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乳酸

聚乳酸

聚乳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26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22篇、会议论文408篇、专利文献16609篇;相关期刊943种,包括材料导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236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等;聚乳酸的相关文献由1809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学思、任杰、边新超等。

聚乳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22 占比:21.36%

会议论文>

论文:408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16609 占比:76.75%

总计:21639篇

聚乳酸—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代香林; 张文凤; 姚喜军; 商佳琪; 黄秋瑾; 任怡帆; 邓久鹏
    • 摘要: 背景:有文献指出电刺激可以促进骨再生,具有生物电活性的压电材料可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目的:研制一种能促进骨组织再生的压电薄膜材料,表征其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为原料,加入一定质量比例(0%,5%,10%,20%,30%,40%)的压电陶瓷钛酸钡,选择二氯甲烷为溶剂,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钛酸钡/聚乳酸复合薄膜材料,电晕极化处理前后,表征其表面形貌、晶相构成、亲水性、压电性能,筛选出理化性能较优的材料。将极化处理前后的0%,20%钛酸钡/聚乳酸复合薄膜材料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水接触角实验及压电电常数检测结果显示,当加入20%的压电陶瓷钛酸钡时,极化处理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极化后压电常数d33达到(7.03±0.26)pC/N,处于骨组织正常压电范围;②CCK-8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第4天时,极化20%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未极化20%组(P<0.05);培养第7天时,极化20%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未极化0%组和未极化20%组(P<0.05);③荧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可见,极化20%组细胞呈多边形且伪足明显,较未极化20%组、极化0%组和未极化0%组体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能力;④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第4天时,极化20%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极化0%组、未极化20%组(P<0.05);培养第7天时,极化20%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极化0%组、未极化20%组、极化0%组(P<0.05);⑤结果表明,钛酸钡/聚乳酸复合压电薄膜材料具有较好的压电性能和细胞相容性。
    • 程明光; 张超宇; 庄康乐; 阮鹏; 左逸; 周正春; 孔祥; 葛建军; 程光存
    • 摘要: 背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对术者的操作要求很高。目的:探讨在体外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拟图及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制备的可行性,为未来为临床医师提供模拟手术过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7例,将患者CT影像数据导入到医学图像处理软件,重建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血管及其分支模拟图。对重建出的主动脉血管模型制作出夹层的3D三维动态模拟图,制定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同时测量主动脉夹层模型与CT血管造影在不同位置的血管内径。结果与结论:①精确制定出夹层的3D三维动态模拟图和模型,可以制备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化血管,满足临床人工血管材料需要;②在窦管交界水平主动脉、头臂干水平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部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型的血管内径值与CT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在体外可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拟图及精确打印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复杂的解剖结构,可以精确制备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
    • 彭坤
    • 摘要: 背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从分子结构仿生与生物功能仿生的需求出发,研制具有仿生空间结构和仿生功能的仿生骨基质材料。方法:以氨基封端的聚乙二醇和均苯四甲酸酐为反应物,通过调节丁二胺加入的量(15,30,45,60μL),获得4种性状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水凝胶,向4种水凝胶中分别加入基于聚乳酸和力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物质(MGF-Ct24E-MPLA-EG-g-HAP),采用溶剂共混法制备生物活性仿生骨基质材料(PAPI-BDA/MGF-Ct24E-MPLA-EG-g-HAP)。表征生物活性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生物活性物质负载率、孔隙率、表面形貌、亲/疏水性能、吸水率及微观形貌。结果与结论:①在仿生骨基质材料制作过程中,在pH=5.8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呈先增多再减少的现象,当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时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最高;在pH=3.5-7.4的PBS中,仿生骨基质材料(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呈减少趋势,当pH值增加到9.8时,仿生骨基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基本保持稳定;②在相同pH值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孔隙率降低;当丁二胺加入量相同时,随着PBS pH值的增大,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孔隙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③在pH=5.8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的静态接触角减小,吸水率增加;④扫描电镜下可见,仿生骨基质材料呈连续开放孔状结构,孔间相互贯通,孔径分布230-690 nm,且孔径大小与丁二胺加入量呈反向相关,其中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制备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类似天然骨基质结构。
    • 刘龙珠; 龙远铸; 杨成雪; 仲欣琪; 汪一芳; 刘建国
    • 摘要: 背景:口腔颌骨缺损修复常选择骨移植材料和人工骨替代材料两种,骨移植材料有其优点,但存在免疫反应、来源不足等缺陷,人工骨替代材料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目的:探讨侧链接枝氨基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作为口腔人造颌骨材料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表征.方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赋予氨基,再进行接枝改性,将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复合,制作人造颌骨材料,复合材料中接枝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含量分别为10%,30%,50%,表征材料的理化性能、机械力学性能与细胞相容性.结果 与结论:①核磁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失重分析显示,实验成功制备了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透射电镜下可见,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有机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仍能以纳米尺寸分散,稳定的分散状态可以维持超过180 d;②扫描电镜下可见,当复合材料中的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30%时,显示出了优秀的纳米级分散效果;当含量为50%时,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不能均匀分散于聚乳酸体系中;③随着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弹性模量升高,综合考虑下复合材料中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④CCK8实验显示,氨基接枝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聚乳酸复合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无明显的毒性;⑤结果表明,氨基接枝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与细胞相容性.
