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调质钢

非调质钢

非调质钢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9篇、会议论文142篇、专利文献317758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机械工程材料、河北冶金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2015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钒钛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等;非调质钢的相关文献由18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栋林、董瀚、包耀宗等。

非调质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9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17758 占比:99.79%

总计:318439篇

非调质钢—发文趋势图

非调质钢

-研究学者

  • 刘栋林
  • 董瀚
  • 包耀宗
  • 惠卫军
  • 唐新民
  • 汪开忠
  • 胡芳忠
  • 赵秀明
  • 周志伟
  • 刘年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雷雷; 刘青; 杜肖臣; 张江山; 李明
    • 摘要: 提出了基于非调质钢凝固特性的二次冷却控制方法.在凝固特性研究方面,运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冷速对第二相粒子析出规律的影响,并阐释了先共析铁素体的相变机制.结果表明,第二相粒子在1086°C开始析出,并在912°C达到峰值.当冷速在0.1~5°C·s?1时,随着冷速增大,第二相粒子尺寸和数量均减小,且第二相粒子由晶界处的链状分布向晶体内的弥散分布过渡,提高冷速有助于削弱第二相粒子的钉扎作用,强化铸坯表层微观组织;在二冷配水优化方面,建立了考虑铸坯横向水量分布的凝固传热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非调质钢凝固特性的二冷配水优化方案,即对出结晶器后的铸坯实施强冷,以满足控制第二相粒子析出的合理冷速和温度区间的要求.工业试验证实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此外,研究表明,降低喷淋距离有助于改善连铸坯横向冷却不均匀性.本研究统筹考虑二冷水量与喷淋距离对非调质钢裂纹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开展"纵?横"凝固冷却控制研究对连铸二次冷却进行系统优化,提出的二冷优化方案有助于改善连铸坯的表面及皮下裂纹.
    • 宋建锋; 韩怀宾; 王清波; 白瑞娟; 王维; 卞建丰
    • 摘要: JGF45V非调质钢的韧性往往较差,难以达到要求。为在强度不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改善JGF45V钢的韧性,对直径为92 mm的JGF45V钢热轧棒材进行了850°C加热后强对流空气冷却的正火处理,随后检测了热轧态和正火态棒材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冲击断口检验。结果表明:与未经正火的钢相比,经过正火的JGF45V钢显微组织更均匀,铁素体量增加了10%以上,无网状铁素体,塑性、韧性明显改善,强度稍低但符合要求。
    • 周蕾
    • 摘要: 采用100 t电炉-LF精炼炉-VD真空炉-大方坯轻压下连铸-控轧控冷工艺流程,制定了C38MOD非调质钢的化学成分,并强化电炉终点控制、LF造白渣脱氧、增氮增硫、低过热度全保护浇铸等关键生产工艺,开发了发动机曲轴用非调质钢,连续珠光体条带宽控制在100微米以内。利用碲改质技术对非调质钢中硫化物的形态进行调控,硫化物长宽比在1-3的硫化物占比达95%以上,按照法标NF A-04-108评级为B级,有效地解决了磁痕缺陷问题。通过纳米析出相及组织演变协同控制等工艺实现了发动机曲轴锻件高强韧性匹配,屈服强度提升到650 MPa、延伸率19%。
    • 王杨; 刘磊; 周蕾
    • 摘要: 采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成分设计,结合CCT曲线制定控温-控轧-控冷工艺,通过对炼钢、轧钢关键工序进行控制并联同下游用户,成功开发出长杆螺栓用非调质钢。热轧盘条A类细系夹杂物≤1.0级,B类细系夹杂物≤0.5级,D类细系夹杂物≤1.0级,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抗拉强度≥660 MPa,延伸率>18%,面缩率≥50%,总脱碳≤0.07 mm,晶粒度≥10级,冷顶锻满足1/3不开裂。盘条经拉拔、冷镦、搓丝制成的螺栓长度为830-920 mm,螺栓各项性能达到8.8级要求,且500万次疲劳极限σ_(A50)为86-101 MPa,满足主机厂(≥80 MPa)要求,该产品最终通过主机厂认证。
