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析出行为

析出行为

析出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30607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7全国电磁冶金技术交流会、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等;析出行为的相关文献由6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光强、朱诚意、张峰等。

析出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0607 占比:99.51%

总计:30759篇

析出行为—发文趋势图

析出行为

-研究学者

  • 李光强
  • 朱诚意
  • 张峰
  • Du Linxiu
  • Gao Cairu
  • 杜林秀
  • 武会宾
  • 高彩茹
  • 唐荻
  • 孙彦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乾; 曾亚南; 李俊国; 唐国章
    • 摘要: 为了明晰X80管线钢中碳氮化物的析出热力学条件,利用偏析模型和经验公式对TiN、NbN、NbC和TiC的析出热力学条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钢液完全液化且均质化时,TiN、NbN、NbC和TiC难以在钢液析出;凝固过程中,由于残留液相中溶质元素的富集,TiN在1779 K时满足热力学析出条件。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钢液完全奥氏体化。在奥氏体相中NbN、NbC和TiC均满足析出热力学条件,其中NbN析出温度为1306 K;NbC析出温度为1300 K;TiC析出温度为1150 K。因此,管线钢中碳氮化物的析出的先后顺序为:TiN、NbN、NbC、TiC。
    • 蒋佳君; 李建立; 朱仁林; 余岳; 朱航宇
    • 摘要: KR脱硫渣中主要成分(CaO)为转炉冶炼的优质造渣原料,通过氧化性气氛将渣中硫脱除后可将其用于转炉冶炼。但由于炉渣冷却制度不同,渣中硫的析出行为和赋存状态会发生变化,对炉渣氧化脱硫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以合成渣的形式探究冷速对KR脱硫渣中硫析出行为的影响,旨在明确KR脱硫渣中硫赋存状态及析出行为与冷却速率的关系,为后续通过氧化性气氛有效脱除KR脱硫渣中的硫提供理论参照,实现KR脱硫渣在转炉冶炼工艺的综合利用。采用热力学数据库FactSage8.1对炉渣的凝固过程进行模拟,采用SEM-EDS和XRD对玻璃管内冷却(快速冷却)、坩埚内冷却(中等冷却速率)以及随炉冷却(较慢冷却)渣样进行分析、检测,采用Image-ProPlus6.0对炉渣中CaS颗粒平均面积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在合成渣中含有弥散分布的硫和CaS颗粒形式存在的硫。玻璃管内快速冷却渣样的硫主要弥散分布在炉渣基质相中,少量以CaS相的形式析出。坩埚内和炉内冷却渣样中硫主要以CaS颗粒形式赋存,少量硫弥散分布在基质中。随着冷却速率降低,炉渣中弥散分布的硫含量逐渐减少而CaS相析出量逐渐增加,且析出的CaS颗粒平均面积逐渐增大。
    • 张峰
    • 摘要: 为了弄清楚高硫硅钢中的硫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对钢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的影响,以便为工业化生产制定更为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和采取更为有效措施减轻炼钢生产的硫含量控制压力,结合0.25%Si无取向硅钢,采用非水溶液电解提取+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0068%、0.0102%、0.0255%和0.0353%硫含量条件下,钢中的硫化物夹杂物组成和存在形式及其形貌、种类、尺寸、数量变化,以及相应的热轧、成品试样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中的硫化物逐渐由MnS→MnS+Cu_(2)S→Cu_(2)S转变,数量逐渐增多,尺寸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导致热轧再结晶组织劣化和抑制了成品晶粒尺寸长大。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的磁感、铁损劣化程度逐渐增大。钢中的硫含量平均每增加0.01%,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分别劣化0.24 W/kg和0.41 W/kg,而磁感会劣化0.009 T。但是,在硫含量为0.0102%时,铁损可以低于6.0 W/kg,而在硫含量为0.0255%时,磁感可以高于1.75 T。据此,为设计更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参考,在电磁性能满足高端用户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炼钢生产制造成本和提高炼钢生产效率。
    • 郑宏伟; 方舟
    • 摘要: 采用应力松弛法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汽车曲轴用钢中碳氮化钒在奥氏体中的析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ε=15%、ε=0.1 s^(-1)的条件下,当钢中氦含量为0.013%时,碳氮化钒在奥氏体中的最快析出温度为845°C,从析出开始到结束仅需65 s;且当氮含量由0.007%增加到0.023%时,碳氮化钒的最快析出温度和开始析出时间分别为890°C和6.8 s。基于Johnson-Mehl-Avrami方程,计算了V-N微合金钢中V(C,N)在奥氏体中的析出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出的最快开始析出温度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 王英虎
