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植体

种植体

种植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449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50067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5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第二届BITC口腔种植研讨会等;种植体的相关文献由678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贤帅、叶雷、张潇等。

种植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8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0067 占比:99.67%

总计:652218篇

种植体—发文趋势图

种植体

-研究学者

  • 陈贤帅
  • 叶雷
  • 张潇
  • 张春雨
  • 张久文
  • 刘宝林
  • 周延民
  • 李闪
  • 蔡俊江
  • 宋应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俊祥; 孙江伟; 白布加甫·叶力思; 王钊鑫; 尼加提·吐尔逊
    • 摘要: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上颌前牙区单颗缺失的患者缺牙区常因不同原因导致牙槽骨吸收、缺损,为了避免植骨的风险,往往采用倾斜植入种植体的方式避开牙槽骨吸收区域,并使用角度基台恢复患者正常覆合覆盖关系,不同的基台材料传递咬合力时影响力在种植体及周围骨的大小及分布。目的:比较模拟动态加载下使用3种基台材料的种植修复体在3种植入条件下对周围骨应力峰值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行上颌中切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运用Minics软件对颌骨进行切割,运用Solidworks 2018建立种植体、颌骨、角度基台(角度分别为0°,15°,25°,基台材料分别为纯钛、氧化锆、氧化铝)、中央螺丝、二氧化锆全瓷冠等模型,装配完成,以原上颌中切牙牙根方向为植入0°角,然后分别模拟腭向倾斜15°,25°植入,种植体螺纹均无暴露,按照不同植入角度分为0°组、15°组、25°组,分别进行动态加载,加载时间为0.2 s,得出各组各材料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等效应力峰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基台种植修复体在受咬合力时周围骨应力峰值分布一致,均位于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各材料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应力上升幅度最快时间段均为0.025-0.05 s内,15°组骨皮质高应力值范围较0°组更大,25°组种植体骨皮质初始应力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且加载结束后骨皮质残留较高应力值;钛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应力上升幅度最大,高应力值范围较为集中;②在15°组中,3种材料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应力峰值均位于种植体颈部,应力上升幅度钛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应力上升幅度较大但并不明显,高应力分布范围较为一致;25°组相较于其余两组应力高值较为集中,应力起始值高且变化幅度更大,其中氧化铝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应力在0-0.1 s内上升幅度最大,在0.2 s时氧化锆基台种植修复体骨等效应力峰值降为0,其余两种材料基台种植修复体周围骨内均残留较高应力;③结果提示,植入角度及基台材料的不同影响应力在种植体骨界面的分布,采用氧化锆材料基台的种植修复体各时间点骨应力均较为稳定。
    • 李静; 陈争晖; 凯迪丽娅·亚力坤; 刘畅; 江思婧; 牟雁东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为临床修复颌骨缺损扩大种植适应证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修复犬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后与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方法:制作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将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拔牙3个月后,在双侧前磨牙处各制造2个近远端为8 mm、颊舌侧为10 mm、冠根方向为8 mm的圆柱型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对照组植入自体骨;3个月后于骨缺损修复区植入直径4 mm、高度10 mm的Dentium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12周后取材,进行锥形束CT、Micro-CT、组织学与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锥形束CT:植入4周后,两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界面处有部分低密度影;12周后,两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的面积增加,种植体与植入材料结合紧密,无明显暗影;②Micro-CT检测:实验组植入4周后的植体表面被覆骨量小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形态:苏木精-伊红、Masson与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两组植入4周后术区均可见新骨形成,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实验组植入4,12周后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种植体在各时间段均有良好的稳定性;⑤结果表明: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能修复犬颌骨大面积缺损,诱导新生骨形成,与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刘情; 刘清辉; 周静; 邓雪花
    • 摘要: 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解剖式愈合基台的设计与制作,为临床上提供更多愈合基台的选择。方法利用Shining扫描仪技术对离体下颌第一磨牙扫描获得牙颈部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数据,以及天然离体牙4个轴面牙颈部的坡度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manufacturing,CAD/CAM)原理设计制取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结果测得下颌第一磨牙离体牙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向下1 mm近远中径与颊舌径均值为(8.54±0.78)mm、(7.87±0.86)mm,离体牙颊、舌、近中、远中各轴面牙颈部坡度分别为17.53°、14.41°、13.40°、13.43°,根据下颌第一磨牙天然牙缩小一定比例获得3种不同周径高度为5 mm的解剖式愈合基台。结论利用Shining扫描及CAD/CAM技术可快速获得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
    • 刘情; 刘清辉; 周静; 邓雪花