    • 杨敏; 王建鹰; 周蕾; 彭学艺
    • 摘要: 通过优化成分设计,合理控制冶炼、轧制工艺,成功开发出了Ф160 mm规格C38+N连铸非调质曲轴用钢。试制结果表明:试验钢通过硫化物变性处理工艺,显著改善了硫化物的形态,使得MnS夹杂物以球状或纺锤状析出,成功实现硫化锰长宽比不大于5,明显提升了横向拉伸的延伸和面缩性能,钢材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终端客户商用车曲轴用钢要求。
    • 刘赞丰; 张传友; 王冠
    • 摘要: 简述了胀断连杆的发展现状及对材料的要求,对比了中碳非调质钢36MnVS4和46MnVS5金相组织及合金元素的差异,探讨了36MnVS4连杆断口不齐等缺陷的原因,并分析了各合金元素含量对新型胀断连杆材料46MnVS5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6MnVS5微观组织结构成分分布更均匀,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等方面具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最后对胀断连杆未来锻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 杜肖臣; 刘青; 张江山; 王超; 李明
    • 摘要: 合理的连铸二冷工艺制度是提高非调质钢连铸坯质量的关键。以某钢厂320 mm×480 mm C38N2非调质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大方坯横向水量分布的凝固传热模型,分析二冷区各段喷淋水量分布对铸坯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现行工艺喷淋条件下,二冷一段和二段铸坯边角部喷淋水量较大,铸坯在二冷一段出口内弧和侧弧的表面横向温差分别达到了340°C和327°C,三段和四段铸坯表面中心喷淋水量较大,铸坯在空冷区内弧和侧弧的表面回温分别为109°C/m和125°C/m,容易引发角部裂纹和内部裂纹。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二冷一段和二段降低喷淋高度+三段和四段升高喷淋高度”的喷嘴布置方式。水量分布优化后,二冷各段出口表面横向温差基本控制在200°C以内,铸坯在空冷区内弧和侧弧表面回温分别降低至95°C/m和107°C/m,角部回温由94°C/m降低至40°C/m,降低了裂纹缺陷发生率。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非调质钢连铸生产提供借鉴。
    • 沈平; 李杰; 张浩; 付建勋
    • 摘要: 为调控钢中硫化物的夹杂形态和分布,提升产品品质,以碲处理工艺代替钙处理工艺开发了高品质含碲非调质钢38MnVS6,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水口结瘤现象.为分析水口结瘤的形成原因,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分析及热力学计算等,解析了水口结瘤物的主要物相及与钢中夹杂物的关系,探究了其与碲处理工艺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口结瘤物主要由CaO·2Al_(2)O_(3)和MgO·Al_(2)O_(3)组成,不含碲相关的物相,其与钢中的氧化物夹杂成分相近,因此水口结瘤并不是由碲直接造成的.在碲处理工艺替换钙处理工艺后,钢中钙质量百分比浓度不足以将Al_(2)O_(3)改质为低熔点12CaO·7Al_(2)O_(3),当前钢中Al和Ca主要生成的钙铝酸盐夹杂为CaO·2Al_(2)O_(3).此外,钢中残余的少量Mg使Al_(2)O_(3)转变为MgO·Al_(2)O_(3),对应的Mg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5×10^(-6)~1.46×10^(-6).当钢液流经水口时,CaO·2Al_(2)O_(3)与MgO·Al_(2)O_(3)在水口内壁相互烧结黏附,不断聚集增厚,最终形成水口结瘤.
    • 余道军; 张健
    • 摘要: 本文通过工业生产试验,开发了一种大规格棒材的控轧控冷工艺,并成功试制了Ф110mm的大规格非调质钢棒材,各项性能指标经过检验满足用户的产品标准要求。
    • 邓向阳; 林俊; 李仕超; 谢有; 朱飞
    • 摘要: C70S6为发动机连杆用非调质钢,对力学性能、组织均匀性、切削性能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LF、VD过程对成分进行精确控制;连铸过程采用慢拉速(0.70 m/min)、低过热度(15~30°C)、大的电磁搅拌电流(末端搅拌电流400 A)来提高铸坯低倍质量;轧钢过程采用高温扩散加热工艺,控制高温段加热温度(1200~1250°C)并实施控轧控冷工艺来改善材料组织;模拟用户工艺对材料进行锻打,并与国内外先进同行材料进行各项检测指标的对比,最后经用户试用、检测,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