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钛酸钡

钛酸钡

钛酸钡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4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1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1306篇;相关期刊331种,包括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四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等;钛酸钡的相关文献由44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玲霞、张树人、周晓华等。

钛酸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1 占比:40.54%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3.79%

专利文献>

论文:1306 占比:55.67%

总计:2346篇

钛酸钡—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代香林; 张文凤; 姚喜军; 商佳琪; 黄秋瑾; 任怡帆; 邓久鹏
    • 摘要: 背景:有文献指出电刺激可以促进骨再生,具有生物电活性的压电材料可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目的:研制一种能促进骨组织再生的压电薄膜材料,表征其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为原料,加入一定质量比例(0%,5%,10%,20%,30%,40%)的压电陶瓷钛酸钡,选择二氯甲烷为溶剂,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钛酸钡/聚乳酸复合薄膜材料,电晕极化处理前后,表征其表面形貌、晶相构成、亲水性、压电性能,筛选出理化性能较优的材料。将极化处理前后的0%,20%钛酸钡/聚乳酸复合薄膜材料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水接触角实验及压电电常数检测结果显示,当加入20%的压电陶瓷钛酸钡时,极化处理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极化后压电常数d33达到(7.03±0.26)pC/N,处于骨组织正常压电范围;②CCK-8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第4天时,极化20%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未极化20%组(P<0.05);培养第7天时,极化20%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未极化0%组和未极化20%组(P<0.05);③荧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可见,极化20%组细胞呈多边形且伪足明显,较未极化20%组、极化0%组和未极化0%组体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能力;④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第4天时,极化20%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极化0%组、未极化20%组(P<0.05);培养第7天时,极化20%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极化0%组、未极化20%组、极化0%组(P<0.05);⑤结果表明,钛酸钡/聚乳酸复合压电薄膜材料具有较好的压电性能和细胞相容性。
    • 任冠纶; 周明; 王文琪; 吴斌; 邓伟
    • 摘要: 将钛酸钡(BT)粒子与聚酰胺酸溶液共混,亚胺化后得到聚酰亚胺(PI)包覆的BT(PI@BT)粒子。分别以BT粒子和PI@BT粒子为改性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I/BT和PI/PI@BT复合薄膜,对比了两种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I@BT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较BT在PI基体中分散更均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与热稳定性;当填料质量分数为55%,且频率为100 Hz时,PI/PI@B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4.98,较PI/BT复合薄膜提高了26%,约为纯PI薄膜的5倍;PI/PI@BT复合薄膜质量损失10%的温度提升至631.47°C。
    • 曲绍宁; 汪叶舟; 刘继龙; 陈昭伟; 尹训茜; 王忠卫
    • 摘要: 采用Stober法对高介电常数陶瓷填料钛酸钡(BT)进行改性,得到二氧化硅(SiO_(2))包覆BT(BT@SiO_(2))填料,并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具有高介电储能性能的聚醚酰亚胺(PEI)/BT@SiO_(2)复合材料薄膜,研究了复合材料薄膜的表面结构、结晶行为、介电性能、储能性能等。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SiO_(2)成功包覆在BT粒子的表面,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BT@SiO_(2)填料;扫描电子显微镜、XRD结果表明,BT@SiO_(2)填料在PEI基体中分散均匀,SiO_(2)层增强了填料的分散性;介电性能、储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介电常数BT@SiO_(2)填料的引入有效增强了PEI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降低介电损耗。当BT@SiO_(2)填料的体积分数为0.2%时,PEI复合材料的特征击穿强度达到最大值468 MV/m,相对纯PEI提高了16%,在电场强度为400 MV/m的条件下,其放电能量密度为4.1 J/cm^(3),相对纯PEI提高了192%,充放电效率为72%。
    • 梁帅博; 袁涛; 邱扬; 张震; 妙亚宁; 韩竞峰; 刘秀童; 姚春丽
    • 摘要: 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能够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型能源转换装置,自发明以来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其环保性能由于原料来源多为合成高分子材料而受到制约.采用绿色环保的纤维素材料制备摩擦纳米发电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竹纤维素和钛酸钡(BaTiO_(3))为原料,结合湿法造纸和掺杂改性制备了纤维素/钛酸钡复合纸,并将其作为正极摩擦层构建了纸基摩擦纳米发电机(cellulose/barium titanate-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C/BT-TENG).结果表明,BaTiO_(3)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复合纸的相对介电常数,C/BT-TENG的输出性能随着BaTiO_(3)掺杂量增加而提升,在4%掺杂量时,C/BT-TENG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达到最大值118.5 V和13.51μA,相比纯纤维素纸作为正极摩擦层时,分别提升了51.3%和41.2%.通过模型法分析了介电调控提升C/BT-TENG输出性能的机理.此外,C/BT-TENG具有良好的输出性能和工作稳定性,在负载电阻为5 MΩ时,其获得最大输出功率密度0.36 W/m^(2),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胡文财; 陈俊红; 王韬; 刘高斌; 韩露; 王森
