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416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2篇、会议论文493篇、专利文献20826篇;相关期刊645种,包括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印制电路信息等; 相关会议290种,包括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中国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全国第二届化工新材料学术技术报告会等;聚酰亚胺的相关文献由15965位作者贡献,包括武德珍、杨士勇、齐胜利等。

聚酰亚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2 占比:11.98%

会议论文>

论文:493 占比:2.04%

专利文献>

论文:20826 占比:85.98%

总计:24221篇

聚酰亚胺—发文趋势图

聚酰亚胺

-研究学者

  • 武德珍
  • 杨士勇
  • 齐胜利
  • 虞鑫海
  • 田国峰
  • 张清华
  • 范琳
  • 黄培
  • 陈春海
  • 丁孟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任冠纶; 周明; 王文琪; 吴斌; 邓伟
    • 摘要: 将钛酸钡(BT)粒子与聚酰胺酸溶液共混,亚胺化后得到聚酰亚胺(PI)包覆的BT(PI@BT)粒子。分别以BT粒子和PI@BT粒子为改性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I/BT和PI/PI@BT复合薄膜,对比了两种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I@BT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较BT在PI基体中分散更均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与热稳定性;当填料质量分数为55%,且频率为100 Hz时,PI/PI@B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4.98,较PI/BT复合薄膜提高了26%,约为纯PI薄膜的5倍;PI/PI@BT复合薄膜质量损失10%的温度提升至631.47°C。
    • 董晗; 郑森森; 郭涛; 董杰; 赵昕; 王士华; 张清华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聚酰亚胺(PI)纤维的耐热性能,以全刚性的二酐和二胺合成了可纺性良好的聚酰胺酸纺丝液,通过干法纺丝方法以及高温热环化和热牵伸处理制备了力学性能优良的PI纤维,对PI纤维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I纤维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二酐和二胺内部结构中的全刚性链结构苯环密度大,使PI纤维的化学结构稳定;在氮气氛围下,PI纤维质量损失5%和最大质量损失温度分别达600和649°C,PI纤维的拉伸强度为2.1 GPa,在温度为300°C分别热老化处理24、48和72 h后,其拉伸强度保持率可分别达到99.8%、87.3%和76.3%;同时,PI纤维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在50~350°C范围内,其热膨胀系数为-9.1μm/(m·°C)。
    • 侯喆; 马畅; 琚泽立; 蒲路; 段雄英
    • 摘要: 探讨聚酰亚胺织物的防电弧性能。以3种聚酰亚胺织物为试验材料,在搭建的电弧试验平台上进行不同电流等级下的防电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种聚酰亚胺织物在电弧作用下均不燃烧、不熔融;纯聚酰亚胺织物在10 kA的电弧能量下温升低于Stoll曲线在10 s时达到二级烧伤所需的温度。认为:在搭建的试验平台进行材料的电弧试验具有可行性;聚酰亚胺织物可用于防电弧服。
    • 卞万康; 刘文雪; 虞鑫海
    • 摘要: 可溶性聚酰亚胺除了具备普通聚酰亚胺优良的耐热性、稳定性、耐腐蚀性、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外,分子更容易溶解在众多有机试剂中,更容易加工成型,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其在化学化工、航空航天、民用电器等众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论述了几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
    • 陈明月; 苏桂明; 姜海健; 方雪
    • 摘要: 聚酰亚胺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这导致其在使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薄膜与金属黏合失效、封装破裂、金属腐蚀及介电性能下降等。为解决这一问题,综述了降低聚酰亚胺材料吸水率的主要方法:分子主链引入含氟结构、引入柔性结构、引入含硅结构、填料改性,等等,以提高聚酰亚胺耐热性、耐腐蚀性、力学性等,使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高科技领域。
    • 卢春燕; 王刚; 刘帅; 朱天容; 刘芸; 汪海平; 胡思前
    • 摘要: 以不同摩尔比的二胺单体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2,6-二氨基甲苯(2,6-DAT)和二酐单体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为原料进行三元聚合,采用高温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红外、紫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与测试了PI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及溶解度等。结果表明,合成的模塑粉和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薄膜的最大透过率均在80%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接近290°C,800°C时残炭率均在55%以上;合成的所有模塑粉均能完全溶解在常见有机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氯甲烷(DCM)中。
    • 周宇; 王洋洋; 陈昂; 凡佳飞
    • 摘要: 通过对不同膜材料的分离系数以及基本特性的比较,选择了耐高温、耐高压、分离系数高的聚酰亚胺作为膜材料。以某型国产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组件为研究对象,搭建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测试试验台,针对分离性能随引气压力、引气温度、飞行高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开展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聚酰亚胺纤维膜的试验设计、分离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 卢春燕; 王刚; 刘帅; 朱天容; 刘芸; 汪海平; 胡思前
    • 摘要: 采用冰浴法,以二胺单体1,4-苯二甲胺(P-XDA)与二酐单体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合成了两种聚酰亚胺(PI)薄膜。在二元聚合的基础上,引入脂环二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进行三元聚合得到两种PI薄膜。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机械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热失重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4种PI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在800 nm处的紫外透过率均在89%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失重初始分解温度(T_(d))均在462°C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均高于169°C,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 张航; 雷学林; 何云; 李子璇
    • 摘要: 采用VUMAT子程序嵌入法,考察了聚酰亚胺高分子材料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并通过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切削工艺参数对聚酰亚胺铣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切屑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随着进给量的增大,仿真的切削力、切削温度增加或升高,切屑的带状化程度变得严重。随后利用切削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并获得了聚酰亚胺的最优切削工艺参数:进给量为0.20~0.30 mm/r。
    • 李天娇; 张博; 乌江
    • 摘要: 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的运行稳定性与聚酰亚胺(PI)等航天介质材料绝缘性能息息相关,而其介质内部载流子陷阱是影响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究陷阱分布对介质电气性能的影响对保障航天器介质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制备不同掺杂量(质量分数0.5%、1%、3%)的纳米PI/ZnO复合薄膜并进行介电性能测试,通过热刺激电流法和表面电位衰减法分别测量薄膜体陷阱和表面陷阱能级分布并计算其载流子迁移率,测量体积电阻率和击穿场强。该文基于多核模型对纳米ZnO的引入使聚合物的介电性能发生改变的现象进行解释;从陷阱能级的角度分析深、浅陷阱对极化离子的影响机制,讨论陷阱整体的分布对介电常数变化的影响。这些分析和研究为调控材料的绝缘性能、提高航天器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