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

催化

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20955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43篇、会议论文153篇、专利文献199458篇;相关期刊1921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石油化工、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2008年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第3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催化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田辉平、张涛、聂红等。

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43 占比:4.74%

会议论文>

论文:15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99458 占比:95.18%

总计:209554篇

催化—发文趋势图

催化

-研究学者

  • 田辉平
  • 张涛
  • 聂红
  • 王伟
  • 李明丰
  • 王磊
  • 杨清河
  • 周俊领
  • 缪长喜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柱; 戴友芝; 于芹芹; 伍倩; 蒋佳诚
    •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其分散良好的金属组分可为催化反应提供足够的活性中心,在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中,MOF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为提高该材料活化过硫酸盐(PS)的应用效果,通过对MOFs结构改性、MOFs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和MOFs与其他技术耦合3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活化PS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表现更出色,在提高材料稳定性、减少金属离子溶出、使材料易于分离以及提高选择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 高丰琴; 何玉梅; 安红婷; 牟萱
    • 摘要: 葡萄糖氧化酶广泛应用于分析检测、生物传感、食品工业等领域。酶的共固定化可以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因偶联反应而提高催化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葡萄糖氧化酶与氯过氧化物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脂肪酶等其他酶共固定化研究进展,展望了葡萄糖氧化酶共固化载体的设计及其应用。
    • 陈如冰; 胡永琴; 陈美珠; 安佳; 吕颖; 刘玉菲; 李东玲
    • 摘要: 开发高效、高灵敏度又适用于基层的简便、稳定、成本低的病毒标志物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通过制备同时具有催化和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双功能聚苯乙烯纳米球催化H_(2)O_(2)分解,剩余的H_(2)O_(2)通过交联剂诱导金纳米颗粒聚集,使溶液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实现对乙肝表面抗原的高效、高灵敏、高特异性可视化检测。肉眼检测限为0.5 ng/mL,借助酶标仪后的检测限为0.01 ng/mL。此外,HBsAg在血清中的回收率在88.17%~102.50%,相对标准偏差在2.01%~4.52%,表明所提出的免疫测定法适用于血清中的检测,在实际临床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李倩; 宋克农; 彭翠娜; 齐蕾; 辛颖; 张昭良
    • 摘要: 为了改善催化课程教学效果,需要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因此将BOPPPS模型引入催化课程中,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交叉与融合,探索一种有效的催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BOPPPS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案例导入;学习目标:PPT展示;前测:在线学习平台;参与式学习:小组讨论;后测:实验室参观;小结:思维导图)的实施,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 常帅; 冯伟; 邢宏娜; 姜志洁
    • 摘要: 以水杨酸、乙酸酐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Aspirin)是本科有机合成中O-酰化反应代表性实验。目前,主要教材和中国慕课平台仍然选择传统合成法。鉴于传统实验方案已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实验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探寻改进措施:选择草酸绿色催化剂,探究催化剂配比、反应温度对合成产率的影响;借助TLC薄层层析跟踪监测有效反应时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产品的含量,红外、核磁共振(^(1)H NMR)谱表征分子结构;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激发研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实验重现性好,数据可靠,操作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实验(6学时)。产率在78%~85%,反应时间50~55 min区间,粗品纯度达84.31%,比传统合成法(产率60%~70%)优势明显。
    • 史晶晶; 徐长亮; 苑睿; 吴翚
    • 摘要: 羟基磷酸酯是极具吸引力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也是重要中间体。Aldol反应在反应中同时生成两个邻接手性中心,因此,该反应是构建不对称C-C键最简单、有效的一类化学转化方法。在TB的水相催化下,以靛红与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经Aldol反应合成一种手性α-羟基磷酸酯。结果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能够顺利进行,并且有很好的产率(91%)和ee值(92%)。
    • 任杨斌; 范燕平; 刘宪云; 段继转; 刘宝忠
    • 摘要: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认为是化石能源最理想的替代者。安全、高效且稳定的储氢材料的开发是当前氢能源应用研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氨硼烷(NH_(3)BH_(3),AB)因其较高的储氢密度(146 g·L^(-1),质量分数为19.6%)、安全无毒及高化学稳定性等特性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固态储氢材料。氨硼烷水解制氢反应条件温和,但需要在合适的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通过调节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颗粒尺寸、活性组分的分散度、电子结构等,可显著提高氨硼烷水解产氢速率。综述了近年来氨硼烷水解制氢反应中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镍单质、镍化合物以及镍合金催化剂在氨硼烷水解产氢中的应用,阐述了氨硼烷水解产氢反应机理,展望了氨硼烷水解产氢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 Georgia Papanikolaou; Gabriele Centi; Siglinda Perathoner; Paola Lanzafame
    • 摘要: 利用可再生能源与空气中捕获的CO_(2)合成液体燃料(e-fuels)替代化石燃料,是消除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需的技术.例如,欧盟计划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e-fuels可以作为化学能载体,克服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难以储存的不足,并为难以实现电气化的地区供给燃料.e-fuels可作为可持续能源长期储存和远距离运输的载体;同时,与对化石燃料减排所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大幅度改造相比,e-fuels节约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发展新的可持续方法生产e-fuels是加速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这为催化科学提出了新挑战.本视角文章在简要介绍了e-fuels在实现零净排放目标方面的关键作用后,讨论了活性反应催化(电催化、光催化和等离子体催化的统称,三者存在很多共性及相似的问题,为简洁起见,本文聚焦于电催化)和目前应用最多的热催化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推动生产e-fuels取得进展的重点不在于扩大实验规模,而很大程度在于转变现有的思路和方法,发展活性反应催化的观点.目前活性反应催化的研究方法是从热催化衍生而来的,为推动合成燃料成为现实,研究人员需要重新思考催化原理,从基本观点和机理研究的角度理解活性反应催化与热催化的不同之处.这是未来催化科学推动可持续合成e-fuels技术发展,加速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 任杨斌; 范燕平; 刘宪云; 段继转; 刘宝忠
    • 摘要: 氢能很有希望成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但氢能的储存和运输还存在诸多问题。氨硼烷(NH_(3)BH_(3),AB)性质稳定,储氢量高达19.6wt%,是优秀的固态储氢材料,在室温下合适的催化剂可高效、安全、稳定地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氨硼烷水解催化剂中无载体、有载体、MOFs衍生物的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表观活化能、循环稳定性等,分析了催化剂活性提升的原因,展望了未来氨硼烷产氢催化剂的主要研究方向。
    • 刘智峰; 房迅; 郭少波; 汤波; 季晓晖
    • 摘要: 以纳米Au为核,在其表面负载Ag合成核壳型纳米Au@Ag复合材料,利用TEM、EDX、UV-Vis对材料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材料的催化加氢活性,并初步探讨其催化机制;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和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为模式菌研究材料的光抑菌活性和抑菌机制。结果表明,相比纳米Ag,纳米Au@Ag在8 min内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99%以上,加氢产物为对氨基苯磺酸钠和对二氨基苯;抑菌实验证明:相比黑暗环境中,300 W光照下的纳米Au@Ag具有更强的抑菌性能,在浓度为300μg/mL,光照10 min下的抑菌效率更高,并对细菌的迟缓期和对数期的生长阶段作用较为明显,对E.coli的细胞壁破坏较为严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