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合金化
微合金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51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8篇、会议论文313篇、专利文献402595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材料导报、鞍钢技术、包钢科技等;
相关会议169种,包括微合金非调质钢2015年学术年会暨2015钒钛高强度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等;微合金化的相关文献由5535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晓静、汪开忠、胡芳忠等。
微合金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2595篇
占比:99.66%
总计:403976篇
微合金化
-研究学者
- 许晓静
- 汪开忠
- 胡芳忠
- 聂祚仁
- 黄晖
- 文胜平
- 陈世杰
- 王宏宇
- 陈伟
- 金国忠
- 高坤元
- 毛新平
- 吴晓蓝
- 杨少朋
- 潘励
- 杜林秀
- 杨志强
- 陈树东
- 张开华
- 姜婷
- 张卫强
- 李昭东
- 胡乃悦
- 楚满军
- 苏灿东
- 雍岐龙
- 丁毅
- 刘林刚
- 孙维
- 王全礼
- 高秀华
- 龚志翔
- 完卫国
- 李金柱
- 郝震宇
- 郭湛
- 丁志红
- 何峰明
- 何峰林
- 孙新军
- 宋涛
- 王毛球
- 邓家木
- 刘悦
- 吴光亮
- 吴桂潮
- 张建
- 张瑜
- 王彬
- 程晓农
-
-
卜向东;
涛雅;
王永明;
宋振东;
张达先
-
-
摘要:
通过在Q345NQR2热轧H型钢加入0.0050%铈铁合金,研究了稀土(Rare Earth,RE)加入对铸坯高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D真空后加入铈铁合金工艺可行,成品稀土含量收得率为28%;铈铁合金的加入有效改善了Q345NQR2异型坯高温脆性;-40°C低温冲击韧性及耐腐蚀性能略有提高,但改善效果不明显。
-
-
程晓;
张卫攀;
徐桂喜
-
-
摘要:
采用低碳、低碳当量、低磷、超低硫及微合金化的化学成分设计,通过高洁净度冶炼、高品质铸坯生产以及TMCP控轧控冷工艺,成功开发出了8~18 mm高强韧性桥壳钢Q460QK。经检测,该桥壳钢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均匀、晶粒尺寸细小,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
-
迟晓鹏;
许佳妍;
衷水平;
陈秀华
-
-
摘要:
微合金化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开发金属潜能、优化金属性能的新型冶金技术,近年来在金基材料的应用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组织结构和原子形态2个角度出发,论述了金基材料微合金化技术的机制,详细介绍了黄金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并对比了金基材料在不同微量元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兼具良好的固溶强化效果、第二项强化效果和细晶强化效果,是当前优化金基材料性能的主要微量元素;微合金化金基材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黄金首饰、芯片封装、航天材料和医疗器材等领域;建立能够科学预测金基材料微观形态和性能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佳补口元素类型及配比,从而高效制备出具理想性能的金基材料,将成为未来微合金化金基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
-
谢浩宇;
刘志义;
赵娟刚;
曹靖;
宁国栋;
袁豪杰
-
-
摘要:
通过室温拉伸和高温拉伸实验以及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测试,研究了稀土Er对Al-Cu-Mg-A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Mg-Ag合金中添加微量Er元素后,合金晶粒尺寸明显减小;Er在Al-Cu-Mg-Ag合金中以Al_(8)Cu_(4)Er相存在,没有观察到Al_(3)Er相;随着Er含量升高,Al-Cu-Mg-Ag合金中Ω相析出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合金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显著下降。
-
-
梁雪峰;
黄召阔;
丁一;
丁雪
-
-
摘要:
利用热力学数据库和相图计算进行材料成分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实验时间,缩短开发周期,为新型铜铬系合金提供理论指导。使用动力学数据库模拟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第二相尺寸、元素浓度以及析出相等相关信息,能够为热处理工艺制定提供计算指导。介绍了CALPHAD方法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综述了基于CALPHAD方法对电工合金微结构设计及制备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应用发展方向。
-
-
杜康;
王军强;
曹海龙;
刘成
-
-
摘要:
航空航天用Al-Li合金因具有突出的低密度、优异的综合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逐步成为与2×××、7×××系合金并列的新一代高性能铝合金。概述了近百年来国内外铝锂合金的研发历史和工业应用情况,分析了第一代至第三代铝锂合金的研发和性能改进思路,同时也总结了我国铝锂合金产业化大规模应用需要进一步克服的技术难点。最后针对未来我国铝锂合金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见解。
-
-
梁上上;
文胜平;
刘祺祥;
吴晓蓝;
高坤元;
黄晖;
聂祚仁
-
-
摘要:
本文采用传统铸锭冶金的方法制备不同Si和Er含量的Al-Zr合金,研究Si和Er对Al-Zr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i的添加促进了Al-Zr合金的时效硬化响应,Si大大降低第二相Al3Zr的析出温度。Al-0.25Zr-0.30Si合金在325°C等温时效时获得最佳时效强化增量,最高硬度值达到57.1HV,较其固溶态合金增加25.8 HV。Al-Zr合金获得最佳时效硬化增量的Si含量为0.30%(质量分数)。Er的添加进一步促进Al-Zr合金的时效响应,拓宽了Al-Zr合金时效析出温度范围(325~375°C),析出相变得更加细密。Al0.25Zr-0.30Si-0.25Er合金在350°C等温时效时获得最大时效强化增量,最高硬度值达到60.5 HV,这主要是由于Si、Er复合微合金化比单独添加Si更能提高Al-Zr合金沉淀相的数量密度并细化其尺寸。