    • 摘要: 借助FactSage与JMatPro数值模拟软件对Fe-(5~15)Mn-(6~12)Al-(0.5~1.0)C系低密度钢的密度、凝固及冷却路径、相变及析出相进行了研究。利用FactSage软件中的FSstel数据库对该体系的垂直截面相图进行计算,分析了Mn、Al及C元素对凝固及冷却过程中相变及析出相的影响,并得到了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的平衡凝固相变路径图。结果表明,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由1600°C平衡冷却至600°C的过程中完整的平衡相变路径为:液相→液相+铁素体→液相+铁素体+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奥氏体→奥氏体+κ-碳化物→铁素体+奥氏体+κ-碳化物。C和Mn含量提高可扩大奥氏体相区,具有稳定奥氏体的作用。Al含量增加缩小奥氏体相区,具有稳定铁素体的作用。κ-碳化物的析出温度随着Al与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Al与C均可促进κ-碳化物析出。JMatPro计算Fe-12Mn-8.5Al-0.8C低密度钢的密度为7.05 g/cm^(3),试验测得钢的密度为7.00 g/cm^(3)。
    • 李慎兰; 邱晓慧; 刘传生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Al-Mg-Si-Mn合金的时效性能及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实验合金在170°C时效8h达到硬度峰值,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较高硬度,57h后硬度开始迅速下降;主要强化相β″可长时间从基体中析出,当合金中大量析出β′相和B′相时,硬度明显降低。实验合金的析出相析出顺序为,过饱和固溶体→团簇→GP区→β″相→β′相+B′相→β相。
    • 莫金强; 冯光宏; 张威; 徐梅
    • 摘要: 在304L不锈钢的成分基础上,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72%~0.132%)的Ag,并对其热轧板进行固溶处理和冷轧,发现材料的显微组织均为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且随着Ag含量的增加,屈服强度及伸长率变化均不明显。利用OM、SEM和TEM观察不同变形条件下材料中Ag颗粒变化,发现Ag颗粒主要为材料冶炼时未熔入到基体内的Ag,其在基体中弥散分布,呈椭球形或球形;Ag颗粒有2种存在形式,即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富Ag相、由多个纳米级Ag相团簇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几百纳米到几微米的Ag颗粒聚集物。另外,热轧后,富Ag颗粒聚集物沿轧制方向变成带状、棒状,部分分裂为椭球状或球状;进一步冷轧变形后,富Ag颗粒的尺寸减小,且变形量越大,Ag颗粒尺寸越小。
    • 苏丽娟; 许继芳; 吕凡
    • 摘要: 文章设计了不锈钢渣中含铬尖晶石相析出热力学分析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模拟计算了FeO、MnO含量对不锈钢渣中尖晶石相析出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组分对含铬尖晶石相析出温度、析出量的影响。该实验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了解不锈钢渣资源利用的最新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 康少杰; 齐利娟; 郑洁; 武国宝; 韦舒耀
    • 摘要: 以氧化铝生产流程中氢氧化铝的洗涤液为原料,研究了苛性碱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溶液中钒酸盐析出情况的影响.结果 表明,钒酸盐的析出率随苛性碱浓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铝酸钠溶液的苛性碱浓度为200 g/L、反应温度为30°C、反应时间为72 h时,溶液中的钒元素可减少60%以上.结晶析出的钒酸盐主要为钒酸钠和偏钒酸钠,其晶体结构为八面体.
    • 周畅; 湛利华; 李贺; 赵兴; 黄明辉
    • 摘要: 在180 MPa,20 h的蠕变时效条件下,研究了Al-Cu-Li合金在155~175°C的蠕变行为、微观组织和析出行为。温度的升高导致蠕变时效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包括蠕变曲线的变化、蠕变时效早期蠕变速率的提高和蠕变量的增加。拉伸测试结果表明,在更高的温度下,试样提前达到峰值。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温度对AA2198合金在蠕变时效成形中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在更高温度时效的样品中观察到了更多较大的位错,甚至有缠结的位错结构。在相同的时间内,温度越高,T1相析出的越多。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一种新的机制,解释了温度对微观结构演化和蠕变行为的影响。该机制考虑了由更高温度引起的更大的位错结构的形成和溶质原子向这些更大的或缠结的位错扩散的综合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