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磷酸铵

聚磷酸铵

聚磷酸铵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1篇、会议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27538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中国农资、复合材料学报、阻燃材料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201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2013年“木(竹)材低碳加工与绿色保障”研讨会等;聚磷酸铵的相关文献由267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荣杰、刘够生、于建国等。

聚磷酸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1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7538 占比:99.33%

总计:128396篇

聚磷酸铵—发文趋势图

聚磷酸铵

-研究学者

  • 杨荣杰
  • 刘够生
  • 于建国
  • 朱峰
  • 王辛龙
  • 郝建薇
  • 刘君锭
  • 仪德启
  • 周侃
  • 胡云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燕子红; 范东升; 赵彦梁; 彭枝忠; 郑丽敏; 解田; 苗志伟
    • 摘要: 为研发新型全水溶聚磷酸铵−稀土缓释肥的合成方法及其对蔬菜的施用效果,使用聚合法合成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通过控制聚合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比,研究不同条件下聚磷酸铵的聚合度、水溶性、养分含量和pH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探究聚磷酸铵溶液对稀土金属镧和铈的螯合情况,并进一步利用制备的聚磷酸铵聚磷酸铵−稀土肥进行田间肥效实验。结果表明,当85%磷酸与尿素摩尔比为1∶1.5、反应时间20 min、反应温度140°C时,合成的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达到3.01,P_(2)O_(5)含量48.07%、含氮量26.38%,水溶性1.92 g·mL^(-1)。聚磷酸铵水溶液在50°C下使用超声方式溶解,螯合稀土金属镧和铈的含量分别达到541.0和757.4 mg·kg^(-1)。田间肥效实验表明,聚磷酸铵聚磷酸铵−稀土肥对大白菜、茄子和番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聚磷酸铵-稀土缓释肥是一类新型化肥,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提供新的肥料品种。
    • 黄河清; 王露; 杨一
    • 摘要: 为确定肥料级聚磷酸铵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的有效磷提取与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肥料级聚磷酸铵,EDTA溶液碱性条件下煮沸15 min的有效磷提取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更优的平行性,同时能够有效地节约实验时间。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肥料中有效磷含量测定方法,肥料级聚磷酸铵需要延长其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煮沸水解的时间。在确定肥料级聚磷酸铵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后,通过实验室间比对测得该方法的重复性标准差为0.0859,再现性标准差为0.2321,验证了该方法适用性广、精密度高,是一种较好的通用测定方法,可作为化工行业标准推广使用。
    • 杨紫杭; 张林; 冯固
    • 摘要: 【目的】如何实现磷肥高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土壤微生物在磷肥形态转化与高效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理解作物-磷肥品种-土壤微生物匹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盆栽试验选用褐土,速效磷为4.53 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试验土壤首先进行高温灭菌和不灭菌处理,然后分别施用磷酸一铵(MAP)、钙镁磷肥(CMP)和聚磷酸铵(APP),肥料施用量均为P 100 mg/kg,同时,设置不施磷肥对照(CK)。玉米收获后测定地上部干重、磷吸收量,土壤pH、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对照的差值作为各指标的磷肥效应,以不灭菌与灭菌处理的差值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土壤在灭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表现为MAP>APP>CMP,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灭菌条件下,MAP和APP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CMP处理。不灭菌土壤CMP处理的玉米植株磷吸收量和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灭菌土壤分别增加了116.3%、128.0%。不灭菌土壤APP处理的肥料利用率、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植株磷吸收量和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灭菌土壤分别增加了40.7%、34.2%、41.2%、38.2%。与不施磷肥相比,不灭菌土壤CMP处理的根际pH值的增加值显著低于灭菌土壤,不灭菌土壤APP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值显著高于灭菌土壤。【结论】在试验磷肥用量100 mg/kg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磷肥的作用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促进了枸溶性磷肥(CMP)和聚合态磷肥(APP)的活化,水溶性磷肥(MAP)能够满足植物对磷素的需求,因此土壤微生物对MAP的活化未表现出显著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针对不同磷肥研发微生物调控技术,实现土壤-磷肥匹配提供理论支持。
    • 黄遵初; 杨亚东; 陈丽娟; 唐刚
