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21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29篇、会议论文1265篇、专利文献309115篇;相关期刊138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非金属矿等; 相关会议797种,包括粉体填充塑料轻量化 功能化 生态化改性创新技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非金属矿科技与市场交流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白色工业矿物展贸大会、第二届全国非金属矿表面改性技术专题研讨会等;表面改性的相关文献由25186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水林、李宝智、皆川康久等。

表面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29 占比:2.06%

会议论文>

论文:1265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309115 占比:97.54%

总计:316909篇

表面改性—发文趋势图

表面改性

-研究学者

  • 郑水林
  • 李宝智
  • 皆川康久
  • 刘宣勇
  • 黄楠
  • 刘立华
  • 黄玉东
  • 杨万泰
  • 李刚
  • 王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睿; 刘珍; 郭子歌; 卢瑞杰; 王晨
    • 摘要: 背景:钛作为骨替代材料已在口腔种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生物惰性会影响植入早期与骨组织形成稳定的结合,因此探索通过表面改性来提高钛的成骨活性是很有必要的。目的:探讨钛表面载阿司匹林的壳聚糖微球与聚多巴胺复合涂层对体外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纯钛片,表面分别构建聚多巴胺涂层和载阿司匹林的壳聚糖微球与聚多巴胺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检测对改性前后钛片的表面微观形貌和亲水性进行表征,检测纯钛表面阿司匹林纳米微球涂层的体外缓释性能。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纯钛片与两种改性钛片上培养,采用细胞骨架染色观察钛片表面细胞的铺展形态,CCK-8实验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钛片表面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纯钛表面相对光滑,聚多巴胺改性后出现沉积物及颗粒状突起,阿司匹林微球呈圆球形且粒径分布均匀;聚多巴胺涂层组与阿司匹林微球涂层组钛片的亲水性均明显优于纯钛组(P<0.05);阿司匹林在微球的包裹下呈现缓慢持续释放;②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纯钛表面的细胞伸展不充分,聚多巴胺涂层组钛片表面的细胞伸出少量伪足,阿司匹林微球涂层组钛片表面的细胞伸展良好;③CCK-8实验结果显示,3组钛片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且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阿司匹林微球涂层组钛片表面的细胞增殖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④阿司匹林微球涂层组钛片表面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免疫荧光显示该组细胞中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荧光强度最强;⑤结果表明,纯钛表面载阿司匹林的壳聚糖微球缓释涂层可以增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黏附,并促进其成骨向分化。
    • 史业弘; 王成; 陈世玖
    • 摘要: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因早期血栓形成导致移植失败的问题亟待解决。目的:总结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小口径人工血管,小口径管状支架,组织工程血管,抗血栓,血栓形成,血液相容性,亲水性,内皮化”,英文检索关键词为“small-caliber vascular graft,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endothelialization,hemocompatibility,surface modification”,检索国内外有关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预防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就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和内皮化研究作为纳入标准,最终选取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预防血栓形成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血浆蛋白吸附、凝血因子的接触激活有关,通过提高表面亲水性、释放抗血栓物质、种植种子细胞、靶向基因诱导等方法,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当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仍需进一步探索或优化一种更适宜的血管材料,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 张婷婷; 刘娟; 张旭
    • 摘要: 背景:氧化锆种植体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用于口腔种植领域,因其具有生物惰性,所以需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涂层是广泛应用于种植体表面的改性技术。目的:利用相转变溶菌酶在氧化锆表面构建羟基磷灰石涂层,赋予其生物活性,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方法:将相转变溶菌酶溶液滴至光滑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反应2 h;将相转变溶菌酶改性氧化锆试件置于模拟体液中孵育10 d,诱导羟基磷灰石涂层。检测未改性氧化锆试件、相转变溶菌酶改性氧化锆试件与羟基磷灰石涂层氧化锆试件的接触角、粗糙度与机械性能;将3种氧化锆试件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将未改性氧化锆试件、羟基磷灰石涂层氧化锆试件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黏附。结果与结论:①羟基磷灰石涂层组试件的接触角小于未改性组(P0.05);②CCK-8检测显示,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培养3,5,7 d的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均大于相转变溶菌酶组、未改性处理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培养7,14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相转变溶菌酶组、未改性处理组(P<0.05);③扫描电镜下可见,培养12 h,MC3T3-E1细胞紧密贴附于两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培养3 d后,两种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增加,其中羟基磷灰石涂层组的细胞数量更多并出现细胞连接;④结果表明,对于氧化锆全瓷材料,在相转变溶菌酶改性的基础上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可提高其亲水性、细胞相容性,且不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
