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合涂层

复合涂层

复合涂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574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1篇、会议论文239篇、专利文献658269篇;相关期刊417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80种,包括上海市激光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热喷涂技术经验交流会暨《热喷涂技术》期刊年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等;复合涂层的相关文献由111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兵、李伟、黄剑锋等。

复合涂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1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3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58269 占比:99.78%

总计:659709篇

复合涂层—发文趋势图

复合涂层

-研究学者

  • 杨兵
  • 李伟
  • 黄剑锋
  • 刘艳梅
  • 王铁钢
  • 晁兵
  • 王立平
  • 刘伟
  • 张伟
  • 曹丽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宁; 李丽; 孙绪民; 蒋盟; 张威; 刘宪福
    • 摘要: 首先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工艺在N80钢基体上制备Al_(2)O_(3)–13%TiO_(2)(AT13)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不同功率下所得涂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然后在AT13涂层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涂层的水接触角及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的AT13涂层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40 kW和44 kW功率下喷涂的AT13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4.210μm和3.992μm,孔隙率分别为7.673%和4.295%,水接触角分别为30.2°和47.9°,对应的PTFE/AT13复合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30.0°和139.1°。与AT13涂层相比,PTFE/AT13复合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表现出更优的耐蚀性。
    • 尚玉来; 金瑞建; 金克雨; 李平; 林超; 金卡迪; 李文生
    • 摘要: 介绍了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结合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在Cr_(3)C_(2)-NiCr涂层上沉积CrN涂层形成CrN/Cr_(3)C_(2)-NiCr复合涂层的强化工艺,并对复合涂层从薄膜微观结构设计、摩擦、腐蚀及减磨防腐机理方面进行了研究。
    • 李格; 韩彬; 李美艳; 刘鹏; 李朝晖
    • 摘要: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用于增强金属基复合涂层。本文总结了制备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涂层的方法以及不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石墨烯对金属基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强化机制。然而,目前在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涂层强化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加强并完善石墨烯在复合涂层中强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涂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解开放; 罗凤香; 包新军; 周衡书; 徐广标
    • 摘要: 为探索和优化通丝的涂层工艺,并开发出耐磨性优异的通丝,以部分醇解聚乙烯醇(PVA)、水性聚氨酯(PU)和水性环氧树脂(EP)为成膜剂,采用2种方法对编织涤纶通丝进行涂层。一步法采用PVA直接涂层,两步法采用PU/PVA或EP/PVA进行复合涂层。对涂层后通丝进行烘干与热定形处理,对其表观形貌、化学结构、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以评价PU或EP预处理对PVA涂层通丝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U和EP能够减少PVA涂层与通丝间裂纹的产生,通过在涤纶通丝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改善PVA涂层与涤纶间的界面性能;PU/PVA涂层通丝比EP/PVA涂层通丝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经1.5%PU/PVA复合涂层的通丝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比PVA涂层通丝的耐磨性提高了135.7%。
    • 刘育斌; 冯成慧; 朱小军; 王志刚; 冯军
    • 摘要: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以碳化钨(WC)/钛合金(TC18)混合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18基材表面制备了耐磨涂层,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在室温条件下测试了涂层的接触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冶金结合良好,WC颗粒呈不规则块状均匀分布于β-Ti基体中,WC显微硬度在2122~2271HV之间。与传统钛合金表面超声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相比,激光熔覆复合涂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改善,但耐磨性能降低。
