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化硼

氮化硼

氮化硼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32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42540篇;相关期刊29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化工新型材料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第五届中西部地区理化检验学术年会暨实验室主任经验交流会、第十七届国际热喷涂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热喷涂年会(CNTSC`2014)等;氮化硼的相关文献由68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相法、唐成春、刘书锋等。

氮化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2540 占比:98.43%

总计:43220篇

氮化硼—发文趋势图

氮化硼

-研究学者

  • 张相法
  • 唐成春
  • 刘书锋
  • 张鹏
  • 久木野晓
  • 位星
  • 冈村克己
  • 杜云慧
  • 周玉
  • 孙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葛瑞; 陶可心; 李潇潇; 王振; 毕雪庆; 战艳虎; 李玉超
    • 摘要: 实验将MXene/PVDF(聚偏氟乙烯)(A)作为介电增强相,将BN(氮化硼)/PVDF(B)作为击穿增强相,交替涂膜制成三明治(ABA型)结构PVDF复合电介质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电介质薄膜的结构、形貌以及填料的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并着重研究了材料的介电性能及储能特性.结果表明:三明治结构电介质材料能协调介电与击穿之间的矛盾,起到协同增强电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效果.其中,A2.5B2A2.5型PVDF复合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达25.1(100Hz下),是纯PVDF的2.5倍,介电损耗仍保持较低水平(tanδ=0.03);此外,与MXene/PVDF2.5wt% 单层膜相比,其击穿强度提升了2倍(110.28MV·m-1),储能密度提高了201%(1.35J·cm-3).
    • 张鹏举; 朱启林; 朱春连; 黄雪芳; 张慧怡
    • 摘要: 自石墨烯问世以来,各种新型二维材料也被陆续发现和研究,它们独特的二维平面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区别于其他的体相材料,使该类材料表现出各种独特优良的性能,并被应用于电子工业、医疗、环境、航空航天、日常生活等领域。本文阐述了石墨烯、氮化硼、MXenes二维材料的制备工艺、特点及一些二维材料的应用,并展望了二维材料的未来前景。
    • 李国安; 邓伟; 任怡辰; 吴斌
    • 摘要: 为了提高填料分散性以改善聚合物基复合介电材料的性能,进而扩展其在电子电气领域的应用,采用乳液聚合法在钛酸钡(BT)粒子表面包覆聚苯胺(PANI),制得PANI@BT粒子,然后与氮化硼(hBN)共混得到多维杂化填料PANI@BT-hBN,将PANI@BT和PANI@BT-hBN分别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共混获得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两种填料的结构形貌、在PVDF中的分散性以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击穿场强。结果表明,PANI@BT粒子具有核壳结构,hBN的引入能够明显改善PANI@BT在聚合物基体内的分散性。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大,当填料质量分数为50%时,PVDF/PANI@BT-hBN的介电常数在100 Hz时达到169,较PVDF/PANI@BT复合材料提高了103.6%。当填料质量分数为10%时,PVDF/PANI@BT-hBN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达到最大值145.2 kV/mm,比PVDF/PANI@BT复合材料提高66.9%。PVDF/PANI@BT-hBN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填料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且相较于PVDF/PANI@BT复合材料均有所提高。
    • 李果; 李畅; 孙长久; 李飞翔; 郭付海; 赵健
    • 摘要: 六方氮化硼纳米片(BNNSs)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与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是一种理想的纳米填料。但由于BNNSs极易团聚,难以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基体中,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共价功能化是目前解决团聚问题的主要方法,然而由于BNNSs表面化学惰性,使得对其进行共价功能化很困难。设计了一种通过非破坏性还原反应实现BNNSs共价功能化的新途径,首先通过萘钠还原体系使得BNNSs表面活化带负电随后与卤代烷烃反应,制备出了接枝率高、结构完整的共价功能化六方氮化硼纳米片(g-BNNS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烷基链成功地接枝到BNNSs上。TGA、透射电镜(TEM)分别对g-BNNSs的接枝率和结构完整性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SEM)观察到g-BNNSs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极佳。静态力学拉伸测试表明g-BNNSs在质量分数1.0%的低填充量下,LDPE的屈服强度、杨氏模量、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149%,167%和119%。
    • 王光祖; 张相法; 位星