    • 申勇; 刘时璋
    • 摘要: 背景:作为骨科内植物的主要材料,钛及其合金在包括骨科在内的多个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内植物相关性感染也随之增多,采取不同的制备方法将优异且机制清楚的抗菌金属铜加入其中,在不影响生物力学性能的同时可使其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目的:综述医用含铜钛合金的抗菌性能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22年3月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Titanium alloy,Copper,Antibacterial,Surface modification,Coating”,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选定的76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①加入铜的钛合金在体内外抗菌实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并随着铜含量的提升其抗菌性能更加明显。②但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探索、优化加入铜的含量、方式及采取合适的制备工艺使合金的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达到平衡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表面改性对合金表面的微损伤是否会对合金造成不利影响;铜离子释放速率的控制以及如何避免早期突然大量释放铜离子的“突释现象”。
    • 高晓红; 王彦明; 冯辉霞
    • 摘要: 综述以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粉体为原料制备氮化硼纳米片(boron nitride nanosheet,BNNS)的方法,归纳原料粒径、溶剂、超声波功率、磨球用量、助剂及预处理工艺等因素对BNNS制备的影响机理;概述h-BN和BNNS表面修改性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共价改性法和非共价改性法的机理和优缺点。同时提出:与化学剥离法、液相剥离法、机械剥离法和超临界剥离法相比,由于h-BN层间的共轨和lip-lip作用,介质增强液相剥离法更加简便、高效,适合工业化批量生产,但是需选择恰当的剥离助剂并进一步揭示剥离过程的机理;由于h-BN结构中B、N原子的化学惰性和局部共轨作用,纯h-BN和BNNS很难被基于化学反应的共价改性法进行直接修饰;h-BN及BNNS的非共价改性法操作简便,但以物理作用为基础的非共价改性结合力较弱,容易在高温、强酸碱等苛刻条件下失效。
    • 宋健; 贾婧; 张宝浩; 颜汝玉; 张宝
    • 摘要: 频繁发生的有机污染物泄漏和海洋溢油事故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发具有高吸附量和可循环使用性能的吸附剂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一种简便且低成本的方法,将超分子凝胶剂作为表面改性材料制备了凝胶剂改性的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性油品吸附材料.所制备的改性海绵具有良好的疏水性,水接触角为129°,能够从油水混合物中选择性地吸收油.此改性海绵表现出高吸收能力和出色的可回收性,对多种油品和有机溶剂的饱和吸附量为79.2~138.6 g/g,重复使用10次后吸附容量保持率大于93%,是用于油水分离的理想吸附材料.这项研究为溢油处理和环境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颜楷泉; 刘惠珊; 王晓玮; 吴晓琴; 张维波; 李向阳; 王银龙; 陈佳龙
    • 摘要: 背景: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疗效,因此抗菌性能在种植体表面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在多孔钛表面构建载氯己定的酚胺交联涂层,评价涂层的抗菌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将钛片打磨清洗,干燥后浸泡于NaOH溶液中,置于60°C干燥箱24 h,沸水清洗干燥后记为对照组;将对照组钛片浸泡于含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己二胺的Tris溶液中24 h,清洗干燥后记为酚胺组;将酚胺组钛片浸泡在氯己定溶液中24 h,清洗干燥后记为氯己定组.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水接触角测量仪、NH基团定量对3组样品进行材料学表征;采用活/死菌染色、抑菌环法及浊度法评价3组样品的抗菌能力,MTT法和细胞荧光染色评价3组样品的细胞相容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3组样品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氯己定组钛片表面被大量球状颗粒覆盖,出现Cl2p峰,水接触角上升至(24.6±3.3)°,表面NH密度增至(46.14±7.63)nmol/cm2,证明涂层构建成功;②抗菌结果显示,氯己定组表面细菌黏附量最低且均为死细菌,周围具有透亮的抑菌环,培养体系中细菌未增殖,证明涂层对材料表面和周围环境的细菌均具有抑制能力;对照组与酚胺组钛片表面细菌黏附较多且以活细菌多见,周围无明显的抑菌环,培养体系中细菌增殖明显;③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氯己定组钛片轻微抑制细胞黏附但不影响细胞的增殖;④细菌-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仅氯己定组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⑤结果表明,氯己定接枝表面构建成功且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其在有菌环境中有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 冯乐; 邱鹏; 刘敏; 周会