    • 杨理京; 付树仁; 王少鹏; 王培; 翁子清
    • 摘要: 目前,对低压冷喷涂Al-Al_(2)O_(3)复合涂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和性能方面,对颗粒的沉积特性和机理的研究较少。为此,利用低压冷喷涂技术沉积Al-Al_(2)O_(3)复合涂层,研究了不同载气温度对复合涂层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三维轮廓仪对复合涂层的厚度、表面形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载气温度(300,400,500,600°C)制备的Al-Al_(2)O_(3)复合涂层厚度依次为213.34,321.62,920.64,986.97μm,复合涂层厚度随载气温度升高而增加,尤其当冷喷涂载气温度由400°C变为500°C时,沉积层厚度增幅达186.25%;复合涂层表面最大高度差H_(max)和粗糙度R_(a)随载气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载气温度为400°C时复合涂层表面质量最优,当载气温度由400°C变为500°C时H_(max)和R_(a)增幅最大,分别为72.68%和52.22%,随载气温度的升高复合涂层表面质量下降;复合涂层中形变Al颗粒的扁平率随载气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复合涂层中Al颗粒由塑性变形量较大的扁平状(300°C)逐渐变为塑性变形量较小的椭球形(600°C),随载气温度升高Al-Al_(2)O_(3)涂层的沉积率突增和颗粒扁平率下降归因于Al颗粒的热软化效应。
    • 赵书华; 段云飞; 李家波; 王树立; 饶永超; 黎少飞; 任贵; 赵梦杰
    • 摘要: 多巴胺在碱性环境下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聚多巴胺具有很强的黏附性,能够黏附在几乎所有有机或无机材料表面,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多巴胺的聚合机理,多巴胺改性纳米材料作为填料添加到环氧聚合物中,解决了纳米粒子团聚的问题,增强了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的化学交联密度,提高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另外,多巴胺还可以负载缓蚀剂制备微胶囊,当涂层受到破坏时,破坏处的涂层释放缓蚀剂与腐蚀介质发生反应,使涂层具有自修复功能。此外,多巴胺的自聚合厚度还可以通过温度、时间等因素控制,最后对多巴胺改性自愈合复合防腐涂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郑广芝; 王敏; 袁建辉; 王昕; 张晨; 江绍亮
    • 摘要: 采用高焓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以纳米级ZnO、Al_(2)O_(3)和TiO_(2)为原料,通过固相反应制得以ZnAl_(2)O_(4)为主相的陶瓷粉末,加入粘结剂聚乙烯醇(PVA),通过喷雾造粒的方法制备复合吸波陶瓷涂层(简称为AZT涂层)。分析了AZT涂层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探究了喷涂功率对AZT涂层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ZT涂层对比粉末有了较大变化,ZnAl_(2)O_(4)在高温等离子火焰中发生部分分解,TiO_(2)以非计量化学比形式析出。介电性能测试表明,随着喷涂功率的增加,涂层介电常数ε′下降,损耗角正切值tanδ在0.11~0.15之间变化,呈现着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功率为60 kW时,介电常数达到最低的6.38,损耗角正切值达到最低的0.11。
    • 赵欣; 邢一龙; 李梦; 黄成超; 赵皓东; 杨华荣
    • 摘要: 研究飞机涂层的导静电问题,对rGO/CNTs/EP复合涂层表面的电荷积聚、消散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探讨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影响电荷消散作用的因素。采用三种电荷动态变化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揭示拟合曲线以及电荷积聚与消散过程的时间常数、拟合系数等参数,与理论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研究,验证电荷变化情况与时间常数的关系,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与涂层电荷耗散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积聚模型,复杂模型较好地反映电荷积聚过程中的变化;随着涂层中rGO/CNTs添加量的增加,积聚时间常数与消散时间常数比值增大,积聚电荷的峰值减小,消散作用增强;消散模型基本符合电荷消散过程的实际变化趋势,随着rGO/CNTs添加量的增加,消散时间常数减小,消散作用增强。
    • 马玉夺; 杨勇; 王磊; 王彦伟; 邵宇轩; 崔宇航; 孙文韦; 王星宇
    • 摘要: 研究直接喷涂和反应喷涂合成的两种碳化钛-硅化钛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将两种不同复合粉(TiC-TiSi_(2)和Ti-SiC)分别喷涂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成碳化钛-硅化钛复合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显微维式硬度计、划痕仪对所得涂层进行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TiC-TiSi_(2)复合粉所得涂层中含TiC为58%,Ti_(5)Si_(3)为21%,TiSi_(2)为7%,Si为9%和SiO_(2)为5%,等离子喷涂Ti-SiC复合粉所得涂层含有TiC(47%),Ti_(5)Si_(3)(40%)和SiC(13%);在等离子喷涂过程中Ti-SiC复合粉中的Ti与SiC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反应生成了TiC和Ti_(5)Si_(3);等离子喷涂Ti-SiC复合粉所得涂层,具有更薄的层片和更小的晶粒尺寸.与等离子喷涂TiC-TiSi_(2)复合粉所得碳化钛-硅化钛涂层相比,等离子喷涂Ti-SiC复合粉所得碳化钛-硅化钛涂层具有更高的结合强度、更高的显微硬度(提高了18.7%)、更好的韧性及更好的耐划痕性能,这主要在于等离子喷涂Ti-SiC复合粉反应合成的碳化钛-硅化钛涂层中硬质相的相对含量更高且反应合成的碳化钛、硅化钛晶粒更细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