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合金钢

低合金钢

低合金钢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8篇、会议论文374篇、专利文献234352篇;相关期刊445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鞍钢技术、宽厚板等; 相关会议254种,包括2013‘水环境腐蚀与防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CCATM2010)、2008年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等;低合金钢的相关文献由5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才福、张忠铧、柴锋等。

低合金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7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34352 占比:99.31%

总计:235984篇

低合金钢—发文趋势图

低合金钢

-研究学者

  • 杨才福
  • 张忠铧
  • 柴锋
  • 刘益平
  • 王渠
  • 符寒光
  • 苏航
  • 赵付礼
  • 顾春雷
  • 陈学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亮; 付冬梅
    • 摘要: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端传感器的使用使得低合金钢的海水腐蚀监测成为了现实,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腐蚀数据.针对传统均值法处理双率腐蚀数据带来的数据信息损失以及建模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指标值(CIV)和改进相关向量回归(IRVR)的双率腐蚀数据处理和建模算法(CIV-IRVR).首先,通过构建CIV表征输入数据的综合影响并采用天牛须搜索(BAS)算法对其参数进行寻优;然后,建立最优CIV序列与输出数据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将双率数据转化为建模用的单率数据,能够更多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最后,给出了一种BAS算法优化的具有组合核函数的改进相关向量回归建模方法(IRVR),并建立了针对低合金钢海水腐蚀双率数据的CIV-IRVR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相比于均值方法处理双率腐蚀数据,所提方法将建模样本数量由196提升到了1834;相比于海水腐蚀建模领域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回归(SVR)建模方法,所提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CD)分别为1.1914mV、1.5729mV以及0.9963,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比算法,说明所提模型不仅减少了信息损失还提高了建模精度,对于双率海水腐蚀数据建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黄熠; 马磊; 许发宾; 邓文彪; 徐靖; 杨仲涵; 岳小琪; 张雷
    • 摘要: 在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环境中,通过60 d腐蚀浸泡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研究了含Cr低合金钢(Cr质量分数为1%~5%)腐蚀产物膜的特性及其对应的腐蚀行为。结果显示:随着Cr含量的提高,低合金钢的均匀腐蚀与局部腐蚀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均匀腐蚀速率在添加3%Cr后下降至0.026 mm/a以下,局部腐蚀敏感性随着Cr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Cr含量对于低合金钢耐蚀性的影响源于腐蚀产物膜结构与成分的改变,随着基体中Cr含量的增加,以沉积产物为主的腐蚀产物膜由碳酸亚铁钙复盐转变为以碳酸亚铁为主的结构,溶液中Ca^(2+)离子对产物膜的影响降低。
    • 唐翠微; 蒲东清
    • 摘要: 工业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未对低合金钢焊系统几何参数实行重组,低合金钢焊接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控制方法。自适应传感控制分为焊接模块、管控模块、接口模块、接口模块,与WINUSER、ADAP、VISUS等软件共同组成传感控制系统。系统在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时,通过摄像机头与摄像机控制单元与机器人连接。依据VISUS识别、提取、过滤摄像机头采集图像,获取清晰轨迹点与坡口几何参数传输至控制器;采用ADAP将轮廓特征与几何参数实行重组,通过焊接程序输出参数控制工业机器人位置,进而实现焊接工艺自适应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坡口间隙不断增大下,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以及送丝速度均会做出对应变化,使焊缝正面与背面的焊接工艺效果较好,且裂纹相比方法实施前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 李冠楠; 黄岩; 吕德文; 裴庆涛
    • 摘要: 为探究NM300TP热轧耐磨板最佳冷却工艺,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通过控制中冷温度和空冷时间,得到不同冷却工艺下的轧板。轧板具有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无需轧后热处理便可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耐磨钢中各相含量与其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贝氏体越多,布氏硬度越大,抗拉强度越高,磨损失重越小,但对耐磨钢塑性的影响不大。各相含量可通过冷却工艺进行调控,较高的中冷温度可以抑制铁素体转变,促进贝氏体的生成;空冷时间的延长,有利于贝氏铁素体的生成,在二次冷却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贝氏体组织。
