增殖情况;将第3代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两种材料表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Live/Dead荧光染色显示,MC3T3-E1细胞在两组材料浸提液中生长良好,细胞活力良好,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说明两种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良好;②CCK-8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材料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其中实验组培养3,5,7 d的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大于阳性对照组、对照组(P<0.05);③扫描电镜下可见,接种第1天时,MC3T3-E1细胞在两组材料表面黏附生长,细胞铺展良好,其中以实验组细胞分泌的基质较多;第3天时,黏附于两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增多,同时分泌更多的基质,其中以实验组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量及基质分泌更多;第7天时,两组材料表面出现细胞重叠生长现象,实验组材料上细胞铺展生长、分泌基质的效率更高;④结果表明,3D打印制备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王杰杰; 殷俊飞扬; 钟静; 宫海环; 王艺霖; 赵艳艳; 李严兵; 黄文华
    • 摘要: 背景:高密度聚乙烯常用作颅颌面骨缺损的修复材料,然其制备方式及表面活性仍需进一步改进。目的:优化高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改善高密度聚乙烯表面活性。方法:基于挤出式3D打印技术制备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将支架依次浸入多巴胺溶液、模拟体液中进行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表征涂层前后支架的微观形貌、亲水性和压缩模量。在支架表面分别接种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评估涂层前后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早期成骨活性和促血管活性。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的高密度聚乙烯支架纤维排列规则,孔隙均匀;表征结果显示,支架表面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改性成功;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表面水接触角明显减小(P<0.05),压缩模量未发生明显变化;②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P<0.05),且双涂层改性组促细胞黏附优于单涂层改性组(P<0.05);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且双涂层改性组促细胞增殖优于单涂层改性组(P<0.05);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P<0.05),提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因子CD31的表达,其中以双涂层改性组效果更明显;③结果表明,经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后,3D打印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早期促成骨活性和促血管活性。
    • 怀鹏; 张翼鹏; 王溪; 王维; 王亮; 陈镭
    • 摘要: 背景: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因其微创、显露充分、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前颅底中线及侧颅底占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随着手术范围及适应证也的不断扩展,颅底磨除范围相应增加,这也使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也相应增高。严重的脑脊液漏可导致患者致命性的颅内感染及极差的预后。因此在神经内镜手术后,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文章以此对颅底重建原则、方法、颅底重建应用的不同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等展开综述。目的:阐述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总结不同重建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生物学特性在颅底重建中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及PubMed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颅底重建、神经内镜、颅底骨缺损、经鼻蝶手术入路、多重修补、带蒂黏膜瓣、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英文检索词为“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Neuroendoscopy,Skull base bone defect,Transnasal-sphenoidal operative approach,Multiple repair,Pedicled mucosal flap,Polyether-ether-ketone(PEEK),Hydroxylapatite”,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神经内镜经鼻蝶术后,即使颅底缺损越来越大,颅底重建的目地依旧是预防脑脊液漏避免严重并发症,目前多层修补是一致认可的修复原则。(2)骨性支撑的类骨材料诸如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因为价格昂贵且术前准备繁琐,临床应用较少;临床医生多靠类硬膜结构的生物材料及带蒂黏膜瓣完成修补,但受限于修补支撑力弱及黏膜瓣血运情况,少数病患仍有一定概率存在脑脊液漏的风险。(3)因此,术中类硬膜、类骨结构人工生物材料以及带蒂黏膜瓣修补颅底缺损符合恢复颅底的解剖修复,有助于硬膜、骨质结构的再生,这样也使疏水组织-类硬膜结构-类骨结构-黏膜的一体化生物材料研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齐军强; 郭超; 牛东阳; 王浩田; 肖冰; 许国华
