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铝

氧化铝

氧化铝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2685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01篇、会议论文1475篇、专利文献275403篇;相关期刊1610种,包括有色冶金节能、铝镁通讯、世界有色金属等; 相关会议602种,包括全国2016年轻金属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2011河南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会议等;氧化铝的相关文献由35331位作者贡献,包括聂红、杨清河、凌凤香等。

氧化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01 占比:3.05%

会议论文>

论文:1475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275403 占比:96.44%

总计:285579篇

氧化铝—发文趋势图

氧化铝

-研究学者

  • 聂红
  • 杨清河
  • 凌凤香
  • 王少军
  • 李金兵
  • 李大东
  • 曾双亲
  • 杨卫亚
  • 沈智奇
  • 王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朴佳思; 唐钰栋; 白佳海
    • 摘要: 为降低氧化铝粉体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采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氧化铝粉体,并将粉体进一步制备成多孔氧化铝陶瓷.具体实验过程为:将滤纸浸渍在Al3+浓度不同的前驱体溶液中,在马弗炉中干燥和引燃滤纸;用H2 O2溶液处理低温燃烧合成的粉体,再将制备的粉体压制成型后于不同温度下烧结.研究了溶液中Al3+浓度和烧结温度对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维氏硬度和气孔孔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溶液中Al3+浓度的增加,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增加,氧化铝晶粒尺寸略有增大,维氏硬度降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和维氏硬度皆呈下降趋势.
    • 朴佳思; 唐钰栋; 白佳海
    • 摘要: 为降低氧化铝粉体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采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氧化铝粉体,并将粉体进一步制备成多孔氧化铝陶瓷。具体实验过程为:将滤纸浸渍在Al^(3+)浓度不同的前驱体溶液中,在马弗炉中干燥和引燃滤纸;用H_(2)O_(2)溶液处理低温燃烧合成的粉体,再将制备的粉体压制成型后于不同温度下烧结。研究了溶液中Al^(3+)浓度和烧结温度对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维氏硬度和气孔孔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溶液中Al^(3+)浓度的增加,多孔氧化铝陶瓷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增加,氧化铝晶粒尺寸略有增大,维氏硬度降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和维氏硬度皆呈下降趋势。
    • 摘要: 海德鲁最新开发的HAL4e铝电解技术是一项突破性的原铝生产工艺,可将铝生产能耗降低15%。该项海德鲁专有技术HalZero的基础是在电解之前将氧化铝转化为氯化铝,在此过程中,氯和碳保持在一个闭环中,其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氧气。初始测试阶段的结果极为理想,海德鲁现在已经准备好开始在实验室规模上试验这项技术。
    • 陈蛟龙; 刘伟; 石存兰; 李恒; 杜程; 张丹桐
    • 摘要: 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排出的强碱性废渣,除主要组成成分外,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钠碱、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等杂质,制约赤泥的综合利用。随着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快速发展,赤泥年排放量不断增加,累计堆存量超过13亿吨,但是其综合利用率非常低,大量的赤泥主要是以筑坝堆存为主,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起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土壤碱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及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提出了赤泥综合利用的发展建议,为赤泥资源合理化利用提供参考。
    • 王宁; 李丽; 孙绪民; 蒋盟; 张威; 刘宪福
    • 摘要: 首先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工艺在N80钢基体上制备Al_(2)O_(3)–13%TiO_(2)(AT13)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不同功率下所得涂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然后在AT13涂层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涂层的水接触角及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的AT13涂层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40 kW和44 kW功率下喷涂的AT13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4.210μm和3.992μm,孔隙率分别为7.673%和4.295%,水接触角分别为30.2°和47.9°,对应的PTFE/AT13复合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30.0°和139.1°。与AT13涂层相比,PTFE/AT13复合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表现出更优的耐蚀性。