-
-
杨少朋;
胡芳忠;
尉文超;
汪开忠;
吕皓天;
王毛球;
张弛
-
-
摘要:
目的研究Nb微合金化后渗碳层和基体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及Nb微合金化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以实现齿轮的接触疲劳长寿命。方法利用真空渗碳炉将Nb微合金化及未Nb微合金化齿轮用钢18CrNiMo7-6进行渗碳热处理,采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进行接触疲劳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显微镜(EBSD)和洛氏硬度计等设备,对试样的组织及硬度进行检测,探讨Nb微合金化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渗碳热处理后,表面组织为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心部组织为板条马氏体。Nb微合金化渗碳层组织发生了细化,位错密度由7.52×10^(15) m^(‒2)增加到8.75×10^(15) m^(‒2),残余奥氏体含量由23.6%降低至15.4%,渗碳层硬度由58.6HRC提高至59.4HRC,心部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由20.5μm降低至16.3μm。剥落坑表面粗糙且呈分层结构,起裂位置位于次表面;剥落坑在滚动接触应力作用下发生加工硬化,Nb微合金化和未Nb微合金化的加工硬化硬度均提高了1HRC左右,抗变形能力相差不大。Nb微合金化齿轮钢的接触疲劳寿命L_(10)=3.2×10^(7),L_(50)=8.2×10^(7);未Nb微合金化齿轮钢的接触疲劳寿命L_(10)=2.0×10^(7),L_(50)=6.4×10^(7)。结论Nb微合金化后,渗碳层组织细化,位错密度增大,显著抑制了裂纹的萌生,并且渗碳层的硬度稍有增加,综合作用使得齿轮钢的接触疲劳寿命L_(10)和L_(50)分别提高37.5%和22%。
-
-
孙腾腾;
耿继伟;
卞泽宇;
吴一;
汪明亮;
陈东;
马乃恒;
王浩伟
-
-
摘要:
系统研究Al-5%Cu(AC)和Al-5%Cu-0.2%Mn-0.2Zr%(ACMZ)合金在温度为573~673K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合金化添加Zr和Mn元素对573 K主要强化相θ′相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温拉伸结果表明,573 K热暴露200 h后,ACMZ合金强度为(88.6±8.8)MPa,远高于相同状态下AC合金的强度((32.5±0.8)MPa)。最后,讨论高温状态下ACMZ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强化机制。
-
-
袁希金;
许用会;
柳风林;
张志强
-
-
摘要:
为了满足汽车制造轻量化的行业需求,针对微合金化作用及控轧控冷工艺对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成功开发抗拉强度600 MPa级的热轧双相钢。生产实践表明,采用低C-Mn钢添加微合金元素Nb、Ti、Cr的成分优化设计,并结合控轧控冷工艺,所生产的600 MPa级热轧双相钢具有铁素体和马氏体两相组织结构,各项力学性能满足汽车用600 MPa级热轧双相钢要求。
-
-
-
-
谭利;
吉光;
肖波;
郑力宁;
周湛;
陈少慧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通过金相、扫描、透射电镜研究不同轧制比工艺下V-Ti、Nb-V-Ti两种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微观组织及机械性能.结果显示:Nb-V-Ti非调质钢轧制比大于10时,冲击韧性值可以达到50J,而V-Ti非调质钢的轧制比却需要大于15以上,才能达到类似的冲击韧性值.从相同轧制比对比也可以发现,Nb-V-Ti非调质钢的冲击性能明显优于V-Ti非调质钢,这是因为Nb能够显著提高非调质钢的奥氏体粗化温度,有效阻止奥氏体晶粒的快速长大,细化非调质钢晶粒,降低珠光体片层间距,使渗碳体呈粒状或球状分布;另外,Nb能促进V-Ti非调质钢中细小含铌碳化物的弥散析出,细化基体组织,同时提高非调质钢的强度.因此,Nb-V-Ti复合非调质钢经过未再结晶区变形后可获得均匀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且在900°C未再结晶区进行大轧制比变形能够有效改善Nb-V-Ti非调质钢的强韧性.
-
-
刘庆春;
郑之旺;
雍岐龙
- 《中国金属学会低合金钢分会第四届低合金钢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普通耐候钢的基础上通常采用单独添加或复合添加微合金元素的方法生产高强度耐候钢,本研究结合攀枝花现有的资源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含V高强度耐候钢研究.采用热模拟、相分析、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钒氮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的V析出行为及时效性能.研究表明随N含量的增加,不同温度卷取的试验钢中V的析出比例明显高于对比钢,增N后V析出量明显增加,并且在冷却过程中V析出趋势增加;随V/N比值的升高,AI值降低,当V/N比低于3.5对时效性能不利.通过研究,确定了450MPa级高强度耐候钢关键控制参数,考虑晶粒细化和沉淀强化的综合作用,试验钢的最佳卷取温度为650°C;考虑到N对时效指数的影响,钒氮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的V/N比值控制略高于V与N理想化学配位数(3.64),试验钢的综合性能较佳.通过研究,为攀钢进一步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
-
-
马旭;
程雪婷;
程仁寨;
王兴瑞;
郑卓阳
- 《第十四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2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20年
-
摘要:
采用透射电镜和电子拉伸机,研究复合添加Mg、Ag、Zn对Al-Cu-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Li含量的合金,强度不会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然而,通过同时增加Cu和Li含量可以明显提高强度.Al-Li合金中的主要强化析出物包括T1,δ'和θ'相.随着Li含量的增加,析出物中的δ'和θ'相的分数略有增加,并析出S'相.合金强度和显微组织高度依赖于Cu和Li的总摩尔分数及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