    • 摘要: 背景:目前用于骨修复的自体骨和异体骨存在来源有限、供骨区并发症、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免疫排斥反应及价格昂贵等问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人工骨修复材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目的:总结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用于骨组织修复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5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金属离子、羟基磷灰石、掺杂改性、骨修复”,英文检索词为“Metal ion,Hydroxyapatite,Doping modification,Bone repair”。最终纳入6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特性,锶可增强成骨细胞的骨生成过程,并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锶掺杂羟基磷灰石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②铜、锌、银、镁、铁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银、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对预防和治疗骨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③铜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加血管生成,掺铜羟基磷灰石可用于乏血管部位的骨组织修复。钡具有显影性,与羟基磷灰石等其他材料复合可制备显影骨修复材料。④锶-铁共掺杂羟基磷灰石可调节细胞免疫,促进血管和骨生成。镁、锌-锶掺杂的羟基磷灰石可诱导利于成骨的弱碱性环境,具有优异的成骨能力。⑤一定含量的镁掺杂的羟基磷灰石具有与皮质骨相匹配的抗压强度,有望用于负重部位的骨组织修复。低浓度的离子掺杂可提高羟基磷灰石的机械性能和成骨活性,并赋予其抗菌活性、促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能力。⑥当离子浓度过高时,则会产生毒性作用,目前关于各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尚无定论,未来需深入研究。⑦离子参与骨代谢的机制以及是否会影响其他细胞活动需关注探索;如何实现植入材料的缓慢降解、金属离子的缓慢释放,使其与骨修复过程相匹配,有待进一步研究。⑧优化羟基磷灰石的合成方法和离子掺杂技术,制备与天然骨机械性能匹配的材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 郭宏磊; 张凯; 张旭
    • 摘要: 目的探讨甘氨酸引导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无定形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ACP)对脱矿牙釉质表面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制备不同阶段再矿化液:①反应态CMC/ACP(NaClO处理的CMC/ACP),②反应态CMC/ACP+甘氨酸;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液颗粒形貌。选取20颗阻生齿制成釉质切片并脱矿,随机分为A、B两组,将反应态CMC/ACP涂抹于A组牙釉质表面;将加入甘氨酸的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涂抹于B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前后牙釉质表面形貌,纳米压痕实验检测牙釉质表面机械强度(包括压刻深度、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颗粒光滑,粒径增加至100~300 nm。反应态CMC/ACP加入甘氨酸后颗粒呈现出线状有序排列,15 min后溶液内形成了微晶体,晶体长度约为5~15μm。A组再矿化表现为颗粒状,且为杂乱的非均质再矿化层,B组脱矿牙釉质表面形成了较为均质的晶体形貌且排列有序,与天然牙釉质晶体形貌类似。B组再矿化后压刻深度小于A组,也最接近天然牙釉质;B组再矿化后的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NaClO处理的CMC/ACP纳米颗粒中加入甘氨酸而形成的快速牙釉质龋再矿化模型,能够在釉质表面形成定向有序且快速的再矿化,再矿化的牙釉质表面的机械强度与天然牙釉质相近。
    • 谭浩; 周建平; 许燕; 张旭婧
    • 摘要: 为解决现阶段骨支架载药量难以控制、微球与多孔骨支架结合强度较低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挤出沉积式3D打印法和冷冻干燥法将丝素微球与羟基磷灰石支架相结合,制备出搭载异烟肼药物微球的复合支架.因为不同微球含量对支架性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实验在定量控制支架内药物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微球的含量研究支架的缓释、降解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丝素微球不仅能使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降解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延长释药时间和减少药物释放量,但微球含量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架力学性能.因此,利用挤出沉积式3D打印法定量控制支架中载药微球含量,对微球与支架的结合、骨支架的药物控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刘龙珠; 龙远铸; 杨成雪; 仲欣琪; 汪一芳; 刘建国
    • 摘要: 背景:口腔颌骨缺损修复常选择骨移植材料和人工骨替代材料两种,骨移植材料有其优点,但存在免疫反应、来源不足等缺陷,人工骨替代材料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目的:探讨侧链接枝氨基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作为口腔人造颌骨材料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表征.方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赋予氨基,再进行接枝改性,将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复合,制作人造颌骨材料,复合材料中接枝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含量分别为10%,30%,50%,表征材料的理化性能、机械力学性能与细胞相容性.结果 与结论:①核磁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失重分析显示,实验成功制备了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透射电镜下可见,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有机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仍能以纳米尺寸分散,稳定的分散状态可以维持超过180 d;②扫描电镜下可见,当复合材料中的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30%时,显示出了优秀的纳米级分散效果;当含量为50%时,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不能均匀分散于聚乳酸体系中;③随着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弹性模量升高,综合考虑下复合材料中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④CCK8实验显示,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聚乳酸复合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无明显的毒性;⑤结果表明,氨基接枝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与细胞相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