    • 张维涛; 陈延信; 赵博; 宋强
    • 摘要: 以提取富铝煤矸石中的氧化铝为目的,采用低钙烧结法活化煤矸石,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碱比(n(Na_(2)O)/[n(Al_(2)O_(3))+n(SiO_(2))+n(Fe_(2)O_(3))])对烧结熟料矿物相、微观结构及氧化铝溶出效果的影响。其中,烧结温度设置6个水平(1000°C,1050°C,1100°C,1150°C,1200°C,1250°C),烧结时间设置6个水平(30 min,50 min,70 min,90 min,110 min,130 min),碱比设置5个水平(0.8,0.9,1.0,1.1,1.2)。根据钙比(n(CaO)/[n(SiO_(2))+n(TiO_(2))])为1.1、碱比为变量配料,在不同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下进行单因素试验;所得熟料研磨过筛后按照氧化铝标准溶出条件在集热式恒温磁力水浴锅中溶出,得到溶出固相,然后对熟料和溶出固相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不同条件下的氧化铝溶出率。对最佳配比的生料,做不同温度下的烧结试验,分析熟料矿物相和微观结构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高岭石脱水生成偏高岭石,在686.71°C完成转变;偏高岭石优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硅铝酸钠Na_(2-x)Al_(2-x)Si_(x)O_(4),在石灰石对Na_(2-x)Al_(2-x)Si_(x)O_(4)的分解作用下,Na_(2-x)Al_(2-x)Si_(x)O_(4)中硅的摩尔数x逐渐降低并趋于0,最终形成NaAlO_(2)和Na_(2)CaSiO_(4)矿物;在实验条件下,升高温度、延长时间或增加碱比可促使Na_(2-x)Al_(2-x)Si_(x)O_(4)向NaAlO_(2)转变;而高温、长时间和高碱比易使熟料烧结致密,导致NaAlO_(2)的溶解度下降。在钙比为1.1、温度为1150°C、时间为90 min、碱比为1.1的条件下,氧化铝溶出率达87.51%(质量分数)。
    • 矫宝庆; 唐克; 洪新; 富添; 王聚财; 田鹏飞
    • 摘要: 分别采用碱性、酸性、中性氧化铝吸附脱除氮质量分数为1732μg g的模拟油(吡啶的正十二烷溶液)中的吡啶,确定最佳吸附剂,并探究各因素对其吸附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15 mL模拟油时,使用1.2 g碱性氧化铝在303 K下吸附30 min的吸附脱氮效果最佳,氮去除率为61.24%;碱性氧化铝对模拟油中吡啶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混合模型,该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属于放热物理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经过高温焙烧和乙醇洗涤的碱性氧化铝吸附剂,再生率分别为72.04%和71.48%,说明碱性氧化铝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 冉剑锋; 段海盛; 姚家舒; 李亚丽; 尹少华
    • 摘要: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可控性好、适用范围广且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有机物脱除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特点,综述了臭氧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其他高级氧化技术及复合高级氧化技术在拜耳液中有机物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高级氧化技术在相关方面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代巧玲; 胡大为; 孙淑玲; 王振; 韩伟; 杨清河
    • 摘要: 渣油加氢脱金属(HDM)催化剂是渣油加氢技术中的核心催化剂之一,开发高性能HDM催化剂对提高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的劣质原料适应性以及延长装置运转周期具有重要意义。从载体、活性金属组分和助剂三方面着手,对HDM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载体孔结构对HDM催化剂的影响;介绍了扩孔剂法、水热处理法、低温烧结法等Al_(2)O_(3)载体的扩孔方法。随后比较了多种活性金属组分的HDM活性,Mo表现出最佳的加氢脱金属性能,添加Co,Ni,Fe,W等金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脱金属性能;总结了活性金属组分的负载方法(浸渍法、混捏法和共沉淀法)。最后简述了P、B等作为助剂对HDM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由此指出提高HDM催化剂的脱金属活性、容金属和抗积炭能力以及降低催化剂堆密度是HDM催化剂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 苏凡; 张玲; 李春忠
    • 摘要: 采用两步法将片状氮化硼(BN)和两种尺寸的球形氧化铝(纳米级Al_(2)O_(3):Nano-Al_(2)O_(3);微米级Al_(2)O_(3):Micro-Al_(2)O_(3))引入到尼龙6/聚丙烯(PA6/PP)合金中制备高导热的BN/Nano-Al_(2)O_(3)/Micro-Al_(2)O_(3)/PA6/PP复合材料。借助加工过程中的剪切力以及PP相的体积排斥作用,发现BN片和Al_(2)O_(3)球在PA6相中均匀地分散、取向和连接,小尺寸的Nano-Al_(2)O_(3)插入BN片间的缝隙中,而大尺寸的Micro-Al_(2)O_(3)嵌入并改变BN片的取向,二者共同辅助BN形成了三维导热网络,并减少了各向异性。与质量分数为25%的BN复配,当Nano-Al_(2)O_(3)和Micro-Al_(2)O_(3)质量分数分别为7.5%(即Nano-Al_(2)O_(3)-7.5和Micro-Al_(2)O_(3)-7.5)时,BN/Nano-Al_(2)O_(3)-7.5/Micro-Al_(2)O_(3)-7.5/PA6/P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面内热导率为1.46 W/(m·K),面外热导率为1.39 W/(m·K)。在LED灯散热实验中,复合材料能使LED工作温度显著降低,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