    • 摘要: 采用电化学法合成钛酸钡纳米粉体,研究了不同溶剂类型及电解液碱度对合成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影响,讨论对比了各产物的纯度、晶粒尺寸及介电性能等。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精密LCR测试仪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含有25 vol.%乙醇的电解液中能够合成具有高结晶度、高纯度以及平均晶粒尺寸为10nm的钛酸钡纳米粉体。在较高碱度条件下,合成粉体粒径小且杂质含量更少,钛酸钡晶粒尺寸的减小使其介电损耗减小,温度稳定性明显提高。
    • 李胜; 宋国强; 张媛媛; 唐晓东
    • 摘要: 多铁材料在新型器件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研究已成为当今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钛酸钡(BaTiO_(3),BTO)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铁电性、高介电常数和电光特性等丰富的物理性能,吸引了科研人员对其进行多铁化的研究。本工作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BTO和BaTi_(0.94)(TM_(1/2)Nb_(1/2))_(0.06)O_(3)(TM=Mn/Ni/Co)陶瓷,系统研究了B位共掺杂对陶瓷的生长特性与电学、磁学和光学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有效抑制了六方相的产生,样品晶体结构由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变,不同元素离子半径的差异使得相变的程度有所不同。通过拉曼散射发现BTO基陶瓷四方相的特征峰变弱,进一步证明了共掺杂导致四方相减少。介电温谱表明BaTi_(0.94)(TM_(1/2)Nb_(1/2))_(0.06)O_(3)的居里温度(TC)也较BTO有大幅度降低,同时样品的铁电性虽然也明显削弱,但是还保持有较好的铁电性,这些都和晶体结构的相变程度密切相关。磁性测试结果表明:在三组共掺组分中,Ni-Nb共掺杂具有最好的室温铁磁性,铁磁性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F中心交换(F-center exchange,FCE)理论来解释。与BTO相比,BaTi_(0.94)(TM_(1/2)Nb_(1/2))_(0.06)O_(3)的带隙明显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掺杂产生杂质能级使带隙减小,与能带理论吻合。上述结果表明:通过B位共掺杂可以获得室温下铁电性与铁磁性共存的BTO基多铁陶瓷,有望在多铁性功能器件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 邹清栎; 邹建新
    • 摘要: 钛酸钡基电子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容器、集成电路、传感器及热敏电阻等领域。高容量、小型化、抗击穿及低损耗等工业需求对钛酸钡基电子陶瓷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改性则是提高陶瓷材料性能的主要手段。综述了近年来钛酸钡基电子陶瓷材料在掺杂改性、复合改性及物理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钛酸钡基电子陶瓷材料在改性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常规元素掺杂制备参数优化不足、稀土元素掺杂种类偏少、包覆效果待提升、聚合物陶瓷复合体综合性能欠佳、烧结工艺尚待优化等。提出了解决方法,比如:探索多种元素掺杂、优化工艺参数、改进包覆与聚合方式等。指出了钛酸钡基电子陶瓷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强化烧结过程中晶粒尺寸、晶体形状、组分调控的机理研究,选取更多稀土元素进行改性,探索包覆掺杂改性、聚合物复合改性等新工艺。
    • 李宜陶; 王静荣; 徐海萍; 杨丹丹
    • 摘要: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聚吡咯(PPy)和钛酸钡(barium titanate,BT)为填料,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不同PPy质量分数的PPy/BT/PVDF三相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PPy和BT大多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PPy对PVDF的结晶影响较小;随着PPy/BT填料的加入,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均在纯PVDF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增长。当PPy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为37.7,比纯PVDF高出29.68;当PPy的质量分数从1%提高到2%时,介电常数增至95.4。同时,PPy质量分数为1%,此时的介电损耗只有0.071;但当PPy的质量分数提高到2%时,介电损耗突变至14.3,介电损耗过大。因此,利用PPy和BT制备三相复合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又可以保持较低的介电损耗。
    • 汪丰麟; 张为军; 毛海军; 白书欣
    • 摘要: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最为重要的片式无源器件之一。随着电子系统应用领域逐渐拓展,MLCC被要求在更高工作温度和更宽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的性能,因此迫切需要温度稳定型MLCC介质材料。BaTiO_(3)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价格低廉、环保无毒等优点,是最受关注的MLCC介质材料之一。但纯BaTiO_(3)难以满足温度稳定型MLCC对介质材料介温稳定性的要求,且因BaTiO_(3)居里温度的固有限制,单独对BaTiO_(3)改性通常难以提升其高温段的介温稳定性,无法满足X8R或X9R标准。因此,利用Bi(M)O_(3)、(Bi_(0.5)Na_(0.5))TiO_(3)、K_(0.5)Na_(0.5)NbO_(3)与CaCu_(3)Ti_(4)O_(12)等同样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化合物与BaTiO_(3)形成固溶体,构建BaTiO_(3)基复合钙钛矿型介质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掺杂改性,已成为获取温度稳定型介质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温度稳定型BaTiO_(3)基复合钙钛矿型介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 黄艳伟; 陆伟豪
    • 摘要: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不同铁(Fe)掺杂量的锆钛酸钡陶瓷,研究了Fe掺杂量对锆钛酸钡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掺杂和掺杂0.5%~6%Fe的锆钛酸钡陶瓷都为单一钙钛矿结构,F_(e)掺杂量的增加会增大晶面间距。掺杂Fe的锆钛酸钡陶瓷的T_(c),T_(m),C,T_(B),T_(cw)和γ都小于未掺杂Fe时。随着Fe掺杂量从0增加至6%,平均晶粒尺寸、T_(m),T_(B),T_(cw),P_(r)和d_(33)逐渐减小,E_(c)先减小后增大。掺杂量为2%时E_(c)最小;掺杂量小于2%时γ值都大于1.5,此时锆钛酸钡陶瓷为铁电相状态;而掺杂量为2%时呈铁电相和顺电相共存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