    • 摘要: 立方氮化硼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超硬材料,在现代加工制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立方氮化硼生产、应用推广及立方氮化硼出口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已经成为立方氮化硼生产强国。从诞生、发展、科研创新历程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分析评述了我国立方氮化硼产业发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议。
    • 苏凡; 张玲; 李春忠
    • 摘要: 采用两步法将片状氮化硼(BN)和两种尺寸的球形氧化铝(纳米级Al_(2)O_(3):Nano-Al_(2)O_(3);微米级Al_(2)O_(3):Micro-Al_(2)O_(3))引入到尼龙6/聚丙烯(PA6/PP)合金中制备高导热的BN/Nano-Al_(2)O_(3)/Micro-Al_(2)O_(3)/PA6/PP复合材料。借助加工过程中的剪切力以及PP相的体积排斥作用,发现BN片和Al_(2)O_(3)球在PA6相中均匀地分散、取向和连接,小尺寸的Nano-Al_(2)O_(3)插入BN片间的缝隙中,而大尺寸的Micro-Al_(2)O_(3)嵌入并改变BN片的取向,二者共同辅助BN形成了三维导热网络,并减少了各向异性。与质量分数为25%的BN复配,当Nano-Al_(2)O_(3)和Micro-Al_(2)O_(3)质量分数分别为7.5%(即Nano-Al_(2)O_(3)-7.5和Micro-Al_(2)O_(3)-7.5)时,BN/Nano-Al_(2)O_(3)-7.5/Micro-Al_(2)O_(3)-7.5/PA6/P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面内热导率为1.46 W/(m·K),面外热导率为1.39 W/(m·K)。在LED灯散热实验中,复合材料能使LED工作温度显著降低,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 刘畅; 蔡会武; 路卫卫; 石凯; 陈守丽; 杜月
    • 摘要: 综述了当下以氮化硼(BN)为主要填料的高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所面临的BN填料在基体中的团聚现象以及BN颗粒与基体之间较高的界面热阻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改性氮化硼表面使其功能化、杂化填充粒子和构建三维氮化硼互连导热网络等三个较为常见的方式,实现较低BN填充量下复合材料的高导热率。
    • 武江红; 苏立红; 栗俊田; 王海堂; 张莹
    • 摘要: 层状堆叠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等,具有优秀的热稳定性、出色的导电性、巨大的比表面积等优点,在催化等多个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作为层状堆叠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氮化硼的结构对其性能影响显著,尤其是比表面积的大小。目前,文献中报道的氮化硼常具有较小的比表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进一步应用。本文全面介绍氮化硼的制备方法,尤其是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氮化硼,同时对氮化硼在催化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以期加深对氮化硼的认识,并为持续拓展其深入应用提供导引。
    • 齐越; 王俊强; 朱泽华; 武晨阳; 李孟委
    • 摘要: 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单层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力学、热学和电学特性,成为新一代纳米器件的首选材料。对石墨烯电子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推动纳米器件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与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及石墨烯/氮化硼的电子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在高对称K点,带隙为零。在50~400 K范围内,由于费米面的电声子散射作用,单层石墨烯的迁移率随着温度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此外,通过对不同层间距的石墨烯/氮化硼结构的能带、态密度、电子密度等特性分析,发现随着层间距增加,能带间隙减小,导带与价带间的能量差减小。随着原子个数的增加,石墨烯/氮化硼超胞结构与原胞结构的带隙开度变化规律一致,这对石墨烯基器件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黄遵初; 杨亚东; 陈丽娟; 唐刚
    • 摘要: 采用聚磷酸铵(APP)对氮化硼进行表面改性,并进一步制备出聚磷酸铵改性氮化硼(BN@APP)/水性聚氨酯(WPU)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BN@APP的添加量为0.75%时,BN@APP/WPU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是未改性WPU拉伸强度的2.2倍,这是因为BN@APP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与基体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随着BN@APP添加量的增大,BN@APP/WPU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火焰蔓延指数逐渐降低,表明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不断提升。当BN@APP的用量为1%时,BN@APP/WPU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热释放总量分别比未改性WPU下降24.5%和6.9%,表明BN@APP具有较高的阻燃效率。BN@APP能够显著提升聚氨酯基体的成炭性能,在燃烧过程中的聚氨酯表面形成有效的阻隔层,抑制材料的热降解以及可燃性热解产物的逸出,从而使阻燃性能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