    • 张博睿; 李志伟; 张丽强; 余伟
    • 摘要: 热轧带钢生产中除鳞后残留的初生氧化铁皮,将严重影响产品的表面质量。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含Si 0.25%的低合金钢进行高温拉伸氧化铁皮剥离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试样表面微观形貌,金相法统计试样氧化铁皮剥离区面积,EDS对试样表面的残留氧化铁皮与基体的截面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剥离温度越高,氧化铁皮的剥落方式由穿晶断裂转变为晶界断裂。氧化铁皮产生一定的变形量,会促进氧化铁皮的剥离。剥离区域的Si元素含量很少,而未剥离区的氧化铁皮与基体界面的截面处Si元素含量较高,说明Si元素反应生成的Fe_(2)SiO_(4),在凝固状态下会对氧化铁皮起到强烈的钉扎作用,使剥离困难。含Si0.25%的低合金钢,当氧化铁皮的剥离温度在1200°C左右时,高于FeSiO_(4)的熔点温度,将有利于氧化铁皮的剥离。
    • 高新军; 王向松; 徐刚
    • 摘要: 针对安钢炉卷轧机生产的低合金Q345B钢板边部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发现铸坯边部气泡缺陷导致了钢板边部裂纹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由于中间包水口密封用氩气管路泄漏造成空气通过水口接缝处进入钢水引起钢中氧含量增加,在凝固过程中钢水中碳与氧发生反应生产的CO气泡被凝固坯壳捕捉是产生铸坯边部皮下气泡的根本原因。
    • 于惠
    • 摘要: 采用直读光谱仪测定低合金钢中多元素含量,已成为冶金行业常用的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测量和分析的准确性,需要定期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用以监控和评定该方法测定数据的质量。本文介绍了采用直读光谱仪测定低合金钢化学成分的方法,根据实际分析,确定了直读光谱仪测定法中不确定度的因素和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完成了不确定度评估。从评定结果可以看出,标准样品作为对照样品的标准值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是影响合成不确定度的最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实验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质作为对照样品。
    • 刘爱华; 魏强; 杨明; 曾巍; 李发富
    • 摘要: 文章利用ICP-MS开展了低合金钢材料痕量元素(Sn、As、Sb)的测量,对样品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测试采用了内标法、基体匹配法,并分别与质谱仪设备的两种模式(标准气体模式STD和碰撞模式KED)结合,测定了低合金钢中痕量元素(Sn、As、Sb)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基体匹配法测量低合金钢中痕量元素Sb和Sn更合适,采用KED模式和内标法结合的方法测量痕量元素As更优;三种痕量元素检出限分别为Sn 0.000069%,As 0.000187%,Sb 0.00012%,加标回收率在97.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89%。
    • 张春华; 赵超越; 谭兵; 张松; 陈江
    • 摘要: 为了提高核电应急凸轮轴的使用寿命,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制备了不同含碳量的CrNiV系低合金钢.采用SEM、EDS、XRD、EBSD、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分析了CrNiV系低合金钢的显微组织、相组成、晶粒尺寸、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CrNiV系低合金钢的组成相为马氏体,随着C含量的增加,出现少量碳化物,马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当碳含量由0.084%提高到0.26%时,低合金钢显微硬度提高,磨损体积由8.97×10^(6)μm 3减小到3.48×10^(6)μm 3,耐磨性明显提高.
    • 刘宏霞; 宋源; 秦世宇; 杨魁
    • 摘要: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低温建筑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在850~1 200°C以5 s^(-1)的应变速率热压缩变形的行为,建立了低合金钢的热压缩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热轧态低合金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热变形后转变为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在变形温度为850~1 100°C时,温度越高,再结晶晶粒越细小、数量越多;而变形温度为1 100~1 200°C时,温度越高,再结晶晶粒越粗大、数量越少。低合金钢的热变形本构方程为Z=5exp(342 080/RT)=7.808 4×10^(-3)σ_(p)^(7.9751),在850~1 200°C范围内,峰值应力σ;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V(C,N)相的数量减少、尺寸增大,不同温度变形的低合金钢中V(C,N)相的再结晶驱动力F_(R)都大于其对晶界/亚晶界和位错的钉扎力F_(p),这表明V(C,N)相能有效延缓低合金钢中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