    • 刘沛; 张冠英; 余泉峰; 李泽宇; 韩广业; 吴春磊
    • 摘要: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有效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不但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加快组织微血管再生,还可提高肌肉组织的血管形成,增加肌肉的血流灌注量.目的: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于聚乳酸/胶原支架中,修复兔尿道缺损,提升组织工程支架诱导尿道再生的能力.方法:制备电纺聚乳酸/胶原尿道支架与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电纺聚乳酸/胶原支架,分别命名为对照支架与实验支架,检测实验支架的体外缓释性能.将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两种支架表面7 d,分别进行CCK-8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与细胞活死染色.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长约5 cm的尿道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治疗,每组12只,分别植入对照支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与实验支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术后12,24周分别进行逆行尿道造影与尿道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体外缓释实验:在前6 d时,实验支架中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平均2.5 ng/d的速率释放,在第7-14天时以平均1.52 ng/d的速率释放,此后以平均1.12 ng/d的速率释放,至第21天后释放速率逐步下降.②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增殖速率快于对照支架(P < 0.0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黏附于两种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并伸出伪足,其中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迅速;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存活率高于对照支架(P < 0.05).③体内实验结果:术后24周尿道造影下可见,实验支架组未见尿道狭窄,对照支架组可见轻度的尿道狭窄.术后24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支架组尿道组织可见较厚且较完整的上皮层,可见大量肌纤维束与血管形成;对照支架组尿道组织上皮层形成较薄,也可见少量的肌纤维束与血管形成.④结果表明,采用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电纺聚乳酸/胶原支架修复兔尿道缺损可促进移植物局部血管形成,改善局部尿道微环境,促进尿道再生.
    • 李煜; 潘源城; 林然; 陈顺有
    • 摘要: 背景:聚乳酸作为可降解聚合物已被制成纳米纤维支架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但在某些组织工程应用中其作为支架材料存在降解速度慢、生物相容性差等局限.目的:制备赖氨酸/聚乳酸支架,通过控制不同赖氨酸浓度研究支架的结构及性能.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体系、赖氨酸作为氨解剂,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制备赖氨酸改性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其中赖氨酸的浓度分别为5%,10%,15%,30%,以未改性的聚乳酸支架为对照,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示差扫描仪热分析仪、接触角和机械性能分析等检测.结果 与结论: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聚乳酸支架被赖氨酸氨解改性成功;②扫描电镜显示,当非溶剂相为超轻水时,支架的纤维网格结构较差,未形成立体的三维结构;当赖氨酸浓度为5%时,支架呈片状、带状或大量团聚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三维纤维的网络结构;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纳米纤维结构逐渐形成,当赖氨酸浓度为10%时制备的支架仍存在片状及出现团聚现象;当赖氨酸浓度为15%时,支架有分布相对均匀的纳米纤维结构;但当赖氨酸浓度为30%时,支架纤维结构出现坍塌和大片团聚现象;③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水接触角减少、抗压强度降低;④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熔融温度稍有降低,但无明显变化,结晶度增加;⑤结果表明,赖氨酸的引入改善了聚乳酸支架的网格状纤维结构、亲水性和结晶度,降低了支架的机械性能.
    • 李煜; 潘源城; 林然; 陈顺有
    • 摘要: 背景:聚乳酸作为可降解聚合物已被制成纳米纤维支架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但在某些组织工程应用中其作为支架材料存在降解速度慢、生物相容性差等局限。目的:制备赖氨酸/聚乳酸支架,通过控制不同赖氨酸浓度研究支架的结构及性能。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体系、赖氨酸作为氨解剂,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制备赖氨酸改性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其中赖氨酸的浓度分别为5%,10%,15%,30%,以未改性的聚乳酸支架为对照,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示差扫描仪热分析仪、接触角和机械性能分析等检测。结果与结论:(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聚乳酸支架被赖氨酸氨解改性成功;(2)扫描电镜显示,当非溶剂相为超轻水时,支架的纤维网格结构较差,未形成立体的三维结构;当赖氨酸浓度为5%时,支架呈片状、带状或大量团聚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三维纤维的网络结构;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纳米纤维结构逐渐形成,当赖氨酸浓度为10%时制备的支架仍存在片状及出现团聚现象;当赖氨酸浓度为15%时,支架有分布相对均匀的纳米纤维结构;但当赖氨酸浓度为30%时,支架纤维结构出现坍塌和大片团聚现象;(3)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水接触角减少、抗压强度降低;(4)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支架的熔融温度稍有降低,但无明显变化,结晶度增加;(5)结果表明,赖氨酸的引入改善了聚乳酸支架的网格状纤维结构、亲水性和结晶度,降低了支架的机械性能。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季航宇; 顾军; 谢凌寒; 鲍军平; 彭鑫; 吴小涛
    • 摘要: 背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神经生长因子半衰期短,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可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上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可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和不含有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在两种支架表面,采用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以及N2和B27神经细胞生长添加剂的诱导方案进行成神经诱导分化.诱导18 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和巢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TrkA和p-ERK蛋白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经过连续18 d的诱导,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在空白支架组约为30%,可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组约为70%,而巢蛋白阳性细胞在空白支架组为40%,可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组约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可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组的p-TrkA和p-ER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支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结果 表明,在持续性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更好地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rkA/ERK通路来实现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