    • 摘要: 采用聚磷酸铵(APP)对氮化硼进行表面改性,并进一步制备出聚磷酸铵改性氮化硼(BN@APP)/水性聚氨酯(WPU)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BN@APP的添加量为0.75%时,BN@APP/WPU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是未改性WPU拉伸强度的2.2倍,这是因为BN@APP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与基体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随着BN@APP添加量的增大,BN@APP/WPU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火焰蔓延指数逐渐降低,表明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不断提升。当BN@APP的用量为1%时,BN@APP/WPU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热释放总量分别比未改性WPU下降24.5%和6.9%,表明BN@APP具有较高的阻燃效率。BN@APP能够显著提升聚氨酯基体的成炭性能,在燃烧过程中的聚氨酯表面形成有效的阻隔层,抑制材料的热降解以及可燃性热解产物的逸出,从而使阻燃性能提升。
    • 张炎; 林凤龙; 吴银财; 王胜龙; 刘子腾; 李辉; 宋立军
    • 摘要: 采用焦磷酸哌嗪(PAPP)和聚磷酸铵(APP)作为复配阻燃剂,研究不同配比的复配阻燃剂对硅灰石增强聚丙烯(WPP)的协效阻燃作用。结果表明,复配阻燃剂添加总量在30%,PAPP与APP的质量比为1∶1时,阻燃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等级可通过UL94 V-0级,极限氧指数(LOI)提高到36.2%;与纯WPP相比,阻燃WPP的总热释放量(THR)和总烟释放量(TSP)均显著降低,PAPP和APP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阻燃作用。此外,阻燃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刚性,相比于WPP,弹性模量提高了49.7%。复配阻燃剂可显著提高WPP热稳定性,抑制了聚合物的降解,800°C时的残炭率达39.6%。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拉曼光谱对残碳分析发现,复配阻燃剂促进了连续致密炭层的形成,提高了炭层的石墨化程度。
    • 张骁; 谭香铃; 谭浩宇
    • 摘要: 本文对轻质板材的工艺、性能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以阻燃这一特性为切入点,为了改善轻质板材的阻燃特性,通过实验研究了聚磷酸铵对轻质板材阻燃性能的影响,探讨其阻燃机理。
    • 耿亚茹; 杨国超; 张求慧
    • 摘要: 利用生物基材料蛋清蛋白、植酸及柠檬酸(CA)对聚磷酸铵(APP)进行改性,制备了复合阻燃剂(APP@EP-CA)。将阻燃剂与纸浆共混制备阻燃纸,探讨了不同成分阻燃剂对纸张阻燃性能和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5 g的CA改性的阻燃剂(APP@EP-CA_(2.5))在700°C时最终残余质量达48.4%,与APP相比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与未添加阻燃剂的空白纸相比,添加APP@EP-CA_(2.5)的阻燃纸(Pulp-2.5)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从19.6%提高到40.8%,炭化长度仅为46 mm。与添加APP的阻燃纸相比,Pulp-2.5的热释放速率峰值由139.75 kW/m^(2)降至88.85 kW/m^(2),总热释放量由32.03 MJ/m^(2)降至24.21 MJ/m^(2),表明APP@EP-CA_(2.5)可以明显提高纸张的阻燃效果。另外,Pulp-2.5的抗张指数为47.8 N·m/g,接触角为108.5°,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疏水性能。
    • 李云东; 万邦隆; 梅连平; 朱境; 杨晓龙; 刘晨曦
    • 摘要: 以92^(#)汽油作溶剂,采用1份的甲基含氢硅油对中低品质的聚磷酸铵(APP)阻燃剂进行表面包覆处理,在80°C、4 h的条件下对处理样品进行干燥,测试表明,这能够使阻燃剂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提高了样品的流动性能,同时降低了阻燃剂的水中溶解度,并提高了其热失重温度,APP阻燃剂的综合品质提升明显。将包覆处理后的APP阻燃剂在丙烯酸涂料中进行对比应用实验,采用大板燃烧进行阻燃测试发现,经甲基含氢硅油包覆处理的APP阻燃剂配制而成的阻燃丙烯酸涂料,其燃烧后膨胀炭层发泡高、结构致密、炭层不易脱落,具有较好的阻燃保护效果。
    • 纪文涛; 李璐; 李忠; 何佳; 杨晶晶; 王燕
    • 摘要: 为研究聚磷酸铵(APP)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尘爆炸的抑制特性,从最大爆炸压力P_(ex)、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dP/dt)_(ex)、最小点火能量(MIE)和最小点火温度(MIT)等多方面分析了APP对PMMA粉尘爆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PP可有效降低PMMA粉尘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并延迟最大爆炸压力峰值到达时间;对于不同浓度PMMA粉尘的MIE,APP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存在临界抑制浓度配比1∶1,在该浓度配比条件下PMMA粉尘很难通过静电点火;对于不同浓度PMMA粉尘的MIT,APP同样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相同浓度配比条件下,抑制作用随PMM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此外,结合APP和PMMA热特性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分析了APP抑制PMMA粉尘爆炸机理。
    • 薛建英; 雷昊; 徐开玉
    • 摘要: 针对建筑保温材料所使用的硬质聚氨酯泡沫易燃的问题,对硬质聚氨酯泡沫进行化学接枝改性,使三聚氰胺基团均匀分散在阻燃材料体系中,通过对材料进行阻燃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燃烧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考察其在氢氧化镁/聚磷酸铵体系中的阻燃性能、压缩性能和抑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结构改性在对材料的压缩性能削弱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纯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性能,不添加任何阻燃剂极限氧指数便可达26.4%,在氢氧化镁和聚磷酸铵协同阻燃体系中,极限氧指数可达28.4%,同时达到UL-94的V0等级。改性复合材料热释放速率最小可达到101.9 kW/m^(2),相较纯聚氨酯材料最大可下降35.3%,燃烧时产生的烟气释放速率相较纯聚氨酯最大可下降56.6%,并且形成致密的炭层,具有十分良好的阻燃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