    • 摘要: 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解剖式愈合基台的设计与制作,为临床上提供更多愈合基台的选择。方法利用Shining扫描仪技术对离体下颌第一磨牙扫描获得牙颈部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数据,以及天然离体牙4个轴面牙颈部的坡度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manufacturing,CAD/CAM)原理设计制取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结果测得下颌第一磨牙离体牙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向下1 mm近远中径与颊舌径均值为(8.54±0.78)mm、(7.87±0.86)mm,离体牙颊、舌、近中、远中各轴面牙颈部坡度分别为17.53°、14.41°、13.40°、13.43°,根据下颌第一磨牙天然牙缩小一定比例获得3种不同周径高度为5 mm的解剖式愈合基台。结论利用Shining扫描及CAD/CAM技术可快速获得下颌第一磨牙解剖式愈合基台。
    • 颜楷泉; 刘惠珊; 王晓玮; 吴晓琴; 张维波; 李向阳; 王银龙; 陈佳龙
    • 摘要: 背景: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疗效,因此抗菌性能在种植体表面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在多孔钛表面构建载氯己定的酚胺交联涂层,评价涂层的抗菌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将钛片打磨清洗,干燥后浸泡于NaOH溶液中,置于60°C干燥箱24 h,沸水清洗干燥后记为对照组;将对照组钛片浸泡于含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己二胺的Tris溶液中24 h,清洗干燥后记为酚胺组;将酚胺组钛片浸泡在氯己定溶液中24 h,清洗干燥后记为氯己定组.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水接触角测量仪、NH基团定量对3组样品进行材料学表征;采用活/死菌染色、抑菌环法及浊度法评价3组样品的抗菌能力,MTT法和细胞荧光染色评价3组样品的细胞相容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3组样品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氯己定组钛片表面被大量球状颗粒覆盖,出现Cl2p峰,水接触角上升至(24.6±3.3)°,表面NH密度增至(46.14±7.63)nmol/cm2,证明涂层构建成功;②抗菌结果显示,氯己定组表面细菌黏附量最低且均为死细菌,周围具有透亮的抑菌环,培养体系中细菌未增殖,证明涂层对材料表面和周围环境的细菌均具有抑制能力;对照组与酚胺组钛片表面细菌黏附较多且以活细菌多见,周围无明显的抑菌环,培养体系中细菌增殖明显;③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氯己定组钛片轻微抑制细胞黏附但不影响细胞的增殖;④细菌-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仅氯己定组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⑤结果表明,氯己定接枝表面构建成功且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其在有菌环境中有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 冯乐; 邱鹏; 刘敏; 周会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的生物惰性表面限制了其医学应用,如何提高聚醚醚酮的生物活性亟待解决.目的:分析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聚醚醚酮的表面特征及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方法:取圆片状聚醚醚酮材料,依次进行NaBH4、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戊二醛水溶液及壳聚糖溶液处理,获得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的聚醚醚酮材料.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与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观察化学处理前后聚醚醚酮材料的表面特征.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聚醚醚酮与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观察细胞的增殖与黏附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显示,聚醚醚酮材料仅含有C、O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含有C、O、N、Si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②扫描电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凹槽状起伏,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存在壳聚糖分子,大小为1.0-2.0μm;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较多的微小凹坑,大小约为0.1μm,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凹坑增大,大小为0.2-0.5μm,表面粗糙度大于聚醚醚酮材料;③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黏附在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差、伪足较少、肌动蛋白微丝不明显,黏附在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好、伪足较多、肌动蛋白微丝多且明显;④CCK-8实验显示,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⑤结果表明,壳聚糖表面改性增加了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湿润性,促进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
    • 郑锐; 孙勇
    • 摘要: 背景:钛表面经过碱热处理后会形成一层钛酸钠凝胶层促进类骨磷灰石的形成,从而与活骨发生结合;钛表面经过紫外线光催化后会形成亲水性表面,增加表面自由能,促进在体液中吸附蛋白质,进一步促进细胞与钛表面的黏附和反应.目的:探索碱热处理联合紫外线光催化纯钛表面的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TA2纯钛片分3组,A组进行酸蚀处理,B组进行酸蚀+碱热处理,C组进行酸蚀+碱热+紫外线光催化处理,表征3组钛片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静态接触角.将对数生长期的MC3T3-E1细胞接种至3组钛片表面,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黏附情况;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Ⅰ型胶原分泌与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A组钛片表面粗糙不平呈蜂窝状,分布着较为均匀的孔隙;B组钛片表面疏松分布着纳米级孔隙与"脑回路"状的沟壑,沟壑孔隙相互交联;C组钛片具有纳米结构,孔隙的分布、大小与B组无明显区别;②3组钛片表面均有C、O、Ti、P元素,B、C组钛片表面还检测出Ca元素,A组表面几乎无Ca元素;A组钛片表面静态接触角最小,C组最大;③接种后24 h扫描电镜下可见,各组钛片表面的细胞较多,A、B组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扁平形,C组细胞直径增大且具有数条伪足,呈扁平的多边形在钛片表面铺展成一薄层,相互连接,无法分清细胞边界;④C组钛片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A、B组,碱性磷酸酶活性、Ⅰ型胶原分泌与矿化结节数量多于A、B组;⑤结果表明,碱热处理联合紫外线光催化能有效改善纯钛表面的理化性质,促进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
    • 高玺鑫; 王溪; 范戌辉; 崔怡; 杨威; 赵云转
