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观组织

微观组织

微观组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813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41篇、会议论文1984篇、专利文献46618篇;相关期刊798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732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第十四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3甘肃省铸造学术年会等;微观组织的相关文献由20713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建忠、郑子樵、张新明等。

微观组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41 占比:10.89%

会议论文>

论文:1984 占比:3.64%

专利文献>

论文:46618 占比:85.47%

总计:54543篇

微观组织—发文趋势图

微观组织

-研究学者

  • 崔建忠
  • 郑子樵
  • 张新明
  • 袁晓光
  • 谢敬佩
  • 冯吉才
  • 邓运来
  • 刘忠侠
  • 柳百成
  • 董春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虎; 莫永达; 娄花芬
    • 摘要: 采用真空熔铸和冷开坯工艺,通过优化形变热处理工艺,调控基体晶粒尺寸、第二相的析出及分布状态,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结果表明,经过400°C/2 h一次时效处理后,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显微硬度可达356 HV,此时导电率为14.5%IACS.透射电镜分析表明,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第二相的析出演变规律为富Ti相→颗粒状β′-Cu_(4)Ti相→颗粒状β′-Cu_(4)Ti相+片层状β-Cu_(4)Ti相→片层状β-Cu_(4)Ti相,其中颗粒状β′-Cu_(4)Ti相是最重要的强化相,片层状β-Cu_(4)Ti相会导致合金强度下降,但可以提高导电率.采用二次时效能够进一步优化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综合性能,在合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导电率.450°C/8 h一次时效+50%冷轧+400°C/1 h二次时效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达到了341 HV和20.5%IACS.
    • 肖颖; 朱诚意; 刘玉龙; 高洋; 郭小龙; 李光强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未渗氮工序下,Nb含量对取向硅钢抑制剂析出行为、初次再结晶组织、织构演变以及成品板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含量分别为0.028%和0.050%的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试样中抑制剂类型均以Nb(C,N)为主,析出物数量密度依次为8.23×10^(5)、13.51×10^(5)个/mm^(2),析出物平均尺寸分别为44、35 nm;两种钢初次再结晶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相差不大,分别为11、12μm,主要织构类型均为{114}、{111}和{111}织构。当Nb含量由0.028%增至0.050%,钢中抑制剂数量密度增加、尺寸减小,初次再结晶组织均匀性变差,有利织构含量降低,经高温退火后,0.050%Nb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不完善,组织更细小,磁性能相对较差。
    • 丁平; 肖寒; 陈磊; 刘开元; 黄海广; 余堃; 周荣锋
    • 摘要: 针对近α型Ti-6.0A1-3.0Zr-0.5 Sn-1.0Mo-1.5Nb-1.0V新型钛合金,在退火温度740°C的基础上,研究了退火时间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过3次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三火热轧后得到的板材组织由初生α相基体及β转变组织组成的部分再结晶组织和加工态组织等组成.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退火板材的显微组织均以初生α相为主,且α相所占的比例从81.73%逐渐增加至85.61%,组织中长条状α相逐渐破碎球化,等轴α相开始均匀化、粗化.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退火板材的延伸率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先降低再增加然后又降低,屈服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显微硬度先增加后降低.退火时间为1h时,板材的断口由滑移带、涟波、小等轴韧窝组成,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退火时间大于等于2h时,板材的断口完全由等轴韧窝组成,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最佳退火工艺为740°C退火2h,此时板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984 MPa、941 MPa、15.27%、HV 347.67.研究结果对高强耐蚀钛合金退火工艺的制定有指导作用,为解决钛合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世锋; 宋玺; 王岩; 薛彤; 王建; 石英
    • 摘要: H13钢是使用最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热作模具钢。采用电子束选区熔化(SEBM)技术成形H13钢能够有效解决其组织均匀度不理想的问题,而且可使其具有相当可观的力学性能表现。通过改变SEBM技术的电子束束流制备H13模具钢,并采用电子密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显微维氏硬度计表征了成形件的致密度、微观组织和硬度,探究了电子束束流对成形件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子束束流成形的H13钢主要存在弥散的纳米尺寸微孔、局部的微米尺寸微孔以及熔合不良区域;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碳化物;随着电子束束流的增加,马氏体会发生晶格畸变,基体强度增加,继续提高电子束束流,马氏体逐渐粗化,基体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同时弥散析出二次碳化物,基体强度趋于稳定。