    • 摘要: 背景:聚醚醚酮的生物惰性表面限制了其医学应用,如何提高聚醚醚酮的生物活性亟待解决.目的:分析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聚醚醚酮的表面特征及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方法:取圆片状聚醚醚酮材料,依次进行NaBH4、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戊二醛水溶液及壳聚糖溶液处理,获得壳聚糖生物活性涂层改性的聚醚醚酮材料.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与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观察化学处理前后聚醚醚酮材料的表面特征.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聚醚醚酮与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观察细胞的增殖与黏附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显示,聚醚醚酮材料仅含有C、O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含有C、O、N、Si元素;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②扫描电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凹槽状起伏,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存在壳聚糖分子,大小为1.0-2.0μm;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聚醚醚酮材料表面有较多的微小凹坑,大小约为0.1μm,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凹坑增大,大小为0.2-0.5μm,表面粗糙度大于聚醚醚酮材料;③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黏附在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差、伪足较少、肌动蛋白微丝不明显,黏附在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伸展性较好、伪足较多、肌动蛋白微丝多且明显;④CCK-8实验显示,壳聚糖改性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聚醚醚酮材料(P<0.05);⑤结果表明,壳聚糖表面改性增加了聚醚醚酮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湿润性,促进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
    • 梁鹏晨; 史俊峰; 孙苗苗; 梁冬雨; 沙爽; 易清清; 常庆
    • 摘要: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目前已被较多用于提高钛植入体骨整合性的研究中,在钛表面构建出多种含不同活性元素的多孔涂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红景天苷具有较好的促成骨活性.聚多巴胺作为材料表面优良的黏合剂和二次吸附的载体具有较好负载活性分子的特性.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能力,在多孔形貌表面构建骨整合性优良的复合涂层.方法:在纯钛表面制作微弧氧化涂层,记为MAO组;进一步在微弧氧化涂层表面制作聚多巴胺涂层,记为PDA组;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加载1,2,4 g/L的红景天苷,依次记为Sal-1组、Sal-2组、Sal-4组,利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分析各组涂层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含量及分布;通过CCK-8及荧光染色实验评估各组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实验观察各组涂层的促成骨分化及矿化能力;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红景天苷分子的潜在促成骨靶点.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5组试件表面为多孔微米形貌结构,平均孔径相似;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通过聚多巴胺载体可将红景天苷加载到微弧氧化涂层表面;②CCK-8实验显示,Sal-2组、Sal-4组培养第3,5天的MC3T3-E1细胞存活率高于MAO组(P<0.05);荧光染色实验显示,5组试件表面MC3T3-E1间形态差异较明显,与MAO组相比,Sal-2组、Sal-4组细胞形态更好、铺展面积大,与相邻细胞连接较好;③Sal-2组、Sal-4组培养第4,7天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MAO组(P<0.05);培养21 d时的茜素红染色显示,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钙结节出现,其中Sal-2组、Sal-4组的钙结节数量更加明显;④计算机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c-Jun氨基末端激酶3、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可能是红景天苷发挥促成骨作用时活性较强的靶点;⑤结果表明,通过聚多巴胺将红景天苷负载到钛微弧氧化涂层表面,适当加载量的红景天苷较好地改善了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活性.
    • 侯建飞; 王福科; 杨桂然; 廖欣宇; 贾笛; 刘德健
    • 摘要: 背景:由于羟基磷灰石与高分子材料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界面相容性差且本身容易聚集,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目的:综述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用于制备组织工程骨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反应机制、作用影响进行简述.方法: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PubMed Central Medine及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中,以"温敏型凝胶,缓释,给药途径"为中文检索词,以"hydroxyapatite,surface modification,tissue engineered bone"为英文检索词,检索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章.结果 与结论:迄今已有多种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如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及接枝聚合物等,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单一一种改性方法的效果仍有限,可考虑将两种或多种改性方法及改性剂结合使用,相互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改性效果.表面改性不仅要改善羟基磷灰石的分散性,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还要将具有生物活性、能够促进骨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因子、多肽等固定在羟基磷灰石表面,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实现对羟基磷灰石性能的调控,制备性能优良的组织工程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