    • 摘要: 背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及人工骨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及再生,但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应用于种植体周围成骨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医用诱导骨基质联合应用,对兔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修复的效果.方法:12只大耳白兔建立口腔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模型,沿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直径为5 mm、深为2mm的圆柱形骨缺损区共3个,自近中至远中依次编号为1,2,3号,置入钛螺纹钉后,分别填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骨基质2∶1混合物、1∶1混合物、1∶2混合物;另一侧下颌骨相同操作制备3个骨缺损,自远中向近中编号依次为4,5,6号,分别置入钛螺纹钉,4号作为空白对照,5号填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6号填入骨基质.12只兔随机分为造模术后4,8,12周组,每组4只.各组分别随机选出1只兔,于处死前10 d注射盐酸四环素25 mg/kg,处死前3d注射钙黄绿素5 mg/kg,进行荧光标记.分别于造模术后4,8,12周时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荧光标记、甲苯胺蓝酸性品红染色,并对成骨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骨形成率大小依次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医用诱导骨基质2∶1>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医用诱导骨基质1∶1>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医用诱导骨基质1∶2>医用诱导骨基质>空白对照;②提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医用诱导骨基质均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医用诱导骨基质联合应用时,随着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含量的增高,成骨效果更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医用诱导骨基质联合应用能加速种植体骨愈合.
    • 周宏博; 喻正文; 刘建国
    • 摘要: 背景:研究不同医用金属植入材料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整理分析多条成骨信号通路的综合性基因调控网络,对于医用金属植入材料的设计、加工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医用金属植入材料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不同医用金属植入材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signaling pathway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defect,bone repair materials,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storation,implant,alloys",中文检索词为"成骨分化、信号通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骨修复材料、口腔颌面修复、种植体、合金",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工程重要的干细胞来源之一,Wnt/β-catenin通路、MAPK通路及骨形态发生蛋白/Smad通路等能调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医用金属植入材料植入人体后通过释放金属离子或刺激人体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产生级联效应,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促进骨再生进行骨缺损的修复.②文章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不同医用金属植入材料及经过不同表面处理的骨修复材料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所涉及的相关成骨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Smad通路、整合素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骨保护素/RANKL/RANK通路).③目前许多学者对医用金属材料体外及体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主要以单一信号通路为主,而成骨分化相关的多条通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目前的研究还未彻底地揭示成骨分化的具体机制.④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层面来看,不同新型医用金属植入材料调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可能分子机制和多条信号通路间的联系及作用,例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被激活的同时,会刺激细胞产生MAPK通路及骨形态发生蛋白/Smad通路的启动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等,此3条信号通路同时作用,进入细胞核后诱导成骨效应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以此形成了多条成骨信号通路的综合性基因调控网络机制.
    • 李元; 宋亮; 张建国; 胡凤玲
    • 摘要: 背景:种植磁性覆盖义齿借助种植体、磁性附着体及口腔黏膜为义齿提供固位、支持和稳定,因此种植磁性覆盖义齿对无牙颌患者特别是颌骨状况不理想的患者尤为合适.目的:比较下颌骨种植体支持的平面型及弹性衬垫型磁性附着体义齿在正常骨质和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例符合要求的无牙颌患者下颌骨、覆盖义齿CT数据,建立包含下颌骨、种植体、磁性附着体及覆盖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骨质状态有正常骨质与骨质疏松两种情况,磁性附着体有平面型及弹性衬垫型两种.对每种模型的覆盖义齿施加4个加载力,分别为下颌切牙的垂直向加载力、右下尖牙的垂直向加载力、右下第一磨牙的垂直向和倾斜向(颊舌向倾斜45°)加载力,加载力大小均为100 N,分析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最大应力.结果 与结论:①在同一磁性附着体与加载力下,正常颌骨种植体周围皮质骨的最大应力大于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皮质骨;当施加右下第一磨牙倾斜向加载力时,种植体周围的皮质骨应力值是垂直向加载的2倍以上;当加载条件相同时,无论是正常颌骨还是骨质疏松颌骨,平面型磁性附着体的应力值均高于弹性衬垫型磁性附着体.②在同一磁性附着体与加载力下,正常颌骨种植体周围松质骨的最大应力均大于骨质疏松状态下的松质骨;当施加右下第一磨牙倾斜向加载力时,种植体周围的松质骨应力值是垂直向加载的2倍以上;两种磁性附着体在垂直向力加载下,正常颌骨种植体周围松质骨的最大应力大于骨质疏松状态下的松质骨;当加载条件相同时,无论是正常颌骨还是骨质疏松颌骨,平面型磁性附着体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弹性衬垫型磁性附着体.③结果 表明,在骨质疏松状态下,颌骨所受的低应力源于骨组织更大的弹性形变,不利于骨结合,侧向力会造成种植体周围更大的应力产生,不利于种植体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