    • 陈俊锋; 柳超农; 卢锐涵; 王文龙; 汪炳叔; 邹林池
    • 摘要: 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拥有优秀的力学和物理性能,是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理想的增强体。本文采用球磨工艺+氢热还原法将碳纳米管(CNT)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引入到铝粉表面构建CNTRGO混合增强体,然后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SPS)和轧制工艺,制备CNT-RGO/Al复合材料。通过EBSD、SEM、TEM以及拉伸等方法分析研究了CNT-RGO/Al复合材料内CNT和RGO增强相分布、界面结构、晶粒形貌和力学性能,探索了复合材料内CNT和RGO的协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CNT-RGO/Al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228 MPa和268 MPa,比纯铝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增大了153%和143%,伸长率仍保持在8.5%。复合材料内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添加不仅促使一维的CNT和二维的RGO形成桥连结构,有益于载荷的传递,而且能够调控C与Al基体间的界面反应,有利于复合材料的C-Al界面结合。CNT-RGO混合增强体协同强化效果优于单纯的一维CNT增强体。
    • 徐连勇; 白玉洁; 韩永典; 荆洪阳; 张志强
    • 摘要: 引入CMT-P复合焊接方法成功制备了成形质量优异的UNS 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选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及透射电镜等设备研究了接头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焊缝、热影响区和母材组织呈现显著差异.与母材和焊缝相比,热影响区内奥氏体含量最低(32.3%),但焊接接头各微区的奥氏体含量均满足不低于30%的标准要求.由于焊接热循环过程中再加热的作用,焊根及热影响区中析出了尺度和形貌均不同的晶粒内γ2和晶粒边界γ2,而焊缝填充区没有γ2析出.此外,焊根和热影响区均析出了短棍状Cr_(2)N,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晶粒内和晶粒边界,Cr_(2)N析出致使相邻铁素体基体形成了明显的贫Cr区.
    • 李炎铮
    • 摘要: 用于新能源车辅助刹车系统的某型轴类零件,是全新设计关键安全件,要求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适应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综合考虑了该轴的力学性能要求、钢材原材料成本、制造加工工艺性等诸因素,该型轴拟采用16MnCr5钢。本文对比钢厂A提供的16MnCr5钢(简称16MnCr5-A钢)和钢厂B提供的16MnCr5钢(简称16MnCr5-B钢)原材料材质,进行合理选材,并制定对应的原材料供应标准。
    • 梁晨; 马雅丽; 闫立山
    • 摘要: 针对微观组织的调控相关问题,构建了IN718材料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温度场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熔池温度场和凝固机理的影响,进而预测增材制造材料的微观组织,为微观组织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分析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熔池尺寸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熔池温度场的变化;其次基于温度场的仿真结果,计算不同工艺参数下熔池固液界面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的变化,分析凝固过程中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条件,预测熔池不同深度上的微观组织。研究结果发现提高激光功率有利于等轴晶的形成,而扫描速度对等轴晶厚度占比影响不大,另外降低激光功率和提高扫描速度将促使形成的微观组织尺寸更细小。
    • 赵萌; 解乃军; 史建军; 花慧敏; 施文博
    • 摘要: 通过前期对金属激光熔覆成形的工艺参数探索,采用了具有耐热性的ln718与冶金行业常用的T91、SSL316、SSL304以及Fe30四种铁基合金两两组合,基于交叉和层叠结构的不同组合打印了若干样件。通过电镜对样件内部形貌、组织进行检测,EDS测定了样块过渡区元素分布。结果表明:In718+Fe30的组合,从实验分析的角度看,性能目前为最优。在近熔点异质材料成形时,弹性模量差异大、元素成分含量相近有利于形成性能良好的界面。
    • 范聪; 杨尚磊; 段晨风; 朱敏琪; 白易山
    • 摘要: 本文采用激光-MIG复合焊接技术对3 mm的6061铝合金板材进行焊接。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保证了熔透焊接。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拉伸和疲劳断口形貌以及表面疲劳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接接头中存在两种主要析出相,一种是晶界长的富Si沉淀相,另一种是晶内富Cu沉淀相。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接头的抗拉强度为224 MPa,仅为母材的70.2%。通过对拉伸断口的分析,发现母材与接头拉伸韧窝的形成有很大差异。在应力率为0.1的拉-拉疲劳试验中,母材和焊接接头的条件疲劳极限分别为101.9和54.4 MPa。通过对比不同应力幅下焊接接头的疲劳断口,发现导致接头断裂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通过对孔隙缺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孔隙中微裂纹的扩展方式有穿晶和沿晶两种,并存在二者混合扩展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